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下滑,做餐饮突然没了方向;进入瓶颈期,迟迟无法突破;客流下滑、员工难管等一系列问题也一股脑冒出来了……
这时候不少餐饮老板就慌了,病急乱投医,觉得花钱就可以搞定一切,找个餐饮专家,就跟找到救命稻草一样,全部依赖餐饮专家,盲目要求一招制胜,奢望所有问题能瞬间解决,餐厅马上能扭亏为盈,做大做强!
但现实却往往是白花冤枉钱,几十万、几百万的真金白银都就打了水漂,餐厅的毛病不仅没治好“伤”,还伤上加伤了!
这种现象在餐饮行业并不少见,我们分析总结了餐饮老板常见的三种迷信,希望对餐饮人有些启发!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迷信大数据:
“有大数据的支持,开餐厅就一定能赚钱!”
用大数据做决策没问题,但很多餐饮老板对大数据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认为大数据就是100%正确,一定能帮餐厅赚钱!盲目相信,不去认真做分析、比对,就等于蒙住了自己的眼和脑,很有可能把餐企带入沟里!
第一种情况,根据一项数据就拍脑袋决策,结果被大数据玩儿得团团转;
某烤串品牌,现有50多家门店,曾经上过一个新品——鱿鱼丝,销量在所有菜品中排名第二,其创始人一看新品热卖啊,那一定要加大力度继续去推!
但后来,有专家介入,又做了一组关于“重复点击率”的数据,以测试产品的复购率,结果鱿鱼丝在所有菜品重复点击率的排行榜里是倒数第二名!
很明显,鱿鱼丝作为新品,打了半价,所以销量第二,又因为是新品,顾客愿意尝鲜,但复购倒数第二,说明了这个新菜根本不受欢迎。
这个烤串品牌本来打算在各个门店大推鱿鱼丝的,后来赶紧悬崖勒马,火速下架鱿鱼丝,不然就入了火坑!
雅座白昱说过,“只是数据源,没有深加工的数据,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第二种情况,误认为大数据能预测未来。
就像饿了么未来餐厅,依托饿了么外卖平台的巨大数据,就认为掌握了选址的关键。
比如, A地买麻辣烫的顾客多,那说明市场需求够大,那就在此开外卖店好了;
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每个问题都有正反两面,A地买麻辣烫的顾客多,说明A地卖麻辣的竞争对手也很多,也就是说,此地是麻辣烫的红海市场!
就好像,某个商圈的B品牌的一产品卖得异常火爆,C品牌也到这个商圈卖该产品,初来乍到的C品牌又有多大胜算呢?
现在的确是数据时代,但大数据只是对现状的反映,不足以用来预测未来,而很多人过于相信大数据,以为大数据就是未来,因此,只能误入歧途!以至于项目失败,又花了几十万、几百万的冤枉钱!
数据只有和餐饮经营结合,进行深加工、多维度分析,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 class="pgc-img">>迷信“名企背景”:
“请来麦肯体系的人,就一定能做大做强!”
很多名企背景出来的人,比如从麦肯体系出来的人,在大规模的连锁体系干久了,具备一定的经验,能帮一些餐企做大做强。
但很多餐饮老板,却是盲目相信有名企背景的人,认为只要请了他们,餐厅就一定能赚大钱,这其实也有很大的风险!
第一种情况,这个 “名企背景”的人才可能只是“过水蟹”(这里指外地蟹运到阳澄湖,在这里过一道水,再发往外地,便摇身一变成了阳澄湖大闸蟹),ta仅仅是名企里面的螺丝钉,仅仅负责一小部分工作,出来后却把团队的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把自己包装成“大师”,结果大包大揽,让餐企深受其害。
第二种情况,有的人才确实是从名企出来的,也很有实力,但可能不匹配,无法发挥作用。
郑州有一个餐饮老板,就曾花重金请了麦肯体系出来的餐饮专家,但该专家来了以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为大体系的经验未必适合初创期的,就像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100是完全不同的事儿。
餐饮专家在麦肯体系干过,只能说明ta能胜任那个体系的工作,不能说明ta能胜任中小企业的工作。
但很多餐饮企业都在这方面犯过错,这就和迷信神婆是一个道理,某个小孩生病了,找个神婆就治好了;XX餐厅生意不好,XX餐饮专家将其救活了,那这个餐饮专家肯定也能把我的餐企救活!
