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讯 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的公告(2024年第40期)显示,在近期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北京盛京粤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饭碗、炖肉碗被检出大肠菌群超标。
公告显示,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抽检保健食品、食用农产品、餐饮具共655批次。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验和判定,合格645批次,不合格10批次。不合格产品信息显示,北京盛京粤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饭碗、炖肉碗大肠菌群检验结果为“检出/50cm2”,标准规定为不得检出。
据介绍,针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及餐饮具,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要求属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调查处理。
编辑 王琳
校对 柳宝庆
018年5月,泰国南部宋卡府地区的一条运河中发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巨头鲸。尽管兽医小组努力地抢救着它的生命,鲸鱼最终还是死亡了。
然而,当剖开这条鲸鱼的肚皮后,所有人都沉默了:里面有80多个塑料袋,重量达到8公斤。塑料的大量摄入导致鲸鱼无法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是鲸鱼的直接死因。
据统计,塑料每年在泰国水域杀死了至少390只哺乳动物,但塑料袋带来的巨大污染显然不局限于泰国。2020年全球塑料产量达到3.67亿吨,人均塑料消费量达46.60千克。巨大体量的废塑料难降解、回收利用率低,成为了触目惊心的“白色污染”的来源。
从1999年十余个省市限制使用超薄塑料袋,到2021年1月各主要城市开始执行是“升级版限塑令“,我国对塑料的产销限制走过了21个年头。
在这样的背景下,“可降解材料制品”风头渐盛,一家逐渐向可降解塑料转型的一次性餐饮具企业近日向创业板发起了冲击。
5月19日,合肥恒鑫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鑫生活)披露了招股书,拟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华安证券担任保荐人。
限塑令下,可降解制品兴起
恒鑫生活的创始人是一对合肥夫妇。1997年,樊砚茹和严德平设立恒鑫印务,主要从事制版和印刷,产品为宣传画册、资料等印刷品,这也是恒鑫生活的前身。
随着生活中纸杯的逐渐普及,夫妇俩看中了这条越来越大的赛道。2001年,恒鑫生活引入纸杯生产线,主营业务逐渐由印刷服务业向纸制餐饮具业转型,2004年产品开始出口至海外。
为遏制“白色污染”,国家于2007年底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并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不仅超市、集贸市场等地开始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各类取代塑料的环保购物袋也随之兴起。
夫妇二人嗅到了商机。2008年后,恒鑫生活开始自主开发定制PLA淋膜生产线,用于生产PLA淋膜纸杯,成为国内较早具备全流程 PLA 纸杯生产能力的企业。
此时,公司的拳头产品是PLA淋膜纸杯。2014年恒鑫生物收购罗宾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结合其注塑、吸塑等成型技术,开发出PLA刀叉勺、吸管、塑料杯等产品,拓宽了公司的产品线。
PLA是聚乳酸的简称。它通过可再生的植物资源(如玉米、红薯等)提炼出的淀粉原料制成,是一种新型的可再生生物降解材料。
恒鑫生物的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和销售纸制与塑料餐饮具,其原料既包括传统的塑料粒子和原纸,也包括PLA粒子。
具体产品主要是饮料包装,包括纸制和塑料的杯体、杯盖、杯套及吸管、刀叉勺等餐具。近年来,公司的塑料餐饮具收入比例有所上升,主要由增长的PLA产品所贡献。
从销量来看,纸杯、塑料杯和杯盖是恒鑫生活最畅销的单品。2021年,公司纸杯销量高达18.8亿只,杯盖有12.2亿只,塑料杯也卖了近2.3亿只。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外卖市场迎来商机。2011-2020年,中国餐饮在线外卖市场规模从216.8亿元增至6646.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6.27%。外卖行业的扩张将带动纸制与塑料餐饮具的增长。
加大可降解布局,产能消化存在压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没有严格落实和监管,最初的“2008年版限塑令”已经日渐式微,加上快递、外卖等行业的兴起,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量激增,而这些新兴行业使用的塑料包装却不在限塑令的约束范围内。
