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实现了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述评,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在高水平开放之路上栉风沐雨、勇毅前行的生动实践。
——编 者
黄浦江畔,开放画卷渐次铺展——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增设临港新片区,支持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扬帆起航;
南海之滨,开放大潮奔涌而来——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出台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建设高水平中国特色自贸港,制度型开放按下快进键。
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到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从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到连续4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坚定不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实现了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这是对不断迈向高水平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关系最生动、最贴切、最凝练的概括。
在高水平开放之路上,新时代的中国正栉风沐雨、勇毅前行。
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国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深化改革,全面开放。进一步降低关税激发进口潜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提升投资自由化水平,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推进服务业开放, 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新时代的中国坚定不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法国红酒、比利时巧克力、俄罗斯面粉、泰国天然乳胶枕……如今,位于吉林长春兴隆综保区的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成为市民采购进口商品的“窗口”。“特别是在双休日,前来购物的市民更多,单日平均客流量可达3000人。”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克服困难,坚定开放。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面对单边主义逆流和经济全球化遇到的一些回头浪,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坚定不移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国不断推出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投资信心。”跨国医药企业拜耳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造福世界,主动开放。中国坚持发展自己与造福世界相结合,在享受权利、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履行义务。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合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在南南合作框架内继续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援助。
对外开放铺展恢宏画卷,全方位、全领域开放格局愈加明显
“中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全领域的,正在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习近平主席的铿锵话语,是掷地有声的承诺,更是矢志不渝的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铺展出气势恢宏的画卷,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对外投资等领域千帆竞发,全方位、全领域的开放格局愈加明显。
开放高地更多——
从无到有、从东到西,2013年以来,我国已分批次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协调、陆海统筹的开放新态势。作为对外开放新高地,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港成为我国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目前,我们正积极扩大‘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管理制度试点。”海口海关关长施宗伟表示,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在加快做好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开放环境更优——
连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完善投资促进和保护、信息报告等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升至31位,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
如今,从菲律宾摘下的菠萝,走海运最快10至12天就可出现在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上。“这离不开中国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健全冷链物流等一系列开放举措。”水果生产、销售跨国企业都乐公司品牌总监王娜表示。
开放机制更活——
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步履铿锵。
8月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全球营运商计划第一批培育企业——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旗下又“添丁”,子公司顺利落户浦东保税区域。去年12月,上海自贸试验区启动全球营运商计划,通过“一企一档一专班”的个性化服务机制,助力跨国公司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造全球性高能级功能总部。今年前三季度,首批签约的41家培育企业合计完成营业收入1620亿元,同比增长36%。
开放水平更高——
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和超大特大城市开放先导地位,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步伐,推动沿边开发开放高质量发展,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形成。
11月25日,伴随着嘹亮的火车汽笛声,满载4066吨印尼煤炭的67376次货运列车抵达广西贵港站。这批煤炭经海运从印尼运抵广西铁山港后,再通过海铁联运运抵贵港。
“我们将加快推进铁路运输主通道、重要枢纽和物流设施建设,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铁山港站站长谢德华说。今年前10个月,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贵州、甘肃等西部省份为关键节点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开行4718列,发送货物47万标准箱。
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广州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一项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一个个创新基地如火如荼,粤港澳大湾区拔节生长。
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贸易物流园、青年创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持续扩大,人文交流扎实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提质升级。
