开店数到价格,新茶饮市场“内卷”仍在继续。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新茶饮品牌将更多的传播重点放在了产品健康元素上,低糖低脂、天然原料成为各品牌传播的重点。
据红餐大数据,截至2024年6月,全国共有茶饮门店超过59万家,在营品牌超过4万个。综合媒体报道来看,15元以下产品已经成为各大新茶饮品牌的主要竞争区间,10元以下产品则已经占据近三成市场份额。
伴随价格竞争日趋白热化,突显“健康元素”正成为各新茶饮品牌发展的下一个方向。
尼尔森IQ发布《2024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指出,“身体健康”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食品的核心需求点,从线下消费产品定位来看,“缺乏有效创新的传统饮料面临更激烈的价格竞争,健康概念及悦己属性品类有较高溢价水平”。
7月22日,新茶饮头部品牌喜茶发布“四真七零”健康茶饮标准,即以“真茶、真奶、真果、真糖”为原料,产品符合“0奶精、0香精、0果葡糖浆、0植脂末、0氢化植物油、0反式脂肪酸、0速溶茶粉”要求,并宣布喜茶全线在售现制饮品均符合上述标准。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早在去年10月喜茶就宣布在行业内率先主动公开所有在售产品的配方原料、营养成分和品质原料溯源信息。
对于本次公布的健康茶饮标准,喜茶方面表示,为了更好地推动行业品质升级,向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的茶饮产品,喜茶还邀请中国标准化协会提供技术指导,制定了以“四真七零”健康茶饮标准为基础的《新茶饮现制茶饮》企业标准,并在标准统一公示平台公开。该企业标准引用了GB 71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等24份国标和地方相关标准,对新茶饮的原辅料要求、感官和理化指标等影响健康的因素都制定了全面严格的规范要求。
如对于新茶饮产品的定义,喜茶在标准中明确提出为“经现场调配加工制作的不添加香精、奶精(植脂末)、氢化植物油、速溶茶粉、果葡糖浆,不含反式脂肪酸的现制饮品”。标准还对茶叶、果汁、食糖、奶等关键原辅料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要求。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副秘书长吴佳认为,“企业标准代表着企业自身的高要求和自律,往往会提出更严的标准。喜茶这个标准过去一直在企业内部执行,这次以企业标准的方式公开出来,可以说是目前现制茶饮行业最严的企业标准,也能助力茶饮行业健康化提升”。
近年来,低糖、无糖食品逐渐走俏,颇受消费者欢迎。除了在原料选择上寻求突破外,越来越多的新茶饮品牌也开始加大在低糖、无糖产品上的研发力度,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经济网记者通过微信小程序选取了10家现制茶饮和咖啡品牌,其中7家品牌提供不同添加量的普通糖,有3家在普通糖之外,提供阿拉伯糖、罗汉果糖等0卡糖供消费者选择。
综合媒体报道来看,包括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茶百道、沪上阿姨、霸王茶姬等多家新茶饮品牌均在控糖、减糖推出各类措施。
对于健康原料的使用和减糖的各项举措,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当我国茶饮行业整体进入了高度竞争阶段,健康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如今,消费者对于产品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大健康的角度,还是从行业原料高端化的角度来看,整个行业的发展步入了健康、良性、有序的轨道。
面上的奶茶还在用植脂末吗?
