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黑色的外卖餐具”成为热搜主角。部分博主发布短视频或图文表示,不能使用黑色或彩色的外卖餐具,因为它们是用回收来的废塑料制作的,黑色或彩色是为了掩盖废料的原始颜色。甚至有部分博主称自己是“业内人士”,用“爆料”“揭黑”的口吻介绍。
这是真的吗?
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网传说法并不准确,存在夸张与误导。
连年抽查,总体合格率较高
记者随机收集了不同品牌的外卖餐具餐盒发现,黑色、白色与透明色餐具(含餐勺)最为常见。其中,大部分品牌餐饮提供的一次性餐具都标注了实际生产企业等信息。
那么,颜色不同的餐具质量有差异吗?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及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公开信息可知,监管部门每年都会对一次性餐饮具进行抽查,包括一次性餐盒、纸杯、竹木筷等。抽检指标包括总迁移量和重金属、高锰酸钾消耗量、脱色试验、负重性能、标识标签等。前三个指标主要与食品安全有关,主要指在特定条件下,一次性餐饮具是否会析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负重性能则涉及产品在盛装食物或饮料时,是否会出现变形等;标识标签则与企业的“身份”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监督抽查不仅每年进行,而且尤其注重对一次性餐饮具主要产业带的监督抽查;相关抽查也不区分餐具颜色。换句话说,各种颜色的一次性餐饮具都处在高压监管之下。
抽查结果则显示,一次性餐饮具产品的合格率总体较高,平均数可以达到99%。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去年7月公布的抽查结果为例,共抽查40批次本市生产、销售的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产品,其中生产领域10批次,实体销售19批次,电商销售11批次,未发现不合格。
再看监管部门披露的不合格产品,会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负重性能和标志标识不符合规范,只有个别产品出现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总迁移量和重金属、高锰酸钾消耗量、脱色试验等项目不合格。
综上可见,就全国范围看,一次性餐饮具的合格率较高;从官方通报看,也没有黑色或彩色的餐饮具合格率就低的情况。也就是说,网传视频或帖子里所说的“黑色餐具不能用”并不准确。
燃烧后冒黑烟的就是毒餐具?误导
除了声称“废料生产的餐具不能用”外,还有账号称,想判断一次性餐饮具是否为废料生产,可以“用火点燃相关餐具,如果冒黑烟,就说明是废料生产,有毒”。以上说法遭到专业人士的质疑。
材料工程师曹望北指出,随着塑料再生技术不断发展和评估检测方法的完善,以PET为代表的回收塑料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在取得法律认可和符合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作为食品接触材料进行使用。不过,目前我国和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并未对回收塑料能否用于食品接触制品的再生生产进行明确规定。因此,中国农业食品标准化研究所2022年撰写《国外食品用 PET 瓶原级再利用监管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建议,国内应该参考欧美和日本的法规、标准文件及测试方法,建立我国再生PET的风险评估体系,逐步制定国内再生PET材料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但具体就塑料餐具而言,不是说黑色的不安全,非黑色的就安全,“是否黑色”不是“是否废料生产”的依据。凤凰网测评部花7个月对6种餐具包共1100多把餐勺进行了全方位检测,发现这些餐勺虽然颜色不同,但相关指标均在国家标准限量范围之内,安全性整体过关;而且,现有的实验方式无法判断相关餐勺是否使用了回收塑料。
至于“废料生产的餐具燃烧后冒黑烟”,完全是误导。以常见的饮用水透明PET瓶为例,其完全燃烧的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但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碳黑,形成“黑烟”。可见,燃烧后形成“黑烟”不是判断餐具是否有毒有害的依据。
上海辟谣平台在调查时发现,在发布“黑色外卖餐具不能好用”的账号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塑料包材生产;而且相关说法早在数年前就开始传播,发布套路与近期的很是类似:先是抛出“不能用黑色餐具”“黑色餐具来自废料”的结论,然后用“业内人士”“良心爆料”等方式强调其所说内容的可靠性,最后介绍自家的产品。
以上种种显示,“黑色一次性餐具不能用”很可能是相关账号为了博眼球带货而炮制。
提醒:合格产品这么用可能有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一次性餐饮具整体合格率较高,但错误的使用方法可能带来风险。
监管部门发布的消费指南指出,塑料一次性餐饮具材质较多,比较常见的有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等。消费者在选购和使用塑料一次性餐饮具时,除了关注商品的品牌、价格、外形等因素外,也要关注使用温度、使用注意事项(例如能否微波加热)等说明。
一方面,不建议重复使用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也不要将食物长期置于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中。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长时间或多次与食物接触,可能造成餐饮具变形破损或塑料中的风险物质迁移到食物中。
另一方面,使用过程中应按照产品标识的使用温度、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合理使用产品。超出使用条件可能产生较高的食品安全风险。
具体来看,聚苯乙烯(PS)餐具、纸制餐具不能用于温度过高的食物。使用塑料餐盒加热饭菜时,建议取下餐盒盖。有些餐盒的盒体以聚丙烯(PP)制造,但盒盖却以聚苯乙烯(PS)制造,好处是盒盖透明且硬,并可降低成本,但聚苯乙烯(PS)不能耐受高温,所以使用塑料餐盒加热时要把盖子拿掉。
当然,为减轻环境污染,建议公众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2月财经新势力#
20+门店经营异常,网红蛋糕品牌全面停产停业……2023年刚开始,已经有一批餐饮企业被曝跑路、倒闭。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李金枝。
餐饮业热闹复苏的背后,仍然暗藏隐忧。
红餐网注意到,开年以来,不少餐饮门店被曝倒闭、跑路,其中不乏有一些知名品牌。它们遭遇了什么?为什么倒下?
