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是一种可以提取出毒品的植物,种植是违法的。但依然有人为了赏花或满足“口腹之欲”种植。半年来,昌平公安分局共在辖区内查获了近400株违法种植的罂粟。
< class="pgc-img">>事实上,像这样的毒品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代购回来的“安眠药”可能含有毒品成分,娱乐场所内销售的“奶茶”也可能被“加了料”。今年“6·26”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健康人生,绿色无毒”,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远离毒品的“小陷阱”开始。
种植即违法
自家“凉菜苗” 竟是“大烟花”
一个月前,昌平区崔村镇社区民警巡逻发现,辖区一位农户家中种植了大片罂粟。昌平公安分局禁毒大队立刻联合派出所出警,当场查获罂粟植株340余株。而让民警哭笑不得的是,在被问及为何要种植罂粟时,夫妻俩竟称是听说罂粟种苗很嫩,种植后给自己拌菜、蘸酱食用。
前不久,家住回龙观地区的一位老人也被民警找上了门。原来,老人家中的保姆在家中阳台上种花,还把盛开的花朵拍下来发到了网络上,有人一眼看出这是“大烟花”,便报了警。民警讯问时,保姆称她确实不知道自己种植的是罂粟,种子则是一个朋友赠送的。
因涉嫌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上述案件涉案人员均被昌平警方予以行政处罚。今年上半年,昌平公安分局共查获、铲除了辖区内近400株私自种植的罂粟。
昌平公安分局禁毒民警告诉记者,这些被查获的涉嫌种植罂粟的嫌疑人,大多不是为了贩卖、吸食,而是为追求一些道听途说的“疗效”,或者为了观赏花卉而种植。民警在办案中就曾遇到一位患慢性疾病的老人听信传言“吃罂粟苗可以止疼”,于是种植罂粟食用。
民警提醒市民,毒品原植物能够提炼出毒品,如罂粟就是制取鸦片等毒品的原材料。不论出于何种动机,买卖、种植毒品原植物及其种子均属于违法行为。
买卖即犯罪
海外助眠药物能让人迷幻
在朋友圈代购广告中,常常会看到一些“海外神药”的推荐。女孩张某因为有安眠的需求,接触到了一种日本药物。这款药物在日本是用于镇静、助眠的处方药,因其溶于水后液体呈淡蓝色,故被称做“蓝精灵”。药盒上标有日文汉字“不眠症治療薬”。
起初,张某只是前往日本购买后自己服用助眠,慢慢地她了解到这款药物另有用途——与酒精同服会产生致幻效果。此时,也有朋友向张某提出购买药物“玩一玩”,她便以2400元的价格卖出了6板“蓝精灵”。
事实上,“蓝精灵”的有效成分为“氟硝西泮”,该成分已被我国列为第二类精神药品予以管制。《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要求,此类药物必须凭医生处方按规定剂量销售,零售企业还需要将处方保存两年备查。
“起初张某确实是买药自用,但当她明知这款‘药’属于毒品后,依然向他人销售,就已涉嫌犯罪。”本案二审主审法官,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汤笑然告诉记者,如果一种药物的主要成分同时还具有毒品性质时,只要超出了医疗用途等合法范围使用,行为人便可能构成毒品犯罪。
张某有着大学文化和一份稳定工作,却为贪图几千元的利益跨过了法律的底线。去年3月,经两级法院审理,张某因犯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罚金5000元。
别轻易尝试
“神仙水”“止咳水”均是新型毒品
近年来,化学合成技术扩展了毒品的种类,提高了毒品纯度。而很多贩毒人员为了去除人们对传统毒品,如冰毒、麻古、摇头丸的反感,往往把新型毒品加工成“奶茶”、“咖啡”等饮料及香烟,称之为“神仙水”“止咳水”“彩虹烟”等招摇过市。特别是青少年,极易出于猎奇的心理进行尝试。
汤笑然提醒公众,如果见到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上述物品,不要轻易接触,务必要谨慎辨别。
“‘瘾君子’不光是身体上的毒瘾,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很隐蔽。”昌平公安分局禁毒民警告诉记者,若要抓捕一名已经深陷毒瘾、实施毒品犯罪的嫌疑人,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经几个月的长期蹲守摸清嫌疑人行动规律,并严密策划抓捕方案防止意外发生,这是禁毒民警的工作常态。如果能从源头就遏制住毒品的传播,禁毒工作的开展将能更加顺利,也能真正让毒品远离每个人的生活,实现“健康人生,绿色无毒”。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刘苏雅
流程编辑 刘伟利
近,缉毒题材电视剧《破冰行动》大火,许多观众被剧中缉毒战线上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所震撼。事实上,真实世界中的禁毒工作更为艰险。
17日,《2018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发布,介绍了中国禁毒工作的最新进展。
禁毒形势持续改观,现有吸毒人数首次出现下降
