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吴容
编辑 | 昝慧昉
近日,披萨连锁品牌棒约翰表示,计划与亚洲私人股本公司方源资本合作,到2040年在中国华南地区新开1350家门店。
2021年11月,界面新闻此前报道过方源资本入主CFB集团的消息。CFB集团是棒约翰在中国的特许加盟店运营商,经营管理着约160家棒约翰披萨餐厅。这一收购交易在2021年12月30日正式完成。据彭博报道社报道,交易金额为1.6亿美元。
对于“新东家”刚接盘便宣布要开设1350多家门店的目标,棒约翰方面持乐观态度。首席拓展官Amanda Clark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方源资本能帮助棒约翰在国际市场快速增长,不仅资金充足,有运营经验,对中国市场也有深刻认知。
成立于1984年的棒约翰,是全球第三大比萨连锁店,仅次于达美乐和必胜客,门店至今已拓展至45个国家的5000个城市。
它于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但随后的十多年里,棒约翰的发展并不顺利。
棒约翰在中国采取南、北方分开独立经营的模式。棒约翰在中国投资的北京棒约翰餐饮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品牌在北方的经营业务,由美国总部垂直管理;在中国南方,棒约翰门店此前由CFB集团(China F&B Group)负责经营和管理。除了棒约翰外,CFB集团还运营着DQ冰雪皇后、遇见小面等餐饮品牌旗下共计超过1000家门店。
这样南北各自为营的加盟模式,导致加盟市场混乱,影响了门店拓展。
2011年,棒约翰还曾卷入一场由多名加盟商提起的仲裁纠纷中。十多名加盟商向棒约翰提起仲裁诉讼,称棒约翰只顾收取加盟费,根本无法提供应有的品牌支持,甚至有输出利益给关联品牌DQ冰雪皇后的嫌疑。尽管棒约翰最终胜诉,但对其信誉造成了不小的损伤。
2011年到2013年间,据《时代周报》报道,棒约翰加盟店大面积严重亏损,陆续关掉了至少66家加盟店。来到2018年,棒约翰净利润亏损扩大。在当年的财报中,它提到,亏损主要是因为2017年中国34家公司所有餐厅和质量控制中心的特许经营重组亏损。
在中国面临的不利局面,还和棒约翰在产品创新、本土化、营销、外卖业务等多方面的发展不利有关。
为扭转颓势,CFB集团曾试图从多方面进行革新和优化,包括增加零售产品、调整门店经营模式。比如,随着居家享用成为披萨主要消费场景之一,棒约翰把门店从重堂食转变为DWS(Delivery With Seat)模型,即门店以外送为主,附带少数堂食座位。
尽管如此,从市场份额来看,棒约翰早已明显萎缩。据欧睿国际数据,按零售价值计算,棒约翰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由2015年的8.3%下跌至2020年的3.1%。
棒约翰在中国不断遭受来自必胜客、达美乐以及本土披萨品牌的“围剿”。除了必胜客拥有2000家门店以外,从华南起家的中国本土品牌“尊宝比萨”的门店也突破了2000家,此外,芝根芝底、至尊比萨、玛格利塔等品牌也都在向千店规模冲刺。
由于比萨的可复制性较强、进入门槛不高等原因,近年来中国比萨市场规模在持续增长。据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披萨行业自2010年以来平均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在业、存续的比萨店有两万家。
就此前的下沉力度和门店拓展速度而言,棒约翰也处于落后状态。没有足够的门店支持,也让其在拓展外卖业务方面受到掣肘。
反观其竞争对手早已在下沉市场开疆拓土。必胜客的门店选址越来越向社区靠拢,尊宝比萨则是通过开放加盟,下沉到了三四五线城市,本土品牌大师比萨也在挖掘二线城市的生意。
抛出2040年在中国华南地区新开1350家门店计划后,棒约翰和方源资本暂时还未对外披露具体推进方案,但在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棒约翰达成目标并非易事。
者 | 李昱茹
编辑 | 牙韩翔
美式汉堡品牌卡乐星收缩在中国市场业务。11月21日,它关闭了上海浦东嘉里城的门店,这意味着卡乐星在上海的所有直营门店都已经停止营业。
目前在上海,仅剩浦东与虹桥机场的两家加盟店尚在营业,加盟店则不在关店范围内。此外,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卡乐星也还在继续营业。目前,这个品牌在中国市场只剩下3家加盟店。
界面新闻联系卡乐星上海餐饮管理公司没有得到回应。而早前这家公司对上观新闻称,后续也没有再开业的计划。
卡乐星由Carl N.Karcher夫妇在美国洛杉矶创办,至今在全球拥有超1200家汉堡餐厅。2009年,卡乐星入驻中国选择直营模式经营。上海也是卡乐星登陆中国的首个城市,并在上海来福士场开出首家门店。当时,这家公司还曾计划在未来8年内,在中国发展超过100家餐厅。
而13年过去,相比达美乐与棒约翰等近年来崛起的快餐店,卡乐星的名字对于不少中国消费者依然比较陌生。事实上,卡乐星也在一点点收缩业务,2015年卡乐星在福州就关闭了全部门店。
卡乐星在中国存在感不强的原因一方面是扩张速度太慢,另一方面则是没有融入这个市场。
