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宫苑、奢华夜宴、精美服饰……从留存下的唐人笔记、唐传奇、文物古画等史料中,后人拼凑出了大唐盛世之繁华若梦的景象。
盛唐时期极尽奢华的夜宴究竟是何模样?白居易凭什么被封为顶级“吃货”?四季流转中,唐人如何消夏、赏春,度过朝朝暮暮?澎湃问吧邀请唐史作家师永涛,一起聊聊唐朝风物与唐人的衣食住行。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唐人有多会吃
@LINDAAA:盛唐时期一场极尽奢华的夜宴需要花费多少钱?有哪些让现代人都自愧不如的讲究?
师永涛:由于史料有限,我们无法知晓特指“夜宴”的宴会食物及花费。唐代最著名的宴会叫“烧尾宴”,是士人初登第或官员升了官级宴请朋侪的宴席,高级官员升官还会宴请皇帝。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唐中宗时大臣韦巨源的烧尾宴。他当时官拜尚书令,于是办烧尾宴,宴请中宗。这场烧尾宴的菜单完整地保存在传家的旧书中,这就是著名的《烧尾宴食单》,也叫《韦巨源食帐》。但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完整菜单了,因为记载这份菜单的古籍仅有北宋陶谷的《清异录》,陶谷只是摘录了其中的部分“奇异者”,即便摘录,也多达58款。
虽然只有菜单,没有价格,但是看看这些菜品,就知道不便宜,举几个例子:通花软牛肠(胎用羊膏髓)、天花鏎锣(九炼香)、逡巡酱(鱼羊体)、红羊枝杖(蹄上裁一羊得四事)、升平炙(治羊鹿舌拌三百数)、八仙盘(剔鹅作八副)、五生盘(羊豕牛熊鹿并细治)……
至于一般贵族和平民的宴席,多亏有敦煌文书存在,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不少信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高启安先生《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一书,从食物原料到餐饮具,从食物名称到宴饮坐姿都有讲述。
@Puzz康:为啥说白居易是顶级“吃货”?他有多会吃?
师永涛:说白居易超级吃货,可能是有人把白氏关于饮食的诗歌集合起来的缘故。实际上杜甫也有很多写饮食的诗歌,比如鱼脍(生鱼片)、樱桃、槐叶冷淘(凉面)等,我们也并不能因此判断杜甫是吃货。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古人有一种来自经典作品的固有认识,但如果我们阅读一下他们的诗文总集,会发现他们的人生有着丰富内容。
比如李白、杜甫,我们一般认知是他们是诗人,但他们文章写的也很好。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上安州裴长史书》写的才华横溢,悦上而不猥琐,飘逸雄浑。杜甫的《朝献太清宫赋》《有事于南郊赋》写的汪洋恣肆,声韵华美,辞章万千。
白居易也是一样,白居易生前几次修订编定自己的文集,甚至自己写墓志铭,他把自己的诗文乃至拟诏(代天子立的草稿王言)都收录进去,有一种超前的文本意识。这也使得我们可以很立体的通过他的文集去了解他,所谓“吃货”的标签便是有人在其经典诗歌之外的发现。
所以,对某一作家感兴趣一定要读其文集,你会发现你的固有认识被打破了,非常有“发现感”。只是大家都没那个耐心罢了。
唐朝生活方式
@gagapan:盛唐时期的宫廷生活,若是对标同时期的欧洲宫廷,东西方哪边更胜一筹?
师永涛: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因为宫廷生活是一个非量化的指标,没法对比。但这个问题引出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唐朝存在的7-9世纪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在中东,阿拉伯帝国经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时期,建立起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帝国。
南亚的印度还没有完全统一,北印度群雄竞起,南印度的朱罗王国保持了200余年的兴盛。
在非洲,阿拉伯帝国入侵之前,非洲最强大的国家是阿克苏姆王国。阿拉伯人入侵后,北非落入了阿拉伯人的之手,西非则是马里帝国时期。
东欧和东南欧是横跨欧亚非的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
西欧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被各个日耳曼民族统治,征伐不断,直到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欧洲才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时期。
南美,则是玛雅时期。
这只是大略的情形,唐朝存在的时期,最精彩的场景便是一系列古代民族在欧亚非大陆上碰撞、交融、冲突、迁徙。因为这个话题很大,我也只能简单讲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相关书籍。
@三五一十五:唐代时,人们在入夏后会有哪些消夏避暑活动?