为推进环保措施,2020年1月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除禁止生产销售不合规的塑料制品外,还对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场景做出了明确限制,可降解塑料由此进一步走上历史舞台。
此外,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能通过“生物质—生物基产品—循环利用或燃烧—CO2—生物质”形成完整闭环,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双碳目标的设立也将进一步提升生物基可降解制品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恒鑫生活也在抓住机遇布局可降解产品业务,三年来可降解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39%、52.35%和 59.19%,呈上升趋势。
2019-2021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5.44亿元、4.24亿元和7.19亿元,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外,总体保持上升势头。
恒鑫生活的产品主要销售给现制饮料和快餐企业,客户包括瑞幸咖啡、史泰博、亚马逊、喜茶、星巴克、益禾堂、麦当劳、德克士、蜜雪冰城、Manner 咖啡、汉堡王、Coco等。
其中,2020年和2021年瑞幸咖啡都是恒鑫生活的第一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6.24%、11.57%。
2021年,喜茶旗下全资子公司深圳猩米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公司的新增第三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为3.8%。
公司认为,制约其生产经营的一大因素是产能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以此满足不断增长的订单需求。
为此,在恒鑫生活计划募集的8.28亿元中,有5.38亿元将用于年产3万吨PLA可堆肥绿色环保生物制品项目,其余则用于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研发技术中心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然而,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并未见顶,2021年纸制和塑料餐饮具的产能利用率均不足80%。
而募投项目完成后,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将大幅增加,也会给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小的压力。
对此,招股书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的流行是产品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而2021年国际贸易摩擦、疫情导致海运运力紧张、下半年限电限产等原因使公司产量仍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这些因素也制约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毛利率逐年下降,外销业务难见起色
2019至2021年,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7026.56万元、2487.66万元和8123.61万元。疫情最初爆发的时段过去后,恒鑫生活2021年净利润大幅回升,较前一年增加了227%。
不过,公司的毛利率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2019-2021年,公司不含运输、包装费的可比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3.12%、41.64%和36.74%,如果算上这两项费用,公司2021年的毛利率将低至27.21%。
恒鑫生活毛利率的下降主要由两大原因导致:
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
作为餐饮具的主要原料,受天气、疫情、海运运力紧张等因素的影响,2021年以来纸浆及原纸的价格有所上升,PE、PP的价格则随原油价格的波动而上行。
招股书显示,除PLA粒子外,2021年公司的各类原材料价格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而产品的销售价格显著增加的仅有PLA塑料杯,不难解释当年毛利率为何下降。
二是海外业务的减少。
由于海外市场成型较晚、竞争不充分,企业议价空间较大,国内厂商的外销毛利率要高于内销毛利率。
然而,受疫情管制、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公司的外销收入占比逐年下降,从2019年的近80%降至2021年的一半出头,也是公司毛利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不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恒鑫生活的毛利率还算颇有竞争力,在各企业毛利率均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超出平均值近13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家联科技是一家提供餐饮具和家具用品的塑料制品公司,但与恒鑫生活相比生物全降解材料制品的比例较少,2021年仅占比7.4%。事实上,由于技术门槛、竞争状况等因素,可降解产品的毛利率要高于不可降解产品的毛利率。
