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北京8月21日电 题:共创智慧新动能——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新观察
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刚刚落下帷幕。从“量”到“质”,机器人市场有哪些新变化、新趋势?“智能加持”,机器人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新影响?
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观众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参观一款工业机器人(8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从“量”到“质”:“新一代机器人”呼之欲出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24块“冰屏”的精彩表演让人记忆犹新,它们和24个舞蹈演员合力完成的“北京8分钟”表演,引发了全球观众的惊叹。它们的真实身份是由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24台移动机器人。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展厅里,人们有幸能当面领略这些“冰屏”的风采。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表示,“冰屏”拥有多项创新技术,其同时具备激光、视觉、自然轮廓三种导航方式,定位精度能达到正负0.01毫米,因而能在舞台上完成直线、侧移、曲线、旋转等多变路径运动,并且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了移动机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与协作。
华数机械臂犹如“雕刻师”,可定制雕刻纪念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空间机械臂变身“奶茶机器人”,1至2分钟制出一杯个性化奶茶;德国费斯托公司研制的仿生水母有8根触手,可应用于航空领域;新一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实现了术中成像的画中画技术,帮助医生更精确、安全、高效地完成微创手术……那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机器人正在到来。
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8》指出,工程材料、计算机、生命科学等全球机器人基础与前沿技术正迅猛发展,大量学科相互交融促进,人机协作、人工智能和仿生结构等成为技术创新趋势。
身长约2米、重量约40千克,可潜至300米左右的水下……作为新一代水下机器人,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水下仿生机器人,具有鲨鱼的外形以及视觉传感器、声呐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使其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生态环境,能够识别、躲避海底礁石和生物,调节潜水深度,制定返回路线等,目前正承担着海洋测绘、海岸线地图扫描、水下科考等任务。
近年来,我国传统机器人用户企业纷纷通过自主研发、投资并购等手段介入机器人行业,并通过综合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能服务机器人,涌现出大疆、科沃斯、小i机器人等一批创新创业型企业。
作为科技变革的重要领域之一,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将产生深刻影响。《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已超过250亿美元,预计2018年将达到近300亿美元。
智能生活新姿态:“TA”比过去更懂你
萌萌的Hello Kitty、呆呆的“小胖”、幽默的“优优”、睿智的“贤二”……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大波可爱俏皮的机器人闪亮登场,蓦然回首发现,“TA们”已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以往所无法想象的智能生活图景。
未来,“TA”无疑会比过去更懂你。在《未来简史》一书中,作者为人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人工智能从你出生那天就认识你,读过你所有的电子邮件,听过你所有电话录音,知道你最爱的电影……”
医生、厨师、钢琴家……机器人正胜任更多精细工作:去年首次参加国际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就获得496分的科大讯飞机器人“小医”今年已经在合肥正式上岗,目前看了300多种常见病,完成了4000多人次的诊断。
顾客准备进入天津中新生态城京东无人超市(6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一名小朋友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与机器人进行互动(8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商品智能展示推荐、购物车智能跟随、无排队自动智能结账……超市也开始变得“聪慧”起来。目前,不少企业正集合并运用视觉识别、重力感应、深度学习及机器学习等技术,逐步布局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认为,如今机器人的理解、预测、决策以及交互能力都在增强,正面的人脸识别准确率已超过99.9%,语音识别超过最好的速记员,甚至可看到紫外线、红外线之外的内容,听到超声波、次声波之外的内容,智能感知方面已越来越接近甚至超越人类。
日本软银集团的Pepper情感陪护机器人就是一款懂得“察言观色”的机器人,它配备了语音识别技术,分析表情和声调的情绪识别技术,并以机器视觉能力探知周围环境,可通过判断人类的面部表情和语调方式,感受人类情绪并做出反馈,相当于装上了“智能大脑”。