师永涛:唐代中前期,皇帝在长安四周有避暑行宫,最著名的避暑离宫便是长安西边的九成宫,位于今天陕西宝鸡市的麟游县。安史之乱后,皇帝便极少去离宫了,夏天就在禁苑或者曲江。
富贵人家还会在前一年的冬天差人去渭河凿冰,储存在冰窖内,夏天拿出来降温。
总体来说,唐人夏天避暑去山高或者林密的地方为主,比如长安曲江一带,就是唐人避暑的好去处。唐文宗时代的刘德仁有一首《夏日游慈恩寺》写“何处消长日?慈恩精舍频。”
另外,“闲上凌虚塔,相逢避暑人。”,说的是在曲江附近的大雁塔慈恩寺,很多人都去那里避暑。
普通百姓夏天还吃一种叫“槐叶冷淘”的凉面,杜甫有一首《槐叶冷淘》诗便讲了这种食物“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热,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愿随金騕袅,走置锦屠苏。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用槐叶的汁水和面,制成面条,入锅煮熟后,面条色泽青翠鲜润。既然叫“冷淘”,估计是要过凉水的。吃的时候配上鲜嫩的芦笋,碰到牙齿会感到冰凉如雪。
总体来说,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夏天还是很难熬的。李白《夏日山中》说:“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夏天,光膀子躺在山中的小溪边,扇着扇子,吹着山风睡觉,大抵是唐代最舒服的方式了。
@beerlee:唐朝十岁左右的女孩子穿哪种服饰?
师永涛:先说下年龄,唐代十岁左右的孩子被称为“总角”“能言”或“乘羊”,是男生未戴冠,女生没有及芊的年龄。
十岁左右的女孩子穿什么衣服,我们通过敦煌壁画供养人图或帛画参考一下会发现,十来岁的女孩子穿的和成人没多大区别,就是襦裙,交领上襦搭配下裙。如对唐代女性服饰感兴趣,推荐阅读左丘萌、末春《中国装束:大唐女儿行》(202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青岛大学纳春英教授的《隋唐平民服饰研究》(2023年,人民出版社)。
@澎湃网友3YZVzi:看唐朝的壁画,女性大部分都是低胸装,好像在当时是一种流行的穿衣方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现在又认为低胸服饰不雅观,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的观念变得保守了?
师永涛:在传统中国的道德观中,对于女性胸部有着一种天然的警惕,如果过分突出胸部,会被认为是不贞或者淫荡。以至于到了民国,人们仍然被这一思想所制约。一九一八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就曾经以西洋装束有辱斯文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粉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
到了20年代末,大量进步女性发起“天乳运动”,政府随即倡导“天乳”,反对束胸。女性的胸部才被解放,至今不过百年。
最近几年,类似“低胸不雅观”的言论一出现,就被大量网友声讨,证明大多数人还是支持女性展示自己的身体美的。我个人也支持女性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观念。只要大家思想不滑坡,文明就不会退步。
唐朝何以延续
@三五一十五: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为什么还能延续王朝那么久?