< class="pgc-img">>20+门店经营异常
网红蛋糕品牌全面停产停业
2月9日左右,有网友在小红书爆料称,深圳网红蛋糕品牌昂司蛋糕倒闭了,品牌的官方小程序已经打不开了。
大众点评显示,目前,昂司在深圳的20多家门店全部处于异常经营状态,要么是“暂停营业”,要么是“休息中”。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大众点评截图
其中,曾耗资1个亿、面积达6000㎡,号称“全球最大的蛋糕店”的“昂司蛋糕奇幻空间”店,早在去年6月就宣布停业升级整改。但直到今年2月,该店还是大门紧闭,没有任何装修的动静,也没有任何要再开门的模样。
而在其另一分店门外,则张贴着物业公司张贴的商铺收回通知,通知显示,昂司于去年12月起一直拖欠费用至今,多次发函催款无效。
倒闭传闻闹得沸沸扬扬后,2月16日,昂司蛋糕发布公告称,自2019年以来,公司受疫情形势影响以及自身经营不善,营业收入持续低迷,内外交困下,公司的经营状况已不足以支撑其继续前进。
昂司表示,公司已经于2023年2月10日起全面停产停业,努力自救,一是寻找新的投资商,二是开展重组或清算。
“从2023年1月8号开始,(昂司)线上线下业务已被迫停产停业,原计划2023年2月10日重新营业,但现实的困难程度远远超过了公司预期,我们未能如期开业。”公告写道。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昂司蛋糕公告截图
红餐网注意到,目前,昂司(深圳)食品有限公司及其母公司振邦(深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均已成为被执行人,且母公司的司法案件多达38个,仅今年开年到现在,就新增20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执行总金额超96万元。
与此同时,网络上也流传出了昂司公司的内部言论截图,“公司在找投资人做破产重组,如果实在找不到投资人的时候,公司会按公司法会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该截图也被昂司前员工证实属实。另外,还有网友爆料称昂司创始人疑似被卷入云南“金融诈骗”,已被限制出行。
据了解,昂司蛋糕于2019年创立,擅长品牌营销,曾广邀流量明星为其站台,一度成为深圳的网红品牌。如今沦落至此,令人唏嘘。
< class="pgc-img">>拖欠供应商货款、员工工资
自贡一餐饮老板连夜跑路
“自贡翰林盐商汇餐饮老板跑路了!”1月初,四川自贡一网友在抖音发短视频表示,当地一餐饮老板跑路了,视频显示,该老板旗下的几家超市和餐饮店一夜之间人走楼空。
有知情网友称,这些店的老板是福建人,人称老潘,此前曾开过快餐店卖盒饭,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就开了6家生鲜超市以及盐商汇中餐茶坊等餐饮店。
据了解,盐商汇主打江湖菜,聚焦小型宴会,家庭聚餐等场景,在自贡当地有不小的知名度,合作的供应商和老顾客也都不少。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抖音评论截图
听说盐商汇餐饮老板跑路后,有许多供应商忧心忡忡,表示盐商汇拖欠他们的货款没有结算,欠款数额最高的甚至达到数百万元。
“差我们韭黄韭菜花的钱有1万多”“欠我四万多的螃蟹龙虾钱,人都跑了”“三万左右姜蒜款”“还差我的一万多莲藕钱”“还差我们十多万的货款”……
一位供应商表示,自己去催了好几回账,对方都说资金不足,后面连微信消息都发不出去了,直接被对方拉黑了。
