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对我们来说,拍摄精美的或令人印象深刻的美食艺术照片是司空见惯的,但日本厨师小林严雄夫(Yousuo Kobayashi)用日记记录了令他难忘的饭菜,开始时甚至还没有Instagram出现。在过去的32年中,他保留了一份美食日记,其中详细介绍了他有机会品尝的一些美味佳肴。它们被记载在一个笔记本上,总共1000多个插图,并详细说明如何准备,烹饪和摆盘。
< class="pgc-img">>小林这些日记从他的青少年时代开始记录保存。从20岁开始,到他在一家荞麦面餐厅做厨师的过程中,将记录延续多年。他记录自己在工作中准备的饭菜以及在其他地方享用的美食。
随着小林长大,食品的绘画已被证明是小林的重要创作渠道。在46岁时,他被诊断出酒精中毒,这使他的行动能力下降,使他难以行走。现在,他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家里,并通过订购外卖食品和根据自己的用餐经历以及过去的回忆创作插图来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
< class="pgc-img">>在过去的32年中,厨师兼艺术家小林严雄(Osuo Kobayashi)在笔记本上记录了他吃过的美味佳肴,精美的食物插图配上详细的解说文字。
< class="pgc-img">>这个项目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小林的工作也在不断发展。现在,他正在创作弹出式插图。
< class="pgc-img">>鸭、涮羊肉、炙子烤肉、烧麦、豆汁、焦圈......一想到这些口水都要流下来了。老北京的美食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因此许多讲究的美食家也留下了有趣的文字记录,这里面既有每道菜品的经典法,还有许多人们津津乐道的趣闻。翻开书本,浓浓的北京味道扑面而来,你馋了吗?
《小吃大艺—记忆中的老北京小吃》
< class="pgc-img">>《小吃大艺—记忆中的老北京小吃》这本书选取的小吃均历史悠久,兼具乡土气息与地域特色,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爱、至今仍是街头巷尾的美食主角。蒸货、炸货、烙货......此书整篇用京味京腔的讲述方式,清晰地延着北京的历史轨迹讲述了八十种小食,带到北京的历史轨迹中去,让读者生动有趣地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同时,细腻地描写出“由食入世”的人生感悟。
《口福老北京》
< class="pgc-img">>《口福老北京》是金受申先生的一部饮食文集,本书以老北京的饮食为主线,全面而又翔实地记录了老北京生活中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而以中下层普通百姓为主要对象。全书记录了老北京四季家庭和各类饭庄饭馆所常见的菜肴、冷饮、茗茶的品种及做法,还顺带谈及了冬季蔬菜培植、茶叶辨伪、茶馆经营、艺人说书等方面。同时,全书还叙述了笔者的实地考察和见闻感受,以及与之相关的趣闻轶事、历史文化的变迁,文末还从主食、副食两方面探讨了我国的饮食文化,是一本地道的关于老北京饮食及其文化的书稿。
《齿留余香忆京城》
< class="pgc-img">>《齿留余香忆京城》是周绍良先生谈饮食文字的结集,本书所谈的饮食,既有《红楼梦》中“食不厌精”的贾府美馔,又有火烧、炸酱面等流行于市井人家的寻常饮食;既有从清人记载中爬梳出来的饮食轶闻,又有作者亲见亲尝的现代食品。书中所记饮食以旧时北京特有的食物为主,旁及北京与其他地方共有的食品如馄饨、面条等。周先生的文字充满感情,时有抚今追昔之感,读之不仅有助于认识北京饮食,而且能让人对旧时的北京风俗文化也产生浓厚兴趣。
《吃主儿》
< class="pgc-img">>在北京,有不少人被称之为“吃主儿”。“吃主儿”不是厨师,他们有一套“信条”,了解了这套“信条”,就知道了“吃主儿”的独特之处。 介绍“吃主儿”,就不能不讲他们怎么采购、怎么做、怎么吃的种种讲究。本书介绍的这些菜肴大多没用什么名贵原料,有些是老北京的家常菜而今天难得一见的,有些是经“吃主儿”改良而与众不同的,更有令有缘品尝者念念不忘、报刊文字屡屡推介却是偌大京城只此一家的。可喜的是,对这些菜的制作精要,作者可谓倾囊相授。如果你跟着实践,也可以成为“吃主儿”。
《京味食记》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京味食记》记录老北京的传统美食,讲述老北京人流连美食的精彩故事。既有老黄米、苦水井、伪茶这些与历史文化水乳交融的老味道,也有焦圈、豆汁儿这些独具老北京地域特色的旧滋味,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独特风味。可以说,老北京的饮食文化,是全国各地饮食文化融汇交流的平台,集中体现了老北京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它是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平民文化的集合体,是塞北、江南、西域、东海等各地风味的聚集地,也是老北京时令风俗、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展示台,更是老北京人在这一方水土上繁衍生息的见证。