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安提瓜和巴布达维尔·伯德国际机场、塔吉克斯坦瓦亚铁路、沙特麦麦高铁、中老铁路相继开通运营……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从倡议变为现实,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
“中国铁建将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国内国际,将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目标融入项目全生命周期,为促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建平表示。
目前,中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到10.4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300亿美元。
——平等互利深化多双边合作。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落实“八大行动”、制订《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宣布共同实施“九项工程”……今年前10个月,中非贸易额和对非直接投资额双双逆势上扬,分别达到2071亿美元和超过26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和10%。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
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中国积极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中国还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迄今,中国参加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认真履行相关条约义务。在应对世界经济衰退、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中,中国坚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
开放是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面向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一定能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推动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杜海涛、欧阳洁、罗珊珊、李刚、李纵、谢卫群、周亚军)
来源:人民日报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据俄媒当地时间17日报道,莫斯科市市长索比亚宁近日宣布,由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参与建造的“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项目”正式完工,预计年底将投入使用。
为致敬中方建设者,这条线路的“米丘林站”在设计上引用了诸多中国风图案,早就引来中国网友的密切关注。18日看到实景图后,有人认为地铁天花板下灯光面板上使用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被设计成了“黑白色调”有些违和。
图自莫斯科市长门户网站(Mos.ru)
不过从俄媒的现场视频来看,这块灯光面板的实际颜色是银灰色,站内灯光的冷暖度也有略微区别。
60年前,苏联地铁专家帮助中国规划北京地铁方案;60年后,中国设计师奔赴莫斯科设计并修建地铁。
据@中国铁建 消息,“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项目”是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的首个地铁工程,施工线路全长4.6公里,包含3个车站的主体结构施工和4个盾构区间、9条隧道的施工。
这段线路是整个线路中施工条件最复杂的一段,也是莫斯科乃至整个俄罗斯首次在地铁施工中引进外国企业,这即便在苏联时代也未曾有过。
面对严酷的气候条件、复杂的施工地形、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和持续的新冠疫情,中国铁建带着5台中国自主研发的盾构机克服重重困难,全程保证了施工安全,更在工程进度上创下记录,获得了莫斯科政府和工程人员的大加赞赏。
中国铁建承建的三个地铁站中,其中一个名叫“米丘林站”,纪念的是俄罗斯生物学家、育种学家伊万·米丘林。为了致敬中国工程师,莫斯科建筑委员会当时批准了“米丘林站”的站内设计走“中国风”。
想要同时兼得“彰显俄中友谊”和“纪念米丘林”的作用,莫斯科首席建筑师谢尔盖·库兹涅佐夫透露,设计构想会将中国元素与植物图案结合。其中中国元素会包括梅花、云纹、团寿、八仙纹等,色调主要以红色为主。
今年7月,负责该项目的中国铁建设计部部长进一步介绍道,米丘林站的建筑形式延续了传统的俄罗斯端头厅长站台的建筑形式,但装修则运用了较多的中国传统元素。
比如,柱子、照明灯具、吊顶均从中国传统古建中提取元素,站台柱大面积使用了传统的中国红,灯具侧面装点了祥云与窗棂图案,红色吊顶则采用了中国棋盘方格的形式。这个设计方案还获得了俄罗斯最高设计管理机构的认可,中国网友也非常期待最终的呈现效果。
模拟图 图自@中国铁建
时间很快来到了9月,据俄媒当地时间17日报道,莫斯科市市长索比亚宁16日宣布“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项目”正式完工,预计年底将投入使用,他还与工程人员们一起试乘了这条新建线路。
暌违四年这条线路终于建成,在送上祝贺的同时,中国网友们最先关注的自然是“中国风”设计的米丘林站到底长啥样。
从外看,车站设计以现代极简主义风格呈现,以线条和规则的几何形状为主,外墙将采用金属面板结构结合彩色玻璃进行装饰。
但车站内部让有些网友觉得画风“诡异”——天花板下的灯光面板,装饰用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似乎被设计成了“黑白色调”。
图自莫斯科工程设计公司(Mosinzhproekt)
这让空荡无人的地铁站看起来着实有一股“阴风阵阵”的感觉……
图自莫斯科市长门户网站(Mos.ru)
也有不少网友认为这是将中国喜庆吉祥图案“冷峻化处理”,可能更适合俄罗斯“战斗民族”的硬核风格;
还有人则表示,不是“大红大绿金光闪闪”才叫中国风,这种俄式中国风也别具风味。
两方网友一度吵得不可开交。但其实从俄媒的现场视频来看,这块灯光面板的实际颜色是银灰色,与灰色地面相呼应。
整个车站内部主要是“红灰白”色调,而不是让一些网友感到不适的“红黑白”色调。
而且与图片相比,视频里车站内灯光的冷暖度也有略微区别,并不是让人发寒的冷白光。
此前,项目负责人弗拉基米尔·马列耶夫曾告诉《莫斯科晚报》记者,天花板上的这种灯特地采用了中国风设计,是车站里非常独特的存在。
灯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半透明材料和不锈钢薄板制成,另一半由拉丝不锈钢制成,表面做出中国传统图案的形状。从早前的施工图也能够明显看出这种灯外壳的颜色,与设计模拟图几乎是一致的。
你喜欢这种设计吗?
施工图 图自莫斯科晚报
模拟图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源:九派新闻
近日,从山东济宁到拉萨的专线旅游大巴车火了,全程6800多公里,往返需20天。因游客需要久坐在车上,网友调侃这趟专线为“铁腚大巴”。
图源:齐鲁晚报
6月3日,九派新闻联系上大巴车司机郭师傅,他介绍,坐大巴车的优势在于,可以欣赏沿途风景,边走边玩,游客大多是60岁左右的退休老人,时间比较充裕。
该专线途经西安、成都、318国道,再从拉萨返回。行程约20天,全程包吃住,每人费用为八九千元。
这辆旅游巴士车身全长12米,内部定制36个沙发式座椅,比普通座位更宽敞、舒适。郭师傅不开夜车,每天早上出发,下午到宾馆。“腚必须像铁一样硬。”他戏谑道。
除司机外,团队中有负责安全保障的专业领队,车内配备多个便携式氧气瓶。毕竟是长线路的旅行,“我们不建议有高血压或年纪太大的人参团。”
途中要经过险峻的盘山公路,从海拔5000多米下到2000多米,这对司机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郭师傅从2018年便开车进藏,驾驶经验丰富。其所属的济宁驰讯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主要做长途项目,曾带团去过云贵川和新疆等地。
景点都在路上,途经亚丁稻城、折多山、天路72拐等景点,游客纷纷下车拍照留念。“人生至少要看一次不一样的风景,他们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高海拔地区,地上不长草,放眼望去,只看见一座座雪山矗立。“哇,雪山雪山!”老人们掏出手机与子女视频,分享看到的美景。对于车内传来的惊呼和赞叹,郭师傅已经习以为常。
对郭师傅来说,最难熬的是下雪堵车,现在318国道正在修路,返程时单边放行,“大爷大妈们缺氧不缺精神,在车上展示才艺,遇到堵车就下车唱歌、跳舞。”经过20天行程,大家相处得跟自己人一样。
游客合影。图源:受访者提供
他告诉九派新闻,下一趟从济宁到拉萨旅程的即将于6月13日发车,目前有25人报名,一车已经满员。
记者:黄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