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场所的污染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难题。8月15日,《广州市餐饮场所污染防治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如今已有半个月。新规实施后情况如何?在基层实际应用中,相关规定的执行还存在哪些难点?对此,南都记者走访广州市内多个商住混合区,采访居民、餐饮商户了解情况。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规定》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受油烟异味困扰的居民,还是经营餐饮店铺的商家,都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一定程度的疑惑。
问题一:
如何定义专用烟道?
市民和商户各执一词
油烟扰民、修建违章建筑占道经营、污水排放……海珠区佳兴大厦的业主向南都记者反映,他们所在楼栋为商住一体楼,每逢傍晚,楼下餐馆在炒菜、备菜时都会有浓浓的油烟味。据业主观察,这些油烟管道直接向上、向外排放,风一吹,这些气味就会盘桓在走廊、楼栋里,久久无法散去,“一闻就头晕呕吐。”
业主们从管理处拿到大厦原本规划图和首层商铺的平面图,他们发现,首层商铺的设计使用功能是市场、商场,并未设计专用烟道。根据《规定》第十条: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业主们认为,规划中的“商铺”区域不能满足明火餐饮的营业条件,楼下的餐馆属于违章使用煤气明火经营。
为此,记者致电大厦管理处,确认了佳兴大厦是商用综合楼,但该大楼在建设时期只设计修建了住户使用的排烟管道。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记者前往佳兴大厦实地走访。一家经营小馄炖的餐饮店老板正在厨房忙活,听闻记者的来意,立马停下手中的活与记者交流起来。谈到业主们认为“楼下餐馆属于违章使用煤气明火经营”,他明确提出反对。他认为,有没有专用烟道应该由政府部门定义,自己已经办下了营业执照,且一直以来本分经营,没有被禁止的道理。
记者继续询问了其他两家餐饮店,店铺负责人及工作人员都表示,厨房安装有安装净化设备。但谈到排烟专用烟道,对方显得比较困惑:到底具体怎么才算合规?他们表示,店铺此前已经转手好几家,自己搬来时就已设置了排烟管道,并且默认厨房有专门的管道排油烟便是专用烟道,“也没有政府部门因为我们没有专用烟道而认定排放不合规。”
关于专用烟道的设置规范,《规定》第十五条是这样表述的:专用烟道油烟排放口设置高度及与周围居民住宅楼等建筑物距离控制应当符合要求,排放口朝向应当避开易受影响的建筑物或者人行通道,严禁封堵、改变专用烟道和向城市地下排水管道排放油烟;加装专用烟道具体标准和程序,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制定后向社会公布。
也就是说,当下的规定只为餐饮店设置专用烟道划了一个大致范围,具体的布置标准和方式,尚未明确。
有餐饮店被勒令停止经营
商家质疑开店时为何一路绿灯
记者还走访注意到,在《规定》施行之前,由于城市发展的历史原因,以及“专用烟道”等相关措施缺乏明确指引,基层部门在相关问题的管理上,也有较大弹性空间。例如,有餐饮店铺因开设在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下,就被环保部门要求停止经营。但对于停业要求,店铺负责人也有话想说。
住在天河区华景新城锦苑的郭女士向南都记者反映,8月初,楼下新开了一家烧烤店,每天晚上,烤肉的油烟都会飘上业主家阳台,飘进室内。“一家人被烧烤味呛得难受,只能把南面的阳台关起来。”有业主拍下自家空气净化器的异味警报发到业主群,呼吁邻居们一起投诉,要求烧烤店整改或搬离。
8月21日晚,记者来到华景新城锦苑。被业主们投诉的烧烤店不在居民楼内,而是在距离居民楼约20米外的一排两层商铺里。除了烧烤店,商铺里还有拉面馆、粤菜馆等餐饮业态,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各家餐饮店几乎都在从门楣上方设置了一个长方形出风口,在出风口外可以隐约嗅到烹饪油烟的味道。
烧烤店负责人曾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于7月底开始营业,初期接到业主投诉后,迅速购置了一台油烟净化器,“这个商铺没有高空排烟管道,我们买净化器花了2.8万元,也想过把油烟排到下水道,但被物业拒绝了。”曾先生还告诉记者,被业主屡次投诉后,天河区环保部门以及棠下街道执法办的工作人员都曾到店里查看情况。
棠下街道执法办曾在8月18日向烧烤店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指出该店“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以及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他们停止违法行为。
但《通知书》上要求他们停止违法行为,并且没有提出其他整改要求,“环保部门口头和我们说,意思就是让我们搬离这里,不要做烧烤了。”曾先生对此不能接受。他认为,起初租下这间商铺时,房东与物业都没有反对他们做烧烤,办理营业执照时,市场监管部门到现场核查后也顺利下发了执照。如今自己为店铺投入20多万元,刚开业就要走,不应该自己一方承担损失,“我们也愿意配合改造,不想扰民,希望能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店主称为烤炉加装了油烟过滤装置,但受影响的业主认为效果不明显。
随后,南都记者致电华景新城锦苑物业提出采访,但物业公司未予回应。棠下街道执法办一名工作人员则表示,确有接到市民对该烧烤店的扰民投诉,正在推进问题的解决。
问题二:
油烟排放如何才算达标?