作为一家传统美式汉堡店,卡乐星并没能提供差异化产品,菜单仅局限于加州双牛芝士堡、香菜甜筒等。这个品牌吸引消费者的优点大多在于肉厚、畅饮、出餐快。但它平均40元一个的汉堡价格,也超出了不少上班族们的预算,在对手中失去竞争力。
此外,对手们的快速扩张步伐也给卡乐星的发展施加了压力。
截止今年,1997年进入中国的达美乐的门店数从2019年的188家快速增长至508家,且在进一步下沉入二、三线城市;2003年棒约翰也在年初易主后宣布计划在华南新开1350家店。这些品牌也在形成各自的卖点,像达美乐就以其“30分钟必达”的外卖服务和消费券吸引消费者反复购买。
而中国本土的品牌如华莱士、塔斯汀等也加入了西式快餐赛道。这些品牌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且定位明确。例如,目前拥有2890家门店的中国汉堡塔斯汀将其80%门店开在3至5线城市,避开了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激烈竞争。再加上它本土化口味产品以及其低价策略,这个品牌成功出圈。
不只是卡乐星,另一个美式餐饮品牌唐恩都乐也在中国市场败北。
11月11日,菲律宾餐饮巨头快乐蜂(Jollibee Foods)宣布,将终止其在中国的唐恩都乐咖啡业务(Dunkin' 咖啡)。西方人喜欢以甜甜圈浸泡在咖啡的方式的消费,然而不少中国消费者们对此仍会有一定水土不服。
当下中国的西式快餐市场,留给卡乐星的发展空间已越来越小。同时,中国餐饮业在疫情之下状态并不乐观。西式快餐市场规模虽然仍保持扩张,一些品牌其实都处于亏损状态。
虽然门店扩张随带动了达美乐营收增长,其今年上半年9.09亿元,同比收入较去年增加18.6%。但从净亏损数据看,达美乐仍在中国已延续三年亏损。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的百胜中国在前三季度亏损2.67亿,并解释是销售额下降,原材料、工资和电费成本上涨等因素带来变动。
面对特殊时期的外部大环境考验,卡乐星此刻选择收缩或许也是为了节省经营成本做出的妥协。
百味(Subway),这家1965年在美国成立的跨国快餐连锁店,曾是世界上扩张最快的单一品牌连锁店。鼎盛时期,赛百味在全球拥有近44000家门店,比任何竞争对手都多。
2021年,在英国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发布的“全球最有价值餐饮品牌”榜单中,星巴克位居第一,赛百味位居第四。由于人们在饮食上越来越注重健康,自由挑选面包、多种蔬菜配料组成的“营养快餐”——潜艇堡,成就了赛百味的健康速食形象。然而,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成功之后,赛百味的发展历程如今却遭遇严峻挑战。
< class="pgc-img">图片由CNSPHOTO提供
>关店速度快过开店速度
成立之初的赛百味首创了开放式厨房的概念,消费者可以走进厨房,接触到新鲜的食材,然后选择他们想要的三明治,并可以亲眼见证自己选择的三明治的制作过程。一时间,不仅顾客喜欢赛百味的商业模式,特许经销商也非常喜欢。
美国社交网站Medium上的相关文章称,赛百味是开店性价比较高的快餐连锁店,开一家门店的成本通常在12万到27万美元之间。可以说,赛百味让开店变得更加容易,其门店数量也由此激增,品牌也变得全球知名。20世纪90年代,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赛百味在全球的门店数量从5000家增长到13000多家。
赛百味当时的广告语是“三明治应该是这样的”,给人们输入了“这是一个可以以合理价格买到优质食物的地方”的理念。赛百味曾经给一位体重接近200公斤的顾客连续3个月免费提供自产的三明治,而且只要求他以赛百味的三明治为食,并不增加训练或者药物治疗。3个月之后,这位顾客的体重下降了100公斤左右。因为这件事的戏剧性得到了广泛传播,赛百味向人们传递出其是健康快餐的信息。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成功的,赛百味在特许经销商的帮助下慢慢地开设了更多的门店。
但2008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出现,对众多企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也对人们的收入造成了影响。人们开始寻找价格更便宜的快餐连锁店,而不是价格偏贵的健康饮食。对此,赛百味很快改变了广告策略,从2008年3月开始,推出“5美元就能买一个三明治”的促销活动。到第二年8月,这一促销为赛百味带来了38亿美元的销售额。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赛百味的竞争对手们也开始“觉醒”,变着花样提供同样新鲜健康而又不断变化的菜品,利用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积极开拓市场。相比之下,赛百味反倒变得不那么积极了,它的商业模式很稳定,一直销售同样的菜品。慢慢地,赛百味的“独特卖点”也就没什么独特性了。