就像工业化时代机器取代了人类很多体力劳动一样,人工智能未来将取代人类很多脑力劳动。然而,这一天还并没有完全到来。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表示,智能世界是系统性的,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特别是大数据的分析,机器可能将比人类更了解人类。
核心技术新突破:关键短板加速攻关
三名少年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一处展台体验编程机器人(8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孩子们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跟随一款四足机器人(8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2017年工业机器人生产超过13万台,较上年增长68.1%,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业内人士指出,在机器人从“增量”到“提质”的转型过程中,补齐关键短板、实现核心技术的新突破仍是我国机器人研发的首要目标。
一方面,国内厂商攻克了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苏州绿的谐波减速器完成了2万小时的精度寿命测试,超过了国际机器人精度寿命要求的6000小时,2018年新生产基地投入使用后将年产量进一步提升至50万台。
另一方面,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特别是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语音等应用层专利数量快速增长,催生出一批创新创业型企业。
深圳旗瀚科技自主研发的金刚机器人拥有两百多项自主研发核心专利和先进的语音识别方案,在室内复杂环境里自如行走的速度最高可达5米/秒,远超同类产品平均不足1米/秒的移动速度。
然而,我国机器人领域在关键技术、基础算法、核心设备、专业人才等方面还存在短板,面临技术挑战,亟待弥补不足。
“走出低端化、向中高端发展,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加强机器人软件能力的建设未来可能会决定我国机器人的附加值。”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说。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认为,从人工智能“大国”走向“强国”还需迈过“人才关”。要扎扎实实抓住重点项目,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大力加强教育,培养更多机器人领域发展所需人才,努力提升国民教育水平,适应机器人时代的新要求。
“可以看到,新一代机器人形成了一种新生态系统。今天的机器人更加注重柔性、智能和对环境的自主适应性,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紧密结合,需与相关技术共同进步。”曲道奎说。
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让人类生活更美好。随着AlphaGo不断战胜人类棋手、美剧《西部世界》热映……放眼全球,“人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的讨论不绝于耳。
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维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预言,人工智能既会超过人类智能,又能和人类紧密结合,形成人机系统,并称“本世纪40年代中期,这样人机融合的奇点时刻就会来临”。
面对人工智能的壮大,人类无疑也应提早妥善应对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方面提出的新问题,趋利避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携手应对诸多挑战。
<>大伙儿都经常去逛超市,但是,你可注意到以下这些行为?
口香糖、电池、安全套这三种物品总是放在超市收银台旁边?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展柜里的面包为啥比日光灯下好看?
你明明只想进超市随便看看,可为什么出来后却买了大一堆不在计划中的东西?
别急,咱们一起来聊聊超市这些事儿。
1、与视线平行的商品利润高
你最容易拿到手的就是商家最想卖的。一般利润较高或快过期的产品会放在1.5米到1.7米的高度之间。
< class="pgc-img">>记住,你只要踮踮脚或弯弯腰,就可能选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2、薄利多销品放入口
< class="pgc-img">>面对特价商品,保持冷静。因为越是容易看到、拿到的商品,越是超市利润较高或急于出售的商品。
3、新鲜商品摆在最里面
< class="pgc-img">>超市里摆放牛奶、冷藏柜食品时,多把最新鲜的产品摆在最里面,每天逐渐更换。
想买最新鲜的,那就把最里面的商品“掏”出来。
4、蔬菜水果利润高
< class="pgc-img">>为什么蔬菜水果多在超市里的中心位置?
第一,该区域多承包给供应商,虽然价格比菜市场贵,但也能卖出去。
第二,人类对色彩缤纷的食物有一种本能的兴奋。购买欲望容易被激发。
5、价格“拆东补西”
超市会使用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简单的说:
对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定低一些,你会觉得这家东西都好便宜。
但是,超市会把别的物品价格抬高,把钱挣回去。
6、现做现卖以味诱人
< class="pgc-img">>食物香味会刺激人体消化酶的分泌,让你不知不觉增加购买量。
冷静啊亲!吃多少买多少!
7、儿童的钱最好赚
一到周末,一家三口逛超市的不要太多好么!孩子最容易冲动消费,而且还能操纵父母的钱包。
< class="pgc-img">>所以,超市是这样干的:
- 精心布置儿童产品展柜
- 在孩子必经之路上放诱人的食品
- 把儿童产品摆在女性必需品的附近
8、买一赠一要小心
< class="pgc-img">>超市里买一赠一的商品很多,但是有些超市是这样做的:
- 悄悄提高商品价格再送赠品
- 将快过期的商品与正品捆绑销售
还是那句话,保持冷静,看清后再下手!
