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巴克”?
日前,美团点评发布了《2019中国饮品行业趋势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茶饮市场全面爆发,截止到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达到41万家,一年内增长74%。而早前,上海市饮品行业协会和上海市东方世纪消费品发展促进中心联合发布了《2018中国饮品冷饮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底,中国现制饮品的门店数达到44万家。虽数据略有出入,但现制茶饮的发展形势已经显现出规模。
备受年轻人追捧的喜茶、奈雪的茶和鹿角巷等,纷纷通过网红级产品和互联网营收手段制造着“排队”现象,红茶玛奇朵、满杯红柚、黑糖鹿丸鲜奶、芝芝莓果等一杯杯新茶饮茶饮无成为年轻女性朋友圈的常客。
美团的报告总计到,中国茶饮市场在经历了粉末时代、街头时代后,正走向新式茶饮时代。而美团点评餐饮学院院长白秀峰的说法则更为直接,2018年为“中国新式茶饮元年”。
一个行业的兴起,总是少不了资本的追逐,据新京报报道,迄今为止,新茶饮行业融资总额超过13亿元。新茶饮似乎成为了共享单车退押金潮、无人货架倒闭潮之后值得期待的风口。但问题也不能小觑。新茶饮行业标准缺失,同行之间相互抄袭导致产品同质化等不一而足。
新茶应领域会是当下新零售热点之外资本的另一个好的选择吗?11月已经走出国门的的新茶饮头部公司,会是终结中国“有品类、无品牌”尴尬地位的少年英雄,还是潮水中的裸泳者呢?
排队送钱的生意
奶茶向来是高毛利生意,据餐饮老板内参调研可知,茶饮行业平均毛利在80%~90%,个别茶饮的毛利甚至在90%以上。再加上外卖的“加持”,奶茶的生意简直不要太好。据美团报道,在外卖市场,全国现制茶饮外卖商家数持续增长,2018年第三季度较去年同期增长56.8%,全国现制茶饮外卖订单数季度复合增长率38%,2018年第三季度较去年同期增长87%。
再配合互联网的新玩法,原本不起眼的街边奶茶铺,几年间成为消费升级风口的弄潮儿。喜茶店从广东江门出发,几乎一夜人尽皆知。月营业额可以高达二、三百万;最高单店营业额,一天可以做10万块流水,相当于5000杯喜茶。累计吸收投资超过5亿。
江湖人称“奈雪火车站”的“奈雪的茶”和喜茶相当,所到之处引发排队现象,最早的三家深圳店每个月营业额都能在100万元以上,获得天图资本过亿元投资;“鹿角巷”后来追上,凭借高颜值和出色口味,也在全世界已经开设近百家直营门店;因味茶走的高端路线,由麦当劳前高管创立,获得刘强东的5亿元投资,由奶茶妹妹章泽天代言,希望通过较重的资产建立护城河。
除此之外,食品商看到商机也一拥而入。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品牌开设副线茶咖品牌、呷哺呷哺在36家火锅门店引入茶铺,主打台式手摇茶、王老吉开设线下现泡茶概念店等。
行业整体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欧睿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茶饮料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 756.26亿。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数据则显示,从2007年起我国茶饮料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几乎每年以30%的速度复合增长。据美团点评《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2017年饮品市场中主要品类的订单量、订单金额分别同比增长234%、255%。
如此优异的数据,无不让人心动,更诱人的是,奶茶领域虽然已成熟,但是带着互联网打发入局“网红”新茶饮店,显然掀起了新一波浪潮,新茶饮领域还处于开拓期,潜力无限。有业内人士认为,既然已尝试出了互联网营销的高效传播方式,资本迫切希望带动头部企业迅速跑马圈地。
瞄准星巴克
资金的入场,必然希望得到足够的回报。而新茶饮所在的餐饮行业,企业上市难业内有共识,新茶饮能打破中国餐饮难做大的魔咒吗?