餐饮是个很复杂的行业,餐饮专家们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不是神。
就像小杨生煎,即便是挖从麦肯体系出来的餐饮专家,也要看这个餐饮专家在职时麦肯处于什么阶段,该专家是否在中餐行业干过……
正是不迷信有名企背景的专家,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请外援,小杨生煎才找了适合的人才,从路边摊一跃成为拥有240家直营店的生煎品类的代表。
遇到问题,部分餐饮老板就觉得花钱就可以搞定,全部依赖餐饮专家,但往往是白花冤枉钱,几十万、几百万的真金白银都就打了水漂,餐厅的毛病不仅没治好“伤”,还伤上加伤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迷信定位:
“开餐厅一定得做定位,不做就亏本!”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餐饮企业开始流行请专家做定位,不管生意好的、生意不好的,都好像要做一下定位才圆满!
但做了定位,餐企就一定能成功吗?或者说,餐企失败了,一定是定位没做好?
自然不是。
西贝曾经请定位理论的鼻祖特劳特和里斯两家公司分别做过定位,但效果不明显,后来请了华与华等咨询公司,结果火了!于是,很多人认为,是华与华救了西贝!
< class="pgc-img">>(这是华与华为西贝莜面村打造的超级符号“I 莜”,助力了西贝的腾飞,成为一段佳话。)
但,华与华的华杉老师却说,“没有华与华,西贝一样会成功。”
后来,西贝又陆续推出了副牌,如麦香村等,还是找华与华做品牌包装,可是,这些副牌却没有一个再火了。
西贝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华与华神。这里有一个背景:西贝找特劳特和里斯定位时,恰恰是它日子最难过的时候,而华与华参与时,它已经到了成功的临界点,华与华等咨询公司推了一把,成功助力。但麦香村这种新兴品牌,尚未经过市场验证,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很难成功。
一个企业的成功是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营企业是一个复杂工程,认为定位这一件事就决定生死,就是太迷信定位,太迷信餐饮专家了!
更何况,咨询行业不仅有靠谱的专家,还有不那么专业的“专家”,盲目相信,岂不是在交智商税?
有餐饮专家说,巴奴的毛肚火锅火了,那是不是可以做鸭肠火锅呢?这是一个市场空白,可以牢牢占据顾客心智。但实际情况却是,鸭肠火锅相当小众,需求极小,很难撑起一个市场!
如果餐饮老板迷信了餐饮专家的话,定位要做“鸭肠火锅品类领导者”,那就是掉进了一个大坑!
事实上,对于成长期的餐厅来说,不能一上来就做定位,这个阶段,什么都没定型,商业模式都在调整,最重要的是试错、验证,鸭肠火锅是个机会,成都某个小吃是个机会,餐饮老板你都可以去开一家店尝试,但一旦发现不如预期,就可以悬崖勒马、止损!
但万一迷信定位,定死了做XX品类,并坚持3年不动摇,那不就是一条不归路了吗?
< class="pgc-img">>参谋说
王星餐饮品牌发展研究机构的创始人王星说,“商业的焦虑是大家都认为自己花钱就可以成功!”
但实际情况却是相反,花钱不一定能买来成功,你看别家餐厅请专家火了,就花高价也请这个专家,也想要火,但你却不知道别人火的背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餐饮专家恰恰就是那个东风,因此它们互相成就,成为佳话了!
你的餐厅究竟处于什么阶段,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只有餐饮老板自己想清楚了,对症下药,才能大火!
不要把餐饮专家当救世主,餐企的救世主不是别人,正是餐饮老板自己!
本文来源:职业餐饮网,由餐饮界头条号整编报道,图片版权归来源处或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 class="pgc-img">>多餐饮创业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开了一家XXXX,怎么靠营销来引流?”