另一家可比公司是南王科技,这家公司在创业板的上市之路刚刚步入了三轮问询阶段,主要产品是纸制品餐饮包装,是肯德基、华莱士、星巴克等公司背后的“纸袋大王”。
然而,华莱士既是南王科技的股东又是第二大客户,属于“关联方”,销售给华莱士的产品价格也远低于同时段内的非关联方平均售价,其议价能力引人担忧。
相比之下,恒鑫生活虽然同样面临疫情、海运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贸易摩擦等困难,但至少抓住了限塑令下的行业风口,盈利能力也还相对到位。
此外,公司的研发投入也位居行业前列,近三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28%、4.62%和4.47%,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
一家三口为实控人,曾大幅分红
恒鑫生活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2019年前,公司的股东始终仅有樊砚茹、严德平夫妇及两人的女儿严书景。
2019年12月,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亲属持股平台合肥恒言、员工持股平台合肥恒平及部分员工以1元/注册资本的价格认购了公司的新增注册资本700万元,次年合肥恒平及部分员工又以2.26元/注册资本的价格认购了500万元。
2021年底,投资机构悦时景朗、悦时景晖和无锡复星创投先后注资。两次增资均以恒鑫生活2021年预计净利润的10倍PE为基础协商确定,据此计算,增资后公司的整体估值达8.94亿元,较公司4万余元的净资产评估值翻了一倍。
此次恒鑫生活拟以每股32.48元的价格筹集资金8.28亿元,其估值将进一步暴涨至33.13亿元。
截至上市前,公司的最大为樊砚茹,直接持股47.06%,第二、第四大股东严德平和严书景分别直接持股23.53%和7.84%。樊砚茹一家三口以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持有恒鑫生活88.52%的股份,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根据招股书,恒鑫生活连续三年进行了现金分红,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分红金额分别为2546万元、2520万元和1530万元,总计6596万元。这些现金分红大部分落入公司实控人的口袋。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公司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7178万元、1.19亿元和1.45亿元,其中库存商品分别为854.31万元、1529.07万元和3420.21万元,2020年和2021年分别同比增长78.98%和123.68%。
逐渐高企的存货规模将占用公司的营运资金、影响经营管理效率,引发存货跌价损失。这一点也在招股书的“风险因素”中予以了提示。
此外,2019-2021年员工缴纳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分别为52.64%、70.07%、92.38%和 10.68%、19.61%、85.03%,其中未缴纳的部分合计分别为589.25 万元、202.54 万元和 488.75 万元。
尽管最新一年公司的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缴纳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仍然面临被追缴和处罚的风险。
在环保需要和“限塑令”趋严的大势之下,已经抓紧布局的恒鑫生活能否克服后疫情时代的种种困难,引领可降解餐饮包装的行业风潮?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德邦证券 花小伟)
1. 塑料餐饮具全球领先,生物降解材料前景可期
1.1. 塑料餐饮具外销起家,业务版图不断拓宽
家联科技在2009年成立于宁波,已经成长为全球塑料餐饮具制造行业的领先企业,2019年被工信部评为国内生物基全降解日用塑料制品单项冠军,2021年 12 月于深交所上市。
< class="pgc-img">>公司业务涵盖全降解材料、全降解塑料制品、塑料日用品、植物纤维制品、纸制品等,为餐饮、茶饮、烘焙、连锁商超及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绿色餐饮包装产品解决方案,客户包括宜家、沃尔玛、亚马逊、USFood、盒马鲜生、肯德基、蜜雪冰城、星巴克、喜茶等国内外知名商超餐饮品牌。
< class="pgc-img">>公司深耕日用塑料领域十余年,业务版图不断拓宽,产品方面从塑料餐饮具逐步拓展至家居用品和可降解制品,客户方面从海外商超拓展至国内外餐饮茶饮连锁及家居用品企业。
公司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09—2012 创始阶段:
公司塑料餐饮具外销起家,积极研究吸塑注塑等生产工艺,不断丰富产品线,开拓了刀叉勺、杯碗盘、吸管等各类产品。凭借产品的优良品质,公司顺利进入海外市场,成为 Tesco、Jarden、沃尔玛等众多欧美零售巨头的全球供应商。
2013—2015 积累阶段:
