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咨询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引文
2008年,杭州西湖边悄然崛起了一家名为绿茶的餐厅,它的诞生瞬间引爆了市场。从第一家门店开始,绿茶餐厅就成为了80后、90后心中的美食圣地。那时的绿茶餐厅,简直是餐饮界的潮流先锋,无数人为了在这里用餐不惜排上几个小时的队,只为听到那一句:“xxx(号),绿茶请您用餐”。这种场景在今天的年轻人眼中或许难以想象,但在那个年代,绿茶餐厅俨然成为了网红餐厅的鼻祖。
正文
绿茶餐厅的崛起与发展历程
< class="pgc-img">>这一切的背后,是创始人王勤松和路长梅夫妇的不懈努力。王勤松经历了学厨、外贸和煤炭生意,甚至远赴德国经商,这些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性价比”的重要性。
而路长梅则从舞蹈演员转行,坚信“一个有钱的人,不会因为餐厅便宜而不来吃饭,反而是没钱的人,往往不会到很高级的地方吃饭”。这种独特的经营理念,使得绿茶餐厅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迅速站稳了脚跟。
成名容易守名难,在2021年至2023年的短短三年内,绿茶餐厅经历了一场惊人的扩张风暴。门店数量从180家飙升至360家,几乎实现了数量上的翻倍。
这种扩张速度背后,隐含着绿茶集团的野心和风险。在此期间,公司不仅营收大幅增加,甚至净利润也从2021年的1.14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96亿元。
这样的增长无疑令人瞩目,但其背后的代价同样不容忽视。为了推高营收,绿茶集团不得不采取激进的拓店策略。
这种策略并非没有风险。尽管门店数量增加,但单店接待人数的增长却十分有限,反映出高翻台率这一核心竞争力正在逐渐丧失。
< class="pgc-img">>从财务数据来看,2021年至2023年是绿茶集团的黄金时期。营收从22.93亿元攀升至35.89亿元,净利润也实现了显著增长。
这一时期的成功,除了得益于后疫情时代消费复苏外,更离不开绿茶集团积极拓店的策略。这种成功是建立在大规模开店和高运营成本之上的,财务数据中隐藏的负债风险也在不断积累。
上市之路的曲折与坚持
四次冲击IPO的背后
在2019年至2023年的四年间,绿茶集团为了登陆资本市场,展开了一场接一场的IPO攻坚战。
这家公司多次站在港交所的大门前,却屡次被拒之门外。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家看似成功的餐饮企业在上市路上频频受阻?
2019年,绿茶集团第一次递交上市申请,正值市场对餐饮业的投资热潮。随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上疫情突如其来的冲击,绿茶集团的首次IPO尝试以失败告终。
接下来的2021年和2022年,绿茶集团不甘心,连续两次调整策略和数据,再度向港交所发起冲击。无论是财务数据的波动,还是市场环境的剧变,都使得这两次尝试未能如愿。
< class="pgc-img">>第四次递交申请是在2023年,这次的背景是疫情后的消费复苏和绿茶集团的快速扩张。
这一次,绿茶集团的营收数据显得更加亮眼,但门店迅速扩张背后的管理和运营风险依然让投资者心存疑虑。尽管如此,绿茶集团依旧没有放弃,对上市融资的渴望一如既往。
资本市场的需求
那么,为什么绿茶集团如此执着于上市?原因不外乎两个:融资需求和品牌背书。
对于绿茶集团来说,上市不仅是为了获得大量资金,更是为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
< class="pgc-img">>绿茶集团的商业模式主要依靠快速扩张和高翻台率来推动营收增长。但这种模式的持续推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特别是在2021年至2023年间,绿茶集团大规模开设新店,每一家的开店成本都在240万到370万元之间。这种高成本的扩张策略,虽然带来了营收的增长,但也让公司背上了沉重的负债。
通过上市,绿茶集团希望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缓解流动性压力,并进一步扩展其餐厅网络。
借助上市带来的品牌背书,绿茶集团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 class="pgc-img">>流动负债和财务压力
