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大家是否是个吃货的时候到了,下面有20道美食竞赛题,答案在最后哦!
1西餐中,用各种水果或蔬菜切成小块,加调味品拌成的菜叫什么?
A 沙拉B榨菜C尼斯D布丁
2地三鲜是哪个省份的特色菜?
A四川B贵州C山东D陕西
3.茶、可可和哪一种饮料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
A汽水B果汁C牛奶D咖啡
4吃菠萝的时候人们一般会用什么水泡一会儿来减少麻木刺痛感? A盐水B糖水C碘水D碱水
5 .佛跳墙是哪个省份的菜系?
A湖南B安徽C福建D山西
6常吃的“皮蛋”一般是由哪一种蛋加工而成的?
A鸡蛋B鸭蛋C鹅蛋D鹌鹑蛋
7广东人将传统小吃“馄饨”称为什么?
A云吞B饺子C包子D面皮
8.“黑美人”是哪种水果的品种?
A香蕉B菠萝C石榴D西瓜
9五粮液酒原产于哪个省?
A北京B贵州C四川D陕西
10.炖排骨或骨头汤时放入什么调味品,能将骨头中的钙、磷、铁等溶解出来,有利于人体吸收?
A油B盐C酱D醋
11蹄髈馒头是哪个省份的菜系?
A广东B山东C陕西D山西
12陕西的名点“水晶饼”是谁起的名字?
A岳飞B秦桧C寇准D曹操
13 “笨nana”雪糕,造型来源于哪种水果?
A菠萝B西瓜C香蕉D水蜜桃
14在感恩节这天,美国的家庭基本上都会吃的一道传统食物是什么?
A沙拉B火鸡C土豆泥D三明治
15川菜”蚂蚁上树“的主要食材是肉末炒什么?
A粉丝B海带C面条D米线
16什么英文表示买单时平均分担费用的制度?
AAA制BAB制CAC制DAD制
17F1方程式赛车比赛中获得冠军,开什么酒来庆祝?
A啤酒B香槟C红酒D威士忌
18遍及全国,特色美食有扁肉混沌、蒸饺、滋补汤等的福建小吃统称为什么? A四川小吃B沙县小吃C湖南小吃D重庆小吃
19流行甜品的“提拉米苏”源自哪个欧洲国家? A英国B法国C德国D意大利
20肠粉.虾饺.蛋挞是我国哪个省的特色小吃?A陕西B河北C广东D四川
沙拉 2.山东 3.咖啡 4.盐水 5.福建 6.鸭蛋 7.云吞 8.西瓜 9.四川省 10.醋
11.山东 12.寇准 13.香蕉 14.火鸡 15.粉丝 16.AA制 17.香槟 18.沙县小吃 19.意大利 20.广东
各位聪明的吃货有没有答对这20道题呢,想了解更多关于美食方面的资讯,欢迎大家关注本头条号!