近日,均价30元左右、主打健康的茉酸奶被爆出使用植脂末引发高度关注。在经历持续的争议后,8月4日,茉酸奶发布声明称8月开始全国门店的奶昔产品使用新的奶基底,不含植脂末,并对于已经销售的产品进行召回。不仅是茉酸奶,此前霸王茶姬也宣布推出不含奶精和植脂末的基底原料,替换此前被质疑是植脂末的原料。
茉酸奶和霸王茶姬事件也引发了消费者对植脂末的再一次讨论。《消费者报道》注意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许多消费者发帖称,被茉酸奶、霸王茶姬放弃的奶精、植脂末在许多奶茶产品中依然存在,奶茶中没有奶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其中许多产品的价格为十几到二十多块,存在高价格低品质的问题。对此,本刊记者对市场上的主流奶茶品牌进行了线上和线下调研。
< class="pgc-img">(图|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植脂末奶茶)
>调查:哪些奶茶品牌还在用植脂末
刚刚进入立秋,大家都收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了吗? 你喝的奶茶里真的有牛奶吗?对于这个问题,通过记者的调研,答案是否定的。
< class="pgc-img">( 图|来源于记者线下调研)
>上述调研发现,茶百道、一点点、益禾堂、沪上阿姨、COCO都可、古茗这些品牌可以大方承认门店里的奶茶系列中并未加入牛奶,而是植脂末。些产品的价格普遍在11元以上,许多产品价格高达15元以上。
< class="pgc-img">(图|来自霸王茶姬官方店铺)
>(图|来自奈雪的茶官方点单程序)
>此前权威部门的检测也证实了这一点。去年9月,广西消委会对现制奶茶产品开展比较试验结果显示,30款奶茶产品中,包括书亦烧仙草、CoCo都可、一点点等品牌的10款奶茶中蛋白质含量为0,表明这些奶茶中没有添加牛奶,可能使用奶精或植脂末,同时这10款奶茶中部分产品售价为12-17元。
但依然也存在少数品牌声称奶茶系列原料是牛奶,但许多消费者反应原料里根本不是牛奶,而是植脂末。特别是在很多乳糖不耐受人群的身上并没有任何的反应,加上调研时,不同品牌店家的反应也不同,还有部分曾在门店工作的员工,也发声过奶茶原料不是牛奶的相关情况。消费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比起奶茶原料里加入了植脂末这件事,大方承认的态度逐渐愿意接受,而以欺瞒的方式消费者不愿买单,认为这种门店宣称和产品实际不符的情况侵犯了其知情权。
乳糖不耐受人群的直观感受
本刊记者也发现,部分消费者在喝完奶茶后出现拉肚子、胃胀气、恶心等情况,排除品质卫生问题后,发现他们是乳糖不耐受人群。也是有了这类人群,这次的调研可以在不进行多品牌检测的情况下,如果想喝到原料使用了牛奶的奶茶,那么乳糖不耐受者人群的反应是最快最直接的。
乳糖不耐受其实就是乳糖酶缺乏症,喝完牛奶之后不能被人体完全分解吸收,导致牛奶进入到肠胃中发生吸收阻碍。会出现腹胀、肠鸣音亢进、肠绞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可导致脱水、酸中毒等危害,部分患者肠道运动减弱出现便秘。情况严重时,需要及时就医。
对于乳糖不耐受的消费者来说,奶茶原料是植脂末反而喝起来不会出现不耐受的症状。当然,无论原料是牛奶或者植脂末,都需要注意饮用频率,不能长期大量的摄入,减少植脂末的摄入量。且注意食用量或者先建立耐受,需要在饱腹的下饮用,因为乳糖不耐受空腹吃任何奶制品都会使乳糖不耐症更加严重。乳糖不耐受的消费者一定注意以上几点,尽可能的减少摄入乳糖后不耐受带来的症状。
< class="pgc-img">(图|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讨论乳糖不耐受)
>此前上海食品安全研究会理事刘少伟对媒体表示,植脂末具有稳定性好、分散性佳、增香增脂、储运方便、加工性好、价格便宜等优点。但也会带来高热量,难以被机体所吸收以及代谢,容易造成脂肪堆积而长胖。同时一些植脂末采用氢化工艺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大量食用植脂末容易引起记忆力下降,增加老人痴呆症发生的几率;青少年大量食用植脂末容易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抑制前列腺的合成。植脂末虽然对身体有危害,但不能抛开计量谈毒性,所以奶茶饮品尽量避免高频率饮用,引发身体疾病。
本刊记者了解到部分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喝了喜茶的牛乳系列、奈雪的茶奶茶系列的鸭屎香珍珠奶茶、霸王茶姬的伯牙绝弦和青青糯山这几款中,出现不耐受的情况会相对来说更多。这更加说明,在这些品牌中奶茶原料里是添加了牛奶,且消费者花费十几块钱是可以买到原料里加入了牛奶的奶茶的。当然还有均价20~30元左右的奶茶,更应该以高标准要求品质。
正视消费者对品质和健康的需求
CCFA发布的《2022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新茶饮的市场规模有望恢复至1450亿元,到2028年有望突破2500亿元。奶茶市场因其独特的定位,已成为快速消费品市场中的新生力量。
市场规模增长的同时,随着人们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营养和健康要求,对品质奶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奶茶消费者更加在意品质和价格成正比,也更加在意自己对产品真实用料的知情权。此次茉酸奶事件持续登上热搜也再次证明了这个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一些高品质不添加植脂末的产品。很多品牌也在升级自己的配方,逐渐抛弃植脂末,方便消费者有更好的选择。消费者希望能买到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的产品。商家也应该做到高价格高品质,正视消费者的诉求,对每一位消费者负责。