为什么需要营销引流?因为生意不好。生意不好的根源又在哪里?这个问题要从创业的源头说起。
经过交流之后发现,大家的创业初衷差不多都是这样的:
觉得上班没盼头,想有一个自己的事业、
喜欢某个产品,经常去某家店里吃,感觉人家生意还不错、
自己也想开一家这样的店,做自己的品牌,发展连锁、
……
后边的走向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就不说了,大多数都是还没走向巅峰,就在阴沟里翻了船。无数人信心满满地进入这个行业,然后负债累累的离开,回过头来感慨万千。
大多数的创业者选择做餐饮都是觉得餐饮门槛低,来钱快,可供自己发挥的空间大。那是在以前,如今的餐饮市场早已不像当初,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涌入这个赛道。
据统计,2017年全国的小餐饮店达到了389万家,比16年增加了61万家,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增加。
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如果你想去医院工作,你得学医,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如果你想做会计,你得是会计专业才行,要懂会计行业的基本原理与操作;如果你要搞设计,你不光要懂设计原理,还要熟练掌握各类设计软件……可是等到开店做餐饮的时候,很多人的理由却是:因为自己喜欢,因为自己充满热情。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创业称为“感性创业”。
< class="pgc-img">>一、别把自己的优势当品牌卖点
感性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错把自己的优势当卖点,他们善于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出发,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解决餐饮的问题,再把这种行为美化为跨界创新。感性创业者的极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现1有好产品就够了
很多人本来是厨师,有着一身的手艺,或者通过别的途径掌握了一门手艺,就觉得自己可以开店了。这种开店是最可怕的,我们都认可一句话:口味是餐饮的核心,但我们常常忽略了一点,它只是核心而已,并非全部。
现在的餐饮市场早已不是以前一门手艺闯天下的时代,现在做餐饮需要拼综合实力。一技之长并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这就好比会算账的人不一定就能做会计,知道感冒发炎分别吃啥药的人不一定就能做医生。
有一些厨师开餐饮店做得也不错,从产品到管理经营都做的井井有条。但大部分都不是特别理想,因为不是所有的厨师都懂得管理和营销,把菜炒好没用,这年头酒再香也得会吆喝才行。
表现2设计才是生产力
年轻人开店通常会把很大的精力放在设计上,因为每个梦想有一家自己的小店的人,梦想里的那个店首先颜值是要过关的,否则那就是噩梦了。
设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要有钱,你能想象出来的任何创意都可以变成现实。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忽略了设计的本质。设计是为产品和品牌服务的,它和运营、产品定位、客群定位密切相关。设计如果离开了这些,那就是空洞的创意和无效的创新。
好的设计是可以为品牌锦上添花的,但前提是所有的产品服务运营和营销都是要和设计紧密配合。如果仅仅将设计割裂开来做,那就会成为不伦不类的创意,甚至成为发展的累赘。
< class="pgc-img">>表现3营销成就品牌
很多做营销的人看着自己服务的甲方爸爸生意火爆,蒸蒸日上,心里也在发痒,忍不住想自己跳进来玩几把。
营销引爆、创意先行,这些都不在话下,所以很容易就将一个店面推向竞争的舞台。却料不到这已是它的最高点。等到营销的风头过了,受众的热情降下来的时候,最后还是要回归理性消费。用互联网圈的一句话形容就是,潮水退去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典型的例子就是黄太吉,当年的互联网餐饮鼻祖。黄太吉当年的火爆可谓是“凡有互联网餐饮处,皆有黄太吉”。后来潮水褪去了,将营销玩到了出神入化的黄太吉,最后还是免不了要跌落凡间,重新置身于餐饮竞争的滚滚洪流里。
表现4创意征服一切