《唐鲁孙谈吃》
< class="pgc-img">>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晚清民国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
< class="pgc-img">>唐鲁孙先生的文字特别接地气,好似一个朋友坐在面前娓娓道来,不但能把每道菜明明白白讲清楚,还能顺带讲出风俗典故,读起来非常舒服。比如读唐鲁孙先生讲老北京涮肉,恨不得赶紧找个地儿吃一顿涮肉。
这本书里记载的都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与饮食有关的旧事,透过文字和美食读者看到是一段逝去的岁月。
《人间情味,才是清欢》
< class="pgc-img">>《人间情味,才是清欢》收集了《酸梅汤与糖葫芦》《狮子头》《北平的零食小贩》等梁实秋先生关于美食的文章。梁先生对吃执着而不断钻研,使之渐成艺术。书中描写了老北京美食和其他各地的特色美食的做法、吃法,同时也处处渗透着当地的风土人情。说食物,讲渊源,用典流畅自然,充满闲情逸趣,读来常常口齿生津,馋涎欲滴。国人千百年来“以食为天”,缠绕在舌尖上的不仅是美味,更有着美味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浓浓乡情。
《京味儿食足》
< class="pgc-img">>说北京,自然让人首先联想到四合院。《京味儿食足》自然少不了四合院里的吃食、风情,四合院里的香椿芽、槐花、石榴、瓠子,配上天棚、青瓦大鱼缸,中秋的要拜的“月光码儿”,那些个今天住楼房的人再也享受不到的京味儿,真叫人留恋;说京城的吃食,就不能不提到京城的“馆子”,去饭馆餐厅用餐,北京老话儿叫“下馆子”。北京的“八大楼”是鲁菜的馆子,“长安十二春”则是江南风韵,峨眉酒家、四川饭店虽立足京城较晚,经作者描绘,仍让人垂涎。当作者把饮食文化与百姓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京城百姓的生活图景,不禁令读者食指大动之余,另有一番感慨。
《都一处烧麦》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都一处烧麦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自乾隆年间传承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本书揭开了都一处烧麦的神秘面纱,展示了都一处之所以能发家延续的传说,说出了都一处烧麦及其他招牌菜的制作技艺,讲述了都一处烧麦的传承历史和故事。本书通过新鲜可口的美食图和精彩的文字描述,让读者大饱眼福的同时,满足了心灵的好奇。
来源 | 北京旅游网综合
镜头倒回2023年夏天,《乐队的夏天3》正在热播的季节——第三期才登台的八仙饭店乐队,以一首《吞吐》开启了他们的“乐夏”之旅。《吞吐》之后,八仙饭店登上热搜,成为第三季里不可忽视的黑马乐队。
而2021年,乐队才刚刚发行第一张独立制作的迷你专辑《极乐大厦揭幕》,《吞吐》便是收录其中的单曲。这个仅成立三年的独立摇滚乐队,以独特的迷离曲风出现在大众面前,每一场live都是一段云雾缭绕的旅程。
12月15日,八仙饭店和虎啸春在重庆寅派动力联合举行“倒影”双专场演出。在山城的冬天,和夏天的观众们一起见面神游。
独立与融合的创作
八仙饭店乐队的两位主创王帆和闫明琛接受了本次采访,谈起摇滚乐他们两位都是渊源颇深。
< class="pgc-img">>八仙饭店接受商界青年采访(左:王帆 右:闫明琛)
学生时代的王帆就深爱着摇滚乐,那时候的王帆跟着父母听当年的黑豹、唐朝乐队,还有田震、罗大佑这些前辈的音乐,也喜欢垃圾摇滚、车库朋克等多重音乐风格。她会去家周围的音乐节、现场等,音乐现场的热烈、鲜活氛围深深吸引着王帆,影响着她日后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现在的王帆对音乐的爱好很杂,涉猎也广,一些北欧的小众乐队等她也愿意去了解。此外,王帆也会听一些国内年轻的乐队,比如二十二乐队等。
闫明琛小时候拉过小提琴,那时候的他听的大都是古典乐。机缘巧合之下,闫明琛在同学家听到了Beyond,而后对摇滚乐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从自学吉他、尝试创作开始,而今的闫明琛已经成为一名音乐制作人。
在简介上,八仙饭店这样形容自己:一支长居北京的独立摇滚乐队,乐队成员各自迷恋复读机味的车库音乐、东方迷幻、老式布鲁斯和灵魂舞曲,擅长用声音和文字游戏建造怪诞的场景。
