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名称的起源首先来自于“火”,即火锅的能源。烹饪火锅的能源,其演变和发展,在某种层面上见证了人类科技的进步。
从最古老的火,火锅的能源越来越丰富,从炭火、煤气、天然气等。火锅的燃料经历了从木材、木炭到酒精、液化气、天然气、电磁炉的转变,这些转变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 class="pgc-img">>一、火锅的起源
火锅除了火之外,就是锅,它也是主要的餐具。人类从大约一万年前,开始使用陶器,并用它来作为烹饪的主要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火锅的器具也在演变,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科技与文明发展程度及时代特征。分析古代人类对烹饪器具的使用,陶制鼎或许就是古人最早使用的火锅之一。
鼎的形状首先表现为腹部特征明显,通常为鼓状突起,下面有三个鼎足,最早是古人烹饪食物的主要器具。在炉灶用具等发明之前,使用鼎来煮食物,非常方便。鼎的鼓腹内可以容纳水、肉、菜等各种食材,下面的三个鼎足作为支点,既稳定有方便生火,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非常高超。
古人将水注入陶鼎中,待水煮沸腾后,将肉类、各种食材等放入陶鼎中涮煮,这也许就是火锅的雏形。整个鼎圆润丰满,可以同时满足多人饮食,鼎的四周还雕刻着精美的装饰图案,表现了较高的审美追求。
< class="pgc-img">三足陶鼎
>二、西周时期的火锅雏形
到了西周时期,随着青铜器的流行,金属火锅开始在贵族之间出现,成为了贵族享受美食的一种器具。西周有一种供贵族使用的火锅,当时叫鼎。鼎分上下两层,上层可放置食物,下层是空的,可以生火,非常方便。到了西周时期,贵族开始享用金属火锅,而这些火锅通常由青铜器组成。这种火锅吃的时候实现了一人一锅的功能,各自根据自己的饮食偏好,放置食材,涮煮食物,它是现代单人火锅的雏形。这种鼎只供当时的贵族使用,平常百姓是无法享用的,连见识的机会都极少。
< class="pgc-img">西周青铜鼎
>三、汉代暖锅最早的雏形
西汉时期,开始出现炉式的青铜器,也叫染杯、染炉等。日常生活中,这种染杯通常作为酒器的一种用来饮酒,但事实上,有时候它被用来涮煮食物,即火锅的一种。从文字上分析,染与涮有共同的意思,所以染杯即指火锅。
到东汉时,开始出现镬斗,古人将它是放在火盆中,用炭火煮食物,味道非常鲜美,这也许就是暖锅最早的雏形。下图的龙把铁鼎,在食物煮好后可以搬动,这一设计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下图所示的龙把青铜锅的锅身为半球形,龙把造型优美细长,足部比较丰满,两者的对比比较明确,使得这个龙把青铜锅在整体上造型丰满、简洁,而又不失生动。
< class="pgc-img">汉代龙把铁鼎
>四、唐朝与现代火锅的构造非常相似
唐朝时,出现了一种暖锅,也可以算作当时的火锅。唐朝是诗歌最为盛行的朝代,很多诗句就反应出吃火锅的场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中次句“红泥小火炉”就是指陶制的“火锅”,这首诗惟妙惟肖的描述出诗人围坐在火炉旁边,一边饮酒一边吃着“火锅”的场景。
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明最发达的时代,国力强盛,百姓生活富裕,唐朝百姓的餐桌也极为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下图所示为一件唐三彩,它的造型已基本接近现在的通心式铜火锅,分为锅体、烟囱、支架,与现代火锅的构造非常相似。
< class="pgc-img">唐三彩火锅
>五、南宋出现“涮”和“蘸”这两种火锅最重要食用方法
南宋对于火锅有过较为明确的记载,林洪在《山家清供》一书中提到吃火锅的事情,有一次他到外地访问老师,在途中捡到一只兔子,可惜身边没有炊具可以烹饪。于是,老师告诉他,可以将底料等放入一个小锅中,注入水,待水煮沸。将兔肉切成小片,放入小锅中涮煮,并蘸上调料,非常美味。这段故事提到了“涮”和“蘸”这两种火锅最重要食用方法。
下图所示的青铜器火锅,底座为八角型,锅体仿生了瓜瓣型,上部还有四个兽钮,方便提携,整体浇筑。其造型比较有特征,与一般火锅的造型不同,它模仿了瓜果的造型,是一种典型的仿生设计方法,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 class="pgc-img">青铜器火锅