高额的负债无疑是绿茶集团在上市路上最大的阻碍之一。从2021年至2023年,绿茶集团持续录得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1.17亿元、0.88亿元和3.01亿元。这些数据背后,反映出公司为了快速扩张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尽管绿茶集团的营收和利润在增长,但这些增长并不足以完全抵消其高额的扩张成本和运营负担。
特别是在疫情的阴影下,餐饮行业的整体复苏并不如预期般迅速。这导致绿茶集团在扩张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运营风险。
< class="pgc-img">>绿茶集团的经营策略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但这种高负债、高风险的模式能否在长远上维持下去,仍是一个未知数。
资本市场对这种高负债运营模式的接受度有限,这也是绿茶集团多次冲击IPO未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绿茶集团不得不继续调整其发展策略,试图通过更多的标准化和创新来提高运营效率,减少成本支出。
这一切努力的背后,是公司试图在资本市场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满足扩张的需求,又能保持财务的稳定。
< class="pgc-img">>商业模式的挑战与机遇
快时尚餐饮模式的利弊
绿茶餐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快时尚餐饮”模式。这个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低价、高翻台率”,用低价吸引顾客,用高翻台率来赚取利润。
5元的黄瓜,10元的东坡肉,这些菜品价格极具竞争力,迅速吸引了大量的食客。这种模式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 class="pgc-img">>对比同行业的其他品牌,如太二、小菜园,绿茶餐厅的人均客单价在60元左右,而太二和小菜园的人均客单价则分别在75元和65元上下。
尽管绿茶餐厅凭借低价优势吸引了大量顾客,但其翻台率却未能维持在理想水平。2021年至2023年,绿茶餐厅的翻台率分别为3.23、2.81和3.30,远低于创始人王勤松所设定的下限4次翻台。这意味着,尽管客流量大,但单店盈利能力并未得到最大化利用。
消费环境的变化
后疫情时代的消费复苏为绿茶餐厅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伴随着新的挑战。疫情过后,消费者重新回到线下餐饮,但他们的消费习惯和心理预期发生了变化。
消费者更加注重健康、安全和品质,而不仅仅是低价和便捷。这对绿茶餐厅的“快时尚”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保持低价的同时提升品质,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 class="pgc-img">>购物中心和实体商业地产的竞争也在加剧,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早期的绿茶餐厅曾受益于购物中心的大规模增长,但如今,随着购物中心数量的增加和电商的兴起,实体商业地产的人流量减少,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购物中心不再是简单的餐饮空间,而是变成了一个综合体验场所,这要求餐饮品牌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服务和体验。
绿茶餐厅在这样的环境中,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策略。低价和高翻台率虽然是其成功的法宝,但面对消费环境的变化,如何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成为了新的关键。
未来的拓展计划
面对当前的挑战,绿茶集团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拓展计划。根据公司规划,2024年至2027年,绿茶餐厅将新开675家门店,几乎相当于再造两个自己。这一计划不仅显示了绿茶集团的信心,也揭示了其应对市场变化的策略。
< class="pgc-img">>绿茶集团的拓展计划并不仅限于一二线城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下沉市场、交通枢纽和旅游景区。在这些地方,品牌势能和客流量成为关键。
下沉市场拥有庞大的消费潜力,而交通枢纽和旅游景区则能够提供稳定且高量的客流。通过进入这些市场,绿茶集团希望能够找到新的增长点,缓解一二线城市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