公司较早布局 PLA 材料的改性研究,并成功拓展了 PLA 改性材料及 PLA 材料餐饮具等产品,同时公司持续发力海外商超渠道,并初步进入国内市场。为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公司吸塑、注塑、吸管车间产能也不断扩张,通过采用先进的集中供料系统和自动化生产工艺,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2016—至今发展阶段:
通过与宜家开展合作,公司切入了国内外塑料家居用品市场,并加大生物降解材料研究投入完善相关产品矩阵。
22 年 5 月,公司通过收购家得宝,进一步拓展了植物纤维产品板块。同时,公司内销业务开始放量,与盒马鲜生、蜜雪冰城等国内知名品牌达成合作。
产能建设方面,公司在澥浦新厂区应用德国标准化工厂理念,投入并建成市级“5G+工业互联网”示范车间,力争做到合理化、自动化、高效化、标准化。
< class="pgc-img">>1.2. 股权结构集中稳定,管理层经验丰富
股权结构集中稳定,王熊、林慧勤夫妇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2009 年王熊、张三云、蔡礼永共同出资成立公司,王熊、林慧勤夫妇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合计直接持股 39.38%,合计直接或间接持有总股本的 45.94%。
张三云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持有公司 16.88%股份,目前担任伟星新材董事、伟星股份副董事长及伟星集团副董事长。蔡礼永持有公司 2.63%股份,同时为伟星股份董事兼总经理,伟星集团董事。
管理层行业经验丰富,员工持股平台绑定核心骨干。董事长王熊深耕塑料制品行业多年,市场经验丰富,被中国塑料行业协会评为“十二五”塑料加工工业先进个人。
镇海金塑和镇海金模为员工持股平台,分别持股 7.5%和 3.0%,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深度绑定经营管理团队和核心技术业务骨干,有助于深度激发团队活力
< class="pgc-img">>1.3. 财务分析:国内外需求增长提速,22 年业绩加速释放
22 年公司业绩进入放量增长快车道。近年来,公司业绩增长稳健,17-21 年营收 CAGR 为 11.19%,归母净利润 CAGR 为 41.14%。
受益于国内外需求增长提速,22 年前三个季度公司业绩增长靓丽,2022Q1-Q3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5.80 亿元,同比增长 74.44%;实现归母净利润 1.45 亿元,同比增长 195.97%;其中单 Q3 实现营业收入 5.85 亿元,同比增长 79.19%,实现归母净利润 0.64 亿元,同比增长 324.13%。
< class="pgc-img">>塑料制品贡献主要收入,生物全降解制品快速增长。
按业务拆分,塑料制品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22H1 公司塑料制品实现收入 8.59 亿元,同比+71.95%,占总营收的 86.33%。
生物全降解制品和纸制品等产品仍处于发展早期,21 年营收合计为 1.67 亿元,同比+138.57%。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渐严,全降解制品处于放量增长阶段,17-21 年全降解制品营业收入 CAGR 约为 98%。
< class="pgc-img">>外销稳步开拓,内销逐步放量。
分地区来看,公司北美基本盘总体稳固,欧洲市场占比逐年提升,内销市场表现靓丽,收入占比从 17 年的 1.66%增长至 21 年 29.53%。
上半年海外重点客户发展势头良好,驱动外销收入显著放量,22H1公司外销营业收入为 8.10 亿元,占比 81.36%,较上年同期增长 101.76%;受疫情散发影响,中国大陆市场暂时承压增长放缓,22H1 内销营业收入为 1.8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0.83%,占比 18.64%。
< class="pgc-img">>22H1 公司盈利能力显著修复,费用率整体趋于下降。
由于塑胶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且持续处于高位,疫情下海运成本增加导致相应成本上涨,21 年公司毛利率承压。受益于原材料和运费价格下降, 22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毛利率 21.84%,净利率 9.19%,盈利能力显著回升。
公司控费能力稳中向好,22 前三季度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4.62%、4.25%、3.47%、-1.25%。
< class="pgc-img">>2. 传统塑料集中度提升,可降解材料替代前景广阔
2.1. 传统日用塑料平稳增长,龙头有望享受集中度提升红利
日用塑料行业平稳增长,竞争格局极度分散。
近年来我国日用塑料制品产量平稳增长,21年塑料制品共计生产8004万吨,同比增长5.90%。日用塑料进入门槛较低,行业内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根据企查查数据,截至目前共有 6.91万家塑料制品企业在业,其中5.86万家企业参保人数不足20人,作坊式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竞争格局极度分散。
