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新闻记者 汪琦雯
2022年以来,消费者发现多个餐饮品牌均已悄悄调价。
2月16日,星巴克中国市场多款产品涨价登上微博热搜。星巴克官方APP显示,拿铁、馥芮白等产品各杯型均较此前提价1元,美式咖啡等各杯型提价2元。
星巴克方面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其定价是在对营运成本等多项因素进行考量后制定的,并称是自2018年11月以来首次对中国市场调价。
另据证券日报报道,2月17日起,韩国麦当劳上调30个菜品价格,幅度为100至300韩元(约合人民币0.5-1.5元)。麦当劳方面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近期麦当劳中国没有涨价,仅在年前调整过价格。
据澎湃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近4个月来,国内已有3家连锁咖啡品牌、2家连锁餐饮品牌调价。
连锁咖啡集体涨价:系运营成本
相比星巴克调价首日就登上热搜,瑞幸和Tims的涨价就没那么“惹人注目”。
早在去年年底,就有消费者发帖称,瑞幸咖啡不同门店同款咖啡标价相差2-3元,对此,瑞幸咖啡官方账号回复该帖称,综合考量租金、物流、运营成本等因素,依据各门店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定价。
澎湃新闻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瑞幸咖啡客服,其表示这属于公司正常的价格调整,并称因为在小程序或App点单,系统会自动匹配最近的门店,顾客也可以选择更换价格更便宜的门店进行消费。
瑞幸咖啡回应定价差异
进入中国市场仅3年的加拿大咖啡品牌Tims,从1月1日起也对价格进行了调整。有消费者晒出购物记录显示,去年8月还是22元的“经典贝果系列套餐”,今年1月初已涨到26元,现为28.9元。浓郁拿铁由此前的22元上涨至24元。
澎湃新闻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Tims人工客服,其回复称,综合考量目前的市场运营情况后,其调整了少部分产品的价格。
Tims早餐套餐前后订单价格对比
连锁餐饮年前扎堆提价
“就连土豆泥都涨了5毛钱。”2021年12月30日,有消费者发现,肯德基宅急送部分产品悄然涨价,例如在“宅神卡”优惠下,咖啡原本为7元,涨价后为10元;经典意式面原为21.5元,涨价2元。
肯德基中国在线客服称,由于成本原因,肯德基在2021年12月27日对全国菜单进行统一调价。此外,由于不同区域餐厅成本不一样,不同餐厅的部分产品会有价格差异,不同售卖渠道价格也会有差异。
肯德基中国在线客服对调价的回复
麦当劳方面,澎湃新闻记者发现,麦当劳多款汉堡套餐“麦乐送”价格涨5至6元不等,涉及产品包括巨无霸中套餐、不素之霸双层牛堡中套餐等。例如,2021年11月,巨无霸中套餐在麦当劳外送小程序“麦乐送”中价格为37元,目前价格为43元,上涨6元。
对此,澎湃新闻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麦当劳中国顾客中心,客服解释称,结合食品原料和运营成本的变化,麦当劳定期会评估调整价格结构与促销机制,具体以点餐渠道公示的价格为准。
上游成本传导,涨价或为全球性趋势
餐饮行业纷纷将涨价原因指向成本,凯度消费者指数大中华区总经理虞坚向澎湃新闻记者解释称,对于很多食品饮料企业来说,上游成本从去年开始就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不仅中国存在,全球也是一样。
“很多企业最开始的时候都希望通过提升运营效率来吸收成本,但今年原材料、物流成本在全球层面的通胀非常严重,很多国内外企业都纷纷上调价格,这其实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和趋势。”虞坚表示。