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赛百味就走了下坡路。2014年和2015年,赛百味的营收和市场份额持续缩水,其开始感受到商业模式固化的消极影响。
由于利润大幅下降,赛百味被迫开始关闭世界各地的门店。2016年,仅在美国就关闭了359家门店,这是其关闭门店数量首次超过开店数量。这一趋势持续下去,2017年,赛百味关闭了909家美国本土店面,几乎是2016年的2.5倍。2018年,赛百味关闭了超过1100家美国本土门店。
赛百味好像已经开始衰败。为了自救,其开始重新加大力度装修门店,提供免费WiFi,并投资8000多万美元开发了诸多新菜品。2019年,赛百味推出了新的奶酪大蒜面包,成为当时最畅销的菜品。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到2021年,赛百味关闭了1609家美国本土门店。
特许收入连降
2021年的这次关店潮,根据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是由于赛百味有争议的广告和经营模式与加盟店家发生冲突导致的,也有许多加盟店店主因此破产。
举例来说,美国某奥运选手与赛百味签约,成为其代言人。但赛百味没想到的是,因为她的有争议行为让美国民众产生反感,反而影响了赛百味的声誉。
与加盟店家的冲突也对赛百味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赛百味CEO约翰·钱德西要求所有店面每周7天、每天营业13小时,以确保早餐、午餐和晚餐的供应。这意味着许多员工需要超时工作,员工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高达80小时。除了超时工作引发不满外,业内人士也指出,即使门店经营亏损,赛百味也会从加盟店的总销售额中抽取8%的特许经营费。美国内华达州的一起诉讼表明,赛百味的高额抽成让许多加盟店主大喊吃不消,许多人无法负担甚至倒闭破产。
今年2月,赛百味表示,其2021年在美国的销售额整体稳定增长,并没有受到因店面减少而带来的影响。但业内人士表示,赛百味的营业额提升与美国通货膨胀所引发的商品涨价脱不了干系。
有业内人士分析,赛百味公布的2021年度报表销售数字仅略好于同行业均值,而与竞争对手相比,销售数字上升并不一定意味着店面客流量的增加。根据赛百味提交给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文件,其收取的特许经营费从2019年的8.34亿美元下降到2020年的6.34亿美元,到2021年则为5.17亿美元。
能否靠外卖自救
虽然目前赛百味仍在“全球最有价值餐饮品牌”榜单中名列前茅,但却在市场上饱受质疑,加盟商担忧其发展策略跟不上外界的变化速度。种种不利因素都让赛百味必须改变策略或是思考新的经营模式,以便占据领先位置。
有分析指出,从科技角度来看,赛百味确实发展得不算快。2008年,他们推出品牌自有App,但到了2017年才正式优化服务,提供线上订餐、外带、外送等服务;2018年首度尝试在原脸书上投放带有店面定位的点击广告,2020年才宣布和荷兰支付公司Adyen以及美国餐饮数字订单平台Olo、优步快餐等外送平台合作。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赛百味单店平均销售额刚刚超过40万美元,而同类型快餐连锁店的单店销售额与赛百味相比要高出80%。
赛百味内部人士表示,线上订餐实施的难点在于该公司旗下门店皆为加盟店,即使总部或区域分公司想引入新技术手段,若加盟商不同意,他们也没有办法。举例来说,赛百味过去常会推出“集点换堡”活动,每消费100美元可累积1个点,集够20个点可以免费兑餐。但各家门店发出去多少个点,多少人集了点却没兑餐?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且很难跟踪。
如今,“健康”已有了新的定义。无激素、无添加剂等关键词用在“健康”上都已经过时,如今人们的需求是在强调健康的基础上,不仅要重视体验还要引领潮流。当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觉得你不“酷”了的时候,你就有很大的麻烦了。
2021年7月,为了庆祝美国总部全新设计的菜单出炉,赛百味要免费送出100万份新口味的潜艇堡,但其没想到市场对此反应平淡,甚至有的门店仅吸引了寥寥数位顾客上门领取。
美国《商业内幕》杂志指出,赛百味新品推广失败的主因来自于力度不够大的营销推广,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要举办这项免费送潜艇堡活动。有赛百味的店员接到顾客的电话,表示自己根本没留意促销信息。但赛百味仍认为这项活动的效果优于预期,可加盟店主对其说法根本不买账。
这项活动的目的——推广新菜品,同样效果不佳。美国《华盛顿邮报》载文直接批评称,赛百味这次进行新菜单的更新是草率的,虽然其号称推出了20项更新(包括食材升级,以及推出全新或改良过的既有口味),但大多数没有新意,也没有顺应当今的饮食趋势。食客在点餐的过程中,也感受不到赛百味员工推广新菜品的积极性,折射出赛百味培训不足的问题。而赛百味高管的说法是,他们想要改善基础食材的质量,如面包、培根等,而非创造“话题食物”。(编译 年双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