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南京4月19日电 题:一街一味 走读文脉——江苏古建筑老街区走笔
开栏的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即日起,新华社开设“文化中国行”专栏,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围绕文物古迹发现、名城名镇古村古街保护、文化旅游发展、非遗保护传承、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内容,讲述各地各部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展示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新华社记者王圣志、蒋芳、邱冰清
苏州平江路上听一段《声声慢》,南京夫子庙里赏一场秦淮灯彩,常州青果巷里追寻江南名士,无锡清名桥打卡近代民族工商业遗存……近日,记者走访江苏代表性古建筑老街区,感受一砖一石、一房一瓦、一街一巷留下的光阴故事。
闻其声——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藏身平江河畔的琵琶语评弹艺术馆每天演出6到7场,几乎场场爆满,很多人慕名而来只为听一曲吴语《声声慢》。
这是4月16日用无人机拍摄的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街区内,耦园、全晋会馆等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串珠成链,承载了古城2500余年厚重历史。人们漫步曲折迂回的古巷,听听弄堂深处的评弹,看看河道中的乌篷船,探寻姑苏原味。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无人机照片,2024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在扬州的仁丰里,保留着唐代“里坊制”格局,不乏烟火气息,巷道中不时响起的广陵古琴、扬州评话,与淘米洗菜、观棋插话、“丁零零”的自行车铃声交织在一起。
观其形——
南京市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有200余座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花园洋房住宅和国外使节公使馆建筑,有“民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游客在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游玩(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户部山古建筑群,崔焘翰林府、余家大院、翟家大院等百余间古建筑沿山而建,兼具北方四合院的规整与南方民居的秀美,明清建筑风貌在此浓缩。
品其韵——
大运河畔的常州青果巷,历史可追溯到隋代,以往来船舶云集、开设各类果品店铺得名,因“江南名士第一巷”闻名,孕育出百余名进士和一大批名士大家,如抗倭英雄唐荆川、革命先驱瞿秋白……
这是4月18日用无人机拍摄的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站在镇江北固山远眺,长江与大运河形成的黄金十字交叉,令人想起辛弃疾当年登临感叹。山脚下,是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区,非遗特色凸显,地域风情浓郁,吸引众多游客。
扬州东关街(无人机照片,2023年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一片街区、一座古镇,是一座城市的缩影;保护一条街、一座城,就是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江苏底蕴深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统筹保护文物资源、历史建筑、城市空间、街巷肌理和生活形态,江苏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逐步形成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游客在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游玩(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于苏州古城核心区举目四望,但见天际线明朗干净。古城保护的“铁律”严格执行至今:以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北寺塔高度为参照,任何新建楼房不得超过24米。
在扬州,站在瘦西湖熙春台远眺,绿树、碧水、青瓦勾勒出优美曲线,视野内不见高楼。扬州在立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自创“放气球”限高方法,若在景区看得见设计高度的气球,就必须降低建筑高度。
游客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游玩(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同时,江苏下足绣花功夫,坚持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通过提升和改善老街区基础设施,让老居民留得下、年轻人愿意来。
在南京,小西湖片区的老街坊许庆在屋顶露台晾晒时,低头便能看到院里的枇杷树。他说:“老房改造时,设计师按我们的要求改建了露台,还保留了我小时候种下的枇杷树。”
苏州世界文化遗产耦园,因昔日园主沈秉成夫妇的爱情故事被称作“爱情之园”。去年七夕起,耦园成为苏州特色婚姻登记服务点之一,到园林办婚礼成为风尚。
南京夫子庙景区(无人机照片,2023年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古建筑老街区,是故乡人心中的乡愁,也是外乡人眼里的风景。
苏州山塘街上,随处可见苏裱、玉雕、桃花坞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在南京夫子庙,可以观秦淮花灯,又可赏明清科举文化。“人们在饶有兴致地拓印年画、了解科考历史中,传统文化生动了起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冯家红说。
这是1月21日用无人机拍摄的南京夫子庙夜景。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2024年春节期间,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扬州东关街历史文化旅游区等日均接待游客都超过10万人次。
游客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游玩(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砖瓦排列、街巷纵横,人声鼎沸、烟火氤氲的古建筑、老街区,正讲述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融共生、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相得益彰的动人故事。
pagebreak
万年前,古人的脚印,落在了浙江,从此以后,演绎出深厚的文化沉淀。穿越时空,聆听历史的回响,探寻镶嵌在古迹风景中的岁月印记,在当代的繁华中寻找万年浙江的价值。
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浙江迄今发现沿海唯一的史前贝丘遗址。什么是贝丘遗址?在这里为什么会有大量的贝壳堆积?厚厚的淤泥中,还有怎样的发现,为我们还原出八千年前井头山人逐海而居的场景?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又讲述着怎样的海洋文明?
