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巫恒通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南京12月28日电(记者邱冰清)在句容市烈士陵园内,有两尊半身铜像,那戴着副眼镜,双眼炯炯有神,永远充满坚定不屈的青年男子,就是当年与日寇进行不屈斗争,最后壮烈殉国的抗战英烈巫恒通。
巫恒通,字天侠,1903年出生于江苏省句容县白兔镇柘溪村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求学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毕业后,在无锡县立第四小学(梅村小学)任教,先后任句容县女小校长、南通师范附小教师、句容县督学。1936年任泰兴县教育局长。1937年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3月,被国民党泰兴县政府以擅离职守罪名逮捕入狱。
1938年夏,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抗日,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10月,巫恒通被保释出狱,与陈毅、管文蔚畅谈抗战大计,并送儿子巫健松到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学习。1939年3月,成立句容县民众抗敌自卫团,主动接受新四军指导。11月,句容县民众抗敌自卫团改编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新编第3团,任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皖南事变后,日军乘机反复“扫荡”茅山地区,巫恒通在江苏句容多次指挥部队击退日军的突袭。日、伪军对他恨之入骨,杀其兄,掳其子,毁其家。巫恒通慷慨陈词:“坚持抗敌,有敌无我,有我无敌!有敌人在,房屋被毁,人被杀,这是必然遭遇。只有把敌人驱逐出国境,才能保全生命财产。现在什么是我所有的呢?我只有抗战到底的决心。这是我应有的,而且是我应尽的天职。”4月,巫恒通任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句容县县长。
1941年9月6日,巫恒通在大坝上村遭到日军包围,负伤被俘。日军百般威胁利诱,并将其幼子巫健柏带到囚室企图软化其意志。巫恒通对幼子说:“你要永远记住你伯父、伯母和叔父是怎样死的,永远记住你爸爸是怎样至死不投降的……你爸爸就要像文天祥、史可法那样为国牺牲了,你要继承父辈遗志,长大后献身革命,做一个有志气又有骨气的中国人。”巫恒通绝食8天,壮烈殉国,时年38岁。
印章、毛毯、方桌、长凳……在江苏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里,陈列着抗战时期巫恒通烈士使用过的物件,表现出烈士艰苦朴素、坚强乐观的人生信念。“我们家人一直都是听党话跟党走,做老实人,做老实事。”“巫氏一门忠烈,前赴后继保家卫国,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将代代相传。”巫恒通的孙子巫充实这样对记者说。
者: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庄若江
吴与越,都曾是历史悠久的古国,文化积淀同样深厚,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在华夏文明史和东亚文化圈中也有独特地位。人们习惯把长江以南苏浙地区的大片土地统称“吴越”,把这里的文化称“吴越文化”,自有其道理。因为两地文化颇有共性,不过若细审之,却并非全然一致。
到汉代已不分彼此
越文化的基底是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先越文化阶段(旧石器时代末——新石器时代),以会稽(绍兴)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并沿海岸向南北延展,沿着长江向西南、西北发展;中越文化阶段,以4000多年前大禹在会稽召会诸侯、择先越最优部落为基础建立“夏后之国”为标志;后越文化阶段,即春秋时期的越文化。
吴文化则是江南土著文明与中原文明交融的产物。河姆渡文化发祥后直到良渚文化时期才传播至太湖流域。3000多年中,环太湖地区一直以渔猎为主、农耕为辅。泰伯带来中原农耕文明,“化荆蛮之方,与华夏同风”,才使吴地后来居上。在吴越争霸中,吴也具有更多文化战略上的优势,但终因夫差的错误而改变了这一格局。不过,吴越虽然政治军事对立,文化早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成为江南文化的基底。
到汉代,“吴越”已不分彼此。三国时东吴割据江东,与魏蜀成鼎足之势,越地是其稳定后方。五代十国时期,以钱镠为国王的吴越国建立,进一步实现了吴越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东晋至南宋的三次大规模北民南迁,为吴越文化输入资金技术的同时,也融入了北方的文化。宋韩淲《涧泉集》有诗曰:“太湖渺渺侵苏台,云白天青万里开。莫道吴中非乐土,南人多是北人来。”南宋时,吴越文化彻底摒弃了“尚武”传统,转而崇文重教。宋元时期吴越文化优越性已十分明显,在文学、艺术、科学、制造等方面皆远超北方。明中叶后与海外交流渐多,吴越地区得风气之先,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芽几乎同时在两地发生。明清时江南经济繁荣,文化鼎盛,康熙“东南财富地,江左人文薮”的诗句正是对江南的真实写照。
近代以来,吴、越文化在上海发生深层交汇,北承京津,南通港粤,兼收东洋、欧美新思潮,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在兼容并蓄中走向现代。随着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迅速崛起,吴越文化也被最大限度激活,重焕青春。
吴越共有“水文化”
吴、越文化的共性,源于地理环境、气候以及生活习性的相似。这种相似性表现在衣食住行、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多方面。吴越人皆爱临水枕河而居,以稻米为主食,同样擅长蚕桑纺织,善用舟楫,民性相近。“吴钩越剑”自古天下名重,精妙绝伦。精良的青铜铸造术,发达的造船业,多彩的陶瓷手工艺,以及后来发达的纺织工艺等,都是吴越所共有。早期,吴越同尊龙与鸟,后来也有同样的宗教信仰。甚至自成一体的语言体系,虽有所殊异,但交流并无妨碍,助力了文化的区域内融合。
吴越地区多水,水网密布,通江近海,交通便利,百姓善用舟楫,有丰富水上生活劳作经验,吴越文化也共有“水文化”之特质。这种文化灵动智慧、敏察善纳、开放通达、兼容并蓄,善于审时度势,敢于探索,敏于转向,具有鲜明“智者文化”特点。总之,水的许多特征,早已融入吴越人的血脉,化作群体性的个性与禀赋。
