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圣则名。”蚌埠境内的涂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圣山。据史料记载,蚌埠的涂山是四千多年前大禹劈山导淮、召会诸侯的地标性山脉。早在汉代,涂山之巅就建有纪念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禹的禹王宫。涂山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台桑成婚、三过家门而不入、石开启生、望夫石、会诸侯等一系列大禹文化的历史传说都在当地广为流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大禹治水成功会诸侯的日期),以祭祀大禹为内容的涂山庙会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临淮居民。这是淮河流域史料记载最早、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最能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的盛会。
地域文化是地域旅游之魂,文旅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新旅游的新模式。近年来,蚌埠市深入挖掘蚌埠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强建设涂山文旅品牌,助力安徽文化强省建设。今年蚌埠涂山大禹庙会正值五一期间,涂山庙会以“四海聚贤,礼敬帝禹”为主题吸引了数不胜数的沿淮民众和外来游客。人们着汉服、行汉礼,祭拜大禹。蚌埠涂山文旅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对沿淮地带乃至整个皖北的文旅发展都有很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蚌埠的涂山历史底蕴深厚,其文旅融合发展有四个突出特征。
科学多元的创新性。蚌埠的涂山是大禹治水的一个重要地标。《孟子》中记载了大禹劈山导淮的过程。大禹劈山导淮的山就是指今天淮河边的荆山和涂山。彼时,荆山(位于今淮河西岸)和涂山(位于今淮河东岸)是连在一起的,挡住了洪水下泻的通道。大禹率领当地人把山凿开,使洪水从中间流过,成功解决了这里洪水泛滥成灾的难题。
涂山大禹精神是一种奋发有为、以水为师的科学创新精神。《淮南子》载:“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因”即遵循事物固有的本性加以利用。大禹治水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尊重客观规律。面对滔滔洪水,大禹深入了解洪水的症结,把握规律,“左准绳、右规矩”,改“围堵筑障”为“疏顺导滞”,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平息了水患,又引水灌溉农田,开创了中国水利史上化害为利的先河。
《尚书·益稷》记载“予(大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大禹是涂山的女婿。大禹治水期间与涂山氏女娇结为夫妻。之后,大禹为了治理天下水患多次奔波于江淮之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女思念丈夫,天长日久化成了一块巨石,就是今天涂山上的望夫石,也叫启母石。《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涂山女娇在等待大禹时创作的《候人歌》:“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候人歌》是我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首恋歌,也被称为南音之始。后来的《诗经》《楚辞》用“兮”字都是受到了这首歌的影响。
文明转折的坐标性。涂山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史前文明向历史文明跨越的转折点。四千多年前,大禹在此会盟诸侯,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把肆虐的水患治好后,召集天下的部落首领来到涂山议事就是史书中记载的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事实。
自汉代以来就出现了关于涂山的地望之争。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国内学者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的考证研究,认为“禹会诸侯”的涂山就是蚌埠地区的涂山。谭其骧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把涂山地理位置定位在蚌埠。他说:“传说中有多处涂山,最值得纪念的当属蚌埠涂山。为什么呢?很多涂山是后起的,比较起来蚌埠的涂山最早。另一方面,还要看它合不合理。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也就是说大禹成了大量部落联盟的酋长和首领,有了天子之位,那么应该在中原地区,在安徽涂山召集上万个部落来开会,好像比较合理。”
蚌埠境内的涂山古名当涂山,俗名东山。涂山之巅有禹王宫,山道两旁有台桑石、望夫石。涂山南十里有四千多年前禹会诸侯遗址——禹墟,该遗址正在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涂山是古禹会诸侯之地,是中国最早的国家雏形的形成地,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坐标和历史见证。蚌埠市正规划建设涂山公园项目,为市民打造城市西部的“后花园”。根据项目规划方案,涂山公园项目位于禹会区涂山脚下,北靠涂山风景区。涂山公园项目将植入大禹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大禹文化的重要载体。
融合南北的包容性。蚌埠涂山成就了大禹一生建功立业最卓越的时期。2007-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涂山脚下的禹会村遗址(禹墟)进行了五次规模性发掘,面积近万平方米。研究认为禹会村遗址存在大型礼仪性祭祀活动,出土了大量相同时期且具有不同地区考古学文化特点的陶器,地域范围涵盖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这些是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见证,凸显了各地文化交汇于此的文化现象。可见,早在四千多年前,涂山就是融合南北文化的文化中心,中华民族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包容性由此开启。