这种大规模的拓展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资金压力,绿茶集团的扩张依赖于大量的资本投入。管理和运营的挑战,大规模开店如何保证每一家店的服务和品质,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绿茶集团如何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 class="pgc-img">>创始人及管理团队的故事
创始人王勤松和路长梅的创业历程
王勤松和路长梅,这对夫妻档的故事,像是一部励志剧。从早年的学厨生涯到外贸和煤炭生意,王勤松的经历丰富多彩。这些多元化的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商业智慧,也让他深刻理解了消费者的需求。
而他的妻子路长梅,从舞蹈演员转型为餐饮企业家,更是将“跨界”演绎得淋漓尽致。24岁那年,她意识到无法靠跳舞成名,于是毅然投身创业,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两人在2004年共同创办了第一家绿茶餐厅。这只是一家坐落在杭州西湖边的青年旅馆,但凭借着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对品质的严格控制,他们迅速将其打造成了网红餐厅。夫妇俩的创业历程不仅是一段奋斗史,更是对梦想和坚持的生动诠释。
< class="pgc-img">>性价比理念的坚守
绿茶餐厅的成功,离不开他们对“性价比”理念的坚守。王勤松和路长梅深知,只有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王勤松曾多次提到沃尔玛、优衣库和Zara等企业,以此证明性价比的重要性。他坚信,只有通过降低价格、提高品质,才能吸引并留住消费者。
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绿茶餐厅的经营策略。绿茶餐厅始终坚持提供价格亲民、品质上乘的菜品。5元一份的黄瓜,10元一份的东坡肉,这些价格极具吸引力的菜品成为了绿茶餐厅的招牌。
而这种低价策略并不是简单的降价,而是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供应链和提高翻台率来实现的。这种“物美价廉”的经营模式,使绿茶餐厅在市场上独树一帜。
< class="pgc-img">>家族管理的利弊
绿茶集团的股权结构和管理团队呈现出明显的家族化特征。王勤松和路长梅夫妇不仅是公司的创始人,也是公司的控股股东和核心管理者。
招股书显示,夫妇俩及其分别实控的信托合计持有绿茶集团65.8%的股份。这种高度集中化的股权结构,使得公司在决策上具有很高的效率和一致性。
家族管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管理团队中的高管多为家族成员,王勤松的弟媳任副总裁,侄子任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
这种家族化的管理模式,虽然有助于保持公司文化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但也可能导致管理上的封闭和创新不足。
< class="pgc-img">>家族成员的密切合作,有助于公司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决策和灵活应变,但长期来看,如何在保持家族文化的同时,引入外部专业人才,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是绿茶集团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结尾
从绿茶餐厅的崛起到快速扩张,再到如今的资本市场之路,王勤松和路长梅的故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他们的性价比理念和家族管理模式为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未来的路上,还有许多未知的挑战等待着他们。
小编寄语
小编寄语:绿茶餐厅的传奇,不仅是创业夫妇的奋斗史,更是商业模式的精彩演绎。低价高翻台的策略,家族化的管理,四次冲击IPO的执着,这背后有太多值得探讨的故事和智慧。大家对这样的商业奇迹有何看法?欢迎转发、评论、分享,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绿茶餐厅的成功奥秘!
福感。
