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说透:腰部餐饮“爬坡上坎”攻略大法。
总第 3285 期
餐企老板内参 月半 | 文
视频“能吃”的时代
有人紧抓风口“强强联合”
流量在哪里,主战场就在哪里。
对于餐饮人来说,适应短视频和直播的经营场景,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大环境、消费习惯的变化,让餐饮这门生意的获客逻辑“大变样”。在上半年,不少餐饮商户还抱着“不得不做”的自救心态入局,而经过半年的摸索和试水,成败均有典型案例,很多餐饮品牌已将抖音直播、团购纳入日常经营行为。
同时,直播间的“两极分化”越来越大,一些擅于借力专业化团队、工具的品牌已驶入“专业赛道”,而一些“打酱油”的品牌则进度缓慢,常常事倍功半,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不少业内人士分析,未来,餐饮直播赛道的“马太效应”会越发明显,大品牌会维持一个专业化、高投入的状态,而小品牌在运营能力、节奏、投放等方面跟专业的团队比起来差距较大。
这也意味着,谁更懂得“强强联合”,谁就能更快占据商机。
近日,哗啦啦与抖音生活服务达成战略合作,将以“双服务商”的身份,围绕运营和技术两方面,助力餐饮品牌实现全域“破圈”营销。
二者的“联姻”,简单来说是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运营层面,帮助商家在抖音端开展代运营,代直播等服务;第二部分是技术层面,主要是能够帮助商家开发抖音小程序,小程序以搜索、直播挂载、短视频挂载、评论挂载等形式呈现,帮助商家在抖音引流营收。
甜啦啦直播间 首场观看50W+,单日销量30W,增粉1.8W
>腰部餐饮想要“搏一搏”
为什么更渴望数字化的“加持”?
和抖音合作,只是哗啦啦业务范围扩张的一个点。
2022年,哗啦啦发展的关键词是“进攻”。这一年,哗啦啦在各地广建分支机构,渠道商数量也大幅增长;这一年,哗啦啦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中饭协制定的《餐饮数字化服务管理体系要求》团体标准正式通过立项,这也将是国内首个数字化服务管理体系标准;这一年,哗啦啦出击团餐、零售、全域运营等领域,以全域运营为例,除抖音以外,哗啦啦还与微信、美团、支付宝、快手等多家公域平台打通,通过“无界服务”支持,帮助商家破圈营销。
另一个更直观的数据是,按目前的势头,2022年,哗啦啦平台商户交易额将突破10000亿元。数据背后,是其对于连锁餐饮,尤其是腰部品牌的扩展关注。
成立8年、连锁门店数量超过6000+的茶饮品牌“甜啦啦”,以及成立5年,连锁门店数量超过1500+的酸菜鱼品牌“鱼你在一起”都与哗啦啦实现深度绑定。透过两个品牌的成长过程,可以透视餐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逻辑。内参君为大家总结出几个核心点:
1、从1700+到6000+,规模破局的本质是“管理破局”。
甜啦啦意识到“规模破局需要依靠数字化提升”,是在1700家店这个“爬坡期”。
“对于加盟连锁品牌来说,门店布局是分散的,在快速扩张期,上下游业务的一体化非常重要。以我们来说,加盟品牌某个阶段要面临急速扩张,人员管理问题、新人的磨合问题最容易“拖慢进度”,出现员工数量的增长、业绩的倒增长。数字化最主要的作用是:把人员经验的沉淀,变成了品牌管理的沉淀。新人来了之后,有一套标准体系可以直接复制。”负责人黄总说。
此外,在区域破局方面,数字化也起到了很好的“加持”。甜啦啦初创时期,门店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巡店、督察制度都可以很好控制。但是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需要对应全国各地去开花。“大概到1700家店的时候,是一个重要的区域破局的节点。门店的违规管理、常规店务管理,需要借助数字化工具,并升级一套数字化店务管理软件。”
2、从抖音到门店,核销体系的完善,提高30%的人效。
对于做抖音直播和团购的餐饮商户来说,无论线上多么热火朝天,线下才是真正要直面顾客的时刻。核销是否顺畅,直接决定了客户的体验认知,也决定了门店的运营效率。
在客单价不到10元的选品下,甜啦啦直播间作出GMV30万的单日销量。对于品牌来说,顾客从线上到线下,不仅是简单的收银这么简单,而是门店端的唯一入口。
尤其对于连锁加盟的品牌,尽可能简化门店端的操作,很有必要。
经过一套流程的优化,门店单班次人数也有一定的减负,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3、对于加盟连锁品牌,数字化管理更需要“傻瓜式直给”。
