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一个实测“多家奶茶店不够量”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
视频博主,拿着量杯实测6家奶茶店11杯饮品,半数以上不足量。该视频获赞近10万,引发了网友的大讨论。
不少人认为,奶茶不够量是“店家欺骗消费者”;也有人解释,奶茶不能装太满,否则不容易封口。
拿着量杯买奶茶,这届消费者似乎越来越“较真”了。他们究竟在“较真”什么呢?
拿着量杯买奶茶
这事在网上吵起来了
近日,一个实测“多家奶茶店不够量”的视频在社交网络上引发关注。该视频播放量超百万,获赞近10万,评论达3000多条。
先来看看这条视频的主要内容——
博主拿着量杯,去6家奶茶店购买了11杯饮品,这些商家大多是千店级的知名连锁品牌。博主先询问店员饮品的容量,然后现场倒入量杯测量比对。
结果显示,喜茶的两款饮品足量精准,蜜雪冰城差值10ml,在可接受范围内,除此之外,其他商家的实测容量与标准差距从几十毫升到上百毫升不等,某品牌的大杯珍珠奶茶少了150ml,而另一品牌的1升装饮品实测是900ml。
博主当着店员的面算了一笔账,两杯饮品分别少了1/10和1/7,相当于少给了3块1毛钱的量。
一石激起千层浪,评论区迅速“炸锅”。
不少网友对视频中差值较大的品牌集中声讨,“中杯大杯差不多”、“XX品牌粉转黑”。
示例图片,与文章无关
>也有曾经在奶茶行业工作的网友现身说法,“为了封口,奶茶确实不能做太满”、“杯子是厂家提供的,有的杯子即使装满也不够量,这是厂家的问题。”
更多的网友“较真”的点不是满不满的问题,而是如何告知的问题,“装不满就按照不满的量告诉消费者”。
这并非大众第一次讨论“不满杯”的问题。
不久以前,网络上就陆续出现了“外卖到手的奶茶只剩半杯”、“一杯饮品半杯冰”的讨论热潮。部分消费者难免认为,这一种“缺斤少两”。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此前,茶颜悦色就“外卖到手的奶茶只剩半杯”作出回应:“饮品具有萃发特性,制作完成后,上面会有一层绵密的奶沫,经过长时间的放置会消融,影响视觉分量。”
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发现这届消费者“较真”的点远不止于此。
< class="pgc-img">>除了“不满杯”
消费者还在“较真”哪些细节?
我在网上刷了几百个帖子之后,总结了消费者们五花八门的“较真”点,排名比较靠前的有以下几种:
1、活动抠门,被网友认为“玩不起”
有网友发帖“激情开麦”,某品牌的线上“免费兑换某饮品”的活动,因太多人领券,最后直接作废活动,领到的券也直接消失。该网友吐槽,“做不起活动可以不做。”评论里不乏有同样遭遇的网友留言吐槽。
还有品牌的“买一送一”活动,10点钟开始,10点准时点进活动页面却显示售罄,不少网友怀疑是后台设置了限购,认为品牌是“抠门、玩不起”(仅代表网友观点)。
这届年轻人,愿意消费也很会算账,他们喜欢品牌“简单一点”,反感“当面一套背地一套”的虚假让利。
2、糊嘴、吸不动,有人直言“喝得嘴疼”
奶茶加料早已不是新鲜事,大众调侃喝奶茶像在喝粥已经带着一种好玩的心情。芋泥、麻薯、果肉食材加入饮品,既增加了风味的层次,又能提供饱腹感。
但同时,“糊嘴、吸不动”等吐槽,在“较真榜”上排名十分靠前。
有网友直言“喝得嘴疼”,“麻薯吸不动,要气沉丹田非常用力地吸,嘴都肿了”。“米麻薯糊在吸管里,吸吸不出来,吹吹不出来!”