现在是日本时间凌晨3点,半夜饿的睡不着跑出来瞎逛,没想到家旁边松雾还开着,就进去吃了一个前两天在视频里提到的最小份的牛肉饭,只要370日元的。
前两天我不是在视频里面反驳了一下别人的观点吗?就是说每小时最低时薪1000日元,能点三份牛肉饭。这个牛肉饭别人说是非常非常小的一个,是压根吃不饱只能喂麻雀。事实上来说,虽然是夜宵档,进去一看,其实大部分人还只点了这个就宵夜,大家吃的不多,中午大概就吃六七百日元的牛肉饭。
我想聊的是其实是一个大家很关注很久的话题,就是关于购买力,就是各种货币的购买力这个话题。最早是一个叫护城风的博主,他发了一个100人民币的购买力在超市买东西有多强,就去了韩国、香港,去了一些其他地方,新加坡,还有各地的其他博主,比如说美国的、加拿大的,或者是挪威的一些博主,就是用你这个一日每天的最低时薪,或者每小时的最低时薪,能够在超市买到多少东西,买到多少的生活物资。
< class="pgc-img">>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去衡量一个国家的货币的购买力。如果你拿着一个最低时薪在这个地方生活的幸不幸福,我就想到了一个衡量的办法,就是用你当地最低工资去外面吃一顿饭,去吃一顿快餐。
如果你赚的钱可以在你当地一个体面的,注意是体面的干净的环境,不是那种路边的小餐厅,吃着地沟油,甚至吃着机油,92号机油,用一些注水肉或者过期肉去给你做一些根本质量不达标的东西,看看你花多少个小时的最低时薪可以去吃这样一顿饭。
< class="pgc-img">>比如说你每个小时进工厂每个小时赚15块钱,那你去路边快餐厅可以去吃个盒饭,这个也算勉强可以,或者说这个标准还是太低了,你应该去吃一顿类似于大家乐,或者某某快餐连锁快餐,就是起码它的环境是干净的,它的用料是干净安全卫生的。去这样一个地方去吃一顿快餐应该花费多少个小时的时薪?最低时薪就是当地的。
< class="pgc-img">>比如日本这边东京的最低时薪是1300日元,然后去吃一顿饭,像松屋中午的工作餐套餐就是一个猪肉汤、一个蔬菜沙拉再加一个大碗的牛肉饭,是670日元,工作两个小时就是可以去吃两顿这种比较干净体面的快餐。
我觉得在内地很难去找一个快餐店去衡量,因为各地的快餐店都不一样,要不直接拿麦当劳举例好了,比如麦当劳最低的套餐估计也要24块钱,因为穷人套餐不能算,因为穷人套餐13块钱1+1根本就是吃不饱,在国内可能要1.5个小时的工作才可以换一顿比较像样比较体面的快餐。
< class="pgc-img">>这么一换算之后就会发现,如果是按照有很多人用工资跟物价去比较,说日本这边的西瓜贵得很,就是这边的人都吃不起水果,特别是西瓜特别贵,一个西瓜几千日元。如果这么比较,这边的牛奶还便宜,这边一升的牛奶只要100多日元,也就相当于人民币十多块钱,国内最便宜的牛奶一升也要20多块钱。
包括这边的面包也是,这边的片包也只要100多日元,170多日元就是那种片包,就是那种超熟在超市,在中国的超市和面包店一个要卖十几块钱,如果这样比较就比较的没完了。
当然关于这个我也还有话说,可以发现这两年国内的物价已经高到很离谱了,包括刚刚说的西瓜,现在不要拿那些在农村的西瓜的价格跟一些县城西瓜的价格,就拿北上广深,因为对比工资水平是北上广深,深圳或者广州的最低工资也就十几二十块钱,西瓜的价格也要去到3块9毛9一斤了,西瓜的价格也到了3块9毛9一斤,买一个西瓜也是要几十块钱人民币,这样相对比下来其实也是没有优势的。
< class="pgc-img">>所以对比来对比去最好的方式就是工作一个小时,在附近找一家体面的快餐店去吃饭,能花几个小时可以换一顿饭。
·然后告诉大家另外一个就是衡量物价的时候不要去看多少钱,一定要看在这个地方用最低工资工作,用多少的工作时长可以换到这个东西。就比如这边的西瓜可能卖3000日元、4000日元一个,就是工作三四个小时可以买到。国内的西瓜可能一个是在北上广深3块9毛9一斤,一个西瓜也是四五十块钱。
< class="pgc-img">>而且为什么要用快餐的价格去对比?其实快餐里面既包含了物料成本,就是蔬菜、米饭、肉这些的价格在里面,还包含了人工成本,就是当地人有多值钱。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当地的租赁价格,就是店铺跟房屋的租赁价格也加到里面去。所有综合成本下来去算,才可以得到在当地工作可以得到多少幸福感的衡量的指数。
而且哪怕就是这样去对比,国内还是占了巨大的便宜的。因为拿那些快餐去比较,这边吃的牛肉饭是真实的牛肉,这边的炸鸡块是裹了薄薄的一层粉的炸鸡。而国内的我点过很多次外卖,很多牛肉都不是真的牛肉,叫做蒙古肉。
< class="pgc-img">>国内的食品真的是国内那些商家真的是脑洞奇大,用鸭肉腌一点牛肉粉,就把它当成牛肉在卖叫做蒙古肉。而且炸鸡的外壳也是厚的要命,这些倒还好。更可气的是用一些过期的原料,用一些不安全的原料,用一些不合格的原料去做出来。