吴越之地的水环境,也孕育了锐意进取、敢于开拓的文化精神。吴国的开凿运河、强兵利器、四面拓疆,越国的卧薪尝胆、隐忍图强、同仇敌忾,都显示了进取图强的精神特质。江河湖海,也成就了吴越文化的开放性,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元素,能够包容一切富于生机的文化因子,并不断更新和自我扬弃。晋唐以来,这种开放善纳精神有增无减,在文化重心南移和引领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作用。
唐代以来,吴越之地,社会稳定,望族群集,天下财赋,大多出于江南。中唐韩愈就曾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全唐书》的描述是“机杼耕稼,提封七州,其间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三吴之会,有盐井铜山,有豪门大贾,利之所聚。”
经济的繁荣孕育了崇文重教的民风,吴越之地古来文人雅士多,吴越地区书院多,藏书楼多,明代时藏书大家多出于苏浙,苏浙书画家也多。《四库全书》修书时,江苏浙江的供书数,亦居全国一二。
明清时期,吴越文化成熟圆润,反哺中原。苏杭地位极高,才子俊彦汇聚,文化艺术繁荣。江南子弟一直是科场主角,明清时期更占绝对优势。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共诞生596名文状元,苏浙状元数占总数的35%以上;清朝的114名状元,江苏49人,浙江19名。至2016年末,新中国1629名两院院士中,籍贯为苏浙沪的院士909人,占比56%。
由粗转精,刚柔相济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吴王沉湎美色、纵欲轻敌而致亡国;勾践卧薪尝胆,隐忍图强,反败为胜,这些早期传奇似乎早为吴越文化烙印了不同的历史胎记。楚灭越后,楚地东扩。因春申君封吴,“治吴凡十四年”,楚文化对吴地经济、文化影响皆多于越。
吴地气候环境条件优渥,百姓生活较为安逸,民众喜食新鲜鱼虾,口味清淡;而越地靠海,鱼汛来了大批海产登岸,故善制腌腊。越人捕鱼不比浅水太湖而需要冒险,所以性格更趋大胆、粗粝;艺术上亦如此,吴地艺术相对古雅柔婉、精致藻丽,如昆曲评弹;而越地艺术则一定程度保留了古远朴拙、刚劲苍凉的气息,如绍兴高腔,吼起来有西北秦腔味道。
南宋时,就有士人提出抗金复国要“以越事为法”,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将越文化特征概括为“慷慨以复仇,隐忍以成事”。“隐忍成事”乃古越人报仇雪耻、发愤图强的方式,其源头可追溯至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隐忍成事,强调沉着内敛、隐忍坚韧,其实在今天浙江籍企业家的创业中,尤其是温州人的抱团打拼中仍可见一斑。
越地原点文化中的“卧薪尝胆”、“慷慨以复仇,隐忍以成事”的性格,在历代越人、特别是“有骨气的文人”中尤其突出。秋瑾、徐锡麟、邹容、鲁迅等人,作为近现代越地“士人”的代表,既有文人的一面,更有“斗士”的一面。毛泽东曾有诗云:“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造成吴与越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吴越两地除了环境差异外,从历史源头看二者原生文化就不同,吴统治者乃周室血统,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越统治者则具有鲜明的土著特色,即所谓“文野之别”。古吴国自寿梦起,与周晋鲁等中原诸侯交往频繁,在接受外来文明上得天独厚。越地偏于一隅,多山靠海,与中原联系不多,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越与吴楚相邻,曾是两国的属国,为维持自身独立性不得不采取封闭策略,因而更多保留了古老朴拙、刚劲豪放,并带有野性的文化特质。
从风俗看,越文化也具有更多原始性,先秦典籍载越地民俗“断发文身,凿齿锥髻,踞萁而坐”,“喜生食、善野音”,重巫鬼信仰等,明显有别于中原的峨冠博带礼乐文明。“越人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的原始习俗也折射出越人的生存艰险。古吴文化虽然也有古越人烙印,但在中原文化影响下起了变化。
环境的相对恶劣,造就了越文化英勇果敢、刚健朴拙,但在后来的吴越融合、原住民外迁和北人南移的历史背景下,随着文化传承主体的改变,越文化也随之而变。越文化形成于诸侯争霸历史情境中,但后来越地不仅远离逐鹿中原的战场,反而成为中原难民的避乱之地,大量豪族士绅、文人墨客的涌入,使越文化的内涵不断发生嬗变,文风日盛,终成名士荟萃、人才辈出之地。生活环境的逐渐改善、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也促使文化由“俗”向“雅”、由“粗”向“精”转变。
吴越文化的差异只是相对而言,在历史的演进中二河交汇,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早期吴人的“尚武”“轻死易发”并不代表缺少智慧,越人的刚勇坚韧也并不排斥精细雅致,吴越文化是古朴绮丽的融合,是雅俗交融、刚柔相济的产物,正如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雕“鸟日同体”,良渚文化时期的玉雕,吴越争霸时期精美无比的“吴钩越剑”,还有后来绚丽飘逸的丝绸,都是文化多元性最具说服力的佐证。
文 | 余辉
2月9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这是春节后,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第一份意见。
政知君注意到,这两年来,中办、国办发布了多份文件,但聚焦“关工委”工作的,这还是首次。
聚焦“关工委”
据官方介绍,发布该意见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发挥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在教育、引导、关爱、保护青少年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 class="pgc-img">>“五老”,指的是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
2020年11月17日至18日,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30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领导,支持更多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