>六、成吉思汗赐名“涮羊肉”火锅
元朝开始,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由于蒙古人喜欢吃牛羊肉,于是就用火锅来涮煮牛羊肉,现在流行的涮羊肉火锅有可能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元朝关于火锅的传说主要和帝王有关。一是传说火锅是成吉思汗发明的。成吉思汗非常喜欢吃羊肉,他征战四方,为了吃到家乡的羊肉,他命令厨师将将羊肉切成小块,想吃时就将羊肉放在沸汤的锅中煮熟食用。另外还有传说,有一年冬天,成吉思汗的部队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急行军。当时他特别想吃一顿羊肉大餐,鉴于时间紧急,厨师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开水中很快就能烫熟,然后蘸上调料食用。
成吉思汗饱餐一顿之后,精神大振,对此记忆犹新。后来,成吉思汗登基之后,仍对此念念不忘,并赐名“涮羊肉”火锅。
七、清代,皇宫贵族对火锅的喜爱
到了清代,火锅已经在民间非常流行,火锅开始被普通的百姓享用。清代著名诗人、烹饪理论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有明确提到“火锅”这一名称,而且火锅更是冬季宫廷必备可少的佳肴。据传,嘉庆皇帝登基大摆“千叟宴”,所用火锅接近1550个;慈禧太后最爱菊花火锅,并对它赞不绝口。
这些都体现了皇宫贵族对火锅的喜爱,也充分说明了火锅的魅力所在。下图为乾隆款瓷火锅,蓝底装饰着群龙,清爽高雅,雍容华贵,是一件装饰性艺术火锅。
< class="pgc-img">乾隆款瓷器火锅
>八、现在重庆火锅中还有串串的身影
四川作家李颉人在其所著的《风土什志》中说,四川火锅发源于重庆,最早源于长江、嘉陵江上的船工、纤夫的一种饮食习惯。这些劳工整体以卖苦力为生,根本没有时间享受所谓的美味。这些棒棒们每到进餐时间,便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各自拿着串串往油锅里一煮,煮熟就吃,吃饱后便急匆匆地离开。
现在重庆火锅中还有串串的身影,不过其意义已经不同了,以前的串串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的串串更多的是对重庆人对过往的一种追忆吧。
由此可见,重庆的火锅不仅代表所谓的美味,更多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它记载了当地的文化,既火锅文化。火锅已经超越了美食本身,演化成一种文化,并成为重庆人对悠久历史的一种印记。
< class="pgc-img">>九、火锅不仅是美食,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在重庆,吃火锅是经常的事情,它吃的并不仅仅是美食,更多的是当地文化的表现,也是饮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它甚至可以说吃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人际交往的习惯。
早期的重庆火锅是拼桌在一起吃,一个大锅中放着铁皮的格子,各人在各自的格子中烫自己的菜,认识的、不认识的共吃一锅汤。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气氛浓烈,人们一边吃着滚烫的火锅,一边交流,对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有积极意义。现在的火锅都是一家人或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享用一锅食物,其乐融融。
参考文献:
王仁湘《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和文化》;黄树根《基于传统火锅对于现代火锅造型的影响——以重庆火锅为例》;张林《论传统文化对饮食文化的影响》;熊四智,杜莉《举著醉杯思吾蜀--重庆饮食文化纵横》;钟浩《重庆火锅品牌视觉形象调查与研究》
>一聊火锅、串串香、麻辣烫和冒菜的特点和区别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作为一个美食好吃嘴,今天来个通俗版地聊一聊四种流行美食有什么特点和区别呢。
