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新华社长沙4月1日电题:天堑变通途,“家庭”连上了“幸福”——写在矮寨大桥通车1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
3月31日拍摄的矮寨大桥(手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湘西莽莽群山中,云雾缥缈,以红为主色调的矮寨大桥上,车辆川流不息。大桥四周奇峰耸立,俯瞰下去,有两个苗族村子卧在悬崖两侧。它们一个叫“家庭”,一个叫“幸福”。
无数年来,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的这两个村子隔峡相望。从“家庭”到“幸福”,要上下悬崖,费尽周折。
10年前,开创世界建桥史上多项先河的矮寨大桥通车,“家庭”和“幸福”彼此紧紧联通。10年来,这里的群众战天险、壮产业、换新颜,将奇峰峭壁变景观,在险势中谋优势,摆脱了过去贫困的生活。如今,顺畅的交通,又助力他们快速行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3月28日拍摄的矮寨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战天险
春茶采摘时节,湘西正多雨。
站在矮寨大桥一侧的山岭上远眺,这座主跨1176米、没有桥墩的大桥如同“悬挂”在峡谷上方300多米的高空中,往来车辆川流不息。
大桥连接的峡谷两侧,家庭村和幸福村郁郁葱葱的茶园里,身着苗族服装的村民在俯身抬头间,将一片片鲜嫩的黄金茶叶装满身后的背篓。
陡峭山峰上适宜的土壤和气候,让这里的茶独具特色,有着“一两黄金一两茶”的说法。这些鲜茶送到山下经过加工,通过矮寨大桥运出深山、销往全国。
然而,过去由于湘西州地形复杂,这一座座山峰也曾是横亘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道路上的天险。
2012年3月31日,矮寨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据《湖南省志·交通志》记载:“湘西地区,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呈弧形复背状绵亘于境,千山万壑,群峰壁立,险峻崎岖,羊肠土路,绕溪越岭,时上时下,回绝人寰,登涉艰难……”
幸福村前任党支部书记石胜斌回忆说,过去幸福村和家庭村之间常有嫁娶,但将“幸福”迎到“家庭”,并不容易。
婚礼前一天,男方要组织十几个小伙子带着猪肉等礼物,赶在日落前到女方家。两村直线距离只有5公里,但沿着陡峭山路下悬崖、再上悬崖,他们要花五六个小时。婚礼当天天不亮,新娘子和亲友带着嫁妆又得走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男方家。有时男方还得提前抬着“一顿饭”到中途迎接,吃完继续赶路。
矮寨大桥刚开始建设时,要克服的困难难以想象,施工难度在世界建桥史上罕见。
面对艰难险阻,大桥建设者们勇敢地挑战“天险”,在深山丛林间挥洒汗水。幸福村和家庭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带着干粮,运渣土、搭钢架、搅水泥,一起参与大桥建设。
2012年3月31日,矮寨大桥正式通车。从此,湘西州通过矮寨大桥融入长沙、重庆、桂林、贵阳“4小时经济圈”。
2016年12月5日拍摄的矮寨大桥夜景。新华社发(尚林 摄)
壮产业
起雾时,乳白色雾气笼罩桥面,车行其上,宛若“腾云驾雾”,矮寨大桥便因而有了一个浪漫的别称:“云中天桥”。
这一独特景观,被从矮寨大桥上通行的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渐渐地,大桥成了网红“打卡”地。峡谷两侧的家庭村和幸福村被游客“瞄上”,成为欣赏自然景观和体验苗族文化的好去处。
挖掘本地特色资源,以发展产业带动增收,成为家庭村和幸福村摆脱贫困的关键路径。
10年间,矮寨大桥已成为当地旅游核心品牌,形成一个包括路、桥、峡谷、苗寨在内的“矮寨奇观旅游区”。
3月27日,游客在家庭村游览。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今年38岁的黄勇在矮寨大桥通车当年回到幸福村。起初,他在大桥一头摆了一个照相摊,为参观大桥景观的游客们拍照留念,生意好得出奇。
随着手机摄影功能不断更新迭代,拍照生意逐渐落寞了,不过游客却越来越多。黄勇索性收了摊子,回到家里盖小楼开农家乐。
黄勇的新房子一盖就是5层,一楼是餐厅,二楼全家人住,三到五楼有8间客房。参观完大桥后,游客们在村里继续游玩。黄勇说,一天招待七八桌客人是常事,旅游旺季里一天就有20多桌客人。
1991年出生的家庭村苗族姑娘秧梅开也是外地回村创业的一员。2018年刚过完春节,几位客人向她咨询:“能否给我们做顿饭吃?最家常的那种就行。”好客的秧梅开立刻带着客人回到家里,拿出腊肉做了一顿香喷喷的饭菜,客人们赞不绝口。
3月27日,家庭村村民秧梅开在自己家中向游客展示介绍苗绣。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家庭村地形独特,四面皆是悬崖,村子窝在山顶一个“盆地”里。这种奇特的景观给村里带来的客人越来越多,秧梅开有点招架不住了。