师永涛:安史之乱后,唐朝仍然有着近一半的国祚,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的中期,是一个历史的分水岭。那么,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还能延续百余年?我们能够看到各种观点,比如:安史之乱虽然声势浩大,攻陷了唐两京,但是以安西、陇右、朔方、河西为代表的边军仍然战力强劲;比如,安史之乱属于叛乱,并没有动摇唐帝国的合法性,人民仍然支持唐朝廷。等等。
我这里分享一个观点,来自历史学者、复旦大学仇鹿鸣教授的著作《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在这本著作中,仇鹿鸣认为,中晚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之处便在于这是长达两个半世纪缓慢的“衰落”,甚至可以略带夸张地说将这一过程描述为“衰落”是后世史家提供的刻板印象。他尝试从政治的动态演变与藩镇内部的变迁入手,考索中晚唐政治运作中的惯例与默契。
简单来说,安史之乱虽然造成了藩镇林立、宦官和党争这样的后遗症,但唐王朝是仍然保持着统治,是唐王朝和藩镇在不断地和、战之间,逐渐认清了彼此力量边界和行动逻辑,双方发现对方都不能消灭自己,于是形成了一种政治默契,从而达到了某种平衡。这种政治默契也是唐朝得以维持如此之长而不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烟火大唐:一部万花筒式的唐朝生活史》,师永涛 著, 现代出版社 | 2023年4月
者:张意薇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以下简称《唐诡2》)近期热播,可谓古装探案单元悬疑剧的一匹黑马。这是一部将古典与现代巧妙融合的作品,该剧既忠实于唐朝的历史背景,又大胆地虚构人物与事件,从而创造出一种既贴近现实又超脱于现实的叙事风格。这种“贴地飞行”的创作手法不仅能让观众感受到唐代文化的底蕴,还将观众带入充满想象空间的故事世界。
晚唐段成式的《酉阳杂殂》是电视剧《唐朝诡事录》的故事底本之一。资料图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海报。
“中式诡案”魅力何在?
《唐诡》系列影视作品改编自作家魏风华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主要取材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等志怪笔记,汇集并撰写了许多唐代志怪与传奇文学中遗留下来的怪谈与奇闻,并尝试还原和揭秘那些未被正史记载的秘密,探寻历史的真实面貌。
志怪小说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从魏晋和南朝时期开始,由于民间道家信仰盛行及佛教的传入,志怪小说特别发达。在唐代商业经济发展、都市繁荣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市井文化的需要,文艺形式变得更加充实、丰富且具有生命力。以《酉阳杂俎》《玄怪录》《集异记》《博异志》等为代表的唐代志怪小说,其故事性与娱乐性进一步增强。各种奇异事件在惊悚与有趣中,展现了人性的深度与对生活的看法等,不乏哲思与深度。
志怪小说中形成的一些文学母题及其演变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人生如梦、成佛之道、阳羡书生等都被《唐诡》系列作品巧妙借鉴。
柏枕幻梦、南柯太守、黄粱一梦等志怪故事都以梦讲述浮生无常。在两季中都出现的人物独孤遐叔,在第一季《黄梅杀》单元中进入“盗梦空间”,痛失爱妻轻红,第二季《仵作之死》单元中梦游,还直把春条认轻红,吊诡的故事里藏着几多遗憾几多痴,梦假情真,其人生与仕途的起落也如梦幻一般。
“化盗成佛”这个概念体现了佛教中关于救赎和转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本质是可以改变的,即使是最坏的人也有潜力成为最善的人。《风雪摩家店》单元中,冒充县尉的侠盗龙太被释放,从而改过自新,这正是对“化盗成佛”这一概念的具象诠释。
《唐诡2》巧妙地融合了唐代志怪小说的艺术特色,并通过对文学母题的创新运用,贴合国人喜闻乐见的情韵品味与哲思雅趣,展现出脱胎于传统志怪小说的“中式诡案”那穿越时空的魅力。
历史底蕴下的“贴地”探秘
《唐诡2》能够“贴地飞行”,首先依赖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质感。剧集设定在大唐延和年间(公元712年五月至八月),以成佛寺降魔变壁画为开端,而后展开西行之旅。它不仅参考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而且还融入了韦后之乱引发的政治动荡背景。剧集明线是抽丝剥茧的探案故事,暗线则描绘了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多方势力的倾轧斗争,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复杂的政治生态。