涂山位于淮河东岸。淮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蚌埠的母亲河。淮河流域处于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千里淮河是中华大地上一道天然的南北分界线。这里是“南方人说他是北方,北方人说他是南方”的地方。这里的气候、地理、饮食、交通、习俗等皆有融通南北的包容性。“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收了大河湾,富了半边天”“江淮熟,天下足”等当地俗语描述了淮河岸边农业的丰足。“淮河两岸好地方,河南(指淮河以南)吃大米,河北(指淮河以北)吃杂粮”反映了该地区南稻北麦的特点。今年五一假期期间,蚌埠文旅活动策划推出了蚌埠美食“皖C三件套”:“小龙虾+烧饼夹里脊+冰酒酿”,成了天南地北的游客来蚌“打卡”时的必点美食。据介绍,“皖C”是蚌埠牌照号,代表蚌埠,同时取意“C位”。“都说中华美食遍天下,遍天下的美食都在蚌埠开了花。烧饼、包子、油茶、春卷、辣汤、麻圆、米线、凉皮、火锅、拉面、水单饼、大麻花,吃啥啥香,你要啥有啥”,网络歌曲《烧饼夹里脊》唱出了蚌埠人的热情好客,也彰显了蚌埠沿淮饮食上融通南北的包容性和地域特色。这些口耳相传的俗语、歌曲和特色小吃成为蚌埠涂山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独特的饮食名片。
绿水青山的现代性。涂山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更以独特的物产、秀丽的风景而闻名遐迩。“七月小枣八月梨,九月石榴乱赶集”。蚌埠的涂山是石榴之乡,涂山位于淮河之滨,地处北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渡带,兼有南北方气候特点,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这里的气候、水源和土壤非常适宜石榴生长。涂山种植石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涂山的石榴皮薄、粒大、含糖量高、含酸量低。其玉石籽、玛瑙籽核软可食,籽粒晶莹,风味醇厚。每年的重阳节正是石榴硕果缀枝的时候,此时的涂山漫山遍野缀满石榴红,游人观青山美景品红榴甜香的同时,遥想当年大禹在此地群会诸侯的雄姿与盛况,这是来涂山旅游才会有的独特体验。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石榴花红似火,寓意吉祥,石榴果红彤饱满、千籽同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在新时代,石榴还是团结的象征。独特的石榴使涂山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有“说头”,更有“看头”“吃头”和“想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蚌埠的涂山临淮而立、因水而兴、治水而荣。蚌埠的涂山不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而且风景旖旎,钟灵神秀。这里山水相依,水秀山清;这里有科学多元的人文创新精神,有融合南北的包容精神;这里是中华文明兴起的地方。近年来,蚌埠市启动了“靓淮河”工程,旨在打造“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淮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淮河的水更清了,涂山的风景更美了。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古老的淮河、涂山正在焕发新的发展生机,释放新的文旅能量。
作者:于景超,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讲师
来源: 光明网
夏朝】03 攻打有扈
话说启得权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领。一直和夏族不对付的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因为有扈氏的实力强大,对于帝位同样有觊觎之心,所以拒绝出席钧台之会,公开反对夏启。为了维护自己政权的稳定性,启以“恭行天之罚”的名义讨伐不服从他的有扈氏,史称甘之战。《史记·夏本纪》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的记载,结果是有扈氏被打败,夏后启灭掉了有扈氏,族众也被沦为牧奴。
关于有扈氏,这里我们要讲一下。
有扈氏之“氏”,应该解释成“氏国”,即氏族国家,而不是氏族。在有扈氏国中,有扈氏族是君王之族。有扈氏,古部落名,姒姓,是夏代时期一个部落。有扈氏在哪里呢? 【史记. 集解】:地理志曰扶风鄠县是扈国。夏代所属的扈国,在今西安市西南的户县。
甘在哪里?【史记集解】:马融曰:“ 甘,有扈氏南郊地名。”【索隐】:夏启所伐,鄠南有甘亭。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甘在今户县甘亭镇一带。
传说禹时就曾发生过“攻有扈”,“以行其教”的战争。
因为禹在完成治水及战败三苗后,实力更强,威势益增。曾在涂山(今安徽蚌埠西怀远县)召集中原各族系部落首领聚会,以确立其最高领导地位,这就是“涂山之盟”。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有不从者,如曹、魏、屈、骛等族,俱被禹以武力征服。此际,禹的权力已超出部落联盟领袖具有的公共权力范围。在会稽之山召集部落首领集会时,防风氏后至,竟被禹杀。与禹同为姒姓的有扈氏,是位于禹所在地阳城(今河南登封告城)西方的强大部族,对禹的权力膨胀,颇为不满。禹遂召集所属部落进攻有扈氏。经多次交战,终未能将其彻底征服。
有扈氏是当时一个强大的部落,有和大禹、夏启所在的夏部落叫板的实力。当两个强力部落都对最高权力发生兴趣的时候,战争必不可免。大禹在讨伐有扈氏之前,也发表了誓师演讲。
大禹宣称自己并不是为了有扈氏的土地和人民,而是代表上天来惩罚有扈氏。有扈氏凭借自己的强大,想要取大禹而代之,所以大禹攻有扈,“以行其教”。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夏启攻打有扈氏,套路和大禹一模一样,是大禹对有扈氏征伐的延续。这一战对夏朝十分重要,可以说是立国之战。但战争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双方打得十分激烈。夏启在土地、人民、军队都超过对方的情况下,仍旧“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对此,夏启总结了原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因此,夏启开始“修德”,“期年而有扈氏服”。
因此,夏启对有扈氏的战争,是尧舜禹以来对最高权力争夺的延续。有扈氏对于“禅让”的维护也好,借维护“禅让”的名义争夺最高权力也好,都和夏启的“家天下”是有根本冲突的,所以战争必不可免。“防风氏后至”、“有扈氏不服”等情况,也侧面反映了那时的联盟的松散,大禹、夏启等即使称帝,也没有绝对的权力。而只能借助“亲亲长长,尊贤使能”这些“修德”的手段,来加强和维护自己的统治。
说关注我的人都实现了财富自由!别再犹豫,赶紧加入我们,一起走向人生巅峰!
