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光明日报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流域是实现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作为生活在黄河沿岸焦作的河南理工大学人,我们有责任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和人民群众一起把黄河打造成人民的幸福河。”6月19日,河南理工大学建艺学院原院长、“草帽教授”陈兴义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这几天一直在黄河附近考察,以深挖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寻找乡村振兴的支点来改善当地群众生活,让黄河流域人民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草帽教授”的绰号是农民“送”给他的。与陈兴义接触的村民觉得他和农民一样戴着草帽风里来雨里去,一起吃大碗面,就亲切地称他“草帽教授”。慢慢地,陈兴义也习惯了这个称呼,甚至连他所带的团队都被称为“草帽团队”。
贫困村发生“美丽蝶变”
作为太行山一带革命烽火的重要策源地,焦作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巍峨的太行山脉脚下,“太行八英”“太行人民的儿子——九纵”等革命故事至今流传。
如何赓续红色传统、凝聚脱贫力量?陈兴义2015年发起了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服务团队,多方考察当地红色文化,探索出“设计扶贫”的新路,总结出“打造红色走廊、开发红色产品、形成红色产业”等12条路径,在激活红色基因当代价值的同时,带领老区实现乡村振兴。
“通过精准设计,村里的红色文化真正‘火’了起来。”这是在十二会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作为享誉太行山的红色根据地,海拔700余米的十二会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曾是焦作党的机关驻地,村内现存有太行区第四专区,焦作市委、市政府等旧址遗迹。但几年前,这里还是省级贫困村。
过去的十二会村,屋舍陈旧、道路破烂,无人问津的革命遗迹杂草丛生。如今,革命先辈曾经挥洒热血的石头房,已打造成“红色文化纪念馆”;红色产业随处可见,游客既可以欣赏巍巍太行、体味静谧生活,又可以忆苦思甜激发斗志、重温誓词牢记使命。村中央一棵1500多年树龄的大槐树被誉为“革命树”。据村内老人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来村“扫荡”,一名八路军干部在掩护村内群众全部撤离后,发现鬼子已经进村,为了不暴露群众和大部队行踪,就灵机一动藏身大槐树中间的“树洞”里,外面放一捆玉米秆堵住洞口。鬼子在村内转了一圈,一无所获,事后大家都说这是一棵护佑革命的“光荣树”。如今,这棵大树正在见证村民们的小康生活,来访者也都乐意与这棵“幸福树”合影留念。
依托村里的红色资源,陈兴义因地制宜规划出“做好红色文章、带动绿色旅游、启动生态采摘”的发展“三步曲”,用红色基因“塑形”革命老区、“激活”乡村经济。该村2018年被命名为焦作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2019年成立焦作市十二会村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争取到发展资金2500余万元。就是靠着这些举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发生了“美丽蝶变”。
让乡村吃上“旅游饭”
“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安营扎寨,看到山脚下一片苍茫,武王内心不安,命人在此占卜,所烧龟甲呈现一个‘昌’字,才进一步坚定了伐纣的决心,并把此地命名为‘寨卜昌’。”寨卜昌村群众对村庄的来历津津乐道。
作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的诞生地,“千年古村落,红色寨卜昌”的村内环境曾有些“惨不忍睹”——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展现历史风貌的传统民居无人问津。陈兴义认真梳理了问题,提出“让传统文化‘充满’古田园、让红色历史‘入驻’古民居、让党建精神‘串联’古村落”的思路,凝练设计出了“古村落+红色历史”元素的村落标志。通过两年的建设,如今的寨卜昌已成为焦作市首批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各单位党建活动理想选择地。
“在陈兴义的主导下,村里把党课教育从传统课堂搬到现实情景,锻造‘红色工程’,实施党性教育‘一条龙’服务,传播‘红色历史’、打造‘初心讲堂’、体验‘红色实境’,每一位旅客都能设身处地感悟‘红色故事’、聆听‘红色党课’、参加‘红色研讨’、重温‘红色记忆’。”寨卜昌村干部王跃进介绍。
2009年8月15日,寨卜昌村举办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成立62周年庆祝大会,拉开了该村淬炼红色名片、发展红色产业的大幕。
站在历史的门槛上回眸,1947年8月15日,以焦作市地方红色武装老二团为基础,太行军区在寨卜昌村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仅两个多月时间,纵队便发展成一支两万余人的革命劲旅,先后解放了洛阳、开封、许昌、郑州等中原城市,并参加了淮海战役。战役结束后,第九纵队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参加了渡江战役,在解放两广、西南剿匪等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1951年2月,第十五军赴朝作战,涌现出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邱少云、黄继光,并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1961年,这支部队又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第十五军。2017年,又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部队。