剧中的两位主要角色——卢凌风与苏无名,虽然属于原创人物,但他们的形象灵感来源于历史或笔记小说。卢凌风原为太子亲信,后来发现自己是公主的血脉,身份与立场颇为尴尬,这与真实历史中太平公主次子薛崇简的经历有相似之处。薛崇简在太平公主事败后得到李隆基的特赦,出为别驾,远离长安。苏无名的形象在唐代牛肃《纪闻》中可以看到,他在京城以湖州别驾的身份破获了太平公主珠宝失窃案。剧中的苏无名(与古书中的人物同名)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以及能屈能伸的政治智慧,只是当抱负对撞现实,他也只能在剧中自嘲:“要是实在上不了史书,被那些志怪之书记下,我也挺知足的。”这对被网友戏称为“风餐露宿”的CP一文一武,均因屡破奇案而声名鹊起,但同时也屡遭贬谪罢黜,这与历史上一些胸怀磊落但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的官员经历相呼应。此外,他们的好友加搭档费鸡师,在《酉阳杂殂》中也有出现。
剧集在历史细节上也下了不少工夫,从服饰道具到礼仪行止都力求还原唐代风貌。比如,《降魔变》和《通天犀》单元中的大唐刀式,以及剧中对唐代女性妆容特色的展现,如额头的花钿装饰和唇膏中的乌膏,这些都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点缀,有时甚至成为破案的关键线索。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精准把握,剧集不仅展示了唐代的武器文化和时尚潮流,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民俗和风尚。
剧中还穿插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元素,如穷奇、木仆、弗述、破蛰、通天犀等异兽,以及几乎成为唐代背景悬疑剧标配的“鬼市”(如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长安诡事传》《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作品),都将真实的历史背景与丰富的虚构情节巧妙结合,构拟了一个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充满想象空间的故事世界,不仅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入唐代文化的旅程,让人领略到唐代独特的文化魅力。
再现唐朝妇女形象和地位
在唐代,妇女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唐诡2》通过细腻的情节和丰富的细节,侧面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剧中对唐代盛行的妆面、文身等习俗进行了艺术再创,并结合当时的中外交流情况,展现了唐朝这一繁华时代独有的文化特色。
《唐诡2》中,妇女的妆容和服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习俗和社会风气。《酉阳杂俎》中有关于妇女面饰“花子”的记载,并记述了一些特殊妆容是为了掩盖面部瑕疵的故事。剧中人物如《通天犀》中宋阿糜在遭受家暴后以靥钿妆容掩饰伤痕,以及《云鼎醉》中青溪入美身店请黥夫为自己画芍药,都彰显了唐代妇女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美身”取材于《酉阳杂俎》的“黥”篇。该篇记载刺青文化在唐代广受欢迎,文身内容也丰富多彩,包括诗词歌赋、亭台楼阁、飞禽走兽、神仙鬼怪等。剧中提及的无赖想刺上“生不怕京兆尹,死不畏阎罗王”,正是当时文身习俗的生动体现。此外,唐代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高。剧中独孤羊给春条的《放妻书》反映了较为开放的婚姻观念,改嫁与再嫁相对自由,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独立和自由的一种尊重。
唐朝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友好的交往关系,大量的外来物品和胡人形象出现在《酉阳杂俎》等笔记中。《唐诡2》中融入的胡旋舞、三勒浆等乐舞、酒食,都是当时流行的外来文化元素。卢凌风护送的被称为“天下水果之最”的康国金桃,正是大唐盛世的丰盛的舶来品之一。胡人往往是见多识广、懂得鉴宝的形象。《风雪摩家店》中的胡商米陀识别出神像手中宝珠,这颗被费鸡师收入囊中的神奇宝珠在多起案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唐诡2》不仅生动地呈现了唐代盛世的宏伟景象,还深刻揭示了庙堂与江湖之间那片广阔天地的奥秘,并饱含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与悲悯之情。该剧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及将传统与现代叙事技巧的完美融合,成为“贴地飞行”的典范——在保持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又不失创新与想象力。它成功地捕捉到了志怪小说的精髓,并以独特的悬疑元素与中式画风,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不仅是一次对唐风雅韵的回望,更在传统之上开辟了新程,引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那些古老历史和传说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