< class="pgc-img">>规上企业数量稳步增加,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2021 年,全国塑料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 18056 家,同比增加 8.82 %,规上企业数量稳步增加。受疫情及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塑料制品原本较低的利润率被进一步被压缩,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将被逐步淘汰,许多小企业被动出清。同 时,随着下游餐饮业的连锁化和规范化,市场越来越青睐于与产品质量优质稳定的大型厂商合作,头部厂商有望进一步巩固并加强优势地位。
< class="pgc-img">>2.2. 政策驱动下,可降解塑料行业潜力广阔
可降解材料产业链条长,发展潜力大。生物降解塑料主要分为两类:石化基生物降解塑料以煤、石油、天然气原料生产,包括 PBS 类聚酯(PBS、PBSA、PBST、PBAT)、二氧化碳共聚物(PPC)、聚己内酯(PCL)等;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采用生物质原料生产,主要有聚乳酸(PLA)、聚羟基烷酸酯(PHA)、全淀粉基材料、纤维素材料等。
可降解材料应用场景多元,可用于制作餐具、化纤、医疗器械、移植物、膜袋和农用地膜等,并最终可广泛应用于餐饮、医疗、农业、包装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 class="pgc-img">>PLA 和 PBS/PBAT 材料市占较广,性能较好,性价比较高,是可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塑料的主要产品。
PLA 具备较高的硬度和高透明性,热塑性和耐候性较好,应用范围较广,是目前生物降解塑料领域性价比较高的材料之一,可用于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和医用材料等场景;
PBS/ PBAT 性能相近,因其良好的延展性和断裂伸长率而具有较好的成膜性,易于吹膜,在包装领域和农业领域应用广泛;
PHA 性能较为优异,但是由于其生产成本高昂,故暂时主要用于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领域。淀粉基塑料机械性质较差且透明度低,是综合性能最低的可降解材料。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国内外限塑政策逐步推进,催化可降解塑料行业发展。
为了加强对塑料污染的治理力度,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出台“限塑令”和“禁塑令”。欧盟的政策包括禁止销售和使用 10 种单一用途的塑料物品,包括一次性吸管、餐盘、搅拌棒等;美国的限塑力度稍弱,根据各州情况实施不同政策。
2020 年 1 月,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作出部署,以 2020 年底、2022 年底和 2025 年为三大关键时间节点,对不可降解塑料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有序禁止和限制。
< class="pgc-img">>产能进入快速扩张期,可降解塑料增量空间广阔。
伴随国内限塑禁塑政策的利好和生产技术的突破,根据艾瑞咨询研究院对 52 家企业的统计,企业在建及拟建率迅速提高,可降解材料产能拟建/在建产能达 459/294 万吨,其中 PLA 拟建在建总产能可达 433 万吨,中国可降解材料产能进入快速扩张期。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数据,2021 年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达 189 亿元,在政策的推动下,可降解塑料的渗透率将保持稳步上升,其预计到 2025 年将超过 500 亿元。
< class="pgc-img">>3. PLA 可降解技术厚积薄发,自动化生产优势显著
PLA 产品种类丰富,产业链条覆盖较长。
自设立起,公司即开始致力于生物降解材料改性,攻克了 PLA 材料耐温、耐摔等技术难题,并已实现生物全降解制品的顺利规模化生产。
为应对禁塑政策的冲击,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公司提供丰富的PLA全生物降解材料相关产品线,已开发出生物降解膜袋、生物降解吸管、一次性全降解餐具、耐用性全降解餐具等产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可降解塑料业绩加速扩张。2017-2021 年公司可降解塑料制品营业收入从 0.06 亿元快速增长到 0.92 亿元,2021 年营收同比增长 96.72%。2018-2021H1 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销量、产量、产能分别从 510.58 吨、533.41 吨、613.62 吨增长到 1577.88 吨、1340.22 吨、1806.74 吨。2021 年可降解产品毛利率同比下降 9.48%,主要原因系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
< class="pgc-img">>3.1. 兼具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产品制造及模具制造能力
PLA 材料需经过改性提升性能后,才能加工生产出合格的制品。
若使用 PLA 等生物降解材料直接加工产品,则产品的硬度、色泽、韧性、抗压、抗高温、抗水解等指标都不能满足正常的使用需求,需要对 PLA 等生物降解材料借助物理、化学手段进行改性,使改性后的生物降解材料能够克服应用端的不足,实现规模化稳定生产。