“寨卜昌村按照‘草帽教授’的规划,做大‘红色+’,让这些在中原大地上的革命文物‘活’起来,彻底摆脱了‘脚踏大资源、手捧金饭碗、头戴贫困帽’的尴尬境地。”王跃进说。
目前,村里坚持以“红色吸引人、以蓝色聚集人、以绿色留住人”的发展理念,围绕“红色育人、旅游富民、休闲避暑、度假观光”等项目定位,修建出一条“春赏花、夏品果、秋怡情、冬康养”的红色致富路,解决了老区人民边缘化、贫困化问题,全面振兴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让村落标志“擦亮”乡村振兴
从河南沁阳市九渡村的第一次试水,到博爱县南朱营村的大刀阔斧,再到示范区北西尚村的开花结果,陈兴义推行的“设计扶贫”呈现出“落地生根、全面开花、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俺村分布在三沟一岭上,以前吃水、上学、就医都很难,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九渡村是陈兴义接手的第一个设计扶贫村,该村由于建设规划落后、产业单一,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数百元,集体经济基本为零,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陈兴义带领团队采用空中航拍、手工测绘、电脑绘图等技术,对九渡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完成综合性图纸300余张,免费为九渡村制订了“一带两翼六区”的文旅发展规划,打响了“太行石头村,豫北小桂林”的全域旅游品牌。目前,民俗旅游、餐饮住宿、水上游乐、土特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逐步形成,年接待游客达到4万~6万人次,户均收入在万元以上。
“改变乡村落后面貌,必须有一支有乡村情怀、专业水平的团队。”“草帽教授”团队成员、河南理工大学建艺学院院长王同文说,“多年来,陈兴义正是以自己的行动带出了一支不被利益左右、乐于公益,不被定式约束、敢于创新,不被专业限制、学科齐全的乡建‘铁军’”。
在南朱营村,“草帽教授”团队在村内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丽达农耕文化体验园等建设中,以“文化挖掘、文化提升、文化植入、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为切入点,演绎出一幕幕生动鲜活的乡村神话,使这个省级贫困村不但顺利“摘帽”,而且给脱贫攻坚装上了“防滑链”。
“北西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一跃成为焦作市示范区美丽乡村示范评比第一名,成为焦作首批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这个成绩的取得,陈兴义教授功不可没。”北西尚村一位村民说。
“草帽团队”应邀进村后,积极发掘党建文化、乡愁文化、旅游文化,打造以文化广场、国学讲堂、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综合体;创建以村史馆、乡愁馆、老年文化中心、家风馆、荣军堂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愁文化体验区;提出“滨水之乡”文旅理念,设计村落标志,“擦亮”旅游品牌。目前,该村党建综合体已成为焦作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党建示范点的亮点工程之一;乡愁文化体验区已列为焦作首批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
“在新时代的命题下,乡村振兴在谱写老街新曲的同时,应为历史留存一份淳厚记忆。在审美层次上与时代接轨,在设计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美丽乡村应该是‘现代生活+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的综合体。”陈兴义如是说。(记者 王胜昔)
海日报
午饭时分,马成祥和妻子的农家乐中却不见客人身影。受疫情影响,卓尔山旅游景区的游客数量锐减,夫妻俩的生意也冷清下来。
眼见农家乐的收入不比往年,两口子开始盘算其他门路。“好在我俩还有手艺,把农家乐改成私房菜,就做咱当地人的生意。”面对暂时困难,马成祥保持乐观。
马成祥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拉洞村,毗邻海北卓尔山旅游景区。2017年,夫妻俩盖起小院儿开起了农家乐,从此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的马成祥是村里的创业致富能人。然而,几年前他还是一名贫困户。
“2016年,媳妇得了胰腺炎,因为没钱拖来拖去成了重病,医院都下了病危通知书。”那时的马成祥常年在新疆打工,媳妇一人在家务农,收入本就微薄,一场大病,花去了20多万元的医疗费,当时负债累累,一家人的生活几度陷入困境。
2015年,当村里的扶贫工作队进到他家调查摸底时,一家三口挤在简陋的羊棚里,老房子已经无法住人,整个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经过民主评议和公示公告,马成祥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享受到相关扶贫政策,但靠自己努力摆脱贫困的想法一直装在马成祥心中。
“当时和媳妇去北京看病,病好了以后,我也带着媳妇在北京的几处景点转了转,好多景点都有手里拿着‘小本本’的向导,询问游客需不需要住宿,了不了解当地小吃,我打听了一下人家一天能赚不少钱呢。”在带妻子四处求医的过程中马成祥看到了不少旅游商机,马成祥想,自己家就在卓尔山下,每年往来的游客这么多,自己何不回家当向导呢?