>期以餐饮公司为背景,根据其日常业务涉税处理,带大家感受一下《涉税服务实务》科目考试所涉及增值税、消费税的综合题题目。主要考点有:
餐饮企业各类业务处理:
- 开具发票是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条件之一,但不是唯一条件,未开发票收入也应纳税。
- 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不征收增值税。“将一家经营不善的餐厅连同所有资产、负债和员工一并打包转让给某个体工商户”不缴纳增值税。
- 转让其拥有的一个餐饮品牌的连锁经营权,按“销售无形资产-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缴纳增值税。
- 其他个人采取一次性收取租金形式出租不动产取得的租金收入,可在对应的租赁期内平均分摊,分摊后的月租金收入未超过15万元的,免征增值税。
- 财产租赁合同的印花税适用税率为0.1%,个人出租非住房,应当按规定缴纳印花税。
- 销售预付卡或者取得持卡人充值的预收资金不缴纳增值税,持卡人持卡购买货物或服务时,按规定缴纳增值税。
-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形成的限售股,以该上市公司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发行价为买入价。单位将其持有的限售股在解禁流通后对外转让,按照规定确定的买入价低于该单位取得限售股的实际成本价的,以实际成本价为买入价计算缴纳增值税。
- 计算“抵减前的应纳税额”,如果大于零且大于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可全额抵减。
- 向消费者发行餐饮储值卡,消费者使用储值卡购买了该餐饮企业委托外部工厂生产的点心礼盒,应按13%税率计算销项税额。
- 仓库管理员失职丢失的一批食品、外购用于发放给优秀员工的手机,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外购用于公司周年庆典促销的装饰用品,其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后附习题演练
< class="pgc-img">题目资料
>< class="pgc-img">问题
>< class="pgc-img">答案参考
>本文仅针对要考取税务师证书的朋友们,供探讨和学习使用,以能够顺利通过税务师考试作为第一要务,切勿钻牛角尖,作者不对相关理论或政策进行掰扯和深入辩论,敬请理解[捂脸],欢迎大家[666]、留言、关注,感谢支持![玫瑰]
渌江”牌腊味: 让“肉香”飘出“巷外”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任远
在醴陵,“渌江”牌香肠、腊肉是许多人记忆里的乡味。醇厚弹牙的口感、鲜香质朴的味道,让人回味了六十多年。今年,这一品牌入选“株洲老字号”,成为城市品牌印记。
本土化的老字号品牌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走远?摆在“渌江”前的问答题,如同一道大门,连通起老字号品牌的过去与未来。
老城里的老品牌
1956年,醴陵县加工厂成立。这家以屠宰为主业的国营企业,在供应当地肉品市场的同时,也顺带加工一些腊制品,在当地口碑极佳。
“那时候企业在醴陵本地设了4个销售点,从早上开卖,每天到了下午四五点便被抢购一空。”王芝石在厂里干了几十年,回忆起加工厂的辉煌时刻,他的神情难掩自豪。
几十年来,加工厂沿袭古法加工手艺,由工人手工制作,用瓦岗腌渍肉类,再用纯天然的茶壳、谷壳进行熏制。腌肉时不添加防腐剂,只用炒过的盐按专门的配比,佐以少量香料进行腌渍。配方是经过几十年经验总结得出,经得起时间推敲。
滚滚渌江穿城而过,见证城市变迁。起初,加工厂以“渌江”为意,为腊制品命名。直到1988年,加工厂正式注册“渌江”牌肉制品商标,与城市共成长。
1989年,“渌江”牌肉制品获得中商部表彰,2012年,该品牌又在省内拿下芙蓉奖,为品牌再添光彩。
醴陵人李先敏每次从北京回来,他的母亲都会特意去市场上买上几段“渌江”香肠,蒸给儿子吃,“鲜香的香肠嚼在口里,就是小时候妈妈做菜的味道。”
“大人、小孩都喜欢这个味道,好多从外地回来的人,特意过来排队,就是要尝尝‘家乡味道’。” 王芝石说。
让品牌走出去
60余载时光变迁,加工厂经历岁月更迭,曾经的醴陵县加工厂更名为黄河肉类加工厂,企业也完成了改制。
< class="pgc-img">>藏在深巷中的黄河肉类加工厂。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任远 摄
4月7日,记者前往黄河肉类加工厂。穿过热闹的城市干道,在一个僻静的窄巷里,“黄河肉类加工厂”的招牌印入眼帘。火红的灯笼、老式的建筑、爬满爬山虎的厂房,里面的种种都留下时光的痕迹。
在厂门口,工厂的新掌门何慧在阳光下向记者热情地招手。她的丈夫曾是加工厂的负责人,如今企业由她接手经营。