鱼你在一起也曾经历数字化升级的多个阶段。起初,总部“调”出了比较重要的一些经营维度数据,比如流水、翻台率、外卖单量、客流等。
而在实际的加盟店管理中,总部发现,单店老板真正关注的维度很“简单直接”,重点就在“实收”:这周二和上周二相比实收流水怎么样?我这家店的实收在区域排名升了还是降了?如此一来,对于数字化的需求,则需要更加“直给”的方式。
换句话说,越是“傻瓜式”操作,越能一目了然明确经营状态,越利于实际的连锁管理。
“直给的好处在于,简化加盟商的关注维度,聚焦核心重点数据;同时,也提高了加盟门店的管理效率。数字化管理原本是一项复杂的、多维度的事,但对于连锁企业来说,一切都应该以前端门店的实际需求出发。”鱼你在一起负责人坦言。
4、进店率提升104%,营业额提升43%。好的数字化管理需要“掰开揉碎”。
鱼你在一起曾做了一个特别大的动作:在店门口、店内架了许多台摄像机,分析每个人从关注招牌到进店、再到点餐吃饭的全部流程,并一秒不差地记录下来。在分析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点餐时间”需要改进。
最后的改善方法是:从走进门店开始就抓住客人的心智,给客人推三种套餐,减少选择时间。结果,样本店的进店率提升了104%,营业额提升43%。
好的数字化管理,不在于“数字化”有多先进,而在于“运用到管理”。对于连锁企业来说,门店所处的区域不一样,店型、选址不同,高峰期时间不同,以往,总部喜欢用“平均数”和“总数”来管理,而一旦“掰开揉碎”,有了多个标签的拆分对比,则更能将管理落到实处。
比如,筛选标签,从以往的“成都市”,细分为“成都市的商场店”;或者细分出“日营收6000元”的全国门店和“日营收2000元”的全国门店。按标签划分,不同的标签再匹配不同的管理动作,更加聚焦经营本身。
“进化树”赋能腰部
哗啦啦“大举进攻”的底层逻辑
无论是甜啦啦还是鱼你在一起,都在重要的“爬坡期”选择和哗啦啦合作。
瞄准连锁企业的哗啦啦,所服务的客户中,连锁客户超过40万家。根据中烹协发布的“2021年度餐饮企业百强”榜单,内参君发现,有53家百强餐企正在使用哗啦啦的产品或服务。
2022年,哗啦啦发力腰部,并以“进攻”为关键词,背后的逻辑非常清晰。
哗啦啦商户中心
>1. 基于To B基因的“需求驱动增长”。
目前餐饮SaaS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用To C思维做To B的事儿。简单来说,To C思维就是“用补贴培养习惯”,而To B思维是“基于满足需求而有稳定的消费习惯”。
基于To B基因,哗啦啦从早期的单一产品,逐步进化为一站式的SaaS解决方案,积累了大量多业态、多规模、多管理模式的连锁餐饮客户,客户的优质需求和哗啦啦自身的产品力相互作用、相互提升,这保障了哗啦啦的产品相对更符合行业需求,尤其是连锁行业需求。
2. 进化树的打造上,已经渐趋成熟、细化,可指引不同阶段企业成长。
2022年,哗啦啦进入发展的第二个“飞轮”。在飞轮效应中,一开始需要“使出大力气”,一圈一圈反复推。直量变引起质变,达到某个临界点,重力和冲力都会成为推动力,无需再花力气也能快速转动起来,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告诉发展期。
哗啦啦的第一个“飞轮”是客户原始积累阶段,服务了多业态、多管理模式、多规模的餐饮企业,积累大量行业实战经验,并沉淀数据;而第二个“飞轮”,将各个业态、各管理模式的最佳实践沉淀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指引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高速成长。
这便是哗啦啦在2022年开启“进攻”的底层逻辑。前文提到的甜啦啦和鱼你在一起对此也深有感知,“一方面是前端业态布局的优化,另一方面,对于数据结构的完善,更好地赋能了我们的门店实际运营效率。”甜啦啦黄总表示。
小结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即便这三年来对于不少餐饮来说“命运多舛”,但,中国餐饮依旧展示出极强的适应力和进化力:数字化加速、零售模式跑通、线上门店再造、品牌力下沉……
餐饮连锁化发展态势下,倒逼数字化快速发展。中国餐饮想要“去侏儒化”,数字化升级是必经之路。
<>年来,日本乌冬面品类冠军“丸龟制面”动作频繁。
丸龟制面母公司东利多表示,在2025年之前,计划在全球拥有6000家分店,也就是要新开5000家门店。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其不仅大举布局非洲市场、亚洲市场、美洲市场,更是开放经销权限,并收购多家当地知名餐企。
作为一个单品类快餐品牌,丸龟制面近些年的表现可以说是爆发力十足。那么,它凭啥敢夸下8年5000家店的海口?