(作者系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
来源: 海南日报
国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王朝的治乱兴衰。
如何判定一个王朝趋向兴盛还是走向衰退?经济走势一般被作为重要的风向标。但也有不适用的时候,比如安史之乱素来被视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此时唐王朝仍处在上升阶段——河西与陇右遍地良田,长江流域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关中和河东地区的米价降到了历史新低,很多地方一斗米只需要三文钱,买一匹绢才需要两百钱,这对于一个自然经济主导下的王朝来说已属不易。民间百姓生活相对富足,连诗人杜甫都忍不住在自己的诗作《忆昔》中赞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诗人写作这首诗时,已经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社会形势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反差感,容易让诗人对过去有所美化。不过,彼时的杜甫长期流转于王朝统治核心地带,他的这番生活记录应该是可靠的。此外,当时的杜甫尚未通过科举谋取到一官半职,生活上并不顺意,但他仍然能够做出如此感慨,说明唐朝在开元和天宝初的强盛大体是可信的。当然,杜甫毕竟仅能表达自己作为个体最直观的感受,而如果将视角向上移动,就会发现这场盛世的确货真价实。
< class="pgc-img">>唐玄宗带头“炫富”
没钱的王朝千篇一律,但有钱的朝代各有各的玩儿法。
天宝八载(749),距离安史之乱爆发还有六年,年近70岁的“大唐集团总裁”唐玄宗李隆基突然来了兴致,决定带领朝臣一同去参观国库。确切地说,是专门用来存放全国各道州县所上交租赋的左藏库。
唐制中以太府寺来管理全国的财赋税收,太府寺统辖下的部门又分为左藏库和右藏库,左藏库主要接收租赋收益,而右藏库则负责接收地方州县给中央的贡品。其中,左藏库的地位更为显要,据《唐六典》所载:
“诸州庸、调及折租等物应送京者,并贮左藏……”
唐朝都城长安和后来的东都洛阳均设置左藏库。负责管理左藏库的官员虽然职衔最高只有从七品,但位卑权重。一般人不能接近左藏库,且四周都有军士守卫,就连唐太宗想从左藏库支取一部分资金来应付开销,都需要走专门的手续。而也正是如此,朝臣们必须经由唐玄宗亲自带领才能一睹左藏库内部虚实。
< class="pgc-img">>朝臣们进入库房后,许多人被眼前堆积如山的金帛惊呆了。也许之前皇帝曾经从这里支取金帛赏赐给他们,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得到的和眼前景象相比,竟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当然,参观不白看,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也为了让朝臣更加服膺于自己创造的盛世华景,唐玄宗下令直接从中取出一部分金帛赏赐群臣,而兼职管理左藏库的杨国忠因为“工作成果”颇丰也得到更多赏赐(玄宗面赐国忠金紫,兼权太府卿事)。三年后,唐玄宗又带领群臣参观左藏库,按照官阶赐予数量不等的丝织品。
左藏库中的财富,基本来自于各道州县的土地和人口税,这些税很多是以稻米等形式上交的。稻米放久了容易生虫或因环境潮湿而发馊,不易保存,所以被杨国忠等人拿到米价相对高的地方售卖,换为绢帛或其他物资。时间久了,便积累起大量财富。据杜佑在《通典》中的统计,在唐玄宗炫富的这一年,唐王朝的国库收入达到历史新高——
“凡天下诸色米都九千六百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和籴一百一十三万九千五百三十石……”
< class="pgc-img">>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免有一些朝臣的巧取豪夺,杨国忠也因此被冠以“聚敛能手”的头衔。但玄宗并不在意这些,因为在他看来,眼下四海升平,仅一个左藏库的财富都堆积如山,还不算自己的“小金库”——大盈与琼林二库。守着如此巨额财富,玄宗似乎没什么可顾忌的了。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开元盛世为何这么有钱?
