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发现了吗?最近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个"陶三足炊器"很像我们现在用的火锅。难道古人们也爱吃火锅吗?
看到这件文物后,有网友表示:
四川火锅可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还有网友讨论起
三星堆人的火锅底料和配菜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其实这是一款“陶三足炊器”
是用来蒸煮食物的锅
它的“足”是中空的
与口部相通
容水量很大
足下可生火加温
火锅是一场凡人所不能抵御的诱惑,它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一“锅”出手,什么烦恼都可抛之九霄云外。
据考证,先秦时期
就有火锅的雏形出现了
当时的锅主要是以陶罐、铜锅为主
称为“斗”
The tripods of Zhou dynasty may be the earliest prototypes of the hot pot. Diners among the nobility each had a personal pot made of bronze, and called ran lu (燃炉). The main part of ran lu was a small stove with a small pot above burning charcoal.
周王朝的三脚鼎可能是最早的火锅原型。豪门贵族的食客都有个人专用的罐,是用青铜制成的,叫燃炉。燃炉的主体是一个小火炉,上面有一个小锅,下面燃烧着木炭。
——维基百科
而牧羊的苏武,传说也曾对火锅的发展做出过神奇的贡献。
据传苏武于苦寒之地,执旌旗牧羊十九年。武帝朝去,宣帝朝方归。可归来后,宣帝召见时大惊:只见苏武花甲高龄,却仍旧身体强壮。
汉宣帝乃作“苏武归元汤”,成为御膳之一。
< class="pgc-img">>苏武的这段轶事虽无考证的记载
但是西汉江都王刘非墓中出土的“五格濡鼎”
则像极了现在的九宫格火锅
江都王刘非擅文学
所以有人推测,刘非的五格鼎
有可能是效仿古人的五行而作
你别说,古人可真会享受呢!
及至唐宋,火锅更加风靡全国。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I have some recently fermented wine,
The small terracotta pot stove is warm and inviting.
There's a feeling of snow coming after dark,
Would you like to join me for a drink tonight?
——唐 白居易《问刘十九》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
有事儿没事儿围着小火炉团团坐
小酒一喝、菜肉一涮
好不快活
宋朝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天林洪入山寻访隐士,途中捉到了一只野兔。林洪本欲烤了吃掉,谁知隐士赶忙拦住了林洪。
< class="pgc-img">>只见隐士讲到:”你在桌上摆个生炭的小火炉,架个汤锅,把兔肉切作薄片,用酒、酱、花椒香料做成汤汁,等汤一开,夹上肉片在汤中涮熟,沾着小料吃!“
林洪一尝,赞不绝口,并作诗“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说这个吃法,妙啊!
那锅中洁白的汤汁,沸腾时如白雪,那鲜红的肉片,好像晚霞般红润。
< class="pgc-img">>元朝,火锅流传到内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
这种吃法,不得不感谢元世祖忽必烈——
一位野味火锅爱好者
《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马可·波罗在元大都的皇宫中吃涮羊肉火锅的记载。因此,英文对涮羊肉的翻译是Mogolian hot pot,法文则是La fondue mongole,都有蒙古火锅的意思。
将火锅推广至全国热追的殿堂级带货博主,
非乾隆莫属。
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
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
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
用料是山雉等野味
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
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
相传,
这位爷曾连创下两个月吃火锅60次的纪录!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hot pot became popular among the emperors. In particular, the Qianlong Emperor was very fond of hot pot and would eat it for almost every meal.
在清朝,火锅开始在皇帝中流行起来。乾隆皇帝特别喜欢吃火锅,几乎每顿饭都吃。
嘉庆登基时
乾隆更是大摆千叟宴
席中火锅1550桌
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极尽奢华
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Later, the Jiaqing Emperor also had a banquet with 1,550 hot pots at his coronation.
后来,嘉庆皇帝在加冕典礼上还举行了有1550只火锅的宴会。
清末的慈禧,另辟蹊径
独独钟爱于菊花火锅
据《御香飘渺录》记载
慈禧在盛好鸡汤的锅中
放入生鱼片,盖上焖几分钟,再洒入菊花
鲜美之极
Empress Dowager Cixi was also known to have enjoyed hot pot, especially in the winter months.
慈禧太后也很喜欢吃火锅,尤其是在冬天涮点细面条一起吃。
从陶土容器到精致铜鼎,从单一口味到花样九宫格,从传统食材到不远万里的舶来品……过去2000多年,火锅见证了人类智慧的发展和对舌尖品味的不懈追求,这些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美食基因”。
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在《秋天的况味》中,林语堂这样描述秋天的意境。秋天果蔬丰盛,美食众多,如何健康地满足口福?广东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胡世云表示,风雅之花,可成佳肴,方法是适度与懂得搭配。而且,赏花赏月加上适度美食,也有利于秋季情志调养,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当秋天的风雅之花成为美食,如何好吃又健康?
