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市场上出现了外包装成
“奶茶杯”“星球杯”“可乐罐”的玩具
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欢迎
光看下面的图
你是不是以为
是什么好玩好吃的新产品
并且萌生试试看的想法
↓↓↓
千万打住!这个想法很危险!
这些五颜六色、名字可爱的东西
并非真的玩具
而是“三无”电子烟的变装
近日
深圳市场监管局发布提醒:
“三无”电子烟藏进奶茶杯可乐罐
迷惑未成年人!
深圳市场监管局提醒:
这些一次性电子烟不仅外观亮眼,还有多种口味可供选择,对校园里的未成年学生很有吸引力。虽然是一次性,但里面却有15毫升的大容量烟油。
这些电子烟外包装都未注明生产厂商名称、地址和生产日期等信息,实为“三无”产品,所以背后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有人吸完就反映“吸了一口就想吐”。
电子烟危害很大,主要成分跟传统香烟一样,都是尼古丁,青少年吸食电子烟可能会成瘾,最后转变为传统烟民的概率会更高。而且未成年人的大脑发育还没有成熟,会对大脑造成更大的伤害,引发其他问题。
奶茶杯电子烟的包装无中文标记
普通电子烟斗对身体有害
更别说含有毒品成分的“上头电子烟”
这种“电子烟”
被不法分子掺入了四氢大麻酚
或合成大麻素类新精神活性物质
对人体危害极大!
“上头电子烟”比传统毒品大麻
更具有成瘾性和迷惑性
来源:南京零距离
夏上新季,我们来讨论一个推新品必不可少的环节:杯子。
在茶饮行业,“换个包装就能火”的定律已被多次验证。
杯子既可以是“颜值担当”,成为移动的广告位,也可以通过技术革新,优化细节,改进撒漏、手感不佳等问题,帮助门店提升用户体验。
饮品杯有哪些新趋势?一起来看——
杯子革命来了!
这次不止拼颜值
发现了吗?每一个爆品的背后,都有一款造型别致的“杯子”。
从2015年新茶饮诞生开始,用杯子来提升颜值和体验,就是一个做创意的重要路径。
鹿角巷的黑糖珍珠鲜奶、奈雪的霸气玉油柑、甜啦啦的一桶水果茶等等,分别用胖胖杯、玻璃瓶、奶茶桶实力圈粉。
奈雪的茶霸气玉油柑产品
>我还发现一个关于茶饮杯的新趋势:不少品牌不仅在用异形杯吸引眼球,还在升级门店基础款,通过从彩印杯到模内贴标注塑杯的迭代,提高颜值和品质感,优化茶饮细节体验。
甚至有的饮品店老板说,饮品杯升级后,“因为质感提升显而易见,连广告费都省了。“
这是如何做到的?和以往的杯子产品相比,如今饮品杯有哪些新趋势?我采访了一些专业人士。
“茶饮杯不仅仅是容器,更是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途径,创新且高质平价的饮品杯是未来茶饮包装市场的发展趋势。”名高包装刘伟告诉我。
很多品牌都用上了“模内贴注塑杯”
>“特别近几年,‘模内贴标’技术在国内的不断普及,行业里已经有很多品牌开始使用模内贴标注塑杯,成为当下茶饮行业的新趋势。喜茶、奈雪、乐乐茶、茶百道等品牌,都在大规模使用‘模内贴标杯’。”
了解完模内贴注塑杯,我发现,它的出现,为新茶饮的品质提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茶饮最新的杯子技术,是什么样?