拳头大的血蚶,巴掌大的海螺,脸庞大的生蚝,五六斤的大黄鱼……这桌丰盛的海鲜大餐,是8000年前,宁波余姚井头山先民的家常。
井头山遗址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北纬 30度线南侧,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地区东部、四明山脉脚下,“傍山面海”是对8000年前的井头山最好的形容。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生活的先民成为中国沿海最早的渔民,创造了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海洋文化。在井头山遗址发现的遗迹、遗物中,发掘出成千上万筐的贝壳,因此,井头山遗址是浙江迄今发现沿海唯一的史前贝丘遗址,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沿海最早的贝丘遗址。
除了大量的贝壳,井头山遗址的许多发现,都体现出鲜明的海洋特征,如村落的滩涂区上留有不少远古先民捕鱼用的船桨、鱼罩、渔网、成堆鱼骨等。众多发现揭示,井头山遗址是一处濒临古宁波湾,依托海洋资源,以海产捕捞型渔猎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兼及采集和早期稻作农业生产的远古村落遗址,是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的见证。
井头山遗址独特的低海拔、高地下水位、超常深度的沿海海相沉积埋藏环境,造就了其优越的保存条件,经过超大投入的精细化发掘,极为丰富的物质遗存反映出远古浙江沿海海岸环境以及井头山先民靠海闯海生存的状态——他们打猎,吃剩的动物遗骸被加工成形形色色的骨器;他们制陶,有些陶器上还有绳纹和方格纹,展现出原始审美;八千年前的井头山,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高3℃,为了纳凉,井头山先民发明竹编的扇子、凉席,编织纹理与今日相较并无二致,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耕织”生活,可能在八千年前的井头山就已经存在。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让七千年前河姆渡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并把中国远古先民适应海洋、开发海洋的历史确切提前到了八千多年前难以想象的遥远时代,更为早期中华文明的完整性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获取了一段重要的基因密码。但是,从井头山到河姆渡的一千年,环境由咸水变成淡水,这一沧海桑田式的变化仍然需要探索,井头山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来源: 浙江新闻频道
024年2月20日,人们在细雨中游览绍兴仓桥直街。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新华社杭州4月23日电 题:品读古建筑 唤醒老街区——浙江城乡古韵走访随笔
新华社记者王俊禄、段菁菁、唐弢
于清河坊感受“市声到海迷红雾”的繁盛,在南浔古镇品味“百间楼下水清涟”的氤氲,在廿八都探寻“前村后郭水相通”的熙攘,在龙泉西街赏鉴“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旖旎……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毫不吝啬对江南的溢美之词,把诗句名篇留在浙江的古镇老街。时光流转,相约世界读书日,记者走进这些从漫漫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古建筑、老街区,静心“阅读”浙江的城乡古韵。
踏入绍兴嵊州之西的崇仁古镇,青石板、古民居,静谧而纯粹,斑驳的墙壁渲染着过往烟尘。古镇中心,一座古老的戏台矗立于四方天井之间。戏台之上,曲悠长、步飞扬。
作为文化大省,浙江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名镇94个、名村218个、历史街区107片,名城名镇名村数量居全国第一;历史建筑11063幢,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85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多层次保护体系。
浙江多地践行“最小干预”原则,在保留历史文化建筑空间尺度、景观环境“原汁原味”的前提下,推动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2023年1月20日,人们在杭州建德梅城古城游览。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建县于东汉时期的丽水松阳,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近年来,一场“拯救老屋行动”让当地百余个古村、300多幢老屋重焕新生,1200多幢传统建筑实现挂牌保护,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得到修缮,数字赋能构建起老屋“监管-修缮-利用-体验”全链条保护利用格局。
丽水松阳县四都乡的古村落(无人机照片,2024年1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老百姓生活在历史街区中,保留的不仅是物质形态,更是人居场景。
在衢州江山的廿八都镇,这片“大山里的文化飞地”建筑自成一格,不仅有完整的明清古街,还有融合了浙式、徽式、赣式、闽北客家等多种风格的古建筑。尽可能保留原始模样的古街,浓缩着延续百年的商贾文化、移民文化、方言文化。
“保存老房子、留下老住户”的理念,也唤回了离乡的古镇游子。
“站上梅城太平桥,脚下是清丽的河水,南望是雄壮的澄清门城楼。那一刻,我的游子心总算落了地。”看到历经多轮综合整治而焕然一新的杭州建德梅城古城,在外闯荡多年的年轻人钱敏回来了,并在古城开办了独立咖啡店。
文化基因激活老街风韵,也撬动着人文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绍兴嵊州一处乡村老戏台,越剧演员在排练(2024年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晚春的绍兴卧龙山脚下、环山河边,仓桥直街历史街区里的一间间特色店铺,留住了“最江南”的市井烟火气。在湖州南浔区古镇集群内,轧蚕花、绫绢制作等传统习俗,场景式地呈现着原住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向美而行。
2024年2月20日,在绍兴仓桥直街,一家黄酒创意饮品店的店主在指导顾客下单。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城池和街巷肌理,一点点重新梳理;宅院、石碑和古井,一处处重见天日;老故事和新业态,正在融合……
2024年1月15日,游客在杭州清河坊和糖塑艺人交流。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赓续历史文脉,浙江如今持续进行各项制度的探索——做细做实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健全保护对象名录、分布“一张图”,加快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县(市、区)全覆盖。此外,浙江还将通过改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推进“老屋复兴”,推动历史建筑焕发新活力。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赋予了古镇老街持久的生命力,而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双向奔赴”,让城乡古韵在浙江大地续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