居民和商户判定标准不一
在调研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些餐饮店后厨都采用净化设备,将餐饮油烟净化后再排放,餐饮商家们认为如此处理过的排放物已然是“无污染、无气味”。那么,安装净化设备就能无忧排放吗?排放的气体真的能达标吗?记者采访发现,被餐饮店油烟侵扰的居民大多以自己的呼吸感受为判定标准,“如果还能够闻到油烟,那就是排放不标准。”因此,居民与餐饮店常常陷入矛盾与争执。
六运小区地处广州最繁华的天河南商圈,往北是体育中心,南边是珠江新城,周边坐落着多座大型购物中心。这里虽名为小区,但人流量大、商业气息浓厚,住宅楼下开了很多沿街商铺。与周边的商业中心相比,六运小区的店铺更具有“烟火气”。这里有简朴的小吃档、小饭馆、便利店,也有众多的精品咖啡馆、潮牌服饰店、独立书店等。
六运小区商业气息浓厚,住宅楼下开了很多沿街商铺。
但这里的烟火气也让不少小区业主“烦恼”。一位年近六旬的大爷向记者诉苦,自己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眼见沿街商铺逐渐繁华起来,餐饮店铺越开越多,一到傍晚,油烟味弥漫着整个小区,“老问题了,每到下午四点以后,油烟直接往外排,味道十分浓重,投诉了很多次却一直没有什么用。”另一位阿姨则指着对面楼下开着的一家韩国料理店,“经常被楼对面的烧烤店油烟味刺激,傍晚的时候味道最浓。”
记者走在底层商铺的人行道上,也确实能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同时注意到多家餐饮店排烟管道大部分为低空排放,排烟口直接对着街面。
一些商家习惯把排气口设置在门口。
一家餐饮店老板告诉记者,关于居民投诉的油烟味,从装修店铺开始就有收到过投诉。但他只能向居民解释,关于后厨的排烟管道设计及装修都经过部门审批,合格后才开始施工,同时厨房还安装了油烟净化设备。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另一家开着大排档的餐饮店,对方老板重复着上述话语,并表示:“我是直接排到街面的,但都是经过净化设备过滤后再排出去的。”而面对居民所说闻到的油烟味,其则表现出对立情绪,“这我有什么办法?能做的我都做了。”
《规定》第十七条明确,排放油烟的餐饮场所应当安装与其经营规模、烹制工艺相匹配的油烟净化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或者采取其他油烟净化措施,使油烟达标排放;产生异味的餐饮场所还应当安装异味处理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但油烟达标排放如何才算达标?《规定》并未详细解释。
有街道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时收到居民反映油烟问题的投诉,一般需涉及多部门联合处理。其发来的一份油烟污染办理情况报告显示,居民投诉油烟问题后,生态环境部门通常会申请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被投诉的餐饮店铺油烟排放进行检测,并以检测结果为参考,处置被投诉的餐饮店。
个体营业店主焦虑:
油烟净化排放成本太高
一边是居民投诉和执法机关对于油烟排放的高标准、严要求,另一边,个体餐饮营业店主也有自己的焦虑——油烟净化排放成本并不低。
“(高空排放)需要拉烟管到楼上,以前我们光环保这一块就花了10万块。”朴先生是海珠区江南西商圈一家烤肉店的店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如果场地前期没有配套设备,餐饮店后期想要实现高空排放油烟,存在不少困难:“排烟管要拉到顶楼,而且要经过每一层住户的同意,只要有一家不同意,就难以推进管道铺排。”
江南西商圈,一家居民楼底层的餐饮店加装有高空排烟管道。
朴先生的店铺所在的商场楼上就是住宅,这样的商住一体建筑在市内很常见。尽管商场设有专用的油烟排放管道,但随着餐饮业态的升级,排烟管道也会因硬件落后而遇到尴尬。去年,为了整改油烟排放问题,朴先生将烤肉店歇业了半个月,“因为商场只有一个排烟管道,但商家太多,高峰期油烟压力太大了,排的效果不好。所以我就额外花几万块钱买了净化器,在店内先完成一道油烟过滤。”