以花入馔 秋色可尝
赏月赏花,美食与美景皆不可辜负。金桂飘香,秋天的桂花不仅香气迷人,其实也可入馔。不仅美味,不同食法还有保健养生之作用。
胡世云表示,中医认为,桂花性温,味辛。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止咳化痰、清肿散瘀之功效,适用于痰饮喘咳、口臭、筋骨麻木等症。明朝的《本草汇言》中就有关于桂花“散冷气,消瘀血,止肠风血痢。凡患阴寒冷气,瘕疝奔豚,腹内一切冷病,蒸热布裹熨之”的记载。
桂花酒
古人推崇桂花酿酒,因为它不但味美,还有“寿千岁”的功效。
屈原在《九歌·东皇太一》中吟道:“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桂花酒色泽浅黄,酸甜适口,醇厚柔和,余香长久。
而《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桂花能“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桂花冰糖鸡头米
除了酿酒外,桂花还有另一种养生食法,即搭配另一道秋日美味——鸡头米,制作成桂花冰糖鸡头米。具体做法很简单,在水中加入晒干的桂花、冰糖煮沸后,再放入鸡头米熬煮,吃起来口感软糯,清香沁人。
胡世云表示,鸡头米实际上就是芡实,江南水生植物,以苏州产的为上品,每年九月初上市。中医典籍称鸡头米为“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保健佳品。鸡头米具有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气不固的腰膝酸软,遗精滑精,肾元不固之小便不禁或者小儿遗尿;脾虚纳少肠鸣便溏或者湿盛下注,久泻久痢,带下等病证。
另外,将鸡头米磨成粉,用温水调成糊状,再用沸水一冲,又成了一味平补良方,正是《本草纲目》所说“芡实粉粥:固精气,明耳目”。
爱吃火锅?加点它清热添雅兴
“秋阳里采野菊,炒而食之,味道清冽甘甜。”胡世云表示,其实,晋人傅玄在《菊赋》中对菊花的养生功效做了“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的描述。
关于菊花入馔,唐代有以菊花瓣做成的菊花粥、菊花糕、菊花鲜栗羹。如今北京的“菊花鱼球”,广州的“菊花羹”,上海的“菊花百合鱼片”,苏州的“菊花肉丝”“菊花糕团”,安徽的“菊花鸡丝”,杭州的“菊花咕噜肉”等菜肴也是对菊花入馔的极佳诠释。
在一众菊花佳肴中,一味慈禧太后的心头好——菊花火锅最为绝妙。菊花火锅是一道用虾肉、牛柳、猪里脊、鸡肉、白菊花等食材制作的菜品。《御香缥缈录》记载,慈禧太后食用的菊花火锅,源自一种名叫“雪球”的白菊花,用特别宜于煮食的开封白菊花来熬制。每年深秋,慈禧便让御膳房端出小火锅,再将洗净沥干水分的菊花瓣放到银盘里,一齐摆上膳桌。
胡世云提醒,许多人爱吃火锅,菊花有保健养生的功效,如果放在火锅里煮食,既能清热解毒,又添雅兴情调。
(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宋莉萍)
来源:羊城晚报
<>/孤独的美食家
也许,你去过海底捞难以扎根的巴蜀川渝地区,那么你一定知道,当地土著所说的“微微辣”“不麻不辣”都是骗人的!他们所谓妥协的“鸳鸯锅”根本不是太极图,而是同心圆,中间一个小小的、几乎看不见的锅是清汤锅——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巴蜀地区的肛肠科医院极其有名;
也许,你去过北京,老北京人涮锅儿,只用清汤,涮涮养在内蒙古大草原的鲜美小肥羊,完事儿再喝上一口羊汤,涮上几根面条,吸溜下肚,鲜美异常——可惜,这玩意对食材要求太高,太老太嫩都不行;
也许,你去过潮汕,潮汕的火锅里少啥都不能少手打牛肉丸,一口爆浆,牛肉已经成了绵密的口感——可惜,牛肉丸这种东西必定是手打的才好,而这没有十几年功夫又怎能做出来地道的牛肉丸,有这样手艺的老师傅实在是凤毛麟角;
不如,我给你个推荐,尝尝将菊花煮进火锅,用鲜美的鸡肉调吊出来的高汤作为汤底,熬出来的特殊风情——菊花火锅。
< class="pgc-img">>历史:皇家御膳,开封豫菜
作为中国KFC,开封菜比起肯德基也是丝毫不逊色的。如果你想尝尝来自皇家的地道美味,不如尝尝菊花火锅。