面新闻记者 舒俊瑜 闵强 但辰璐 实习生 刘钰
这个夏天,新茶饮品牌海外市场动作频频,你方唱罢我登场,好生热闹。
7月5日,奈雪的茶新加坡首店在樟宜机场星耀樟宜综合体开业,这是该品牌继泰国曼谷店后的第二家海外门店。同一天,喜茶在法国巴黎打造的快闪门店也正式开业,成为首个进入法国市场的新茶饮品牌。
奥运会期间,霸王茶姬还将与刘翔、汪顺、郑钦文、陈清晨、贾一凡、刘清漪、王瑞苗七位世界级运动员组成的健康大使团“出征”巴黎。
1个月前,茶百道公布海外市场拓展成果,称品牌已在海外4座城市落地8家门店,包括韩国4家、泰国2家、澳大利亚2家。此外,蜜雪冰城、霸王茶姬、书亦烧仙草等头部品牌也在海外“跑马圈地”,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茶饮品牌为何加速“出海”?在这条路上他们面临怎样的挑战?又该如何破局?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封面新闻,随着经贸、人员往来恢复,头部企业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健康茶饮成为世界性趋势,新茶饮“出海”迎来水到渠成的节点。不过,品牌在海外从“0”到“1”,需要“翻山越壑”,短期要面临打造跨境供应链的困难,长期挑战则在于跨文化语境下饮食消费习惯的差异。
雪王鳌头占先 古茗暂无想法
《2023中国新式茶饮品牌出海报告》显示,新茶饮“出海”可分为两大阶段:2010-2017年,以春水堂为代表的品牌进军东南亚、日本、美国,让全世界知道了珍珠奶茶;2018年至今,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品牌开启“下南洋”、“创欧美”之旅,掀起一股新茶饮“出海”浪潮,而快乐柠檬、老虎堂、日出茶太、Latea等品牌,则早早在中东有所布局。
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7月18日,我国新茶饮品牌门店数量(单位:家)前15名分别为蜜雪冰城(31219)、古茗(9433)、茶百道(8502)、沪上阿姨(8337)、甜啦啦(6357)、书亦烧仙草(6088)、益禾堂(5453)、霸王茶姬(4714)、Coco都可(4078)、喜茶(4030)、1点点(3040)、一鸣真鲜奶吧(2322)、快乐番薯(2001)、奈雪的茶(1906)、悸动烧仙草(1747)。
封面新闻梳理发现,其中,蜜雪冰城海外门店数量近5000家,成为新茶饮品牌出海规模的佼佼者;Coco都可、霸王茶姬海外门店数量突破100家;书亦烧仙草海外门店数量已接近100家;喜茶、茶百道、奈雪的茶、益禾堂、甜啦啦、快乐番薯、沪上阿姨、悸动烧仙草、1点点均在海外市场加紧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全力冲刺万店的古茗,还是被誉为江浙沪“早餐之光”的一鸣真鲜奶吧,这两位“浙江派”巨头都暂无拓展海外市场的计划。
拓展海外市场 探寻增量空间
近年来,我国新茶饮企业增长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我国各类奶茶的消费量汇总正式突破百亿大关,市场规模超1600亿元。天眼查数据显示,当前现存与新茶饮相关企业多达32.5万余家。
但在头部与新秀并驾齐驱的存量时代,行业的增长其实已经开始放缓。《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新茶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98亿元,增速高达44.3%,但2024年和2025年,增速或将下降至19.7%和12.4%。以往动辄二三十元的新茶饮,开始回落至10元价格带,激战正酣的“价格战”似乎也印证了行业的转变。
当国内市场成为一片红海,在降本提质增效过程中,众多品牌除了在品类创新、供应链优化、智改数转等方面发力,纷纷将目光转向亟待开发的海外市场,积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中国新茶饮品牌近年来争相‘出海’,背后有多重原因。”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饮品分会秘书长王海宁表示,一方面,国内市场增长空间逐渐缩小,茶饮品类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品牌间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力和差异化越来越难以实现;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态度也趋于冷静,2022年茶饮赛道的融资总金额相比2021年有所下降,表明头部品牌已基本完成资本化,行业走向成熟。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认为,新茶饮“出海”遇上了水到渠成的节点。“头部企业综合实力不断上升,供应链建设趋于完善,随着经贸往来、人员流动,新茶饮‘出海’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特别是蜜雪冰城在国外市场已经形成品牌化、规模化,为整个新茶饮做了一个很好的指引和典范。”同时,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国品牌“出海”的好时机已经来临。
建跨境供应链 头部品牌有招
一个有趣的现象:扎堆东南亚,是新茶饮品牌“出海”的首要方向。