9、慎买切开的水果
< class="pgc-img">>超市里每天有大量水果因外观或变质等问题无法销售。
处理方法就是分装销售。
10、利用灯光以“色”诱人
灯光会让食品更诱人。消费者也就忍不住要掏腰包了。
< class="pgc-img">>11、收银台是最后一道购物关
< class="pgc-img">>被“困”在结账队伍中的人,购买货架商品的几率为25%。
< class="pgc-img">>安全套,顾客结账时顺便买走,不会觉得尴尬。
< class="pgc-img">>口香糖,不是生活必需品,大都是顾客冲动购买。
< class="pgc-img">>电池,顾客想买又容易忘记的东西,在收银台看到后会选择购买。
还有不少消费者为了凑满金额得到返券,就会买收银台旁边的商品。
< class="pgc-img">>以全家为例,一家便利店大约有 2,000~3,000 种可供调配的商品,采取末尾淘汰制度,表现差劲的商品在货架上待不过三个月,一年下来被替换更新的商品超过半数。
另一方面,一家 100 多平米的便利店要如何满足包罗万象的需求?
你有没有发现,便利店的货架永远放得满满当当,但看起来整齐有序,想找什么总是一目了然。
一方面,便利店时刻紧跟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便利店也在有意识地影响、引导顾客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 class="pgc-img">>一家标准的便利店,使用面积一般在 100~120 平米左右。便利店会根据店铺的大小在设备上有所调整,比如 7-Eleven 特别小的门店会设有加高的特殊货架。
和杂货铺不同的一点是,便利店很少会让你走回头路。从入口到收银台,一直走到最里面的日配商品,然后出门,正好绕一圈。除非是有明确购物目标,一般来说消费者都会按照这条路线逛上一圈。
在这条“主动线”上,你会途经便利店主推的“促销端架”、自产商品货架、占便利店 40% 营收的鲜食产品……而在圈的中心则放置非日配商品和杂货货架,杂志放在靠窗的位置。
收银台一般在店门的一侧,店铺门一般不会开在店面正中,这样方便顾客结帐后以最短距离出门。
关东煮、包子等散装即时食品的柜台紧靠收银台旁,一般会挨着一个放饮料的候补冷库,引导消费者搭配着饮料一起购买。
日配商品(又称鲜食产品)大部分是需要冷藏销售的,而冷藏货架需要靠墙摆放,因此日配商品一般都在店铺的一侧,店铺的另一侧靠墙则是收银机和柜台。
头轻脚重,“强目的性”商品往下放
从小到大、从轻到重是便利店货架从上到下陈列商品的规则之一。比如,农夫山泉桶装水、大体积的抽式餐巾纸大多放在货架的底层。
“从视觉上,如果头重脚轻确实会有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是小物件,放在底层就更不容易看见了。”
根据物件的包装特征,便利店的货架里设有挂钩,在货架中还设置了“架中架”。
< class="pgc-img">>“集成架是今后陈列的趋势,让各自不同品类的小物件能够很整齐地摆放在一起。”王意文表示,便利店陈列的首要标准,就是尽可能让顾客看到更多商品。
但也有例外,比如像打火机、丝袜这样的轻便商品也会放在不起眼的底层货架。“你想,一个来便利店买丝袜的人该是有多着急,无论放在哪里都会找到的。”
< class="pgc-img">>▲邦迪、纸巾、打火机等应急商品位于底层
同样的陈列逻辑也适用于饮料柜。冬天便利店会将时下流行的沁柠水、海晶柠檬这样的“轻口味水”放在最好的排面上,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而可乐这样的强品牌效应产品放在略微不起眼的位置,原因还是那句“想喝可乐的人,你放哪里他都会找到的”。
“人们对饮料的需求下降,所以我们在陈列上要多引导消费者。”王意文解释道,“而到了夏天,(饮料都卖得很好)我就直接把卖的最好的可乐放在最显眼,最多排面的地方就行了。”