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18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报告指出,通过一年努力,中国禁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国内禁毒形势呈现整体向好、持续改观的积极变化,多数地方毒情形势正在逐步好转。
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
尽管整体形势有好转,但也有不少新挑战。据了解,为吸引消费者、迷惑公众,一些毒贩不断翻新毒品花样,变换包装形态,“神仙水”、“娜塔沙”、“0号胶囊”、“氟胺酮”等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具有极强的伪装性、迷惑性和“时尚性”,以青少年在娱乐场所滥用为主,给监管执法带来难度。
境外毒品向我国渗透呈加剧势头
报告指出,“金三角”、“金新月”(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三国交界处)和南美、北美等境外毒源地对中国“多头入境、全线渗透”的复杂态势仍未改变,境外毒品向我国渗透呈进一步加剧势头。“金三角”毒品渗透加剧,合成毒品入境增多。“金新月”毒品产量保持高位,海洛因走私入境时有发生。南美大宗可卡因过境中转情况突出,缴获量增长迅猛。加拿大宣布大麻“合法化”以及美国多数州宣布娱乐和医用大麻“合法化”以来,从北美洲向中国走私大麻案件增多。
△资料图
国内制毒能力大幅削弱
在我国国内,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共破获国内制毒案件412起,捣毁制毒窝点268个,缴获毒品14.7吨,同比分别下降30.8%、15.5%和37%。经过持续严打整治,国内制毒犯罪活动受到重创,传统制毒重点省份广东出现源头性收缩,制毒活动不断向其他管控薄弱地区转移,以往较少发现制毒活动的西北、东北地区制毒活动上升明显。
这些都是毒品,警惕!
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报告指出,一些毒贩为吸引消费者、迷惑公众,不断翻新毒品花样、变换包装,具有极强的伪装性、迷惑性和“时尚性”。
月26日是第36个国际禁毒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惩治毒品犯罪新闻发布会,并发布毒品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一个案例涉及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γ-羟基丁酸,其常常以“神仙水”“迷奸水”“泰国红牛”等新型饮料形式出现,具有欺骗性、成瘾性强的特点,吸食后会失去意识甚至进入幻视、幻听、兴奋状态,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而苏醒后会出现短暂性记忆缺失。
2021年4月间,被告人陈某智从上家陈某林(另案处理)处购买“水仔”和“奶茶粉”用于贩卖,陈某智在贩卖毒品过程中被公安人员当场抓获。经查,陈某智共贩卖“水仔”648支,“奶茶粉”99包,其中查获含γ-羟基丁酸的毒品实物615支共147.35千克,含咖啡因的毒品实物93包共2.86千克。
2021年1月,被告人陈某智应陈某林要求,以其本人身份申领号码为173****6382的电话卡,利用该电话号码开设支付宝账户和微信账户,并将上述电话卡及账户交予陈某林使用。2021年3月至4月间,陈某林利用上述支付宝账户收取下家支付的毒资1.36万元,并转至陈某智的银行卡,由陈某智持卡到银行取现。
广州中院审理后,以贩卖毒品罪判处被告人陈某智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七万元;以洗钱罪判处被告人陈某智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八千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七万八千元。宣判后,陈某智不服,提起上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后,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典型意义
γ-羟基丁酸是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常常以“神仙水”“迷奸水”“泰国红牛”等新型饮料形式出现,具有欺骗性、成瘾性强的特点,吸食后会失去意识甚至进入幻视、幻听、兴奋状态,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而苏醒后会出现短暂性记忆缺失,即对昏迷期间发生的任何事件无记忆,常被犯罪分子利用实施犯罪。该毒品欺骗性强,容易被缺乏毒品识别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滥用。此类毒品滥用呈蔓延趋势,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和公民健康安全。人民法院对新型毒品犯罪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打击将新型毒品伪装成酒水、饮料等危害青少年健康的犯罪行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魏丽娜 通讯员:谢君源、毛榕谦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