据中国关工委官网介绍,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是党中央批准成立的,以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党政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负责人参加的,以关心、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的群众性工作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关工委主任是她
目前,中国关工委主任是顾秀莲。
顾秀莲,女,汉族,1936年12月生,今年86岁,江苏南通人。公开资料显示,她曾在纺织工业部、国家计委、江苏、化学工业部工作,担任过江苏省省长、化学工业部部长等。
< class="pgc-img">>1998年,她履新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2003年3月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3年8月当选为全国妇联主席。
2008年3月,顾秀莲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至今14年。
据官网介绍,中国关工委的常务副主任有8人,副主任有19人,分别来自中组部、中宣部、文明办、政法委、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文旅部、国家卫健委、广电总局、体育总局等。
< class="pgc-img">>今年1月18日,全国关工委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顾秀莲出席会议并讲话。
她提到,2022年要担负起党赋予关工委的政治责任。
她说,注重价值引领、立德树人,深化传承红色基因工程,积极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发挥广大“五老”在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等。
< class="pgc-img">>“增强青少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此次公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提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努力学习、健康成长、艰苦奋斗;支持更多老同志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老有所为、发光发热。
此外还明确,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积极探索适合关工委特点的方法路径,使关心下一代工作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明确了几大重点任务,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意见提到,在青少年中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活动,打牢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思想根基。
加强理论宣传普及和阐释解读,深入宣传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增强青少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此外,重点任务还包括:
-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 积极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和权益保护
- 实施“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
- 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意见中特别提到,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不断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引导少先队员从小培养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
同时还明确,加强网络环境保护,积极运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科学上网,参与净化网络空间和网吧义务监督活动。
及时把这些老同志充实进关工委领导班子
“加强关工委组织建设”“强化组织实施”也是意见的题中之义。
中央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支持更多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理顺和完善领导机制。各地要加强统筹谋划,认真研究部署,强化经费保障,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更好发展。
广泛动员政治素质高、热心公益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老同志参加关工委工作,及时把新退出领导岗位、身体健康、热爱青少年工作的老同志充实进关工委领导班子。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有计划地开展学习培训,努力将关工委建设成老有所为的重要舞台、老有所学的重要课堂、老同志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各地可结合实际,对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给予关怀帮助,在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进行看望慰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对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五老”,按规定给予鼓励和表彰。
资料|新华社 人民网 央视等
校对|罗晶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