另外,冷柜中的饮料、三明治、饭团等也都是“强目的性”消费商品,消费者一早就想好了要买,故而也不需要放在门口的显眼位置进行消费引导。
每个便利店都有一个更新最频繁的货架
进门后,面朝收银台的第一个货架被认为是便利店的“黄金地段”——这里是顾客的必经之地,排队结账的时候也不免在此逗留。
全家管这个货架叫“促销端架”,7-Eleven 称其为“特设货架”,总之都是很看重的意思。
在这个货架上,没有一件商品会平白无故出现。
以全家便利店为例,目前第一层是专门为春节推出的活动商品,第二层是话题性商品,比如《星球大战》、《功夫熊猫》的电影周边。再往下数,“买一送一”、“两件八折”……每一件商品前都打上了促销标签。
< class="pgc-img">>▲全家便利店内的“促销端架”
“在促销商品的选择方面,会和厂家进行合作。但我们也会有所挑选,比如说最近春节,就会多推一些肉干啊,炒货这样的零食。”全家方面向《好奇心日报》介绍。
“特设货架是 7-Eleven 更新频率最高的货架,平均 2-3 周就会更新一次商品。”北京 7-Eleven 行政本部本部长吴萌表示,促销商品“一般是新品和最好的商品,只有让顾客了解这些最好的商品,才有可能培养持续购买的习惯。”
你发现了吗?面包的包装倾角和货架的倾斜度正好契合
便利店的商品分为日配商品(即每天配送的新鲜食品,比如饭团、三明治、盒饭等)和非日配商品(比如保质期时间较长的泡面、薯片),以及不能食用的杂货。
日配商品来自便利店专供的工厂,这意味着食物的配方,甚至包装都经过精心设计,独家拥有。
全家每天提供两次鲜食商品送货,其他商品一天一次。午高峰过后,便利店内的三明治、寿司,以及自产系列的面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销。以面包货架为例,店员会根据从高到低的优先原则,将面包紧凑地排满上面两排,使货架尽可能好看些。
< class="pgc-img">>▲可以独立“站立”的盒装面包
个别的一排面包品种只剩下一个,但也被顶在货架的最前端,和其他排面齐平。奇怪的是,这个孤零零的面包在货架上自然立起,背后却没有任何支撑物。
仔细查看货架,会发现包装内盒子的倾角与货架倾斜度是匹配的。无需外力的帮助,面包都会直立地“站”在货架上,向顾客展示包装全貌
全家在去年10月推出了“黑标系列”的便当。和传统包装的便当相比,这些新品最大的不同就是一眼就可以看见里面的食材。
超大块的鸡腿,精心设计过的摆盘……黑标系列一律采用透明包装,取代原有的印刷效果图。全家计划将“黑标系列”推广到更多食物品类上,在视觉上统一以黑色包装呈现,提供差异化的品质服务。
冰柜为什么永远靠边?
便利店靠墙放置的一排冷柜,开放式冷藏柜叫 open-case,带有玻璃拉门的是 walk-in(步入式)冰柜。这两处冷柜设定的温度都是 4 摄氏度(误差正负 2 度)。
前者存放的是保质期较短的饮料、食品,这意味着便利店需要在更短时间内卖掉它们,使用开放式冷柜更加亲和,更容易接近、拿取。
< class="pgc-img">>不太好理解的是,另外一个 4 度冰柜里储存的都是常温饮料(即运输过程中无需冷藏的饮料)。为什么即使是冬天,也要把矿泉水放在冰柜里卖呢?
“十年前,上海刚有便利店的时候,好多人都会来问‘你们(饮料)怎么都是在冰箱里的,给我拿个常温的’,现在来问的非常少了。”
根据王意文介绍,这种模式从日本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冰饮的消费会更高,尤其是像可乐这种碳酸饮料,冰的味道会更好。”
相对来说,人们对冰饮越来越习惯,尤其是在便利店看重的年轻消费者群体中。
“但到了内陆地区,又会像十年前一样很多人来问了,这很有意思。”
冰柜贴边放的另一个好处在于,背后就是仓库。仔细查看便利店的冰柜,walk-in和背后的仓库相连通,作为补货的饮料被预留在冰柜后的货架上提前冷藏,方便随时补货。
通过这种方式,即便是大量消耗冰饮的夏天,消费者随时打开冰箱都能拿到一罐冰镇彻底的饮料。
< class="pgc-img">>冬天放在收银台旁边的加热货架里为啥都是小瓶装?
你有没有发现热饮都是小瓶装的?