唐玄宗继位之时,赶上了最好的时候。唐开国以来,太宗君臣论治,注重与民休息,边地多战事,但多能以速胜平定。高宗朝短暂,此后武则天改朝换代,建立周政权,但大体上仍延续了唐初定下的一系列方针制度。最重要的是,武则天为唐玄宗留下了一大批治国能臣,如姚崇、宋璟和张说等。这些人中很多有在地方从政的经验,懂得民间疾苦,而唐玄宗又能给予其充分信任,所以玄宗朝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李隆基时值壮年,也很想干一番事业,所以虚心纳谏,克制欲望,政风清廉,国势蒸蒸日上也在意料之中。
经济发展起来了,但这不代表税收也会随之大量增加,为此,玄宗决定削减甚至剥夺一些食封贵族的待遇,给中央财政减轻负担。此外,这一时期土地兼并较为严重,土地所有和户口数量等情况不清,也需要专门清查,以确定征税对象和合理的标准,便有了唐玄宗支持下的宇文融“括户”之举(指通过检查户口,将隐漏不报和逃亡人口搜括出来)。据陈明光先生研究考证,在开元九年到十二年(721-724)的三年多时间里,朝廷掌握的纳税户数增加了八十万之巨。
在解决了发展经济和征税两方面的问题后,玄宗在开元初关乎“花钱”的问题上非常谨慎。与安史之乱后唐廷“量出制入”(即先确定花多少钱再去征收)不同,玄宗采取的是“量入为出”的相反原则。这样就在无形之中遏制了许多官员额外加征税赋。在这方面,玄宗任用了许多能人,即便是被民间长期视为“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在协助唐玄宗花钱的方面做得也无可指摘。如之前左藏库负责掌管来自全国赋调租税收入的职能,就被李林甫组织人员编写成具体条文载入《唐六典》。
< class="pgc-img">>据白钢先生编著的《中国政治制度史》所载,开元二十四年(736),时任户部尚书的李林甫颁发《长行旨条》五卷,将赋税收入细目、税率,并将征收放免办法形成条文,成为各州县编制和审查预算的准则,进一步改革了财政预算的体制。
李林甫和张九龄等人为争权内讧,落井下石,道德上有问题不假;但是在巩固唐初以来的制度建设方面,他们努力让经济制度跟上而不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也是不可否认的。即便《旧唐书》的撰者鄙视李林甫的两面三刀,也不得不慨叹:
“宰相用事之盛,开元已来,未有其比。然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
意思是说,唐玄宗给予李林甫高度信任,使其权倾一时,但李林甫行政能力突出,做事情的确无可指摘。
国势崩坏下左藏库的命运
折腾了半辈子,唐玄宗也想好好享受一番,而杨贵妃的出现更让他绞尽脑汁花钱来博美人一笑。于是,为了满足二人的娱乐和休闲需求,关中地区兴建了众多设施;爱妃想吃口新鲜荔枝,唐玄宗更是利用驿站系统马不停蹄地接力转送。在李林甫病逝后,杨国忠把持了财政大权,并迅速迎合唐玄宗日益膨胀的物质需求。由于杨国忠的顺从,唐玄宗放心地将更多权力委托给他,使杨国忠得以兼任多个要职,包括吏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太清太微宫使、判度支、剑南节度、山南西道采访、两京出纳租庸铸钱等,并培植起一批为其敛财的党羽。左藏库的绫罗绸缎堆积如山,也与杨国忠的搜刮聚敛有一定关系。
< class="pgc-img">>唐玄宗在对待杨贵妃时舍得花钱,在对外战争中同样如此。吐蕃是唐朝在西北地区的劲敌,从太宗朝开始就与其冲突不断,于是玄宗立即命令河西陇右的唐军精锐主动出击,攻打青海地区被吐蕃军占据的石堡城。唐军死伤数万,后勤耗费巨大,最终才夺取一个只有几百吐蕃兵守卫的据点。
这还不算完,杨国忠恃宠而骄,也想在边境线上找些便宜,于是挑起与南诏的战事。这场战争更是旷日持久,由于唐军不服水土,战线又拖得过长,结果“馈饷之所乏,物故者十八九。凡举二十万众,弃之死地,只轮不还,人衔冤毒,无敢言者”。据相关统计,唐朝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几年的军事开销高达1260万石一年,而天宝年间每年的地税收入也才1240万石左右。