相传,爱吃、能吃还会吃的慈禧太后,在某次大病一场后,又传来了太医院众人为其诊断(也许这就是给慈禧太后看病阴差阳错成就了八珍糕的那几位)。众太医一诊,又给慈禧太后开了个民间小偏方,一来讨欢心,二来顺带治个病:将几味养生的中草药混同菊花花瓣一起来让太后洗个药浴。按照一切故事发展的合理顺序,太后果然痊愈了。没过多久,慈禧太后又双叒叕病了,这次是睡觉总是做恶梦,太医们又想了想,拿了个菊花做成的小软枕,进献给太后,不知道是不是心病的原因,太后的病也渐渐“痊愈”了。
至此,太后一想,诶,这个菊花不知道是什么神仙东西,总是能治好哀家的病,哀家太开心了,以后就好好喜欢菊花。随后,太后有事没事就去御花园赏赏菊,太后身边的大太监,著名的李莲英就问:“太后,这赏菊宴摆什么菜呢?”太后估计那时正想吃火锅,就说了火锅。吃着吃着又想起她上次就是因为吃才病了,正好,菊花不是治病功效好么,哀家就把菊花加进火锅去,这样就又养生我又能放心大胆的吃了。本着这种可能是心理欺骗的战术,慈禧太后顺利的发明了皇家御膳菊花火锅。
随后,我们总是爱挑食的慈禧太后又双叒叕不满意了:哀家觉得这个菊花不是最好吃的。下人们便想起了开封的菊花得天独厚。就去开封府去收菊花,让开封府进贡菊花,总之就是一句话,太后要拿开封府的菊花煮火锅。一来二去的,御膳菊花火锅就传入了开封府,经过改良,成为了一道经典的开封豫菜。
< class="pgc-img">>菊花配火锅,养生又好吃
德龄在《御香缥缈录》中曾经对菊花火锅做出了这样的高度评价:“散风清热,悦色驻颜”。用白话文来阐述,菊花火锅一来养生,有助于长寿;二来养颜,有助于永葆青春;三来低脂,有助于保持身材。如此种种,世人又怎会不喜欢这样的鲜品美食呢?
菊花火锅,说是火锅,其实它的底料更多是像一道味极鲜美的高汤。菊花火锅,采用上好的开封菊花,撕开花瓣,另起炉灶煮上一锅浓香的鸡肉汤,待至六七成熟时,将菊花花瓣撒置汤中,静静煮。煮到菊花香气已经和鸡汤融为一体后,将其盛出,装入火锅,继续沸腾。随后将生肉片、鲜鱼片、生鸡片等提前片好、备好的火锅食材放入火锅烫制,蘸上自己最心仪的蘸碟调料,一道菊花火锅自此成就。汤口鲜香味美,冬日里食用最是暖胃。
中国大地上,四处各异的风味,鲜香、麻辣、番茄、菌菇、海鲜……各地的人民对菊花火锅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制调和。山西的人加些陈酿的老醋,别有一股酸香的滋味;江浙沿海的人爱煮些海鲜,味极鲜美,将海鲜的灵魂一丝丝从肉体里勾出;四川人加些花椒;贵州人加些剁椒……无论如何,少不了的风味都是菊花的甜香。
菊花,可解热清胃,兼有安神之效。加入火锅之中的那一刻,菊花遇见了属于它的神仙搭配——火锅。
< class="pgc-img">>菊花与火锅:融入一切食材的灵魂
如果要用一道菜吃到最多的食材,毫无疑问,火锅就是最佳的选择。
川渝的人烫毛肚、烫鸭肠、烫郡花;北方人涮牛肉、涮羊肉;沿海人煮螃蟹、青口贝、海虾……将这些原味食材中填入一丝属于菊花的清香。爱吃肉的去涮肉,爱吃海鲜的去煮海鲜......一切不同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完美的融合。人们常说“人淡如菊”,淡而不显,清冽而香。当菊花遇上火锅的时候,火锅的弊病似乎就解开了,菊花的功用似乎就延申了。光绪年间一举人徐珂曾撰文记载过这样的情景:
“京师冬日,酒家沽酒,案輙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有杂以菊花瓣者,曰菊花火锅,宜于小酌,以各物皆生切而为丝为片,故曰生火锅。”
菊花与火锅的遇见,就是与所有鲜美食材的灵魂相约。冬日里生一炉火锅,约二三好友,浅酌四五杯淡酒,加上六七种火锅菜色,调上八九种蘸料,先喝一碗锅底的浓汤,再开口谈一谈属于自己十全十美的的人生理想。
我想来一顿菊花火锅了,你呢?
< class="pgc-img">>小结
菊花火锅最适合一切口味的人,无论你是重麻重辣的忠实拥护者,还是海鲜菌菇汤的坚定守护者;重辣的牛油锅底上浮现着或白或黄的菊花花瓣,清亮的乳白色高汤锅底上菊花花瓣取代了嫩绿的葱花们;一切都像是口味与口味之间的妥协。其实,这是一场属于菊花和火锅的婚礼,你瞧,它们的爱情孕育出来的都是所爱的口味。
七夕了,带你所爱的人,去常常菊花和火锅的爱情吧!
菊花火锅,七夕快乐。
参考文献:
1、蓝勇《巴蜀江湖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