你或许品尝过鲜美的河蚌
,也听说过璀璨的珍珠,但你是否想过,在中国,一座城市的名字竟与“蚌”紧紧相连?它,就是坐落于安徽省的蚌埠,初次耳闻这个名字,你或许会误以为它是一种美味的海鲜,又或者在读音上犯了难图片来源于网络
>“蚌埠?这名字有意思,是盛产河蚌的地方吗?”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着他们的好奇,城市的名字如同人的姓名,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密码
蚌埠,这个名字乍听之下,似乎与现代都市的繁华格格不入,反而透着一丝古朴和神秘,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得名的?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一段精彩的故事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沿着时间的长河溯流而上,去探寻这座城市名字的起源,早在7300年前,淮河两岸便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双墩、涂山,这些古老的地名,见证了先民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考古学家们在双墩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蚌壳和蚌制品,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蚌”就与当地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利用蚌壳制作工具,将其碾碎成粉加入陶土中,烧制出更加坚硬的夹蚌陶器,“蚌”的实用价值在那个年代便已得到充分体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蚌埠”这个名字的由来
,则与淮河密不可分,淮河,这条古老的河流,蜿蜒流淌,孕育了无数的生命,也塑造了沿岸地区的文化风貌,在蚌埠境内,淮河水流平缓,河滩开阔,为河蚌、螺蛳等水生生物提供了优渥的生长环境每当淮河涨水过后
,河滩上便留下一片片白花花的蚌壳,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这个遍布河蚌的渡口称为“蚌埠”,“蚌”与“埠”就这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名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来蚌埠的名字是这样来的,真是长见识了!”网友们纷纷感叹,一个简单的名字,背后却蕴藏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也不禁让人对蚌埠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
“蚌埠”这个名字,不仅记录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从古至今,蚌埠都是淮河流域的重要城镇,它北接齐鲁,南连江淮,是南北文化交汇之地,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蚌埠的历史一定很有意思吧,有没有发生过什么著名的历史事件?”有网友对蚌埠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翻开蚌埠的历史画卷
,你会发现,这里曾是无数英雄豪杰的舞台,也曾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见证者,早在4000多年前,生活在蚌埠一带的淮夷部落,就开始人工养殖河蚌,剖蚌取珠,制作精美的装饰品,并向王室进贡图片来源于网络
>《禹贡》中记载的“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就提到了淮夷进贡珍珠的事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早在古代,蚌埠地区的珍珠养殖业就已相当发达
“哇,没想到蚌埠的珍珠养殖历史这么悠久,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网友们纷纷表示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珍珠养殖,蚌埠还与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着不解之缘,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就曾在路过涂山时,娶了涂山氏女为妻,并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
而发生在蚌埠固镇境内的垓下之战
,更是楚汉相争的决定性战役,刘邦与项羽,这两位历史巨擘,曾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最终,刘邦凭借着韩信的十面埋伏,赢得了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战争图片来源于网络
>“垓下之战可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战役
,没想到就发生在蚌埠!”网友们纷纷感叹,一座城市,因为历史的沉淀而更加厚重,也因为文化的滋养而更加迷人时间流转
,到了近代,随着津浦铁路的建成通车,蚌埠逐渐发展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连接南北的京沪铁路,以及淮河航运的便利,为蚌埠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图片来源于网络
>“蚌埠南站可是京沪高铁七大车站之一,每天经过的列车数量多得惊人!”网友们对蚌埠的交通枢纽地位表示赞叹
如今的蚌埠,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它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积极拥抱现代文明,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蚌埠,一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真是令人期待!”网友们对蚌埠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从“蚌”到“埠”,从古老的渔村到现代化的都市,蚌埠走过了一段漫长而辉煌的历程,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淮河之滨,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蚌埠的故事还在继续,它的未来也必将更加精彩,你是否也想去这座城市走走看看亲身感受它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魅力呢?
本文倡导正能量,无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