加工厂依旧沿用传统方式生产,里面的工人也保留了下来。他们熟悉操作流程和加工手法。
但加工厂的销量也与前些年基本保持一致——这一点让何慧颇为烦恼。毕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何将“老字号”做大做强,让品牌走出醴陵,是摆在何慧面前的难题。其中两个现实问题最为棘手。
其一是商品保存问题。“为了保证产品的口感,产品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但也对存放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食用期限大大缩短,即在20℃以下环境中只能保存约2个月。”何慧坦言,正因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渌江”牌肉制品只限于醴陵本地销售,连株洲城区都很少进入。这大大制约了品牌的知名度和推广度。
其二是商品产量问题。由于人工的制作技艺,限制了产品的量产,让这一“老字号”的“香味”被局限在了“巷内”。
渠道拓展是何慧选择的破局方向。在她看来,拓宽销售渠道能让品牌走出醴陵,让更多消费者知晓,从而以销量带动产量。
为此,从前年起,企业就做了不少尝试。比如他们与醴陵当地电视台合作,以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让品牌走上“云端”,销往全国。“我们还在努力参加各类展会,向外推介‘渌江’腊制品。”何慧说。
作为“老字号”经营管理者,何慧也期待相关政府部门能帮忙“牵线”,予以资源、政策等支持,让这一“老字号”品牌有更多在大型展出、活动中有更多“露脸”机会。
沈记大酒楼: 不变的是“初心”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易蓉
或走小清新,或行庭院风,或人造古典景致,或店名别出心裁……伴随着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当下各种营造“氛围感”的餐饮店频出。但有一家餐饮店,却和它的店名一样,30多年来保持着“传统”风格。
它就是——沈记大酒楼。
作为株洲首批老字号品牌里唯一一家餐饮店,这家酒楼是如何从一个路边的档口小店,成长为如今上千平方米的大酒楼,为何又能屹立餐饮界30多年风采依旧?4月11日,记者对其进行了探访。
小店,靠“良心”发家
如今坐落于渌口区茶亭路一街角处的沈记大酒楼,发韧于渌口火车站旁的一个小档口。
上个世纪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热潮时期,想干出一番事业的沈新玉辞去稳定工作,选择“下海”经商,用借来的5万块钱,租了一个20平方米的小档口,开起了饭馆,并取了一个具有时代烙印的名字——“发展酒家”。
彼时,渌口火车站周边区域是该区的“CBD”,改革开放后该区第一批创业经商的个体户齐聚于此。民以食为天,相对来说,饭店生意门槛和风险都较低,但这也意味着竞争激烈。
如何从一街小店中脱颖而出?
起初,家中排行老四的沈新玉,凭借哥哥姐姐们带着亲朋好友捧场,小饭馆生意不错。“人我是带来了,但是能不能留住客就靠你自己,要对得起顾客。”大哥跟沈新玉说。
这句话,沈新玉一直铭记于心。
< class="pgc-img">>沈记大酒楼的招牌菜之一“沈记头碗”。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 记者/易蓉 摄
在有同行小店为节省成本,用不新鲜食材甚至地沟油的时候,沈新玉打出的招牌就是用自家炼制的猪油、茶油和正规品牌的桶装调和油;一手自制腊味也是童叟无欺,让这家小店攒下一批忠实的客源;为保证食材新鲜可靠,酒楼的采购一直由沈新玉亲自负责。
“虽然自己辛苦,成本也高,但是口碑有了,客源多了,就当薄利多销。”沈新玉说,好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发展酒家”渐渐成长为走出小档口的“沈记大酒楼”。
< class="pgc-img">>沈记大酒楼外观。 株洲日报· 掌上株洲记者/ 易蓉 摄
因为生意兴隆、门店扩张所需,沈记大酒楼搬迁了6次,现在成了营业面积1680平方米、可容纳80桌酒席的两层大酒楼。
“坚持”,成就“老字号”
但沈记大酒楼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餐饮老字号,沈新玉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
坚持做好一件事。2005年左右,沈记大酒楼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酒楼。沈新玉也早已攒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时有投资房地产等赚快钱行业朋友向她抛来“橄榄枝”。
“说实话,餐饮给我带来了财富,给家族生活带来了改善,是我的衣食父母,我不舍得放弃。”
沈新玉更舍不得她手下一批跟着她一二十年的老员工,她喜欢跟他们一起做事。