很多创业者的动机都是想到了一个好点子,然后激动地好几天睡不着觉,比乔布斯当年发明iPhone时还要兴奋。接着就要想着怎么将他实现,从此开启牛逼模式,开店做连锁搞加盟,走向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后来终于把店开起来了,才发现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最近一段时间答案茶的火爆,给了无数创意者打了一针强效的鸡血。好创意真的是值钱的,但前提是如何将创意用于实践,并且迅速形成竞争壁垒,给自己的品牌和品类建一个护城河。
比如答案茶,他们的创意技术壁垒并不高,很容易被模仿,所以他们采取的方式就是迅速扩张,短短几个月就做到上千家店,牢牢占据市场老大的位置,即使再有后来者也只能屈居老二,望其项背,黯然伤神了。
< class="pgc-img">>表现5资源才是王道
还有一类的创业者是以自身资源为优势的。有一位做房地产生意的人,手上有很多商铺资源,然后就想以此为优势转行做餐饮。选址的确是令很多创业者头疼的事情,很多人的创业梦想都夭折在了选址的路上。
最后这位手握资源的地产商还是回到原来的行业继续耕耘了。这就像打牌一样,只拿一手好牌是不行的,你还得会打才可以上牌桌。靠着先天的优势和运气做起来的品牌,就好像温室里培育的花朵一样,最终要应对市场竞争,那时候你的一切软肋都会暴露无遗。
以上说的这些并不是想打击创业者的自信心,而是想告诉刚入行的餐饮创业者这样一个道理:餐饮行业和所有行业一样,是需要基本功的,看着门槛很低,其实水很深。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没有顾客?其实很多创业者的问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在开一家店之前首先要清楚自己做的是什么,做给谁,这些人为什么会选择你而不是别人,有什么理由能够让别人持续选择你?一旦这些问题都确定了,产品怎么定,设计怎么搞,营销怎么弄,创意怎么玩,自己的资源可以如何合理的利用,这些事情都能够迎刃而解了,那么也就不存在开业以后却不知道顾客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了。
因此,怎样让你的创业不那么感性,那就是谋定而后动。
< class="pgc-img">>二、拒绝急于求成
感性创业者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是急于求成。他们投身餐饮的原因直白又功利:来钱快。
但是餐饮并非摇钱树,毕竟单店的盈利也有瓶颈,所以扩张速度就成了比拼的关键,一年五家店的嘲笑一家店做五年的,一年二十家店的又看不起一年五家店的,餐饮的鄙视链逐渐成了数量的大比拼,比拼到最后就会陷入到这样的竞争里:
1价格战
为了打压竞争者,用低价来吸引顾客。或者是追逐爆品,妄图用高性价比来做客户留存,通过低价来吸引顾客。最后只是带来了虚假的繁荣,将自己拉到了利润的边缘。
2标盲目扩张
商业模式还没成型就盲目扩张,做加盟做连锁,对于加盟商的审核和要求也没有底线,导致最后市场泛滥,存活率极低,将自己拉入到了生死的边缘。
3闪电战
忽略存在的问题,快速扩张,试图在扩张的过程中通过规模效益来使问题自行解决,等到问题集中爆发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无力回天。
4游击战
追逐热点,市场上什么火爆自己就做什么,跟着热点跑,赚快钱,抱着一种投机的心态做生意。
餐饮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事情,我们容易看到真功夫、海底捞、黄记煌、西贝这些餐饮企业的成功,却常常忽视他们背后的坚持。这些企业无一不是在行业里耕耘了数十年以上,每个环节都是经过时间的验证的,所有的功夫都是通过时间熬出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
所以,创业者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尤其是做连锁做加盟,需要的不仅仅是产品、运营和营销,还涉及到标准化问题,管理体系和培训体系的问题,物流和供应链的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的发展。
很多品牌的发展都是这样的一个路径:先从1到100,再从100到10,然后再从10到更多。比如小肥羊,比如杨国福冒菜,比如姐弟俩土豆粉,都曾因为前期的快速扩张走过弯路,然后再做战略上的收缩,精耕细作做品质,从而实现品牌质的飞跃。
大品牌有试错的资本,对于小创业者来说,只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发,将要到哪里去,然后循序渐进,l稳扎稳打,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创业变得更加理性,让自己所有的道路更接近成功。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饼的大跃进,得从黄太吉说起。