生物降解材料具备先发优势,PLA 改性技术行业领先。公司目前已自主开发并掌握对生物降解材料进行定制化改性的工艺技术和流程,以聚乳酸为基础的生物降解改性材料现已取得多项专利并投入规模化生产,可以满足不同客户不同品类的产品生产需求。
相比市面其他大部分产品,采取公司核心改性技术生产的产品,其品类数量、耐温范围、耐用性、延展性、保质期等方面都表现更佳。展示出公司改性技术相对的先进性,为解决行业的痛点与难点做出了一定贡献。
< class="pgc-img">>公司研发实力雄厚,参与全降解材料行业标准制定。
入行十余年,公司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的行业技术,生物全降解产品已通过 BPI、DIN、ABA 降解认证,是行业内较早通过相关认证的企业。
公司目前已拥有 130 余项国家及国际专利技术,主导和参与了十多项国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其中,国际标准《可堆肥吸管》、国家标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生物降解饮用吸管》由公司牵头制定,积极推动可降解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公司在行业的地位和增强话语权。
< class="pgc-img">>产品制造能力优秀,模具设计积累深厚。
公司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产业链条的覆盖较长,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痛点理解较深,发展出较强的模具设计能力,掌握生产细节和设备、工艺的改进能力。
在规模化发展中,公司能够较好的实现了产品种类、产品良率与生产效益的兼得,从而解决了规模化发展过程中,款式模具多、单款需求少、控制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
< class="pgc-img">>3.2. 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深度融合,规模效应持续显现
聚焦生产工艺的自动化效率提升,实现了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的深度融合。
公司持有多项自动化设备专利,自动化技术较高,根据多年生产中所积累的经验,合理有效的对不同生产线的流程、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与改进。
公司已成功研发注塑机叠层模与多件模并投入规模化生产,通过增大单次注塑最大产能或实现多种产品同次注塑成型,有效提升生产、分拣与包装速率。公司自主开发或引入多关节工业机器人、自动包装机、中央供料系统等等自动化智能化等配套设备,并对设备改造成为完整高效的生产线,提高了人均产出、生产速率与产品质量。
数字化管理能力提高,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在管理控制方面,将 PLM、MES 等管理软件与生产中自动化的配套设备进行互联互通,实现数字化监控和管理持续优化,减少设备故障与残次品概率自动化生产。通过自动化生产优化公司人员结构,减少一线员工数量,公司近年的生产员工占比整体有所下降,有利于实现降本增效。
< class="pgc-img">>4. 客户拓展+业务延申+产能建设,公司成长空间广阔
4.1. 客户拓展:客户优质丰富,具备协同效应
客户资源优质丰富,前五大客户结构稳定。公司是国内外优质塑料餐饮具、家居用品及生物全降解产品的重要供应商,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稳定在 50%左右,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各自占比较为均匀,单一客户的依赖度较低。
< class="pgc-img">>经过多年的国际市场业务开拓,公司已和北美、澳洲、欧洲等众多大型商超和连锁餐饮集团建立起了稳定的战略合作,客户包括宜家、沃尔玛、亚马逊、USFood、Safeway、Woolworths 等。17 年公司开始开拓国内业务,已经成为国内盒马鲜生、肯德基、蜜雪冰城、星巴克、喜茶、奈雪等知名茶饮餐饮品牌的供应商。
< class="pgc-img">>下游客户优质丰富,进入壁垒较高,相互加持提升品牌价值。
与实力雄厚、经营稳定的头部优质客户合作,有利于保障公司业务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公司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并进行生产改进,保持行业领先。
同时,许多知名客户对其供应商都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与其合作可看做是对公司产品质量背书,有利于公司提高知名度和行业口碑,进一步的扩展市场和发展客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限塑政策背景下,传统塑料与可降解塑料客户资源具备协同效应。
随着国内外限塑政策的推广和双碳战略的发展,PLA 全生物降解材料制品作为塑料制品的 重要替代品之一,未来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
在现有传统塑料制品客户中,已有 TeamThree(US FOOD)、Amazon、Bunzl、宜家、Staples、铭盛通(吉野家、DQ)、THE SAFETY ZONE LLC、The Ocala Group 等数十家客户已经向公司采购生物降解材料产能,现有传统塑料制品客户有望逐步转化为生物降解材料 产品客户。
< class="pgc-img">>4.2. 业务延伸:拓展植物纤维业务,发力布局国际市场