目前,在社交平台上讨伐盐商汇的供应商还有不少,有供应商表示,大家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已经将盐商汇餐厅内的厨房用具、桌椅等都搬空了,“晚去一点什么都没了。”
此外,有盐商汇员工表示,公司去年年末就开始拖欠工资,“欠几家超市员工工资二十多万,我还有一个月工资没有拿到”“之前的工资都没拿,已经拖了2、3个月了。”
一些预交了订餐费的顾客也叫苦不迭。有网友表示,此前在盐商汇中餐茶坊订了婚宴,由于疫情婚宴延期,现在定金已经拿不回来了,只能另找酒店办婚宴。还有网友称:“我们订了餐结果今天早上晓得老板跑了,找谁退钱。”
红餐网注意到,“盐商汇中餐茶坊”的抖音账号早已停更,最近一次更新停留在去年7月。
< class="pgc-img">>门店一片狼藉
网红日料店关门“失联”
“吃了很多次的日料店跑路了,账户还有3000多块钱没有退。”2月17日,有消费者爆料杭州网红日料店“和一料理”倒闭了。
据悉,和一料理成立于2014年,是杭州网红日料品牌之一,主打轻奢、精致日料,曾吸引不少明星前来打卡。高峰时期,和一旗下拥有日料店、烤肉店共15家。
据网友讲述,和一料理闭店非常突然,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任何预兆。有网友上传了一张和一料理门店外张贴的通告,通告内容显示,“自(2022年)6月1日起,本店进行全面装修升级,具体营业时间再待通知。”如今,通告下方的联系方式已被撕毁,无法联系到门店负责人。
和一料理附近的某餐饮店老板透露称,去年6月份的时候,和一料理突然说要装修,就关门了,之后再也没有开过门,也没有装修队过来装修。“陆陆续续有一些顾客来我们店里问和一料理的情况,我们确实不太清楚,我只知道关门关得挺突然。”
自媒体“19楼”走访的信息显示,目前和一料理店铺门口一片狼藉,门店的玻璃门被拆卸放置一边,进门的台阶也已破损,门店内散落了大量装修产生的垃圾,灰尘密布,看起来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
红餐网查询大众点评发现,自去年6月起,就陆续有消费者在和一料理门店页面下方询问“停业了吗?充值卡怎么办?”最新一条询问评论写于今年2月8日,和一料理并未回复。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大众点评截图
同时,红餐网也发现,和一料理的公众号于去年10月底更新了秋冬配餐内容,此后便再也没有更新过。目前,其公众号的会员系统服务已经无法正常运行。
有网友反馈,温州有一家和一料理还在营业,其曾向温州分店打电话询问充值卡问题,该店长表示跨区域金额不相通,无法查询余额,并向其提供了杭州店长联系方式,但网友与杭州店长联系后,很快便被拉黑了。
企查查信息显示,目前和一料理所属的杭州月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已被列为经营异常状态。
结 语
上述案例还只是餐饮门店关闭、歇业的冰山一角。餐饮行业向来是个高淘汰率的行业,入局者源源不断,倒下的也数不胜数。
尽管疫情的阴霾已逐渐消散,餐饮业复苏在即,但一些原本底子就不扎实,内忧外患严重的品牌,恐怕也很难等来春天。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
近,“黑色的外卖餐具”成为热搜主角。部分博主发布短视频或图文表示,不能使用黑色或彩色的外卖餐具,因为它们是用回收来的废塑料制作的,黑色或彩色是为了掩盖废料的原始颜色。甚至有部分博主称自己是“业内人士”,用“爆料”“揭黑”的口吻介绍。
这是真的吗?