< class="pgc-img">>八仙饭店乐队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八仙饭店,闫明琛选择的是“独立”,自始至终,八仙饭店都是一支自由创作的独立乐队;而王帆选择的是“融合”,外界对于八仙饭店“东方迷幻”“怪诞美学”之类的评价,都是建立在创作风格、成员个人特质的融合之上。
和电影的不解之缘
如果在网页上搜索“八仙饭店”,大概率会关联出另一部电影《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
这部电影是90年代邱礼涛导演的香港B级片,乐队名字的确源于此,但八仙饭店对于起名这件事很随性,王帆说:“乐队当时就想找一部电影名字当作乐队名,恰好在论坛里看到了这部。对我们而言名字就只是一个代号而已,没有什么别的引申含义。”
但八仙饭店似乎是和电影有着某些特别的缘分:2021年,乐队发行第一张独立制作的迷你专辑《极乐大厦揭幕》,专辑名字就源于肯尼斯·安格的实验影像,其中单曲《青少年哪吒》取自蔡明亮的同名导演电影。2022年初,《吞吐》一曲被邵艺辉导演选中作为电影《爱情神话》的插曲,随着电影的热映,《吞吐》和八仙饭店占领了许多人的朋友圈分享。有很多人说,八仙饭店的歌和电影“对味”,《吞吐》够“灵”。同年,《吞吐》提名第十三届迷笛奖最佳年度摇滚歌曲。
在肯尼斯·安格的电影中,导演把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众多神话和历史人物等全部放入极乐大厦中,让众神一起饮酒,吞咽珠宝,颠倒日月——这是肯尼斯·安格导演的西方荒诞美学,而八仙饭店的同名专辑构筑出的是独特的东方梦境——关于荒诞的人间观察和梦的投射,以此描绘一出邪典东方群像。
专辑中的六首歌歌词迷离、编曲迷幻,呈现的是乐队对于不同人间角色的自我观察。在单曲《青少年哪吒》中,“点燃宫殿,玷污神坛,遁入沼泽,迷失荒野”,呈现的是如同名电影主人公一般的“妙法朋克少年神”;《迷津》中“荒野抛山,火海沉船”呈现的是末日尽头的梦幻景观,走兽争渡迷津中仍有人伫立旁观;专辑在荒诞整体中呈现出的是另一种颠倒趣味的众生相。
< class="pgc-img">>八仙饭店演出现场 摄影:@抹茶鲜橙多
八仙饭店似乎很注重“画面感”和“场景感”的呈现,王帆说:“我喜欢有画面感的、视觉冲击大的影视作品,它会成为我的创作拼图,成为我脑中大拼图的一部分。”如电影般强烈画面感的单曲,配合曲风迷幻的编曲,成了八仙饭店的一大鲜明特征。
关于乐队的夏天和冬天
对八仙饭店和乐迷们来说,今年的夏天注定是难忘的。
在《乐队的夏天3》中,八仙饭店以一首《吞吐》开启他们在节目中的旅程。《吞吐》歌词迷离,曲风迷幻,“Ten thousand comedies/lost to one tragedy/thief foresees seer's trick/but he's not in a huff”,意象通过迷幻的旋律和王帆独特慵懒的女声连接到一起,让人陷入他们制造的“东方荒诞梦境”里。
一个仅成立三年的乐队登上了《乐队的夏天》的舞台,固然是令人欣喜的。但对于八仙饭店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他们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乐队和乐队的作品;另一方面,在荧幕前,所有的表现都会被放大,八仙饭店也会担心自己在荧幕上的表现会影响到观众的初印象。
在上节目之前,八仙饭店秉持的是“一轮游也可以”的想法。闫明琛说:“我们觉得一轮游也可以,但是我们希望能被完整地播出。”节目上有些乐队最终会被混剪到一起,而八仙饭店希望自己的作品和现场演绎最终能被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三期才登场的八仙饭店,一首《吞吐》的迷幻演绎,使得网友惊呼“黑马来了”。到了改编赛中,八仙饭店改编了张雨生的遗作《单身旅记》。两代音乐人的碰撞,使得《单身旅记》在新编曲下又生出了新的活力。连张亚东也感叹“年轻乐队的才华和活力超过我的想象”,节目播出之后,话题#八仙饭店 仙品#迅速冲上热搜。
< class="pgc-img">>八仙饭店演出现场 摄影:@抹茶鲜橙多
随着节目旅程的结束,乐队成员的心态上也有了一些转变。王帆说:“以前我们遇到某些突发状况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有一些紧张,一些心态上的落差,但是现在我们不会了。我们更冷静了,也更放松了。”《乐队的夏天3》的这一段旅程,让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八仙饭店”这个名字;从夏天到冬天,走过更多城市,乐队也在成长。
结语
夏日旅程结束,在冬天,八仙饭店仍然在和乐迷见面的路上。
王帆和闫明琛透露,乐队还在创作筹备新专辑,预计两年内发行。八仙饭店说:“摇滚乐没有特定的创作风格,它本身就是多样的。我们会延续独立和融合的创作特质,为大家带来新的体验。”
正如他们在《单身旅记》中所唱的那样:
“背起行囊我要去远远方
远的可以把过去遗忘
我不需要很确定的方向
我只要这段旅程够长”
撰稿:陶 娜
摄影:秦鑫妍
摄像:王奕丹
编辑:王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