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有不少企业为餐厅提供专业的油烟净化器,能够过滤餐饮产生的油烟,并且售价不菲,一台价格通常要数万元。那是不是装了净化器,就可以无忧排放了呢?朴先生告诉记者并非如此。
从朴先生的角度来看,安装净化器再将油烟排放出去,属于“低空排放”的行为。他也曾采取过低空排放油烟的措施,但仍对周围居民造成影响,最后还是采取了更高成本的高空排放办法。“因为低空排放的话,尽管净化器显示过滤效果达标,但实际还是会有异味散出。一旦居民投诉,不管装的净化器是否达标,商家都会被要求停业整改。”朴先生还透露称,在其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中,部门也多次要求他们加装高空排烟设施,“加装高排基本是餐饮油烟整改最有效也最主要的要求了。”
在江南西商圈,记者确实看到不少开设在居民楼一楼的餐饮店,在楼体加装了直达楼顶的排烟管道,整条管道采用钢材拼接而成,垂直攀附在居民楼上。朴先生也表示,加装高排设施成本巨大,执行困难,对商家来说无疑是一项非常重的负担,希望监管部门考虑商家的难处,提供更多扶持和政策指引。
问题三:
其他衍生污染如何处理?
基层表示执法确有难度
除了产生的油烟问题,设置在居民区的餐饮店还容易衍生其他污染问题。
除了产生的油烟问题,设置在居民区的餐饮店卫生问题堪忧。
刘阿姨(化)住在六运小区已有三十多年了。她告诉记者,除了油烟,噪音和卫生环境也让居民们不堪其扰。一到营业时间,楼下餐馆用话筒、扩音器之类的设备叫号、播放餐馆广告语。刘阿姨曾经和其他居民们一起和餐饮店沟通过噪音问题,“但他们(餐饮店)说我们没觉得多大声,其实楼上居民都听得特别清楚。”
刘阿姨还告诉记者,自己亲眼看到餐馆的人员将生蚝、菜类放在地上清洗;附近的地面上覆盖着黑色的油污和脏水;垃圾也就堆放在后厨周围的空地上,异臭严重,容易滋生蚊虫,给老鼠、蟑螂等提供了温床。刘阿姨家住六楼,据她描述时不时有老鼠窜上高层进入家里。
而在城中村,油烟排放以及衍生的噪音、卫生问题更甚。以天河区石牌村为例,周边的商业发展使其居住人口极度密集。记者观察到,这里不同餐饮店的排烟方式各异,很多餐馆都将门面处设置为烹饪的地方,产生油烟的厨具上都设置了银色的抽油烟机,烹煮过程中油烟直接被吸入油烟机内;部分油烟机联通的排烟管道直接依附墙面,向上排放;也有部分排烟管道沿着墙面向城中村里面延伸,难以找到最终的排放口位置。
住户马先生向记者描述,附近有一家烧烤店,烟管直接围绕住宅楼设立,除了会闻到油烟以外,排烟管道还会产生震动从而引发噪音,严重影响了居民们的睡眠环境。最近两年内,马先生不断进行投诉反映,但是都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复。
《规定》第四条明确,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市餐饮场所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并组织实施本规定。市场监督管理、水务、规划和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商务、公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餐饮场所污染防治工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职责协助相关部门做好本区域内的餐饮场所污染防治工作。
但对于执法,也有街道办工作人员表达了难处,称辖内因餐饮选址不当导致油烟扰民的问题较为突出。还有工作人员表示,不好管理的原因涉及属地经济发展与群众对于居住环境高要求的矛盾,“不太好一竿子打死。”
也有片区融合共生
居民与商家盼互相理解
海珠区江南西作为一个热门的商圈,片区不少老式居民楼底层都被商家租用开设餐厅,在这样“商住一体”的建筑里遇上油烟气味的骚扰,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改善,势必会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困扰。不过,在餐饮业与居民多年融合共生下,记者发现,一些居民与商家也逐渐开始寻找相互体谅、相互依存的方式。