这四个东西就是火锅、串串香、麻辣烫和冒菜。
有个大神是这个样子调侃的。
火 锅:在线,不数签签;
串串香:在线,数着签签自己煮;
麻辣烫:离线,数着签签厨师煮;
冒 菜:离线,不数签签算份碗。
一、火锅篇
1.火锅,古称“古董羹”,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
火锅一般是指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各类食物的烹调方式,同时也可指这种烹调方式所用的锅具。
火锅的特色是边煮边吃,或者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然热气腾腾,汤物合一。
火锅作为民间流行的美食,在重庆和四川等地叫“火锅”;在广东称为“打边炉”;在宁夏称为“锅子”;在江浙一带称为“暖锅”;在北京一带则称为“涮锅”。
川渝火锅底油
>2.火锅的类别。
一般而言,火锅基本上只有四大类别:
(1).汤为淡味,而以涮生片为主,蘸料占重要角色。以涮羊肉和广式打边炉最具代表。
(2).锅内的料已熟,炉火只是作为保温作用,并用来烫时蔬素菜。
(3).锅内的料全都熟透了,连时蔬素菜也无需再烫煮,炉火完全是用来保温的。
(4).锅内的味料已备好,食物全部需要现场在烧开的锅里涮烫煮,蘸料的作用也很重要。以重庆和成都的“重庆火锅”、“四川火锅”最具代表。
川渝火锅
>3.火锅的类型。
(1).按囗味区分:全辣火锅、全鲜火锅、半辣半鲜火锅、鸳鸯火锅。
(2).按锅结构区分:连体式火锅、分体式火锅、鸳鸯式火锅,等。
(3).按烹饪风格区分:汤卤火锅、清炖火锅、水煮火锅、涮烫煮火锅,等。
4.著名的火锅。
(1).广东的海鲜火锅;
(2).重庆的麻辣火锅;
(3).四川的麻辣火锅;
(4).北京的羊肉火锅;
(5).香港的牛肉火锅;
(6).云南的滇味火锅;
(7).东北的“白肉火锅”;
(8).上海的“什锦火锅”;
(9).浙江的“八生火锅”;
(10).苏杭一带的“菊花火锅”;
(11).杭州的“三鲜火锅”;
(12).湖北的“野味火锅”。
二、串串香篇
1.串串香,起源于四川成都,是四川地区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
串串香实际上是火锅的另一种形式,所以人们又往往称其为小火锅。
串串香之一
>串串香之二
>串串香之三
>最初的串串香,出现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的成都,锅底和菜品都很简单,发展到现在几乎是“无所不涮”。
串串香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以竹签串上各种菜,将其放进滚烫的火锅中涮着吃的一种小吃。
不同的人制作的串串香都有所不同,因此,四川串串香种类繁多,风味各异。
串串香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的特色遍布于全国众多城市。“麻辣烫”也是串串香的变体,在一定程度上讲,串串香已成为四川味道的代表之一。
2.串串香,是店主提前就把食材用竹签穿好,客人来了选签签,荤菜素菜的签签是不同的,由客人自己在锅里涮烫,吃的时候拿起签签往碟子里面沾,一串一串地吃。
串串的碟子一般是由辣椒面、花生碎、黄豆米等复合组成的干碟。
四川人的“串串”和东北人的“撸串”是不一样的。
三、麻辣烫篇
1.麻辣烫,是源于四川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经东北做法改良之后流行于各地的汉族特色小吃。
麻辣烫最初是船工和纤夫创造的这种简便易行而又独特的吃法。
2.东北人对四川麻辣烫进行了改良重塑。
四川麻辣烫以重麻重辣为特色,较难被川渝地区以外的大众所接受。
经过东北人改良过的麻辣烫,大骨汤底,更加柔和的调料,原本的麻辣重口味则由汤转为可选择的小料,红油汤汁不再是必备元素,而是变可选项,取而代之的是极具北方特色的麻酱。
制作方法也从涮烫改成了用大锅骨汤统一煮熟再分份的菜品形式,根据每个人的口味需求去添调料。
麻辣烫之一
>麻辣烫之二
>麻辣烫之三
>麻辣烫之四
>改良后的麻辣烫火遍中国各地。国内第一批以专营能喝汤为特色的骨汤麻辣烫,是新派麻辣烫变革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针对顾客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新派麻辣烫提供了5种吃法:
(1).论斤麻辣烫;(2).火锅麻辣烫;(3).碗装麻辣烫;(4).砂锅麻辣烫;(5).串签麻辣烫。