于是,她租下舅舅的旧房子,收拾破败的院子,锄掉比人还高的草,办起了农家乐。有时,一场长桌宴就有100多位客人,一个“黄金周”收入1万多元。
很快,从民间工艺专业毕业的秧梅开又发现了新的商机:游人在村里“玩得开、住得下”,还希望“带得走”。她组织村里的妇女们办了一家苗绣作坊,根据游客需求“订单作业”,一件订单少则一百元,多则七八百元。游客们开心了,大伙儿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村里的产业一点点“长”出来。矮寨大桥不仅将客人们“带进”家庭村和幸福村,两个村子的农产品也借助矮寨大桥“走出”了大山。
3月28日拍摄的幸福村全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沿着矮寨大桥,周边形成一条几十公里长的U形“黄金茶谷”。不仅如此,金秋梨、白云贡米,苗绣、背篓等手工艺品,也通过大桥源源不断地走出深山苗寨。
石胜斌说,幸福村人均只有8分地,过去种下的水稻玉米还不够吃。产业发展起来后,现在全村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有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早已超过1万元,村集体账上也有50多万元。
3月28日,幸福村的村民在采摘黄金茶。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换新颜
在家庭村党支部书记石大林的手机里,保存着一段珍贵的视频。视频里,村民们紧贴在悬崖边,在陡峭的小路上小心翼翼地开山炸石,硬是在悬崖上开出一条公路。
这条有着几十个“回头弯”的公路从家庭村一直通往峡谷底部。修路时,全村82户350多人,上工地的就有200多人。修路者中,有耄耋老人,有稚嫩少年,白天号角、锤声阵阵,夜间火把毕剥作响。
3月27日拍摄的家庭村全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矮寨大桥通车前一年,家庭村这条修了10年的公路也通了。对矮寨大桥慕名而来的游客,就沿着这条6公里长的路走进家庭村。
“有了这条路这座桥,我们村已经大变样了。”石大林说,自然风光和传统苗寨成了村里最有价值的“资产”。到村里的客人越来越多。
在幸福村,每个家庭的日子也越来越好。2010年以前,全村连摩托车都没几辆,现在村里的小汽车快停不下了。幸福村295户1193人,拥有各类汽车200多辆。
3月28日,幸福村的黄勇在“农家乐”招待客人。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石胜斌说,精准扶贫开展以前,幸福村的房子大部分是过去留下来的木房子,有的是一百多年历史的老房子,“最年轻”的房子也有二三十年。如今,全村60%以上的房屋是砖混结构,老的木房子也修葺一新。
脱贫攻坚战中,家庭村和幸福村摆脱了贫困。如今行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村民们对今后的生活越来越有底气。从外地务工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更多了,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家门口创造幸福生活。(记者席敏、赵众志、张玉洁、洪凌)
这是2011年5月2日拍摄的修建中的矮寨大桥。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年20岁的崔译文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大一的学生,两个多月前的一个晚上,她为了保护同学,身中8刀。其中,肝被刀捅穿,胆囊被刺伤,胸腔、腰腹、手臂各有道深深的口子,胸口到腹部还有一排破碎的伤痕,其中3刀贯穿。因为这次见义勇为,这个原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成了同学眼中的“最牛女生”、“挡刀女孩”。
现在,崔译文已经回到学校。几天前,记者在学校见到了崔译文和她的妈妈,揭秘“挡刀”背后的故事。
如果我不帮她挡了几刀,她可能当场就死了
2019年3月10日,晚上九点,上完晚自习,崔译文和一名女同学一起,结伴回寝室。九点零五分左右,两人走到了学校的轻工楼附近。同学突然跟崔译文说后面有人,崔译文转过头去,看到了一个男子,离他们只有两三米远,拿着刀已经准备往上冲了。来不及反应,崔译文把同学推开,男子手里的刀捅在了崔译文的身上。仅仅几秒钟,崔译文已经身中两刀。
记者:“你当时本能的反应是什么?”
崔译文:“站在原地,捂了一下,后来头抬起来看了前面,看见那个男的疯狂地捅她。我们离四五米远,那个女生就一直尖叫,各种叫。后面的同学听到了就跑了,这时候我的反应就是得往上冲了。我把那个女生拉到我后面护着她,我去跟那个男的对峙。”
其实,崔译文被扎的第一刀是最重的,这一刀直接刺穿了她的肝脏,并伤到了胆囊。但即便这样,崔译文仍然冲了上去。凶手继续行刺的动作,在刺了崔译文八刀之后,凶手扔下刀具,向外逃去。
记者:“你觉得你自己冒失不冒失,如果从保护自己的这个角度来说?”