说“模内贴标注塑杯”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下传统饮品杯。
事实上,在“模内贴标”技术面世前,茶饮界一次性饮品杯工艺使用的大多为彩印技术。传统的彩印印刷质感较差,色彩饱和度较低,印刷精度不高,整体给人一种廉价感。
近两年,头部品牌引入模内贴技术进行饮品杯升级后,在颜值、精度、安全性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突破——
1、色彩把控升级,提升颜值
在茶饮界,“颜值”即正义,但再好的设计如果不能完美还原在容器上,也仅仅只是设计而已。
以前彩印杯有个痛点:对印刷面积范围有严格要求,无法印刷大面积的图案,只适用于小面积、颜色少的简单图案。在应对复杂、颜色多的情况时,会出现图案发虚及漏墨的情况,因此有较大的局限性。
而模内贴标技术是通过机械手将与杯子相同材质的标签置入模具内、注塑机高速注射成型,标签与杯体融为一体。
“模内贴注塑杯”制作过程
>标签对图案的处理更加细腻,可以印刷大面积且色彩丰富的图案,给品牌的个性化设计提供更多可能。
因为印刷精美,还可以做镭射、荧光等特殊效果,提升产品包装质感。比如CoCo都可联合化妆品品牌DHC推出的“萌弹系列”,就选择了镭射杯吸引爱美小姐姐们的眼球。
2、精确到0.0016毫米,确保无撒漏
在饮品杯的应用中,还有2个明显的痛点,就是撒漏和杯体破裂,特别是外卖,很让饮品店老板头疼。
撒漏最大的原因,是杯盖与杯子的匹配度不够。而如果饮品杯在注射成型过程中精度不够,便会导致杯壁不均匀从而引起使用过程中的杯身破裂。
想要解决这些痛点,需要在杯子精度上实现突破。在刘伟看来,杯子的精度问题,是由生产所用的产线设备决定的。
“得益于沪金工厂的全球技术伙伴构建,我们可以通过目前的生产技术,将饮品杯的精度精确到0.0016毫米。”他说道。
< class="pgc-img">> | < class="pgc-img">> |
3、环保的理念,也能通过茶饮杯体现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环保减塑。
从品牌端来看,进入升级阶段的新茶饮,除了要把产品做好,还在用更有力量的价值主张,去传递品牌文化,获得年轻人的身份认同。
而从供应端来看,提升生产技术对环保减塑同样意义重大。
刘伟认为,提高精度就是很好的减塑办法。高精度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更少的误差,更低的次品率,更少的损耗。能完美密封、严丝合缝,减少不匹配、封不严导致的废弃,就是一种减塑。
用更少的塑料能达到同样的精度硬度标准,也是一种减塑。据了解,名高如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将模内贴注塑杯的重量降低10%以上,从而降低塑料的使用量,降低生产过程的碳排放,进而达到环保的目的。
包材升级的重大意义
是为一线门店增效降本
今年,降价成为新茶饮的关键词,喜茶、奈雪先后官宣不再推出30元以上的产品。
疫情的反复、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年轻人的消费观不断发生变化。消费行业整体感受到增长的压力,饮品也不例外,一线门店的生存压力变大。
对品牌来说,创新不能停,就更需要关注供应链的优化,做好成本平衡。在刘伟看来,稳定的供应链为品牌进一步降本提供更多可能。
据悉,沪金工厂目前的10万级GMP车间能够保障每日产能逾200万套。同时拥有BRC(A级)、BSCI、FSSC22000、ISO14001、QS等多项认证,并通过了环球影视(NBCU)的验厂,为高质量稳定供应提供了保障。
刘伟还介绍到,“目前,如果杯子起订量在每月100万个,单价区间可以控制在0.4~0.6元之间。而针对起订量没有那么大的中小品牌,我们在起订门槛和价格体系上也做了一系列的优化。”
模内贴注塑杯的手感、包装、使用感等种种体验提升,都是将品牌感直接触达消费端。杯子材质更好了、颜值更好了,这些都会给顾客留下好的印象,甚至成为复购的理由。
名高设计生产的杯子
>提供优质的体验,支付更合理的价格,将是当下更符合门店和消费者需求的趋势。
这就要求上游原料供应企业,用体系建设实现降本,也是其提升竞争力的方式。
当选奶茶时,
中杯大杯超大杯摆在面前
你或许也会面临“罗老师之问”
许多品牌都是中杯和大杯
中杯嘬几口没了
大杯短时间之内喝不完
总觉得大杯比中杯实惠
那么到底谁更划算呢?