特别是“麻薯+芋泥”,简直就是在叠buff。
还有网友讲述自己喝某葡萄饮品时,吸管被鲜葡萄堵住的经历,客服给的理由是“葡萄压了感觉没有大颗的好看”,令人啼笑皆非。
3、“不能去冰”,仍是消费者吐槽的焦点
不管是去线下门店还是去线上点单,商家在甜度和冰量上已经给顾客提供了很多选择,但仍抵不住一些“较真”的声音。
我在小红书上搜索关键词“不能去冰”,热度靠前的图文吐槽有5000多人点赞。
有博主把冰块倒掉之后,发现饮品只剩半杯,认为“不能去冰的真相是偷工减料”(仅代表网友观点),该图文下有1000多条评论,许多网友讲了自己点某些饮品不能去糖、去冰、去小料的经历。
类似话题,咖门曾专门出过文章讨论,从业者们深有感触,在评论区展开了讨论——品牌往往是出于产品风味层面,考虑拒绝消费者的需求,但在实际经营中,仍会遇到大量消费者的不理解。
4、不尊重女性,4类广告容易“翻车”
近年来,关于女性话题的讨论频频引发关注。女性是茶饮的核心目标受众,品牌在宣传上自然要争取她们的喜爱。
比起研究女性群体喜欢什么,了解她们反感什么似乎更为重要。
不少品牌曾在广告宣传上“翻车”。“豆瓣奶茶小组”里有高热帖,汇总排雷那些不尊重女性的奶茶品牌。
我看完帖子和评论区,发现这些引起网友反感的广告宣传主要有以下几种:
- 把女性宣传成“无脑、依附男性”的形象;
- 不合时宜地蹭热度,无视女性感受;
- 刻板印象,冒犯职业,调侃空姐、秘书等职业;
- 请不尊重女性的人代言宣传等。
在大是大非面前,女性很果断很“较真”。由支持到抵制,往往只是一则宣传广告语的距离。
5、无理由的涨价,消费者会更反感
在“豆瓣奶茶小组”搜索关键词“涨价”,可以看到两百多条结果。我翻完这些帖子,发现网友对于价格变动非常敏感。
有网友吐槽某品牌原来用650ml的杯子,现在大多替换成500ml,相当于变相涨价。还有网友对比某品牌的车厘子饮品,今年比去年果肉少、杯子小,还涨价了。
这届消费者是懂得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一两元的涨价也能引发讨论。
不过,他们对于“涨价”的看法相对理智,更在意品牌是否有合理的解释。“水果等原料成本变贵”之类的说法是可以被接受的,他们“较真”的是没有理由的涨价行为,“给个说法”很重要。
< class="pgc-img">>是这届消费者太“较真”
还是我们应该改进?
透过现象看本质,消费者“较真”的细节,或许正好为我们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有些细节,仍有改进空间。
比如,现制茶饮在门店管理方面已经非常严格,但在制作过程中免不了有误差,品牌可以通过明确门店操作规范、加强培训和监管等方式,提升门店人员的服务水平,降低客诉率。
又如,品牌在研发阶段就需考虑到吸食场景的多种可能:封口膜好不好扎?配料好不好吸?杯子好不好握……想收获喜欢,品牌总要比消费者多想一步。
有些误会,需要解释。
当然,一些消费者“较真”的问题,其实对行业不了解,是信息偏差造成的误解。比如出于风味的考虑,无法去冰或去糖;比如某些杯型设计,是出于运输、储存、抓握、耐摔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商家和品牌可以在这些方面有自己的坚持,但也要放平姿态,真诚地和消费者解释清楚,消除他们对行业的误解。
更重要的是,当消费者对一个品牌有足够好感时,就会对品牌宽容许多。
回到开头的视频讨论,很多网友对蜜雪冰城和喜茶展现出好感和认同,不仅是因为它们“足量”,更因为它们“真诚”。
品牌平时可以从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与消费者建立连接,多多听取消费者的意见,用更好的品牌形象,去打动消费者,和消费者做朋友。
< class="pgc-img">>茶饮行业,似乎离热搜很近,每走一步都能听到消费者的声音。
从另一种角度来讲,这也让行业能够以最快地速度洞察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不断改进、提升。
用消费者的“较真”推动行业自律,做好解释,提升消费者的信任感,才能走得更远。
道阻且长,这一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喽,各位仙女们晚上好~
3月不减肥,7月徒伤悲。经过4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战,芽芽终于把体重控制在了95斤左右,喜大普奔啊!!
△想象中的我
要问这几个月我做了什么,除了适当运动之外,芽芽还试了把戒糖。
减少蛋糕、饮料、精制面点的摄入,不仅减肥,而且皮肤也变好了。和芽一起戒糖的小姐妹,已经很久没长痘了!
但不得不说,这个过程真的really 痛苦,尤其是每周公司都有固定的下午茶,别人大快朵颐你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简直就是人间极刑!
难道就没有不长胖的吃糖方式吗?
不过,芽芽最近研究了一下,发现!诶,还真有不长胖的糖诶!
没错,减肥的小伙伴们应该很眼熟,就是传说中的代糖啦~
代糖可不可以吃,会不会有副作用,真的不会胖吗......既然大家那么好奇,今天芽就来好好说说。
白砂糖、红糖、黑糖、蜂蜜......这些是常见的精制食用糖,糖吃多了有害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成年人每天吃精致糖数量不要超过50g,最好是控制在25g以下。
但日常生活中这个量很容易就能超标,比如一瓶330ml的易拉罐可乐含糖量就高达35g,一杯正常甜的大杯奶茶含糖量就接近100g,远远超过世卫组织的建议值。
随着糖尿疾病的增加,代糖应运而生,简单来说,代糖就是一类可以产生甜味,但不会造成血糖波动,产生热量几乎为零的甜味替代品。
市面上的代糖可以分为三类:天然甜味剂、糖醇类和人造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比如甜叶菊苷、罗汉果甜苷、菊粉等,通常名字中带有植物和果实的名字,这类代糖从植物中提取,比较安全。
糖醇类比如木糖醇、赤藓醇、山梨糖醇等,它的化学结构一半像糖,一半像醇,这类代糖的特点是甜味一般比蔗糖低,而且代谢机理具有特殊性,比如木糖醇不需要胰岛素促进,不会引起血糖波动;赤藓糖醇被吸收入血液后,不被代谢而直接通过肾脏以尿液形式排出体外。
人造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糖精等,甜度可以是蔗糖的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倍,所以只要一点点点点的量就能非常甜,没有热量。
代糖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且国家也允许在食品中使用代糖,但很多人还是心有戚戚焉。
而且对待不同代糖态度也是天差地别,天然甜味剂和糖醇类的代糖还好,但对人造的甜味剂却避之不及。
首先哈,上面说了人造甜味剂的甜度非常高,只要一点量就能达到效果,所以再怎么吃也很难超标。
美国FDA对阿斯巴甜的使用量规定,每公斤体重每天摄入不超过50mg,按普通女生50kg体重算,也就是一天不超过2.5g,换成零度可乐得要十几瓶啊。
谁没事一天喝这么多,大胃王的胃怕是也撑不下啊!