崔译文:“是冒失的,因为安全第一吧,每个小孩都是爸妈的心头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这样挨刀子,谁都不希望。但是,时间太紧,我来不及叫周围的人或者报警。如果后面我不帮她扛了那几刀,她可能当场就死了。”
第一时间帮同学止血,到医院让医生先救同学
事后经医生检查,崔译文身中八刀,但内伤严重,尤其是肝部被刺穿;被崔译文保护的那位女同学身中16刀,一处动脉被刺破,肺部被刺伤。凶手逃走后,崔译文一边用手压着同学的动脉,帮她止血,一边给辅导员打电话报告情况。
记者:“你帮人止血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在流血吗?”
崔译文:感觉身上热热的,可能在流,因为她血流得比较多,动脉受伤血就可能流得比较快,像是喷出来,就会溅到衣服上。我那个裙子是羊绒的,它不吸水,那个血珠从上面滚下那种,我以为是她的血,就帮她。我的衣服又是黑的,一时间不知道是血。”
记者:“你慌张没有,当时?”
崔译文:“没有。”
记者:“你事后怎么看待自己的这种平静?”
崔译文:“就觉得自己特别特别厉害,自己都很佩服自己那种。”
两人被送往当地医院急救。在医院,崔译文告诉医生,她的那位女同学情况更紧急,请医生先救那位女同学。在医生给同学治疗的时候,崔译文又流了半个多小时的血。事后她才知道,自己的情况比同学还危险。
术后全身插着管子,怕母亲担心,反过来哄母亲
崔译文的父母远在浙江奉化,3月10日当晚,他们接到了学校的电话。第一反应,两个人以为是碰到了诈骗电话。经过确认后,第二天一早,夫妻二人迅速赶往桂林。
记者:“见到孩子什么样?”
妈妈:“一张白纸。人没有任何血色,就是雪白雪白的,身上插满了管子,没有任何生气,因为她皮肤白,嘴唇一直是红红的,那天在医院全身都是白的,没有一点血色。”
记者:“当妈的看见女儿是这样,本能的反应是什么?”
妈妈:“心疼,我的眼泪就下来。”
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身上插满管子的崔译文与父母见了两次面。崔译文说,她不仅没有在父母面前哭,还哄着母亲。但她知道,背地里母亲肯定哭了很多次。从父母的角度出发,自己没有保护好自己,是对不住他们。
我笑点低,但一笑伤口就疼,哭过一次流了两三滴泪
据警方透露,凶手与那位女同学因存在情感纠纷,进而怀恨在心,当天晚上拿着刀候在女方回宿舍的路上,伺机报复,目前凶手已经被司法机关抓获归案。
经过抢救,崔译文和那位女同学都已经脱离生命危险;女同学的妈妈给崔译文写了一封感谢信,送了一面锦旗,说了无数感激的话,感谢崔译文在非常时刻保护了她的女儿。
崔译文:“从ICU出来麻药过了以后,稍微动一下就会疼。手术留下来的那个疤最疼,这个伤口有快二十厘米,因为要把我胸腔里的积液弄出来。那个时候就是轻轻地笑一下这边都会扯到,除非像木头人那样绷着,如果笑出声它就会疼。”
记者:“你都伤成这样了,还有让你笑出声的事?”
崔译文:“可能我的笑点比较低吧,有一点点小事或者有时候说错话了说错字什么的,我也会笑。”
出院前一天,崔译文身上的纱布被一一拆下,崔译文打量着自己,流下了眼泪。这是整个事件中,她唯一哭过的一次。
崔译文:“比较吓人吧,可能颠覆了自己对自己的状态和看法吧。自己以为就是以前这个样子,等看到了以后发现不是这样子了,感觉身上爬了很多蜈蚣一样。”
记者:“用了多长时间,把心里这道关过了?”
崔译文:“眼泪不流了就没事了,流了两三滴,很快。”
母亲:不惊讶,但心疼,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英雄
崔译文家在浙江奉化,父亲崔宏伟是一名海军。崔译文救人的消息被披露后,人们很自然地关注起了这个家庭。崔译文的母亲说,丈夫的单位是英雄单位,女儿小的时候,丈夫就会给她讲一些单位同事不计个人得失的故事,所以这次女儿见义勇为,夫妻俩并不觉得惊讶,但是作为母亲,她很心疼。
妈妈:“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这样去做,这是我做妈妈的私心。我希望别人的孩子当英雄,不希望我的孩子受伤害。但是如果她不去救,就像我女儿说的一样,妈妈那太冷血了,眼睁睁看着她在我面前死掉,是不是很冷血?”