江南西某居民楼业主曾太太反映,她在家中常能闻到楼下店铺烹煮产生的气味,“连晒在阳台上的衣服都是油烟味。”她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投诉过楼下一家面包店的油烟排放问题,投诉过后油烟味确实少了许多,但她也不知对方是如何改进问题的。谈到《规定》的实施,曾太太相当抱有期待,“希望商家可以按照规定更加规范地去操作和经营。我们能够理解做生意不容易,但希望商家经营的同时做到不要扰民。”
居住在一家饭店楼上的老伯告诉记者,“商家也会关照一下街坊,(居民楼)过道上的路灯就是老板主动铺设的。我看他(老板)已经尽力了,对我们影响也不是很大,有时候看到白烟就关一下门。”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张思琦 魏志鑫 实习生 姚楚翘 罗铱珊
家定期扫描二维码上报餐馆油烟排放自检情况,部门在线监测餐馆油烟排放情况,新建住宅小区同步设计、建设专用排油烟管道……昨日,全市城市餐饮服务业油烟“点题整治”现场会在晋江召开,现场学习晋江市利用科技治理餐饮服务业油烟排放、新建住宅小区建设专用排油烟管道、群众举报油烟扰民问题的处理情况、夜市设置等经验做法。
城管人员在阳光夜市检查餐饮油烟问题
开发智慧平台 推动商家定期自检
“餐馆经营者只要扫描公示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进入平台完成自我检查了。”在晋江市西滨镇拥军路2号C栋,晋江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人士现场演示了利用数字化平台检查餐馆油烟排放情况。
晋江市开发了餐饮单位业主自检模块,并接入燃气管理平台,对餐饮单位赋上专属二维码,并上墙二维码自检公示牌,同时要求商家定期扫码自检,及时上传净化器清洗照片并签名。数字化平台会对每家餐馆自动建档,执法人员可后台查看各家餐馆自检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整改。
“只要扫码进入数字化平台,按照表格上的检查内容完成自检,就不用再担心被执法人员查处了,这一新的治理措施,很方便,也很智能。”在西滨经营餐饮店的朱女士表示。
晋江市还在西滨镇试点利用油烟治理数字化平台管理餐饮单位,目前西滨镇66家产生油烟的餐饮单位监管率百分百,油烟净化器安装率百分百,日常自检率百分百。
此外,晋江市在餐饮单位自检自查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针对经营面积500平方米以上、重点问题信访的餐饮单位,对其油烟排放情况进行在线监测。对监测发现的油烟超标排放问题,执法人员立即督促经营者限期整改到位,并进行处罚。
住宅建设专用排油烟管道
“这个小区建设有专用排油烟管道,餐饮单位只要把油烟口接入管道就可以了。”在晋江市池店镇中海锦城,晋江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人士向参会人员介绍道,每幢楼有个凸出来的那一块就是专用管道,解决了店铺油烟排放的问题。
据介绍,晋江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制定印发《晋江市新建住宅小区裙房商业店铺专用排油烟管道设计建设指导意见》,系泉州地区首次明文要求所有新建住宅小区裙房商业店铺全部同步设计、建设、验收专用排油烟管道,为后期餐饮等业态油烟排放提供条件。目前,89个新建住宅小区设计方案均设置专用排油烟管道,已有55个小区完成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夜市分级管理油烟净化排放
夜幕降临,晋江青阳街道阳光夜市已是人潮涌动,浓浓烟火气不断升腾,各种美食香气扑鼻而来。
夜幕降临,青阳街道阳光夜市已人潮涌动。
“我们按照油烟产生程度分级进行管理。”晋江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人士向参会人员介绍道,阳光夜市室外有365个摊位,其中小吃类摊位220个,会产生油烟的摊位有120多摊。夜市正按油烟的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分级分类建档,并对中度、重度污染的引导整改,加装净化设施设备,重度未整改到位的禁止出摊。室内有60多摊,以小吃类为主,建设有集成排气管道、新风中央系统、中央空调等三气通道工程,配置专人定期跟踪维护,以确保空气质量。