除了店内提供的鲜煮奶茶、咖啡、豆浆等热饮,便利店在冬天还会搬出一个小小的热饮柜,通常是在每年的十一月到来年三月。
< class="pgc-img">>▲左上角的铁罐热饮附有纸板套
“冬天人们对饮料、水的需求要少一点,一下子要喝 500 毫升有点压力,所以(热饮的)规格都会设置比较小一点。”全家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设置”,而不是“挑选”。因为热饮的瓶子需要经过专门研发,符合耐热性能等安全要求。热饮柜内的温度在 55 度左右,为免铁罐烫手,会给罐装饮料加一个纸板杯套。
每一瓶饮料在放入热饮柜时,会在瓶底打上一个标签,标明食用的安全期限。
温度对食品、饮料的质量有很大影响,正常情况下一罐常温饮料的保质期可能有 9 个月,但是放进热饮柜后只能存放 14 天左右。不同商品的保质期不同,最短的只有 7 天保质期。
< class="pgc-img">>便利店的货架上,为啥也摆满了性价比很差的小包装?
一般来说,大包装食品更加划算。比如在大卖场我们经常会看到“家庭超值分享装”、“买三送二”这样的促销包装,总之卖的越多越好,买到就是赚到。但在便利店就比较少看到。
便利店的流行趋势是:卖小包装食品。妙芙,一只一只卖。3+2 夹心饼干,两片两片卖。
< class="pgc-img">>▲糕点饼干小包装
< class="pgc-img">>▲自产品牌小包装
< class="pgc-img">>▲糖果类小包装
一方面,是受限于陈列空间,货架位置对便利店来说实在是太奢侈的东西。
另一方面,便利店的消费人群对价格不敏感,不会在意几块几毛的差价,对这部分人群来说,吃下一整条奥利奥反而会是更有压力的事情。
以毗邻商务楼的全家 K11店为例,白领等商务人士是便利店的主要消费人群。两片饼干配一杯咖啡,恰好就是一顿下午茶。
配合消费者“少食多餐”的生活理念,全家在去年秋冬推出了寿司散卖服务。消费者可以一只一只地挑选,自行搭配不同口味的寿司,买满四只可用盒子打包。
< class="pgc-img">>便利店所在的位置不一样,货架上卖的东西也不一样
即使是同一品牌的便利店,不同地段、店型的便利店里卖的东西不尽相同。比如说,医院附近的全家便利店里面会增加粥类的进货量,而毗邻商务楼的 K11 店则会主推高品质的“黑标系列”盒饭。
< class="pgc-img">>▲摄于全家 K11 店
K11 的冷藏柜面非常好看,摆放了一整排各种颜色的贝纳颂咖啡。而在普通的社区店,贝纳颂的排面只有三个。
“我在其他门店都没有看到那么多排面的巴黎水、纯果汁,在这种地段的门店,他们是不会在冷藏柜摆矿泉水的。”逛便利店,也是王意文的日常工作之一。
< class="pgc-img">>▲摄于全家陕西南路站店
全家便利店所有类型的货架都会被展示在一个展览馆,“所有人都要去看一次,我们会向店长解释为什么这一季是主推这些商品。”以加盟店为主的全家便利店,通过这种方式来贯彻自己的陈列哲学。
商品陈列是新进店员培训课程的一部分,正式员工需要接受为期 6 天的培训,兼职人员也要培训两天。
各门店的店长有权限调整进货的品类、数量,不过真正做决定的,还是目标消费者的喜好和购买力。
全家目前在国内的店铺设计已经更新到第三代,用更加温馨的原木色替代了原有的白色货架、地板。除了传统的一整排冷柜,三代店引入了中岛柜,开放更多柜面空间,方便顾客挑选寿司、三明治、盒饭等鲜食食品。
除了地铁、机场店以外,100 平米以上的全家便利店三代店内多设有10-20个座位的座位区。“坐得越久(可能产生的)消费也就越高。”即便已经过了饭点,全家 K11 店内仍然有购买鲜煮咖啡、关东煮的顾客坐在店内逗留,即便是大冬天也有客人光顾 Fami现制冰淇淋机的生意。
< class="pgc-img">>▲便利店内的广发银行广告
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全家便利店里不带重复地播放了20+ 首流行好歌,中间还穿插了一段天气预报的广播。收银台前的显示屏上,也不停地交替播放全家便利店的宣传片,以及合作商户的广告视频。
“台湾的便利店更加夸张,收银台上全部贴满了商家的广告。”便利店已经成为了商家发布新品的线下渠道之一,来自台湾的王意文更加明白,便利店的平台对商家有多重要。
来源:华商晨报、中国经济网、好奇心日报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BAT实战派产品总监手把手系统带你学产品、学运营。