大众网·海报新闻小编测评了六个全国连锁奶茶品牌
揭晓中杯大杯之迷迷迷迷迷迷……
“一点点”的四季奶青(无配料),中杯每10毫升0.24元,大杯每10毫升0.23元
coco奶茶(无配料),中杯每10毫升0.24元,大杯每10毫升0.23元
喜欢把奶茶当粥喝的“i小料人士”看这边:有小料的奶茶,中杯大杯表现如何?
“沪上阿姨”的芋圆奶绿,中杯每10毫升0.26元,大杯每10毫升0.25元
“茶百道”豆乳玉麒麟
(因第一次送错,又点了一次,所以与上图杯杯有差异)
(奶盖等小料添加前)中杯每10毫升0.36元,大杯每10毫升0.36元
(奶盖等小料添加后)中杯每10毫升0.28元,大杯每10毫升0.32元
由此可见,几款品牌的中杯大杯的单价相差不大,甚至有的品牌中杯大杯没有差别,因此并非买大杯更优惠。为了优惠买大杯的话,大可不必呀。
还有追求(心理)健康的网友,在线求小杯:
所以问题来了:奶茶有中杯大杯超大杯,为什么就是没有小杯?“没有小杯”最早是从星巴克开始的。星巴克的咖啡命名方式不是我们印象中的smalle、medium、large,而是用tall,grande,venti(中文对应说法分别是:中杯、大杯、超大杯)来替代。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涉及到一个叫“价格锚点”的概念。
在消费者眼里,商品的价值是“相对存在的”,这件商品到底值不值这么多钱,这个定价到底实惠与否,都需要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准。价格锚点就是商家设定的参照标准。
1992年,托奥斯基提出“价格锚点”的概念,指消费者在对商品价格不确定的时候,会采取避免极端和权衡对比的原则,来判断此价格是否合适。避免极端是指在有3个或更多选择的时候,多数人会倾向于选择中间的商品。权衡对比自然是指同类的商品中,看似有更大的分量或更合乎情理的东西往往会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如此来看,星巴克提供的“中、大、特大”的选择,其实已经给顾客打下了“看不见的”锚点心理,通过对比和暗示的手段,动摇人们对于货币价值的评估,进而大大增加“中杯”“大杯”的销量。
我们的实验还没结束!
奶茶中杯大杯折算后价格相差无几
但有部分品牌却在容量上“偷工减料”
准备冲击新茶饮第一股的
奈雪的茶和喜茶
在明文标注容量之下
是否真的能抗住量杯的检验呢?
(本次测验茶饮为常温)
在标注容量500ml的前提下,“奈雪的茶”茉莉初雪(左)为470毫升(合每10毫升0.32元),奈雪初露(右)为430毫升(合每10毫升0.37元)
在标注容量500ml的前提下,“喜茶”多肉芒芒甘露(左)为足量(合每10毫升0.54元),多肉葡萄(右)为450毫升(合每10毫升0.64元)。
相比之下,“茶百道”的容量就相差较大:大杯的容量和店员口中的700ml相差210ml!
奶茶容量与标准容量不符,算不算欺诈?
其实,在这一方面欺诈概念是比较难界定的。一种观点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欺诈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规定,即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欺诈,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故意,其目的是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从而获得某种利益。按此说法,只要奶茶店不是故意缺斤少两,就不构成欺诈。
当然也有部分法务从业者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在消费领域内欺诈的认定不以经营者是否存在主观故意为构成要件,经营者存在可以避免的过失即可认定欺诈,无论经营者此种行为是否能够为其带来更多利益。若按此种说法,奶茶容量不符,即可定性为欺诈。
对该类现象,有市民表示,如果有人觉得亏的话一直购买中杯就好了,没必要抓着几毫升的差距上纲上线。也有市民认为,商家一直薅消费者的羊毛,长此以往,总有一天会将消费者的信心耗费光。此前有公益律师曾在网上建议,商家应当将饮品容量提醒放至价目表等更为显眼处,在消费者购买时进行提醒,消除不必要的误会。
奶茶好喝不要贪杯哦~~来自通宵没睡着小编的忠告
最后,你以后喝奶茶还会点多大杯呢?
(文案:孙蕊、沙斯媛 图片:周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