唐廷在对南诏的战争中损失惨重,而杨国忠仍以大获全胜加以粉饰,玄宗事后有可能得知真相,但也懒得追究,毕竟左藏库有钱,经得起折腾。
可是,经济上的富裕,掩盖了政治上的深层问题。在频繁的对外战争中,许多边地将帅的权力不断增长,并背着朝廷豢养私军,其中以范阳的安禄山最为典型。而唐初以来均田制与租调制度的崩坏,更导致大量破产农民流入军队。唐初的统治者原先把三分之二的军队都安置在关中地区,以实现对地方的有力控制。而到了天宝元年(742),形势发生逆转,内地的唐军只有8万人左右,而掌握在藩镇节度使手中的边防军已经达到了49万之众,这些还不算边地将帅私自训练培养的卫队。
唐廷对安禄山的疏于防范最终导致了大规模军事叛乱的发生,河北二十四州县在极短时间内沦陷,此后唐军主力在洛阳与潼关相继战败。大难临头,但唐玄宗还算清醒,他觉得事情到了这份上,该花钱的地方一定要舍得——于是为了保卫长安,玄宗又想起了自己那资产丰盈的左藏库,下令从中拿出大量金钱锦帛募集新军抵抗。
< class="pgc-img">>皇帝是豁出去了,但兼任左藏出纳使的宰相杨国忠却执意抱紧坛坛罐罐,不肯轻易放手。据《旧唐书·食货志》所载,安禄山起兵之时,“两京仓库盈溢而不可名”,但杨国忠坚称“不可耗正库之物”。为了募集到军费,杨国忠宁可安排御史崔众去尚未被战乱波及的河东地区出售僧籍。由于唐代出家人大多可享受不纳税的特权,导致不少人趋之若鹜,短时间内就得钱百万,杨国忠趁机又发了一笔横财。
到了玄宗带着杨贵妃匆忙逃离长安的前夜,杨国忠才发现很多国库里的东西带不走,他建议唐玄宗将其付之一炬。但唐玄宗居然生出了一个不知是良心未泯还是有些天真的想法——“只要我不毁掉左藏库,叛军进来搜刮走这些财富,吃饱喝足,就不会再去伤害我的子民了。”
但后来的事实发展显然同其设想相反。玄宗一行人刚撤离长安,不少百姓就趁乱冲入宫禁左藏库中抢夺,左藏库燃起了熊熊大火。安史叛军进城后,又把长安城翻了个底朝天。诗人杜甫当时也遭囚禁,看到昔日的盛世图景碎了一地,不觉哀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仅仅几个字便道尽了叛军洗劫后的衰败景象。
后来,唐军终于收复了长安,但左藏库物资充盈已经人尽皆知,许多勤王的将帅都想利用这段动乱时期从中捞走一笔。此时掌管财政的是第五琦(字禹珪,唐朝政治家、理财家),他发现哪个山头也得罪不起,于是干脆将左藏库合并入皇帝的私人金库,即大盈和琼林两库,这才让此事有所平息。但这又助长了皇帝的私欲,而且皇室开支和国家管理的用度不分明,也导致财政系统低效混乱。
到了唐德宗朝,左藏库掌握租赋的职能才在宰相杨炎的坚持下被恢复。可皇帝私人金库对国库储备的侵蚀却未因此中断,国库与皇帝私库的财富也被更多人觊觎。结果长安城又被一伙乱兵攻占,而驱动这些乱兵谋乱的直接动力,正是储存皇帝私人财富的大盈与琼林二库。
参考文献: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年8月。
2.(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
3.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
4.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9月。
5.张明扬:《弃长安》,北京:天地出版社,2022年1月。
6.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7.葛承雍:《唐代的左藏、右藏与内藏》,《人文杂志》,1990年第5期
8.周云:《唐代太府寺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李文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