从成本端来看,咖啡主要原料咖啡豆的价格持续上涨。彭博社2月19日报道称,由于咖啡豆最大种植地巴西的产量锐减,以及进口和运输成本飙升,导致全球供应紧张。
洲际交易所监测显示,咖啡库存已经降至22年来的新低。不仅如此,这也导致洲际交易所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价格攀升至每磅2.59美元,为10年新高。
彭博社称,在南半球冬季来临之前,今年的咖啡豆产量还存在不确定性,届时若天气条件不利,咖啡豆供应短缺可能会延续到第三年。
而对处于供应链下游的餐饮企业来说,去年上游增长的成本,正逐渐传导过来。虞坚表示,餐饮企业在采购食材、容器包装等各方面,都会受到上游供应链的影响,对企业利润会产生影响。
肯德基、麦当劳等主要鸡肉供应商圣农发展(002299.SZ)在2021年度业绩预告中指出,由于玉米、豆粕等大宗原料价格持续高位,导致公司养殖成本同比增长,受此影响,公司全年利润较2020年减少约1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曾上演过一轮食品企业涨价潮。据澎湃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涉及企业包括调味品行业的恒顺醋业(600305)、海天味业(603288)、加加食品(002650)、雪天盐业(600929)等;速冻食品的安井食品(603345)、海欣食品(002702)、三全食品(002216)等;面点上游行业的克明食品(002661);食品加工行业的安琪酵母(600298)、力高食品(300973)等。
包材方面,2021年5月,由于原材料短缺和限塑令影响,国内纸价曾掀起一波涨价潮,而去年10月以来,由于原材料及能源成本维持高位,纸价迎来第二波上涨。
责任编辑:是冬冬
校对:张亮亮
< class="pgc-img">>第 3775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双重夹击的2023:
涨涨降降中,艰难求生
2023年,一场“价格动乱”,紧紧揪住餐饮人的心。
二季度开始,从高端餐饮到大众连锁、快餐,人均消费普降20%-30%,生意断崖式下跌,客单价打骨折,客人也依然不见踪影。整个行业开始进入内卷、焦虑、无处安放的氛围中。
新入小白率先发起攻势,头部大佬立刻加码回击,各赛道“低价价格战”序幕被拉开。
咖啡赛道中:库迪咖啡进入全面战斗状态,8.9、3.9、0元定价的活动一个接一个;瑞幸咖啡正面迎战,9.9元咖啡活动提升至常态化战略。自此,高价咖啡产品在消费者心里被打入“冷宫”。
快餐赛道中:西少爷连发三条降价推文,经典套餐普降10元以上,多款招牌单品限时回归9.9元,更推出定价12.9元的1+1随心配;南城香、和合谷、嘉和一品等品牌前后脚官宣早餐新模式,“3元自助无限畅吃”。
零售超市和街头盒饭也加入战局:有超市将自身定位为社区食堂,主打极致性价比,销售产品均价较餐饮企业便宜至少10%,更有9.9元吃饱饭的套餐登场;10块钱18道菜的东北盒饭、办公楼下的推车盒饭成为打工人午餐首选。
更有一批新入局的“创业小白”们,紧抓低价团购,分散在各个赛道中,不惜“赔本赚吆喝”。
新手出乱拳,高手发狠招,一时间,低价横行,餐饮人夹缝求生。
时间来到四季度,在持续不断的营收腰斩、低价内卷中,一大批中小餐饮绷不住了。打价格战的门店们,生意普遍下滑40%-50%;餐饮街区出现组团覆灭;更有丘大叔、虎头局、墨茉点心局、贤合庄、许留山、台盖等大牌餐饮集体“阵亡”。
属于头部大佬们的“价格游戏”,真正进入新篇章,集体涨价成为不可言说的默契。
年末,麦当劳旗下主要产品全线提价。其中,接近90%的主要汉堡类产品,挂牌价上涨0.5元,薯条及脆脆薯条等小食类产品,挂牌价上涨0.5元-1元,O麦会员套餐等也均涨价1元。
西少爷下架多款9.9元产品,部分“穷鬼套餐”也均被下架、打散,点餐小程序界面也更替为新版,从“9.9降价大红报”变为了“ABCB套餐组合”。
呷哺呷哺、海底捞、老乡鸡、正新鸡排等多个品牌,也因为“涨价”争议被消费者吵上热搜。
价格战不会停止,
2024,请活成自己!