总第 3430 期
餐企老板内参 王盼 | 文
一台“机械臂”价值10万美金
煎饼再成网红
2月份的北京,寒意犹在。牛街地铁站B口,大爷大妈、网红博主、媒体记者陆续前来,“围观”一台煎饼机器人。
煎饼炉、机械臂,注料口……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摊煎饼的流程也十分规范。在一众围观者的期待中,8.99元的煎饼3分钟后出炉了,虽说没有夫妻老婆小摊位的烟火气,却也中规中矩。
其实,早在去年12月,内参君就针对北京国贸附近的“π克24h卷饼机器人”进行过报道(相关阅读《机器人煎饼果子店,是风口还是噱头?》),不过这家店依然需要员工在岗和机器配合,进行机器监督、小吃制作、配餐打包等工作;而如今的煎饼机器人,则是更加专注煎饼单品的“全自动无人煎饼摊”。
根据半熟财经的报道,这款煎饼机器人首次亮相于2022年8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面世之前经历了4年的研发,未来一到两年会在国内市场大量推广,且逐步推广到全球市场,“在海外的售价为10万美金一台”。
煎饼自己也没想到,从最初的街头小脏摊,到如今“大跃进”为价值10万美金的机械臂,这条“网红进阶之路”,前前后后折腾了10年。
回顾:煎饼的“大跃进”
时间回到2012年。彼时的内参君刚刚大学毕业,第一家工作就在北京建外SOHO。这个商圈从外观看起来像是“魔方世界”,内圈底商餐饮扎堆,一块一块地划分开来,驻扎了不少快餐小店。而“网红餐厅鼻祖”黄太吉,黄底黑字的对外招牌,以及墙上不少互联网大佬的名言,显得格外亮眼。
这是黄太吉的首店,也是煎饼这个名不经转的小品类“造梦”的地方。
黄太吉的“现象级打造”,和创始人的互联网基因有直接关系。传统产品的创意升级、营销的大胆和“大手笔”,让这个品牌制造了不少当年的“餐饮传奇故事”,最为经典的,就是“美女老板娘开跑车送煎饼外卖”。
内参君尤其记得,当时的黄太吉煎饼套餐售价约20元,和路边摊几块钱的价格相比,差距不小。普通的打工族并不舍得经常去消费,这样的“隐性门槛”反而让黄太吉坐实了“对标白领”的定位,仿佛只有读懂赫畅的互联网思维,才“配得上”这20元一套的煎饼果子。
十几平米的小店,仅仅一年时间获得了700万营收,巅峰时期,这个品牌的估值甚至达到了20亿。在“中国的麦当劳”的称号光环下,煎饼这个品类也似乎“扬眉吐气”起来,成为了小吃界的“顶流”。
不是煎饼成就了黄太吉,而是黄太吉让煎饼果子“翻了身”。
在黄太吉之后,煎饼这个品类又迎来好几波“小春天”,不少创业青年试图押注这个神奇的单品,尝试做出升级和创意。
比如2016年创立,被称为“煎饼中的爱马仕”的“仰望包角布”(上海称煎饼为包角布),加入了小龙虾、鸡排、牛油果、金枪鱼等食材,配上轻奢的店面设计,让煎饼价格“大跃进”到38元;几乎同一时间,新疆小伙创立的“煎饼先生”,则以新疆牛肉干煎饼、秘制羊肉串煎饼为特色,做出满满的地方风味,甚至拿到了1000万A轮融资。
曾经“排队5小时,每人限购2个” 网红煎饼
>此外,头部餐饮企业也盯上了这条赛道:九毛九在2016年推出副牌“2颗鸡蛋煎饼”,通过“直营+加盟”形式在广东、厦门等地拓店。2019年,九毛九递交的上市招股书显示,计划2颗鸡蛋要在两年内开店460家(而当时,太二酸菜鱼的预期仅为两年240家),足以见得九毛九集团对煎饼项目的看好。
……
可惜的是,煎饼的创富神话,似乎就停留在了黄太吉的“顶峰时刻”。后来,赫畅开始策划“多品牌布局”和“重资产转型外卖”,却屡屡失手。2016年,黄太吉身陷舆论风波,被质疑经营陷入危机。后续,这个品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建外SOHO的小白领们也换了一茬又一茬,煎饼的故事终究成为魔方世界里的记忆。
其它品牌的处境似乎也各有各的艰难:仰望包角布在爆火之后,也很快被质疑“营销炒作”,长时间的排队、高价的定位让顾客直呼智商税;而九毛九为2颗鸡蛋定下的“拓店目标”似乎遥不可期——最终于2022年宣布出售2颗鸡蛋煎饼80.85%股权,“贱卖”了这一煎饼品牌……
纵观其它品牌也是浮浮沉沉,即使有短暂的声量和辉煌,也难以从网红到长红。直到目前为止,这一品类依旧没有再跑出第二匹真正意义上的黑马。
煎饼还是那张煎饼,可黄太吉之后,再无黄太吉。
从“闹独立”,到“回归一道小吃”
从单品进化,到模式进化
王志会的煎饼品牌“谷子帝”,创始于2014年,现在有一百多家在营门店,主要布局在社区,以夫妻老婆创业为主。
做了将近10年煎饼的他,现如今主要精力已经“转型”到麻辣烫上了,而说起煎饼,他直言:这个品类瓶颈很明显,注定做不出规模效应,“尤其是做了别的项目,有对比之后”。
煎饼有哪些自身的局限?