另外,如果大家去网上搜索会发现有些报道说阿斯巴甜可能存在什么致癌风险。
但随着科学研究和实验不断展开,目前FDA对阿斯巴甜的审查认为,它对普通人是没有安全隐患的(不过,因为阿斯巴甜含有苯丙氨酸,所以苯丙酮尿症的患者还是要避开),也没有明确证据显示它致癌。
所以,正常人正常食用阿斯巴甜是安全的,大家不用过于担心。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应该知道了,代糖的能量非常非常低,对每天纠结卡路里的减肥人士来说,确实很有吸引力。
但是代糖本质上是一种欺骗行为,大脑满足了,胰岛却被欺骗了,长期发生这种“狼来了”的故事,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会降低,反而有增加脂肪合成的风险。
而且,嗜糖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饥渴,保不准有人会觉得吃代糖没啥罪恶感,于是吃起低卡蛋糕、饼干来也没在控制的,但别忘了那些面粉、麸质,最终在体内也会转化成糖分啊~~
好啦,总的来说代糖有利有弊,可以肯定的是摄取代糖是安全的,也不会让人立马发胖。
但因为代糖本质上是种“欺骗”行为,如果你没认识到这点把它当做什么减肥的神丹妙药,长期看也是不可取的。
对此,芽芽的建议是:理性、合理使用代糖。
戒糖的时候很痛苦,谁也不能确保自己一点“荤”都不沾,尤其是压力大的时候,来点甜甜的东西简直就像来到多巴胺的天堂,但甜蜜过后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同时,有些人天生就喜欢甜的东西,一时半会儿让她们滴糖不沾,可能生理和心理都会引起不适。
这时候,就可以选择代糖。芽芽有时候健身,开水喝得索然无味,就会去买一瓶元气森林的白桃气泡水,清新的口感+气泡消除了一身疲惫,0卡路里(赤藓糖醇)也不会让我有负担。
不过,代糖食品也要控制量,不能把热量低当借口,肆无忌惮,成瘾之后喝什么吃什么都想来一点。
而且,目前市面上代糖食品购买远没有普通食品方便,加上代糖食品的口感难以替代真正的糖,最终你还会投入蔗糖怀抱,一样会超标变胖。
这个夏天,就靠元气森林的桃子气泡水和燃茶救芽一条老命了~
△绝对不是广告,谁喝谁知道
不过,就像今天强调的一样,偶尔靠代糖调节一下饮食还可以,但千万别吃多喔~
<><>漫步街头,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我们都会看到“遍地”是珍珠奶茶的身影,而且生意还挺红火。珍珠奶茶起源于台湾省,现在已经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是休闲的潮流饮品。因其纯正奶茶的口感、浓浓的香气,受到了大家的喜爱,特别是得到了年轻人的偏爱。><>珍珠奶茶,顾名思义有珍珠又有奶和茶,据业内人士介绍,正宗的珍珠奶茶是采用奶、冰糖或者白糖、红茶、纯净水,以及木薯粉做成黑珍珠调配而成,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而我们现在常见的两三元一杯的廉价奶茶,通过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现,大多都是用奶精、甜蜜素、塑料、芒硝、工业氯化镁等化学品制作而成,不仅无任何营养而言,还对身体的健康埋下伏笔。><>
奶精并不是牛奶,是植物油脂经过化学氢化反应提炼出来,主要成分是糖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不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会提高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的风险,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有影响,会降低青年人的生育能力。芒硝是用来制作洗衣粉的原料,食用芒硝容易出现肠胃不适症状。工业氯化镁则可能会因重金属超标,导致急性中毒和慢性危害。所谓的茶其实是果粉也就是茶精,主要成分是一些香精、色素和一些甜味剂,不含有任何茶的成分。所谓的珍珠主要成分是淀粉、焦糖、食用香精、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等,众多添加剂做成的弹性十足的珍珠,对健康无任何的好处。><>
由此可见珍珠奶茶确实名不符实,融合了众多的添加剂、香精,建议大家还是少喝为好。><>
作者信息: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徐明磊
微博:@营养师徐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