一回家,马成祥说干就干,先是去旅游管理部门办了一张“草帽哥”的向导服务证件,又去了各个景点、酒店、餐饮了解情况。本着诚信、认真的做事态度和良好的口碑,“草帽哥”的名头在祁连越叫越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成祥打算盖新房。毕竟,一家人长期住在羊棚里也不是办法。
“当时手里没那么多钱,想着能盖出个框架就谢天谢地了。”媳妇丁桂花说当时每天马成祥赚多少房子就盖多少,盖到哪儿算哪儿。
为了能让一家人早点住上新房,马成祥每天早出晚归,一顶草帽、两块儿干馍馍,就是他全部的装备。早上出门口袋里没有一分钱,晚上回家都是钱袋鼓鼓的。
“没想到当个向导能赚这么多钱,以前怎么没发现这么一条好路子呢?”看着新房渐渐成型,丁桂花心里别提有多开心。
那段时间看着丈夫为了这个家每天如此操劳,丁桂花也坐不住了。
“刚好孩子放暑假,每天我就和儿子去山上采黄蘑菇,拿回来自己晒好再卖给客人。”丁桂花说,最多的一天仅仅靠卖蘑菇就赚了2000多元。
经过一家人的努力,2017年5月,新房直接盖成了农家院,当年就赚了14万元多。
日子越过越好,当年的贫困户转眼就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成功脱贫致富的马成祥并没有忘记乡邻。他不仅经常帮助村里的老弱病残,还鼓励贫困户跟他一起做向导服务,耐心细致地给他们教方法、授经验。“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和群众脱贫致富,我感觉人生才更有意义!”马成祥朴实的话语透着真诚。
去年年底,马成祥决定扩大营业规模,扒掉了原先的羊圈,用这几年的积蓄加上村里的发展贷款和亲戚朋友们的资助共花费了五十多万元重新整备了自家的小院儿,还在院里盖起了7间小木屋。
“还有二十多天就能完工了,虽然今年的游客大不如前,但我相信困难总是暂时的。”马成祥说,虽然今年游客不多,但他的农家院一夏天挣个三四万元不成问题。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五年前,第一次见到草帽石锅鱼,
是一份惊喜。
现在,和家人再来到草帽石锅鱼,
是一份温暖。
食尚徐州美食小分队
第一次探店石锅草帽鱼淮西店,
那一口鲜美的味道让所有人,
时隔多年仍念念不忘。
△食尚徐州美食小分队第一次吃草帽鱼
云南十八怪,草帽当锅盖。以石为锅、以蒸汽为柴、以草帽为盖;这份武林绝学,在徐州是独一份。
几年的时间,餐饮创业者周伟的一份坚持,让石锅草帽鱼成为徐州人的“乡愁”。
从少年到成年,从小伙子到为人父,周伟手里的滇婆婆和鱼尚鲜,已经成为徐州人心目中草帽鱼的代名词。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这神奇的蒸汽石锅到底有什么乾坤?
打开阀门,比沸水温度高很多的蒸汽瞬间蒸腾起来。石锅下喷出浓浓的蒸汽,烟雾渺渺。
< class="pgc-img">>
短短三分钟后,鱼汤的香气扑鼻而来,蒸汽锁住鱼的鲜美,又不破坏鱼的形制和营养。造就了这锅又鲜又嫩的石锅鱼。
< class="pgc-img">>
鱼都是活鱼现做!我选择了点单率最高的鮰鱼(清江鱼),肉嫩,鱼刺少。
先喝一口汤吧,鱼汤入口顺滑,鲜美无比,毫无腥味。
< class="pgc-img">>
石锅草帽鱼绝不是鱼火锅,如果你把这鲜美的鱼汤仅仅当做汤底,那可就暴殄天物了。
喝一碗原汤,让额头上沁出汗珠,通体舒泰,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迫不及待捞起一块鱼肉,放在嘴里。肉质白嫩,鱼皮肥美,鱼肉的纹路清晰可见。
说实话,我是一个偏爱重口的人,起初看到这锅奶白的汤,本能的缩小了胃口。没想到一口鱼肉咬下去,居然有股淡淡的清香,而且越嚼越香。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实事求是说,在徐州,做鱼的难度,比龙虾、火锅、烧烤要难很多。如果没有独门秘籍,这条鱼如何在彭城屹立不倒。而草帽鱼升级过的锅底,征服了我的味蕾!
翡翠藤椒锅
自从入了藤椒锅的坑,从此只爱这一味。那种特殊的麻,像电击般,一阵阵酥麻直击味蕾。吃起来完全放不下筷子,欲罢不能的爽。
招牌菌菇锅
出自彩云之南,鲜美的菌子是滇婆婆的拿手好戏。鱼汤打底,正当季的各种菌菇,吃菌子喝汤,想想都觉得鲜。
好滋味潮辣锅
热腾腾的锅里,浸透了牛油香辣醇厚的汤汁,搭配油碟里正宗重庆味的蒜泥香油,够味,够爽……
< class="pgc-img">>
这家草帽石锅鱼撩胃更暖心。
剩下的鱼汤底用来涮菜最美妙不过!
养生竹荪菌
网状的菌子,充分吸收了鱼汤的鲜美,口感润润的,脆脆的,夏天吃到这种美物,只能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还有更美味的云南野生菌拼盘,超豪华的配置:野生的金耳、松茸、鸡枞和鸡油菌,都是从云南新鲜发货。这个季节不太容易吃到。
澳式手工鲜虾滑
< class="pgc-img">>老板强烈推荐的鲜虾滑,甄选本地青虾,每天现做,绝对不是那种冷冻成品所能比的。
肉眼能够看到的,大大的虾仁在里面。用海鲜酱油沾着吃,最能衬托出虾滑的香嫩弹牙。
< class="pgc-img">>
鲜切牛肉和鲜切羔羊肉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能够看到雪白的纹理,肉质肥而不腻,入口绵润,涮出肉来不硬不柴,细嫩多汁。
这些新鲜上市的菜品,
也一定不要错过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