一是严重依赖人工,是一个“需要烟火气”的小吃。很多人对煎饼的认知来自于“小摊”,没有这个场景,似乎就少了点滋味。“而且,不用人工操作的话,没有烟火气大家又不买单”。
早在几年前,王志会就和团队研究过煎饼的自动和半自动设备,但后来放弃的。“当时定制一个半自动的机器需要3万块左右,可以上面,刮成饼,鸡蛋壳也刮掉。但是为啥没用呢?不是价格的问题,而是机器的稳定性差,而且比较容易坏,维修也很麻烦,所以后来就放弃了。”
在他看来,煎饼这门生意,最匹配的店铺模型,还是“夫妻摊”。
煎饼果子在丹麦 依然是小摊的模样
>二是价格价格升级不上去,下沉市场很难存活。“下沉市场的一个煎饼才三五块钱,这个认知已经达成共识了,很难改变,甭管你是加了金枪鱼啊还是鸡柳,价格有明显的天花板。”
无论是黄太吉还是仰望包角布,都试图打破瓶颈,做品类升级。但显然,这种“硬拗”的方式并不太受到认可。
可倔强的煎饼并不“服输”。闹独立不成,索性“曲线救国”,换个方式做创新。
比如煎饼道和书亦烧仙草联名了一个煎饼奶茶概念店,店内一半是煎饼操作台,一半是奶茶操作台,共享部分空间,也推出相应的煎饼茶饮CP组合。
再比如上海富民路上有一间“煎饼+咖啡”的网红小店 ollie nollie,也曾经因为神奇的组合售卖形式出圈。煎饼果子15元一套,加入两个鸡蛋和肉松。配上文艺范儿的装修环境,别有一番特色。
同仁堂跨界做的咖啡厅里,“草本煎饼”赫然攀上菜单,一个售价24元。除了煎饼之外,主食还有油条和麻花。
在“精酿啤酒界”小有名气的北平机器,则更加大胆,用新中式、无界限的配餐与精酿啤酒相组合:从2016年开业起,就在店里摊上了煎饼。“煎饼配酒,越喝越有”的思路也是格外清奇。
有了精酿啤酒的“加持”,北平机器一改传统煎饼低廉的街头风,让煎饼“起点很高”,比如推出红烧肉煎饼、老北京烤鸭煎饼、三文鱼牛油果煎饼、慢烤牛肉煎饼,售价在48-68之间……在其微信官方号2018年推出的一篇文章中,甚至直言要“打造新的煎饼帝国”。
北平机器将十足的热情倾注在酒吧餐食的“新中式”创新上,而煎饼,就是一个“创新支点”。
2020年9月,北平机器五周年之际,“北平机器煎饼节”在北京举办,这是一场“入场要收费”的有门槛的活动,数十家煎饼品牌云集,像一场“江湖会师”,用不同的视角演绎煎饼的花式创新。
从黄太吉到北平机器,煎饼“出逃”单品店(摊),尝试“X+煎饼”以及“煎饼+X”的模式创新,反而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机械臂能带动煎饼腾飞吗?
无论之前的创新有多花哨,终究离不开“手作”这道工序。
而煎饼机器人的诞生,把竞争提到了另一个纬度上。在一些媒体报道的文章下方,不少读者在咨询“如何购买”“想订机器找谁”。
机械臂能带动煎饼腾飞吗?我们回归餐饮本质来看看:
出餐效率方面,小摊上的煎饼制作需要1-2分钟左右,谷子帝王志会给出的时间是“1分零9秒”——这是其对加盟商培训后统计的平均数据。也就是说,也有更快的师傅,比这时间还短。
而牛街路口的煎饼机器人,制作一个饼则需要3分钟。
央视网曾对煎饼机器人进行报道
>投入成本来看,据说煎饼机器人火了之后,咨询者络绎不绝,据悉已经有数千人排队等待寻求合作。不过,根据内参君的了解,机器人在海外市场的售价为十万美金一台,在国内则为合作经营的形式。
普通经营者需一次性至少合作三台,每台押金为十万元。也就是说,创业者在机器方面的前期投入至少就有30万元,这还不包括物料、选址等投入费用。未来,如果机器出现问题需要维修,也将是一笔未知的费用。
“如果加盟或自创一个煎饼品牌,前期投入(加上人工)总共也就10万元,最多。”一位煎饼小摊主透露。
盈利模式来看。一张煎饼卖7.9元或8.9元,按照毛利65%来看,似乎尚可。但是,机器人总部开出的“抽成条件”也挺高——营业额的20%-30%。也就是说,一个8.9元煎饼需要直接提给总部1.8-2.7元。当然,过程中可能还会因为机器人操作翻车而产生损耗,这样算下来,到手的利润几乎被“砍半压缩”。
而且,即便机器人可以自动制作煎饼,但依然有补充原料等工作需要人为操作。官方给出的信息是“1个人可以看3台机器”。
牛街地铁B口,围观机器人的群众
>结论:科技融入餐饮注定是未来大趋势。但,低客单价的煎饼,用科技来加持,目前还有点“小脚穿大鞋”的意思。煎饼机器人未来能不能广泛普及、是否真的能“收割”夫妻老婆摊,我们没有定论,但至少,需“成本与效率”的基础问题,还需要时间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