其中,碗装麻辣烫、砂锅麻辣烫是为单人现点现做的;串签麻辣烫是即来即食的;火锅麻辣烫是多人聚会热闹的。
3.四川麻辣烫。
其精髓不在于煮,而在于汤料。它用7日以上的陈汤,当日先做调料,用布镶包裹浸入其中,致之于釜,待沸腾,依蛋、丸及各种食材下锅烫熟之快慢,依次放入,做七八成熟即捞起,再取调羹将蒜泥姜末佐之;
在上面撒少许熟芝麻,一碗色香味俱佳的上等美味就做成啦,令人食欲大开、食指大动。
四、冒菜篇
通俗地说,火锅是一群人的冒菜,冒菜是一个人的火锅。
冒菜没有单独的锅底,是统一在一口随时处于沸腾的大锅中,用个小竹兜勺或者笊篱把自己想要的菜点好,由店方厨师刷刷几分钟就给你烫熟,即“冒”。
冒好后倒进放好佐料的碗里,再淋一勺冒菜的汤汁,就可以满足自己的囗腹之欲啦。
冒菜之一
>冒菜之二
>冒菜之三
>五、火锅、串串香、麻辣烫和冒菜四者之间的区别
1.火锅和串串香的区别。
(1).火锅比串串香要更加的油辣,味道比较重口,而且油多,所以火锅锅底要比串串香的锅底贵很多。
(2).正规火锅比串串香定位要高、台位数要多,更加重视服务和菜品品质。比如四五张桌子的串串店很多,但四五张桌的火锅店基本没有。
(3).火锅不数签签,而串串香是要数签签结账的。
2.串串香和麻辣烫的区别。
(1).制作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两者虽都是以食材串签方式煮入滚汤的锅底里,但主要不同在于制作方法上:
串串香一般都是一个桌子一口锅,这个样子的话自己想吃什么东西,自己去拿就OK了。类似于自助餐那种去自拿自取自行烫煮的形式。
但是,麻辣烫这种美食是一个店子一囗锅,你要吃什么东西的话,你需要去挑选,然后交给店方,由店方厨师帮你做熟之后,再端给你。
(2).麻辣烫的种类可能没有串串香的种类多,但是比串串香更好吃一点。
(3).味道和底料的不同。
串串香的味道偏向于火锅味,口味更重更浓郁(当然跟火锅相比,只能算是小火锅);而且串串香的底料是单独配制,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选择。
麻辣烫的味道比较适中的清淡一点;而且其锅底重复利用似的把底料味道煮入食材里。
同时,串串香和麻辣烫提供的酱料也是截然不同的。
(4).经营方式的不同。
在成都地区,串串香大多数是开店,有一定规模;麻辣烫大多数是以摆摊、小吃车的方式出现在客人面前。
3.麻辣烫和冒菜的区别。
(1).是否配米饭。冒菜需要配米饭,而麻辣烫一般不用配米饭。
(2).呈品形式不同。
冒菜是用笊篱把所有食材盛着放在锅里煮熟的;麻辣烫是用竹签穿放在锅里烫煮熟的。
(3).售卖形式不同。
麻辣烫按串数结账;冒菜是快餐速食品,按份或碗结账。
(4).味道的区别。
冒菜有麻辣红汤冒菜、酸甜味冒菜、三鲜纯清淡味冒菜、白汤冒菜加红卤汤,等。
麻辣烫有原味骨汤汤底、麻辣汤底、藤椒汤底和番茄汤底,等。
麻辣烫的汤比冒菜多,很多地方的麻辣烫还可以喝汤,但冒菜却不行。
4.火锅、串串香、麻辣烫和冒菜这四种美食的最大区别点。
北方火锅之一
>北方火锅之二
>(1).火锅的锅底最贵,适合多人聚餐;串串香是火锅的小字号,锅底成本不如火锅贵,适合多人聚餐,而且自选串签自己烫煮有干碟,按串数结账;
麻辣烫是自选串签后由厨师专业烫煮,也是按串数结账,很多地方还可以喝汤,而冒菜却不行;冒菜呢,没有串签,是用笊篱把食材放在锅里煮,需要配着米饭吃,按份或碗结账。
(2).从消费水平来看,火锅最贵,串串香和麻辣烫次之,冒菜最便宜。
笔者只是通俗地聊聊天,没有更加专业的聊口味味道和菜品这一块哈,容我今后专文分享呗。
<>气越来越冷了,忘掉冷风嗖嗖的正确方式自然是找人一起涮顿热气腾腾的火锅。鸳鸯锅还是清汤锅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对下锅食材,才能让吃饭在寒冷季节里变成暖心又暖胃的幸福。
< class="pgc-img">鲜香的麻辣锅
>在吃火锅这件事上,有人把火锅看成大杂烩,从散发肉汁香味的荤食,鲜活美味的海鲜,到苍翠欲滴的蔬菜及无处不在的菌菇家族,只选自己喜欢的往热锅里扔就对了,反正三五分钟就熟透,沾上辣油、蒜汁或者钟爱的牛肉酱、沙茶酱、海鲜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轰轰烈烈地吃个饱才算了事。
有的人则相当讲究,看中荤素搭配比例,考虑营养均衡,可以说把一顿火锅也当成人生准则,吃得精细又健康。哪种比较好不做评判,全凭吃货心情就好,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大家,不管你是哪类人,有些绝妙的火锅搭配食材你可千万别说不知道!