4.2.1. 收购环保餐具公司浙江家得宝,拓展植物纤维业务
收购浙江家得宝发力植物纤维业务,加速全降解产品布局。
公司于 2022 年 5 月 5 日公告与浙江家得宝科技及其股东、实际控制人签署股份转让及股份认购协议,拟以4,500万元的价格受让双鱼塑胶持有的家得宝45%的股权;同时以12,000 万元认购家得宝增发的 4,162 万股股份。
浙江家得宝科技是以植物纤维为原料,进行环保餐具制造的领先企业,通过本次收购及增资,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拓展业务板块,加快在全降解产品领域的布局,提高市占率。
浙江家得宝科技在环保餐具等纸制品领域深耕多年,技术研发实力雄厚。
浙江家得宝的主营业务为一次性环保纸浆餐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包括盘、碗、快餐盒等植物纤维一次性环保餐具,主要应用于餐饮业,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产品主要以甘蔗、芦苇和稻草的草本植物纤维纸浆为原料,目前拥有 14 条现代化纸浆餐具生产线,年产量可达 8 亿片,生产和销售的型号超过 50 种,生产规模和技术力量在国内企业中名列前茅。
< class="pgc-img">>植物纤维纸浆市场需求可观,22 年已开始贡献利润。
家得宝环保餐具以草本植物纤维为原料,将甘蔗渣、麦秸、稻草等材料变废为宝,既不会造成环境危害,前端种植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助力碳中和,竞争优势明显,市场需求可观。
公司营业收入稳健,21 年净利润亏损主要系原材料、包装价格上涨,子公司江苏百仕得科技有限公司停产导致。22 年收购以来,家得宝已转亏为盈,22H1 实现营收 1066 万元,贡献净利润 96.3 万元。随着后续自动化改造完成,产销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 class="pgc-img">>4.2.2. 拟收购美国家居公司 SumterEasyHome,完善全球战略布局
家居用品业务,加快全球战略布局。公司于 2022 年 8 月 23 日公告签署增资及股权收购协议,拟利用增资和股权转让的方式收购 SumterEasyHome,LLC66.67%的股权。
本次交易总金额为 2.4 亿元人民币,交易各方在收购协议中约定 SumterEasyHome 于 23/24/25 年拟实现的净利润为 800/2,500/3,900 万美元。标的公司在家居收纳产品研发和制造领域深耕多年,拥有强大的业务渠道优势,通过本次增资及收购,有利于公司拓展家居用品业务,加快海外渠道建设,完善全球战略布局。
SumterEasyHome 生产经验丰富,销售区域广泛,客户资源优质。Sumter Easy Home 拥有多年家居用品生产经验,主要产品是家居收纳品类,包括衣架、 收纳盒/箱、收纳置物架、洗衣收纳用的脏衣篮、晾衣架等,目前正在向智能家居 产品领域扩张。
销售区域广泛,主要在中北美以及南美洲地区销售,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地区。客户资源优质丰富,与沃尔玛、塔吉特、家得宝、劳氏、威特摩尔等全球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家居建材用品零售商及家居品牌商达成合作。
公司与 SumterEasyHome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产销有望实现放量增长。
近两年由于疫情影响,SumterEasyHome 处于半停工状态致净利润出现亏损。公司自身与宜家多年来合作,在家居用品领域积累了极强的技术储备、研发能力和成本管控能力,同时利用 Sumter Easy Home 强大的家居用品业务渠道优势,双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产销有望实现放量增长。SumterEasyHome 23/24/25 产能预测值 35,033/56,599/74,680 万个,营收预测值 7,757/16,053/26,135 万美元;净利润预测值 1,375/2,515/3,933 万美元。
< class="pgc-img">>4.3. 产能建设:募投产能加速释放,战略性布局甘蔗渣产能
公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能利用率趋于饱和。
2020 年公司产能 7.3 万吨,其中塑料制品 7 万吨,生物全降解材料制品 0.14 万吨,纸制品及其他 0.16 万吨,产量 6.36 万吨,销量 6.06 万吨。公司产销率稳定在 95%以上,产能利用率稳定在 90%左右,产能利用率较高,产能趋于饱和。
< class="pgc-img">>IPO 募投新增 2.4 万吨高端塑料产能和 1.6 万吨生物全降解材料产能。
公司 拟将募集资金的 26,604 万元用于澥浦厂区生物降解材料制品及高端塑料制品生产线建设项目,预计 2024 年 9 月达产,截至 22 年 9 月底投资进度为48.97%。 预计新增产能24,000 吨高端塑料制品和 16,000 吨生物全降解材料制品(家居用品和餐具类)。
其中高端塑料制品包括注塑类家居用品、儿童用品、刀叉勺 16,000 吨;吸塑类杯、碗、盘、杯盖等餐饮具 8,000 吨。扩产计划将显著提升公司生物 降解材料制品及高端塑料制品产能,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此外,公司拟将募集资金的 10,023 万元用于建设研发中心大楼,包含研发办公室、检测中心、试验中心、微生物室、综合实验室、置样间、学术交流中心及配套设施等,并购置先进的研发设备和软件,引进高水平研发人才,预计 2024 年 6 月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公司将加快生物降解新材料、新模具、新工艺及新产品的研发,继续提高公司研发实力,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超募资金接力投入,拟建 12 万吨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家居用品项目。