同质化是目前互联网产品的一个通病,随便在APP Store 搜索视频直播关键字,搜索出来的结果就有1924个,而且很多视频直播都是以美女聊天作为卖点,用户怎样能分得出哪个产品是哪个产品呢?很多产品经理就会问,在同质化环境下我的产品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
脱颖而出的办法就是具有特点的产品定位。在我看来产品定位就是一个产品的灵魂,是产品的种子,还没有产品的时候就应该抓好产品定位,用户就能更好更好地认知产品和分辨产品。例如大众点评与美团,很多用户可能都会在这两个产品里面去购买团购服务,但用户心底里面是能够区分出来的,大众点评看的评论,通过内容去引导用户去消费,而美团就直接是团购起家的,用户想买团购的时候就直接上美团,虽然产品功能上是同质化,但用户认知里面还是能区隔出这两个产品来的,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定位。当用户因为不同目的去购买产品的时候就会使用相应的产品,谁都吃不了谁。无论业务还是功能如此相似,都需要通过文化、营销去引导用户,塑造出一个有个性的产品属性,致力让这个属性变得独一无二,这样才能使产品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找到准确的产品定位?
通过用户研究挖掘出用户的痛点(挖掘用户核心需求的方法之前已经提及过,如果想了解可以查看往期内容此处不再详细说明。),当找到一堆痛点的时候,下一步怎样办呢?通过头脑风暴筛选出最适合产品本身的产品定位,一般选择产品定位有三个方向:1、选择一些未被使用的痛点作为产品定位;2、选择更高层次的核心需求作为产品定位;3、选择垂直角度切入,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找到候选的定位,还需要做一下竞品分析,看看市场上是否有产品已经占据了,重复几次,直至找到最好的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怎样用?
对内,在产品设计上就需要围绕之前设定好的产品定位去设计产品,例如要做视频社交,如果产品定位是定在视频,那在交互设计上应该侧重视频功能,用摄影视频角度去引导用户操作,而社交只是视频的后续动作,如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还可以简化社交功能,可能只推出点赞功能,留言IM等功能都可以先忽略。在公司运作和投入上,也应该从视频出发,无论线上线下的推广都围绕这个点去做,用户慢慢就能记住这个产品属性了。
对外,使用正相关法与负相关法把产品定位营销给用户。什么是正负相关法?正相关法通常会出现“像”“另一个”“也是”这类的词语,举一个鲜活的例子是小米,2014年7月,小米推出了最新的营销口号“工艺像苹果,手感像奶茶”。一方面,用“像苹果”三个字准确将小米的工艺设计直观地打入用户脑海中,这比起说小米4尺寸多大,厚度多少,材质如何等这样需要用户在脑海里一笔笔画图的形式高明很多,另一方面,又用“像奶茶”三个字给予用户无限的遐想,这种一实一虚的宣传手法不仅让用户对手机有基本的了解,同时又形成了更多的期待。“小米4”有点像“苹果”,这就是它的产品定位,正相关法是将新产品与已知产品通常是成功产品挂钩,那么新产品就无须从零开始塑造产品形象,借用成功产品帮助自己宣传。而负相关法,字眼则用“不像”或者“非”这一类词语,例如当年七喜定位为“非可乐”饮料,找到可乐以外的一片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
将我们要推出的新产品与潜在用户已经熟悉和认可的产品用正负相关法关联起来,一下子就能让他们记住,为我们推广产品省下了很多力气,但这种方式最能在初期使用,日后还是需要慢慢塑造属于自己的产品定位,那样我们的产品才能历久不衰。
精准的定位永远比埋头苦苦开发重要得多,如果能迅速准确抓住用户痛点,巧妙运用认知关联,就像是悄悄爬上了一架最高的梯子,再想呼喊着引起下面观众的注意力,无疑就简单多了。
作者:毕振杰(微信公众号:毕生说产品),盖网产品经理。多年互联网产品设计经验,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
本文由 @毕振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