1
三十年深耕
挖掘单品运营优势
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丸龟制面的母公司东利多株式会社成立于1985年,当下的市值大约在11亿美元左右。目前,东利多株式会社旗下拥有十个不同的品牌,其中较为知名的品牌有主打赞歧乌冬面的“丸龟制面”、日本烧鸡快餐店 Toridoll、铁板炒面店“长田本庄轩”以及酱油拉面专卖店“丸酱屋”。
丸龟制面是一家以成开放式厨房、半自助服务为特点的自助式连锁面店。目前,丸龟制面在全球拥有近千家店门,其中绝大多数在日本国内。2012年丸龟制面来到中国,如今遍布国内14个城市,门店总数多达70家左右。
作为一家以单品店起家的连锁餐饮企业,东利多深谙单品类经营之道。
乌冬面是日本三大特色面食之一,相比拉面,乌冬面吃面时发出的声音要比拉面小,符合年轻消费者的就餐习惯。其次,乌冬面能够做成热汤面、也能够做成冷拌面,适合一年四季进行食用。
除了品类的先天优势以外,丸龟制面还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在保证餐厅盈利能力的同时尽可能提升品牌用餐体验,以保证品牌的竞争力。
2
86秒出餐
打造极致的用餐体验
对于追求翻台率的快餐门店来讲,是否能让用户快速拿到其所需的餐品,是决定餐厅盈利能力的关键。
相关资料显示,从点餐到买单结束,肯德基麦当劳的常规速度是90秒。而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在丸龟制面从点餐到取餐的常规速度是86秒。
自助式点餐的形式是丸龟制面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保证出品速度的关键。
在丸龟制面,首先顾客可选择乌冬面的分量(大碗、中碗)和口味(清汤、浓汤、高汤等)。接着,顾客可选择自己喜爱的配菜(天妇罗、饭团或豆腐皮寿司)。在结账之后,顾客可随意取用所需的调味料和佐料。
这种点餐模式为丸龟制面节省了相当一部分的人员配置。一般而言,丸龟制面的门店只需要5个左右的员工,即可完成一应的工作。同时,半自助的模式通过直线式的动线设计,为店门节省大量空间,使得每家餐厅都能够配置更多座位。
值得一提的是,有数据显示,丸龟制面门店的主要利润来自于自助流程中自选小菜的环节。乌冬面在点餐的占比虽然很高,但在销售额和利润占比中远远低于小菜。好的模式就是,让抱着吃乌冬面而来的顾客,在不知不觉中消费小菜。
点餐流程和消费者动线,关乎门店的服务效率。当服务提升上去了,餐厅的运营成本自然就下降了,盈利能力也就更强。
3
去中央厨房
可视化的新匠心思维
在日本,中央厨房是许多连锁餐企保证产品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渠道。
但是,丸龟制面放弃了中央厨房的预制模式,而选择了门店现场加工的方式。
丸龟制面以“将现做的美味提供给所有客户”为理念,从店入口到店内的通道设置了面团发酵、压面、切面、煮面的一系列工序。
在国内餐饮业一直有一个观点:匠心和连锁是矛盾的。
而在丸龟制面看来,这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快速连锁也能做出匠心的餐品,这是一种新匠心的概念。
新匠心讲究用料要好,丸龟制面讲究用最好的水、小麦粉、食盐。其次,门店现做能保证食品的新鲜度。
当下,标准化操作的理念在国内正在流行。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减少门店员工操作环节是未来的趋势,通过中央厨房的预制,可以极大提高门店的服务效率。
然而在丸龟制面看来,这事实上是一种限制餐厅发展的不利措施。
尽管门店现做会对门店员工的技术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相对于中央厨房来讲,这是一种轻模式。
摆脱了中央厨房配送半径、配送效率的限制,餐厅在选址上的兼容性将更高,美食广场、街边店、商场店统统没有问题。甚至是跨城市、跨国家,也可以轻松将店开起来。
4
直营+分销+收购
三剑齐下抢市场