< class="pgc-img">主打健康的云南菌菇锅
>鲜毛肚、千层肚还是金钱肚?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各种辨不清的牛肚、毛肚往往超越各种荤食,成为麻辣、半辣半鲜或者菌汤锅里的必点食材。虽然它们布满颗粒,看起来丑陋无比,吃起来却非常劲爽,一整片毛肚下锅,翻动两分钟不到,即可出锅。
< class="pgc-img">肉璧细薄、布满颗粒的牛百叶
>简单来科普地说,各种“肚”指的都是牛胃,只是根据咀嚼程序的不同来区分。如果按照名字来区分,可以记成①草肚,②金钱肚,③牛百叶(毛肚、千层肚),④牛肚四道程序。
这几种“肚”中,宽厚的草肚通常是切成细条,炖牛杂、白灼或是清炒;蜂巢状外表的金钱肚,则通常以“酱蒸金钱肚”出现在粤式或者港式餐馆的点心菜单中;我们所说的第三道程序中层层叠叠的牛百叶,才是地道的适合火锅的食材,如果是在家涮火锅,去超市也千万别买错。
< class="pgc-img">黑褐色的新鲜牛百叶
>新鲜的牛百叶外形都是不透明的黑褐色,有些火锅店里的看起来白得发亮的牛百叶,通常都是用双氧水漂白后的效果。重庆火锅里有专门的黑毛肚火锅,汤底则是三成汤七成油,将新鲜的毛肚放锅里烫几秒后,毛肚上看起来粗糙的毛刺就会挂满红油,沾上特质的酱料,吃上一口,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猪黄喉,还是牛黄喉?
对于热衷于火锅美食的吃货来说,没有什么是不能吃的,内脏不例外,内脏里的黄喉更是少不了。
< class="pgc-img">川味火锅常见食材——黄喉
>黄喉可不是猪或者牛的喉咙,而是猪或者牛的大动脉血管(咳咳,吃这么多,真对不起猪、牛啊,用一秒表达哀思)。如果你从没吃过肥厚滑嫩的黄喉,只能说你还没吃到正宗的四川火锅。作为四川常见的火锅食材,烫煮后鲜脆爽口的黄喉是不少当地人的最爱。与颜色比较浅的猪黄喉相比,牛黄喉颜色比较重,吃起来更有嚼劲。
蹄筋,还是掌中宝?
对于成年人来说,怎么能做选择呢。在面对这两种食材时,当然是全都选择啊!
< class="pgc-img">>口感淡嫩不腻的蹄筋有很多种,牛蹄筋、羊蹄筋和猪蹄筋作为常见,首都北京就有不少蹄筋火锅。所谓蹄筋,指的就是牲畜四肢上的韧带部分,因为蹄筋通常弹性比较高,质地犹如海参般可口,价格又不像海参、鱼翅那样贵,所以在涮火锅时,来一盘蹄筋可谓是食得美味之精髓。
与蹄筋口感同样富有韧性的掌中宝,也是火锅里的点单率比较高的食材。掌中宝,其实就是鸡、鸭脚掌上的小肉球,轻轻在火锅里烫一下即可入口,爽脆润滑,非常美味。
海蛎子,还是海蛏子?
< class="pgc-img">当季小海鲜
>< class="pgc-img">港式海鲜火锅底料——粥
>越是快到初冬季节,越是海鲜锅猖狂的时候,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小海鲜如扇贝、海蛎子,海蛏子等肉多肥美的好时候。不管是港式海鲜锅,还是青岛海鲜锅,重庆生蚝锅,有了新鲜的海鲜,都可以给火锅增加独特的鲜味。
当季的海蛎子(也就是生蚝)是青白色的,肉质柔软细嫩,比蛤蜊鲜得多,放进火锅里烫一波,捞出来淋上酱汁,吸足了汁水的鲜肉在口腔满溢,真是不被美味俘获都不可能了。而同样的季节,同样色白新鲜的的海蛏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海鲜食材。假若你有幸在秋冬季与海鲜锅邂逅,请记得一定不要忘记当季的海蛎子、海蛏子!
< class="pgc-img">味美的当季海蛎子
>< class="pgc-img">色白味美的海蛏子
>涮肉、涮菜、涮菌菇……将各种你喜爱的食材,配上你调和的蘸酱和搭配的小菜,即使是隆冬的降临,也挡不住你吃的暖心吧!
< class="pgc-img">各种调料、蘸酱,请随意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