公司将使用超募资金 15,000 万元,银行贷款 30,000 万元,和自筹或自有资金共 74,958 万元用于投资建设年产 12 万吨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家居用品项目。建设期 36 个月,完全达产年为建设期完成后第 2 年,预计达产年实现年均销售收入 277,390 万元,年均净利润 28,750 万元,项目投资回收期(税后)6.01 年(含建设期 3 年),财务内部收益(税后)为 29.69%。
随着政策端限塑、禁塑政策逐步收紧,市场端对可降解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投资建设生物降解材料及其制品的生产基地是满足可降解塑料产品市场需求的重要保证,也是公司进一步开拓境内外家居用品领域的必要保障。
< class="pgc-img">>投资建设 10 万吨甘蔗渣材料产能,扩大可降解业务规模。
公司拟以自有及自筹资金约 10 亿元,在广西来宾市工业园区开展“年产 10 万吨甘蔗渣可降解环保材料制品项目”。
项目分两期,一期项目在取得施工许可证后 18 个月内完成住建部门审批的生产厂房的建设任务并试产,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约 9-12 亿元;二期项目在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后启动,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约 15-20 亿元。 战略性储备甘蔗渣产能,进一步完善可降解布局。
广西来宾在甘蔗的种植、加工和价值深挖掘上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具备资源优势。甘蔗渣具有可塑性强、循环效率高、有利于碳减排等优势,在限塑、禁塑政策趋严的背景下更具市场空间。
目前国内甘蔗渣材料还处于发展初期,作为行业标杆,公司提前布局有利于储备产能,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可降解布局,引领甘蔗渣环保餐饮具行业的发展。
5. 盈利预测
盈利预测核心假设:
收入端:
1)塑料制品:随着北美制造业产能转移,海外核心客户塑料餐饮具及塑料家居的需求持续增长,国内塑料制品集中度逐步提升,公司募投高端塑料产能有序释放,预计公司塑料制品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 22/23/24 年公司塑料制品收入分别为 17.17/21.83/26.04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60.9%/27.2%/19.3%。
2)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公司 PLA 可降解全产业链优势显著,产能建设不断推进,发展前景广阔。受益于限塑政策的持续推进,公司完全生物降解塑料有望持续放量。预计 22/23/24 年公司全生物降解塑料收入分别为 1.51 /2.49/4.11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64.3%/64.9%/64.9%。
3)纸制品及其他:公司收购家得宝发力植物纤维产品,战略性储备甘蔗渣产能,甘蔗渣等植物纤维业务有望贡献新的增长点。预计 22/23/24 年公司纸制品及其他收入分别为 1.74/3.12/5.00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130%/80%/60%。
盈利端:随着原材料成本下降,海运费回落到合理区间,以及汇率变动带来边际利好,规模优势逐步显现,公司毛利率有望持续修复,预计 22-24 年毛利率分别为 21.8%/22.3%/22.7%。
< class="pgc-img">>我们预计 22-24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20.41 亿元/27.44 亿元/35.15 亿元,同比增长 65.4%/34.5%/28.1%,净利润为 1.95 亿元/2.54 亿元/3.43 亿元,同比增长 173.4%/30.4%/35.0%。
我们选取家用刀剪企业张小泉、保温器皿企业嘉益股份、塑料包装企业王子新材作为可比公司,22-24 年对应 PE 24.3/17.3/13.3X。根据我们盈利预测,公司 22-24 年对应 PE 为 22.1/16.9/12.6X,略低于同比公司均值。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6.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市场开拓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及汇率波动风险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远瞻智库】或点击: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报告下载|战略报告|管理报告|行业报告|精选报告|论文参考资料|远瞻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