成立三十年以来,东利多在中国、泰国、夏威夷等全球 29 个国家及地区,已开设 1000多家门店,绝大部分是丸龟制面。
当在日本的经营基础稳定并获得持续增长后,东利多将目标投向海外。2011 年,东利多首家海外店落地夏威夷,结果成效挺不错,财报指出,彼时夏威夷门店的销售额高于其在日本的任意一家门店。受此激励,东利多意图加速海外扩展,同年决定要在中国、韩国、泰国开连锁店。
经过几年的摸索,丸龟制面正在专项本地化的策略:发展当地适用的商业模式,或者通过并购本地企业来扩展,并购企业通常是在本地市场取得不错成绩的小型连锁经营者。
早在2012 年,东利多就计划让丸龟制面品牌进军中国市场,还力争 3 年内开设 100 家店铺。但至目前丸龟制面中国门店仅约有70家,未及预期。
在中国,它的打法是一线城市直营,二三线城市加盟。但是这速度显然不够快。按照之前海外扩展的理念,丸龟制面会选择本地化、经营状况不错的小型连锁店求拓展。
今年年中,东利多收购香港谭仔云南米线母公司同心饮食,便是其在国内开启快速扩张的问路石。
丸龟制面作为当下单品类餐饮门店的佼佼者,有许多值得国内同行借鉴的地方。
参某认为,单品店的本质是细分市场。其次,单品店以经营的产品为招牌,有明确的招徕性,更容易吸引顾客、传播口碑,并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度。此外,单品店由于具有面积小、地效高、翻台率高、预制率高、加工简单、人力成本低、投资回报率高等优势。
特色突出的单品店,将成为未来餐饮市场发展的生力军,成为餐饮发展的突破口。
丸龟制面虽然在日本本土发展迅速、盈利可观,但其新开5000门店的计划重心将是海外市场。
如何借力本土化品牌,发挥协同效应,是丸龟制面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原创声明:本文由餐饮界策划整编,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哺呷哺、西贝、旺顺阁、王品……今年都在推大店,“小而美”时代过去了吗?
◎餐饮老板内参 主笔 王新磊
记者 孟蝶 发自武汉
4月20日,呷哺呷哺在武汉新开一家千平大店。
另根据餐饮老板内参已知的消息:西贝、旺顺阁、王品、牧之初心,今年都在力推大店。
“小而美”的时代过去了吗?
力推大店背后,这些品牌先人一步,看到了什么样的趋势?
1
呷哺呷哺开千平旗舰店
延续20年的橙黄色不见了
▼
呷哺呷哺千平旗舰店,做了体验全升级的大调整。
青砖、绢灯、怪石、流水,旗舰店每个入口都特别设计了场景布置,水雾袅袅、禅意浓浓。
店内更是一步一景、意境悠远。原石和木色、绢灯,组成了呷哺呷哺旗舰店的新中式禅意餐厅环境。
呷哺延续了20年的橙黄色环境,在旗舰店升级成新中式装修风格。
“(升级版的呷哺和湊湊)还是不一样的。呷哺旗舰店是呷哺自身的升级版,有自己的DNA,但呷哺和湊湊和口味、菜品、价格、定位、服务模式和装修细节都不一样。”
呷哺呷哺董事长贺光启接受餐饮老板内参采访时解释说,“最重要的是核心不一样,呷哺是一人一锅的国民小火锅,客单价在100元以内(集中在50~60元),湊湊客单价在100元以上”。
除了场景、菜品和服务的升级,还加入了呷哺集团特别引入的台式手摇茶。
呷哺旗舰店的门前,是台式手摇茶的制作销售区。与湊湊门店相同,呷哺升级后也选择了“火锅+茶憩”的组合路线。非用餐时间的呷哺旗舰店全区域开放,提供给手摇茶顾客享受下午茶时光。
2
体验主义来了——
“小而美”的品牌也在开大店
▼
升级版呷哺与湊湊背后,是贺光启的新理念。
此前,他在和内参君分享“湊湊”模式时,强调“体验至上”。他说,要留出空间,做出五星级的体验感。这既是竞争策略,又是对趋势的洞察。
中国餐饮业30多年来的发展,餐厅与餐厅间的竞争,正从服务、产品维度,向全维度的体验主义升级。
以前的呷哺主要满足了一两人、两三人顾客的就餐需求,“呷哺的大店,接待客群可以从一两个人到几十个人就餐需求都能同时满足”。
而呷哺有了大店模式的尝试后,会在全国各大省县市开出不同规模的门店。“今年呷哺新开店铺数量不会低于去年。”贺光启说,今年在各地新开店铺会有大、中、小不同面积。
开大店,不仅仅是呷哺的动作。
西贝贾国龙也在反思,“小而美”到底要多小?