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网传说法并不准确,存在夸张与误导。
连年抽查,总体合格率较高
记者随机收集了不同品牌的外卖餐具餐盒发现,黑色、白色与透明色餐具(含餐勺)最为常见。其中,大部分品牌餐饮提供的一次性餐具都标注了实际生产企业等信息。
那么,颜色不同的餐具质量有差异吗?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及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公开信息可知,监管部门每年都会对一次性餐饮具进行抽查,包括一次性餐盒、纸杯、竹木筷等。抽检指标包括总迁移量和重金属、高锰酸钾消耗量、脱色试验、负重性能、标识标签等。前三个指标主要与食品安全有关,主要指在特定条件下,一次性餐饮具是否会析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负重性能则涉及产品在盛装食物或饮料时,是否会出现变形等;标识标签则与企业的“身份”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监督抽查不仅每年进行,而且尤其注重对一次性餐饮具主要产业带的监督抽查;相关抽查也不区分餐具颜色。换句话说,各种颜色的一次性餐饮具都处在高压监管之下 。
抽查结果则显示,一次性餐饮具产品的合格率总体较高,平均数可以达到99% 。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去年7月公布的抽查结果为例,共抽查40批次本市生产、销售的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产品,其中生产领域10批次,实体销售19批次,电商销售11批次,未发现不合格。
再看监管部门披露的不合格产品,会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负重性能和标志标识不符合规范,只有个别产品出现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总迁移量和重金属、高锰酸钾消耗量、脱色试验等项目不合格。
综上可见,就全国范围看,一次性餐饮具的合格率较高;从官方通报看,也没有黑色或彩色的餐饮具合格率就低的情况。也就是说,网传视频或帖子里所说的“黑色餐具不能用”并不准确。
燃烧后冒黑烟的就是毒餐具?误导
除了声称“废料生产的餐具不能用”外,还有账号称,想判断一次性餐饮具是否为废料生产,可以“用火点燃相关餐具,如果冒黑烟,就说明是废料生产,有毒”。以上说法遭到专业人士的质疑。
材料工程师曹望北指出,随着塑料再生技术不断发展和评估检测方法的完善,以PET为代表的回收塑料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在取得法律认可和符合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作为食品接触材料进行使用。不过,目前我国和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并未对回收塑料能否用于食品接触制品的再生生产进行明确规定。因此,中国农业食品标准化研究所2022年撰写《国外食品用 PET 瓶原级再利用监管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建议,国内应该参考欧美和日本的法规、标准文件及测试方法,建立我国再生PET的风险评估体系,逐步制定国内再生PET材料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但具体就塑料餐具而言,不是说黑色的不安全,非黑色的就安全,“是否黑色”不是“是否废料生产”的依据 。凤凰网测评部花7个月对6种餐具包共1100多把餐勺进行了全方位检测,发现这些餐勺虽然颜色不同,但相关指标均在国家标准限量范围之内,安全性整体过关;而且,现有的实验方式无法判断相关餐勺是否使用了回收塑料。
至于“废料生产的餐具燃烧后冒黑烟”,完全是误导。以常见的饮用水透明PET瓶为例,其完全燃烧的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但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碳黑,形成“黑烟”。可见,燃烧后形成“黑烟”不是判断餐具是否有毒有害的依据 。
上海辟谣平台在调查时发现,在发布“黑色外卖餐具不能好用”的账号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塑料包材生产;而且相关说法早在数年前就开始传播,发布套路与近期的很是类似:先是抛出“不能用黑色餐具”“黑色餐具来自废料”的结论,然后用“业内人士”“良心爆料”等方式强调其所说内容的可靠性,最后介绍自家的产品。
以上种种显示,“黑色一次性餐具不能用”很可能是相关账号为了博眼球带货而炮制。
提醒:合格产品这么用可能有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一次性餐饮具整体合格率较高,但错误的使用方法可能带来风险。
监管部门发布的消费指南指出,塑料一次性餐饮具材质较多,比较常见的有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等。消费者在选购和使用塑料一次性餐饮具时,除了关注商品的品牌、价格、外形等因素外,也要关注使用温度、使用注意事项(例如能否微波加热)等说明。
一方面,不建议重复使用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也不要将食物长期置于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中。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长时间或多次与食物接触,可能造成餐饮具变形破损或塑料中的风险物质迁移到食物中。
另一方面,使用过程中应按照产品标识的使用温度、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合理使用产品。超出使用条件可能产生较高的食品安全风险。
具体来看,聚苯乙烯(PS)餐具、纸制餐具不能用于温度过高的食物。使用塑料餐盒加热饭菜时,建议取下餐盒盖。有些餐盒的盒体以聚丙烯(PP)制造,但盒盖却以聚苯乙烯(PS)制造,好处是盒盖透明且硬,并可降低成本,但聚苯乙烯(PS)不能耐受高温,所以使用塑料餐盒加热时要把盖子拿掉。
当然,为减轻环境污染,建议公众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来源: 上海网络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