霸王茶姬海外110家门店,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书亦烧仙草着重发展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市场,以上四国各有数十家门店在营或筹建中;茶百道在曼谷繁华地段朱拉隆功和暹罗天地开出2店,与韩国、澳大利亚门店形成“环西太平洋”之势。
封面新闻还注意到,甜啦啦在印尼雅加达的门店增至13家,菲律宾吕宋岛门店也于6月开业;益禾堂招聘海外PM,要求能出差东南亚,掌握越南语、泰语等小语种优先。
在业内看来,东南亚之所以成为新茶饮“出海”重心,除了地理距离较近,区域文化、口味、喜好与国人相近外,也有出于供应链方面的考量。
“从短期来看,最难的是跨境供应链这一步。”茶百道韩国市场负责人王欢告诉封面新闻,筹建过程中最煎熬的是原材料送检阶段。“我们需要把所有的原材料送到韩国食药厅去检测,获得他们的检测报告。当接到对方电话说,‘恭喜你们的芋圆通过检测’,整个团队就会欢呼。有时候,某一款产品原材料未通过,我们就要反复去检测,思考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有一次,王欢从国内空运了一批原材料到韩国,他们在总部的检测和在韩国的前期检测都显示合格,但这批原材料落地后却没能通过检测。“后来发现,在航运过程中,原材料有失温的可能性,所以就改为冻箱海运,最后终于通过检测。”王欢说,得益于茶百道十几年来不断优化提升锻造出的强大的供应链能力,茶百道在中国大陆的标准几乎都能适用于韩国的标准。
朱丹蓬认为,现在“出海”的新茶饮品牌基本上都是供应链非常成熟的头部企业,因此,跨境供应链建设将日臻完善。“未来,拥有对供应链进行完整布局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王海宁表示,建立完善的供应链对海外市场来说,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和采购成本,保证原材料的新鲜度和质量,还能够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和法规要求,提高品牌在当地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当然,海外供应链的建设需要解决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和储存问题,这对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提出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红果提醒,一些茶饮行业的海外供应链仍有待打通。“比如印度尼西亚对于不锈钢制品的新式茶饮设备有进口限制,海外公司需要先获得本地进口配额才能从中国进口。”他建议,商务部门在与其他国家贸易洽谈中,可增加中国对外国投资公司在原料、有关制品设备方面的配额,加快新茶饮行业打通海外供应链。
文化求同存异 尊重当地市场
一杯中国茶,香飘千万里。
当国人已经习惯新茶饮成为日常生活时,老外们正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为之着迷。以奈雪的茶曼谷店为例,借助节日游,元旦期间该店单日营业额突破30万泰铢,创历史新高。后台数据显示,茉莉初雪因特有的东方茉莉花茶香广受好评,位居复购率第一名。
新茶饮在海外市场的增长空间是可观的,然而,新茶饮品牌的“出海”之路并不平坦,除了前述的跨境供应链建设,如何占领当地消费者的心智,还需要各企业不断探索。
“从中长期来看,我觉得消解文化隔阂一定是最难的。”王欢说,茶百道研发团队在韩国待了十天十夜,从当地市场标准、用户喜好出发,做了大量调研和准备工作。“本地用户我们可以做到80%甚至90%以上,说明我们没有水土不服,针对当地消费者做出的产品调整和研发是符合他们心理期待的。”
“在不同国家,我们会充分尊重当地市场。”茶百道联合创始人、集团副总裁古计林告诉封面新闻,茶百道在“出海”战略规划方面,首先讲求“一地一策”,尤其尊重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基本上是新茶饮在韩国的一个引领者、教育者,比如针对不同出品,我们会告诉消费者,粗管、细管、三品管哪种更合适。韩国市场成功后,这些经验应该是可以复制到全世界的。但有一个前提,我们去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尊重当地用户,这样才会走得更顺一点。”
“出海是一盘棋的战略输出,但在不同国家要有不同的战术调整。”书亦烧仙草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饮食习惯、消费习惯不同,国际贸易的要求和标准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企业在选择进入一个国家前,一定要做好充足功课,并且反应要足够迅速,遇到困难要及时响应做出本地化调整,才能打赢“出海”本地化之战。
奈雪的茶相关负责人谈道,新茶饮“出海”应该充分了解当地饮食文化和消费习惯。“我们发现泰国消费者喜欢更冰、更甜的饮品,所以会适当调整产品,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
朱丹蓬建议,新茶饮头部企业“出海”,最关键的是面对当地文化,如何因地制宜、求同存异。“产品设计上应该更多地考虑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比如口味、口感、冰度、甜度的设定。”
他特别提到,我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口岸已增至37个,“China Travel”相关内容火爆全球社交媒体,一些外国游客在中国体验新茶饮后,对于新茶饮的宣传大有裨益。“随着大国崛起,新茶饮品牌‘出海’已成为全球饮品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也为我国饮品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