据介绍,晋江市推广环保烧烤炉的使用,要求烧烤摊位业主更换达标的环保烧烤炉或加装油烟净化设备。对未安装或未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装置的摊主进行严厉处罚,包括罚款、停业整顿等。据统计,目前晋江全市使用环保烧烤炉的烧烤店有658家。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 class="pgc-img">>华商记者帮#在西安频道接用户@文强69987反映:“未央区太元路与太和路交叉口,汇林华城南侧底商开了一家名为‘槐店王婆大虾’的火锅店。商铺直接户外排烟,油烟味特别大,20多层的住户家里都能闻到,小区B区南侧的窗户都没有办法开。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现场:打开五楼窗户能闻到油烟味
3月28日,华商全媒体记者联系到反映人、用户陈先生。他介绍说,火锅店2021年10月1日开张,因为油烟问题,小区业主去找过店家。2021年12月,业主们多次投诉后,店家安装了排烟管道,把油烟通过管道引到了3层房顶,尽管有了改善,但楼上的住户还是能闻到味道,“尤其是10时至14时,18时至22时这两个高峰时段,油烟的味道特比大。”
28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陈先生位于五楼的家中,从他家东侧小卧室的窗户可以看到,临街商铺的房顶上有排烟管道。陈先生把窗户打开,的确能闻到油烟味。
< class="pgc-img">火锅店的排烟管道距离部分住户窗户不远
>物业:要求店家安装排气管道,出风口尽可能远离住宅
火锅店在临街商铺的2楼,店里的工作人员说,2021年年底小区业主投诉后,店方做了多方面的整改,包括安装排烟管道和空气净化器等,该做的都做了,各种设备都花了十几万,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办了。工作人员说,包含房租、装修等,该火锅店前期已投入了100多万,开业后赶上西安的两拨疫情,生意本身也不行,所以也很郁闷。
< class="pgc-img">火锅店位于底商二楼,油烟被排烟管道引上三楼屋顶
>陕西江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汇林华府物业服务中心商铺负责人王女士说,火锅店是从其他人手里租的房子,开始物业也不知道经营什么,后来装修好才知道是火锅店。最初,火锅店的排风口对着南侧的街道,业主反映油烟味比较大,后来经过多方面协调,火锅店安装了排烟管道和净化设备,将排放气体通向房顶,出风口的位置在小区9号楼和10号楼之间,尽可能的远离住宅,“这些安装完毕后,带业主去看了,现在好像只有个别业主在投诉这事。”
城管:已要求火锅店加装净化设备并安装隔音棉
西安市未央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大明宫中队华远君城片区负责人介绍,餐饮企业在营业前均安装了油烟净化器,并且安排专业机构进行了检测,检测内容包括设备是否合格,通过设备处理过后排放的气体是否达标。这家火锅店此前的相关检测均是合格的。该小区业主投诉后,城管执法局要求火锅店再加装一个净化设备并安装隔音棉。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城管执法局方面能用的办法都用了,如果住户还有投诉,执法局可以和环保部门联系,前往业主家里对室内空气进行检测,如果还能闻到味道并且检测不达标的话,再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华商全媒体记者:卿荣波 #头条帮忙#
有困难上西安频道找【头条帮忙】,华商全媒体记者会第一时间跟进。
【版权声明】本文首发在【】,著作权归【华商报】所有,已获得首发期内的信息网络传播独家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两种渠道可提供新闻线索:1、华商报新闻热线:029-88880000。2、华商报小程序:进入微信小程序搜索华商报,点击“爆料”即可发送线索或求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