太小了“耍”不开,反而影响业绩。像西贝,因为增加了外卖业务,需要开大店,为外卖留出操作空间。而西贝主力店选了300到500平。
就连“小而美”的代表企业牧之初心,在血拼过效率之后,也在发力“体验”。
以小店模式为代表作的“牧之初心”原切牛排,深圳金光华店曾经创下纪录,18平米只做3道菜,日卖6万元,相当于每小时卖出1.3头牛。
但现在,他们店型模式也悄然“转型”:一种是目前的20~30平米,一种是60多平米的白金店。其中,白金店会有牛排课堂和周边零售商品销售,近期将达到三家店。
这种大店带小店的模式,好比是“老母鸡带小鸡”。大店做好体验感、品牌感,小店做好坪效和人效。
而在星巴克,这种模式有个更优雅的说法:他们把大店,比喻成“教堂”。
原北京美大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总裁王朝龙说,“(大店)就是增加体验感,提高品牌势能”的。在上海,星巴克的工厂店,就是起到了供消费者“朝圣”的作用。
3
王品、呷哺、西贝……
餐饮主力军们都扩张大店
▼
曾经,“小而美”模式是餐饮人共同的追求。
2012年之后,“三高一低”倒逼餐饮业变革:减人员,缩店面,减菜单……
“小而美”成为行业共识,并催生了“极致人效坪效”的行业标杆作品:彼得家的厨房。
但是,2017年中旬,餐饮业中高端市场已经开始复苏。
在上海,王品加速了开发新品牌的力度。
2017年,王品相继推出了鹅夫人、蜀三味,2018年又推出了新品牌“舞渔”,招牌商品烤生蚝。而这家店选在上海徐家汇太平洋百货,306平米,而人均客单价约125元,锁定25~35岁爱好日式美食的白领。
进入2018年,这个势头更是强劲。
首先是各个知名品牌都加大了开店数量,堪称“疯狂”。
一向谨慎的海底捞,这次就任性了一把。年初有消息称,海底捞今年要开210家店。
而内参君求证的消息更是惊人:“肯定比这个多,并且没有上限。华东、华南、新一线城市,都要进驻。”
海底捞的这个开店力度,堪称前所未有。因为目前海底捞也就200多家店。
除了海底捞,其他品牌也都在加速扩张——
西贝2018年要新开店100家,总数突破300家;
喜家德2018年在达到500家店,并加强深圳布局;
4月10日,旺顺阁今年开店33家店,还要进军深圳,进行全国布局。
其次是开店面积。
西贝主力店在300到500平,旺顺阁不论主品牌,还是新推的徽菜品牌“披云徽宴”,新开店面积都在500-700之间,位置好超千平也开。
刚刚在武汉开业的呷哺呷哺旗舰店,面积超过1000平米,最多可同时容纳近300人用餐,是呷哺呷哺在中国开设面积最大的店铺。
……
4
从“小而美”到开大店
体验感正成为企业竞争的护城河
▼
为何餐饮主力军集体力推大店模式?主要有是三种考虑:
一种是业务需要。
比如西贝新增外卖业务,需要空间;呷哺呷哺拓展多人就餐消费场景,也需要空间。
一种是全面提升体验感。
回头来看,“小而美”模式,在实现极致人效、坪效同时,也牺牲掉了“体验感”。
而从市场表现来看,“体验感”正在重新成为企业的竞争武器和护城河。
像麦当劳已经由效率的“快”,悄然转向体验的“慢”,推出了“送餐到桌”的服务。
不仅餐饮业在加强体验感。购物中心早在2016年已经尝试整合更多超强体验感的项目。这些项目从电影院、电玩、KTV,扩展到手作集市、艺术展、屋顶农场等。
还有一种原因,是市场复苏,风向标就是中高端餐饮。
经过5年的震荡,中高端餐饮的泡沫已经被挤掉,虚高的产品被挤掉水份,而真正的宴请需求依然存在。并且,从客群分析来看,除了商务宴请,亲朋好友间的宴请也在增多。
这是一个对全体餐饮人都利好的趋势:开大店背后,折射的是餐饮行业整个消费水平、市场空间的上升。
· end ·
轮值主编|笑凡 视觉|尚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