从低价乱战到集体涨价,并不意味着行业即将开启新一轮“涨价潮”,也同样不意味着上一轮“低价战争”接近尾声。
相反地,在价格愈发敏感的消费环境下,“价值分级”的餐饮趋势已经显现。2024年,一场更加激烈、更加充满不确定性的“价格战”,正在来临。
相对而言,小连锁、夫妻店、个体店等腰部尾部餐饮小企业,在接下来的竞争环境中,将会更加频繁出现洗牌现象,存活率更低,生命周期更短。而头部、连锁品牌,在具有更强的品牌势能、连锁能力后,将会甩开效率约束,迎来快速扩张期。
如果你:拼不过资本的规模优势,打不过头部的成本优势,更没有小白敢于梭哈的勇气,那就请坚守阵地、活成自己!带着好产品、好味道往前走,这远比蹚价格战的浑水,卷流量、卷营销重要得多。
在动荡中守住自己的节奏与定位,且听且看且从容,相信时间定会孕育出你想要的果实。
推荐文章
内参编辑部:当“想赚钱的人,多过想消费的人”,生意下滑是必然。
内参编辑部:现在再回看第一波餐饮低价乱战,9.9元都算“高价”了。
内参编辑部:不降价、降不起价的餐饮老板们,面对着低价横行的市场,连“生存”都是个难事。
内参编辑部:内卷+外卷,没有最卷,只有更卷!餐饮老板们的2023,不仅要抵抗内部竞争,还要时刻警惕“外来者”偷袭!
内参编辑部:当中小餐饮们还在纠结一个套餐是定价9.9元还是9.8元时,一些大牌餐饮已经走出新的道路了。
内参编辑部:你的面卖20元,被消费者吐槽贵,但与此同时,一碗售价20198元的板面,正在被疯狂抢购……
内参编辑部:有品牌做极致性价比,有品牌做贵价伤不起。两种截然相反的价格玩法,你能学会哪种?
于呷哺集团来说,近期似乎经历了一场策略与市场的双重考验。旗下的高端烤肉品牌“趁烧欢乐烧肉”在短短时间内便出现了业务收缩的迹象,这一变化无疑给业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我们不禁要问,呷哺集团究竟在经历怎样的挑战,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回顾“趁烧”品牌的诞生,它曾是呷哺集团寄予厚望的“新星”。然而,市场总是充满了变数,这颗新星似乎并未如预期般闪耀。广州和深圳门店的相继关闭,以及广州最后一家门店岌岌可危的现状,都反映了“趁烧”在市场上的困境。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从表面上看,高昂的运营成本、不佳的业绩以及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考量都是导致“趁烧”困境的原因。但更深层次上,这反映了呷哺集团在品牌定位、市场策略以及消费者需求把握上的不足。
在品牌定位上,“趁烧”作为高端烤肉品牌,其定价和品质应当与市场定位相符。然而,从消费者的反馈来看,其性价比并未得到广泛认可。这可能与呷哺集团在品牌定位和消费者需求把握上的偏差有关。< class="pgc-img">
>在市场策略上,呷哺集团似乎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趁烧”的市场前景。在短时间内大举扩张,却未能充分考虑到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这种策略上的失误也导致了“趁烧”在市场上的失败。
此外,呷哺集团还需要面对其他品牌的竞争压力。在餐饮市场中,品牌众多,竞争激烈。如果呷哺集团无法在市场上找到独特的定位,那么其品牌将很难脱颖而出。
面对这些挑战,呷哺集团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他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品牌定位和市场策略,找到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期望的定位。其次,他们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消费者关系管理,提升品牌形象和口碑。这包括加强品牌宣传、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回应消费者反馈等方面。
同时,呷哺集团还可以考虑与其他品牌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拓新的市场领域。通过合作,他们可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