虽然两边吃到的快餐的价格是一样的,但是品质是完全没法比的,甚至是危害健康安全的。但是就是这样比较下来,在广州工作用最低时薪也买不到一份外卖,也点不到一份外卖,就可以知道幸福感怎么去衡量。
球拥有182家门店的高端餐饮品牌也撑不住了?近日,北京恒泰丰餐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鼎泰丰”)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营业执照二十年期限已满,且董事会未能就续展达成一致意见,公司决定于2024年10月31日前陆续结束十四家门店。
其中包括北京渔阳店、SKP店、西单店、芳草地店、APM店、国贸店、翠微百货店、世纪金源店,西安SKP店、天津恒隆店、万象城店、青岛嘉年华·海信广场VILLAGE店、海信广场店、厦门磐基店。
北京鼎泰丰表示,自2004年成立以来,北京鼎泰丰从一家餐厅成长为多个城市中广受欢迎的饮食名片。公司将妥善处理员工经济补偿金与安置事宜,并依法保障储值卡会员的合法权益,积极与各合作伙伴沟通,圆满处理后续事务,尽量减少对各方的影响。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鼎泰丰是一家知名的高端餐饮品牌,以其精致的小笼包闻名于世。品牌由杨秉彝于1958年在台湾创立,最初是一家油行,后因市场变化转型为小笼包和面点店,以手工擀面、馅料扎实、“黄金18褶”而闻名,在全球拥有182家门店,并多次获得米其林星级评价。
不只是鼎泰丰,今年已经有多家高端餐饮品牌相继关闭。今年4月,在北京米其林指南中三年蝉联一星的Opera BOMBANA停业;北京人均消费3000元、黑珍珠二钻北欧餐厅Refer也歇业;8月,位于上海外滩十八号的高端餐厅L'Atelier 18闭店。此外KOR Shanghai、玉芝兰、Osteria生蚝海鲜餐厅、明路川等高端餐饮门店接连宣布停业。
根据红餐数据显示,去年5月,上海人均客单价在500元以上的餐厅有2700多家。截至7月21日,这个数据只剩下1650家左右,超过三分之一的高端餐厅倒闭。
曾经要等位的高端餐饮为什么接连关闭,卖得贵反而赚不到钱了吗?
首先,这是一波行业的出清。疫情期间,虽然餐饮业并不好过,但高端餐饮却因为高净值客群餐饮需求的增长逆势上扬,黑珍珠代表唐嫣曾经表示,从 2021 年到 2022 年,国内新开高级餐厅的总数虽然有所下降,但 2021 年新开餐厅的数量比 2020 年翻了一番。过快的增长催生了泡沫。
疫情前膨胀的供给,疫情后萎缩的需求,两者形成的供过于求或许是高端餐饮萎缩的重要原因。
其次,高端餐饮并不像想象中的赚钱。首先是较高的成本,繁华地带的高额店租、价格高昂的食材以相较于大众餐饮更高的人力成本让高端餐饮成本居高不下。北欧餐厅Noma是一家有名的高端餐厅,在被《纽约时报》曝光压榨实习生丑闻后,开始给实习生发工资,而恰恰是实习生的工资,压垮了这家连续5年获得“全球最佳餐厅”称号的高端餐厅,可见部分高端餐厅脆弱的风险抵抗能力。
并且,高端餐饮的利润率也并不一定高于大众餐饮,一些高端餐饮以预定制为卖点,每天接待的顾客有限,比如Omakase(没有菜单、做什么菜完全取决于厨师)这种高端日料的消费形式,客单价高的同时,接客数量相当有限,每日的营业额存在明显的天花板。此外,繁琐的菜品制作过程、以及服务讲解等“高端”服务都让高端餐厅的用餐时间远远高于大众餐厅,随之而来便是低翻台率,以上述的Noma为例,一天40人的客流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水平。
最后,今年上半年整个餐饮业情况都不容乐观,高端餐饮也不例外。2024年6月,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座一线城市消费数据都出现了下滑。北京市统计局网站公布的《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显示:2024年1-6月餐饮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9%,营业成本同比下降1%,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8.8%。据上海统计局数据,1—6月,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25.11亿元,下降3.6%。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达到134.6万家,而注销、吊销量也达到105.6万家,接近2023年全年吊销、注销的餐饮企业总量。
在整体消费热度不理想的情况下,大众餐饮尚且难以生存,不具备刚需属性的高端餐饮则更加难熬。
文|记者 戚耀琪 实习生 叶帝吕来源|羊城派综合光明网、北京商报、重庆日报、腾讯新闻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