坚持对得起顾客。2008年年底,因冰雪灾害,沈记大酒楼原本接下的绝大部分订单都退单了,女儿也打算接沈新玉去深圳过年,但沈新玉却临时“变卦”了。
“我有一批老顾客朋友,他们中有要办满月酒的、有办搬家宴的,很多酒楼因食材不够,都不接单了,我不能推脱,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沈新玉说,在她看来,没有老顾客们的支持,就没有沈记大酒楼的今天。
当时,已经50岁的沈新玉还是亲自到芦淞区钟鼓岭菜市场采购食材。雪厚路滑,她拄着拐杖走了两个半小时,才走到钟鼓岭。
正是凭着这股干劲,尽管旁边的饭店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沈记大酒楼”这块招牌一直风采依旧。
“我们的60寿宴、儿子娶亲、孙子满月……一家三代的重要宴席都在沈记大酒楼里完成。”一位20多年的老顾客告诉记者。
尽管餐饮市场竞争激烈,尽管当下受疫情影响,但沈新玉心中不慌。
她认为,老字号品牌,最为看重的就是品质。“无论如今餐饮市场怎么变,我们都会坚持‘以不变应万变’的理念。即,坚守品质不变、坚守服务不变,坚守老字号优良传统不变,不断丰富品牌内涵。”沈新玉说。
经观杂谈
老字号复兴 我们有信心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任远
今天是《老字号·新故事》系列最后一期,这个系列报道也就此收尾。回顾过去七期报道,我们深入城市“血管”之中,走访了14家“株洲老字号”企业,希望通过追溯它们的脚步,倾听它们的故事,找到推动城市老字号发展的思路与线索,在探索中展望未来。
在这场特殊的旅程中,我们欣慰地看到了一座城市商业繁荣的微观景象。在城市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批企业,它们执着于品质与服务、诚信与匠心,在波涛汹涌的市场浪潮中,以做百年企业为目标,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不为外界所扰,只为心中所念,坚持走出坚实的步伐。
它们中的部分企业已然找到连通历史与未来的出路。有些“老字号”企业因时而变,自我革新,拥抱年轻化市场,积极探索触网之路。有些企业运用技术化手段,破解过去困扰企业的商品运输、储存问题,让本土“老字号”有机会“走出去”。还有些企业改变过去讲故事的方式,走出一条非遗传承之路,用品牌带动企业发展。
也有一些企业尚处于迷茫的探索阶段。对于它们而言,许多困难依然摆在眼前,等待他们的管理者去克服、去突破。比如,如何扩产扩销,从城市一隅走向世界,从乡村走向城市;又比如,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面对外地品牌挤占空间,如何在日渐狭窄的发展道路上杀出一条血路;再比如,在全新的商业环境下,“老字号”品牌如何突破传统经营方式,实现现代化管理之路。
坚守品质,妥善保留消费者喜爱和留恋的特质,摈弃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故步自封,在适度的创新中寻求“新与旧”的平衡,老字号才可以重焕青春,在新锐的市场潮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表达。
这个过程需要企业自身不断探索尝试,也需要政府部门从身后推一把、拉一下。实用而具体的扶持政策,不仅将为“老字号”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政策帮扶基础,同时也将激活“老字号”企业的内生动力,为企业做大做强打下基础。
“老字号”需要新人才。针对人才短板,政府部门要更加关注当代老字号掌门人、管理者、经营者的培育,并战略性培养二代、三代掌门人、继承人,以人才建设推动“老字号”品牌建设。
“老字号”需要新平台。要帮助更多老字号“出圈”,靠“单打独斗”力量太薄弱。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平台搭建,打造我市老字号的集中展示窗口、特色旅游线路,支持我市进一步包装老字号产品、建设老字号展示中心、开展“老字号进博会”“老字号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老字号促消费活动。
“老字号”需要新推手。许多“老字号”看似成熟,实则羸弱,需要政府部门给予从营商环境角度给予更多融资、推广等政策、资源支持。只有精准滴灌,方能为“老字号”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老字号”是城市品牌的集中代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老字号”复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相同路径,只有传统品牌释放新生活力的路径思考。
老字号复兴,路还很长,但我们有信心。
来源:株洲日报
审核:罗小玲
编辑:陈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