记者:“假如您的闺女救别人,自己出个三长两短,您怎么面对?”
妈妈:“这个是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我可能跟她爸爸两个人都无法面对这个事情,但是你还得坚强去面对。我们从小就希望小孩有责任心,不要说谎,诚实做人,长大以后对家庭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这是我跟她爸爸最大的希望。
出院后,崔译文第一时间返回校园,和母亲一起住进了学校安排的新宿舍。目前,她已经可以正常走路,还可以跟着班级同学一起上体育课,做一些不太剧烈的运动。
崔译文:“医生说我现在恢复得特别好,超乎了他们的想象。”
记者:“女孩子都爱美,不愿意在身上留疤,想没想过这些疤影响你的以后?”
崔译文:“没有想过这么多,后来想了一下,疤都在身上又不在腿上不在胳膊上。我以后还可以穿短袖短裤,而且穿着衣服谁会把你衣服撩起来看你的疤?这样一想其实还是蛮幸运的。”
△《面对面》视频:“挡刀女孩”崔译文
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面对面》
本期编辑:胡洪江、李娜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日,广西五所高校申请更名、升格或改制,其中广西师范学院申请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这一消息引起网友热议,10月30日,广西师范学院校长进行了回应。
目前,广西师范学院更名事宜已进入公示期,公示时间从10月25日至31日。小伙伴们真是又喜又忧。
以前要解释“师院”不是“师大”↓↓↓
我在广西师范学院读书,
不是在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
啊啊啊啊啊~解释得要疯掉!
其实,对于学校申请更名,不少网友表示了祝福,甚至迫不及待要将“广西师院”改口成“南师大”,但也有网友表达了困惑。
●支持
@微凉:各省都有以城市命名尤其以省会城市命名的大学,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对大学和城市来说是相得益彰,互相推广,是一种“双赢”。
@Lauren:任何新事物都是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名气需要一点点积累,等我南宁师范大学发展起来,自然破除这些流言蜚语。
@yangps:很多人只看到广西和南宁的区别,没有看到学院和大学的区别。在中国,普遍情况下,大学都比学院强。改南宁也是很不错,没有low,舍不得广西二字,是因为很多人是对南宁城市没有信心。
●反对
@覃征鹏:个人觉得,并非所有叫大学的学校才好。当然,能叫大学更好,但要注意名称与之前名称的关联性和是否真正“升格”……
@方太电器陈:毕业3年啦,母校的名字从广西降成南宁,有点降级的感觉。
●中立
@abobmme:我觉得一所大学的改名low不low,不是我们学生所能评价的,它改成什么大学自有它的理由和好处,是综合各个因素决定的,也征求了老师和同学的建议,所以应该用长远的眼光去看。
@藏在口袋里的猫:我喜欢广西师范学院,不因为改了名就不喜欢,将近三年的情感积累,不是更名能改变的。
广西师范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的广西教师进修学院。此后几度易名,并于1960年、1979年命名为南宁师范学院。后于1985年改名为广西师范学院。2002年,并入了有近100年历史的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大学的名称要反映大学整个学科专业的综合情况,也要符合国家有关的规定。
经过长期讨论,校方充分听取了众多专家的意见,最后确定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这既是历史的传承,也是希望通过南宁城市的影响力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
领导的解释,亲们满意么?
最后,我们来认真了解一下广西师范学院吧~
广西师范学院位于广西的首府南宁,这是一所具有鲜明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学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试点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同时,该校还是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广西师范学院学科专业涵盖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68个本科专业,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该校现有明秀、长岗、五合、武鸣4个校区。设有22个二级学院,43个科研机构;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约14000人,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博学求精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93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5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230余人。
明秀校区。
五合校区。
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43门。
学校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1个、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教育发展平台11个,是首批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
教育部特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
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物流管理;
广西高校优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教育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群):英语、旅游管理(职师)、物流管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地理科学、教育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应用统计学、软件工程、小学教育;
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小学教育。
10月30日,广西师范学院武鸣校区在南宁教育园区举行了开工仪式,这标志着武鸣校区建设迈入了实质性阶段。该校区建成后将可容纳2.2万名在校生。
据了解,广西师范学院武鸣校区项目占地面积1825亩,总投资24.3亿元。项目将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占地511亩,将在2019年完工并进驻首批师生。目前,广西师范学院正在使用的有明秀、长岗、五合三个校区,随着武鸣校区的开工,多校区占地面积达3514亩。
该校党委书记李丰生表示,学校将努力把武鸣校区建设成为人文、绿色、现代、智慧的精品工程和美丽学府。
不管他叫广西师范学院,还是叫南宁师范大学,这样的学校你爱吗?果断转起!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雷倩倩、柳园清风、广西师范学院官网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