众所周知,餐饮业上下游的税务难以规范、产品尤其是中餐很难标准化。餐饮业还有一个普遍现象是,多数餐饮企业是创始人白手起家,家族式经营,经营管理存在巨大掣肘。即便上市了,似乎也是失败大于成功。俏江南、湘鄂情、小肥羊、金钱豹,无比让人唏嘘。
现制茶饮品的希望则在于,其产品更接近消费品,而非餐饮服务。与中餐显然不同的是,新茶饮的产品逐渐走向可标准化和产品化,而且新茶饮公司均运用互联网思维运营品牌,并已经由成功实践,喜茶等排队现象一开始也被行业认为只是一时现象,但现实是,喜茶不仅在产品上给了用户惊喜,在持久的热度上也给了行业惊喜。
产品的这点差距决定着新茶饮的命运。英国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2018全球最有价值25个餐厅品牌”中大部分是类似于星巴克、麦当劳这样的连锁以及具有零售化特征的品牌。这一点,对于餐饮业而言并不陌生,毕竟零售的标准化远高于大厨炒菜,食品界致命的卫生安全风险也小得多。纵观美股、港股、A股中的餐饮企业,无一不是产品单一化的公司市值比更依赖统筹和综合的餐饮企业市值高,卖鸭脖的周黑鸭胜过做烤鸭的全聚德。
星巴克显然是新茶饮企业的对标企业。但要做中国星巴克,仅仅做到用户“排长队”是不够的。更精细的标准化是新茶饮企业必须迈过的难关。
向上游整合供应链是标准化的首要任务。奈雪的茶用高价买断厂区原茶和工艺,为实现全年无休的草莓供应还投产165亩草莓园;喜茶和上游茶园、茶农签订独家协议,并出资改良土壤、改进种植和制茶工艺。技术上,不少新中式茶饮品牌引进了漩茶机,几十秒内就能现场萃取出茶叶精华,将传统的手工制作简单化、速度化、同时也保证了制作环节的标准和流程。此外还有制冰机、起泡器等等,机器自动化在标准化的同时,能够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制作效率,减少排队,提升消费体验。
通过消费末端的高利润收益供给前端的供应链整合、技术自动化,新茶饮似乎比受资本追捧的生鲜电商更有前景。毕竟新茶饮产品在同样高毛利情况下,sku更少,损耗更小,单价也稳定。
在获得成功经验后,新茶饮已经走向国外。今年11月10日,喜茶海外首店在新加坡开业,而据奈雪方面透露其海外首店也位于新加坡,将于12月开业。茶叶中的LV的TWG tea从新加坡开始一举成功,希望新加坡这个多元化的国家,能该中国新茶饮企业带来好运。
潜在致命危险
但是问题也同样致命。
据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多地现制茶饮因食品安全或虚假宣传问题被曝光。1-3月,台州市椒江区突击检查150家奶茶店,12家店铺存在果酱、糖浆等原材料过期现象,13家店铺标注“鲜奶”系列奶茶,实际使用的是植脂末(奶精)、牛乳基底粉等为原料,涉嫌虚假宣传。6月,苏州太仓市绿漾奶茶、泰芒了等饮品店被曝存在使用过期原料、腐烂水果等问题。
对于一切食品企业而言,食品卫生安全的都是逃不掉的达摩利斯之剑。奶茶产品的看似简单,实际隐藏的问题也不少。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消保委”)曾对27家知名奶茶品牌的51杯样品畅销奶茶进行了营养成分的比较试验检测,发现结果并乐观。
51件奶茶样品的咖啡因含量平均高达270mg/L,是一杯美式咖啡的2倍多,是一罐红牛饮料的5倍; 83%宣称“少糖”“低糖”“去糖”或“无糖”的奶茶,其平均含糖量都是国家标准对预包装食品标称“无糖”的要求的5倍。
现制茶饮作为一个不断壮大的新业态,还并未有对应的国家标准,这也给行业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曾广为关注的是,大部分奶茶由奶精和糖精制备,因此,一杯十元左右的奶茶,原料成本大约在一元多。要知道,奶精作为一种植脂末,含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是不健康的成分,长期摄入可增加冠心病、肿瘤、哮喘等的患病几率。因此奶茶一直给人的印象是暴利、不健康。在国标未明确规定现制茶饮的相关标准的情况下,行业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摸索。
对于已形成品牌的新茶饮企业而言,迫在眉睫的是行业相互抄袭之风。如喜茶推出“芝士莓莓”后不久,CoCo都可就紧接着把“法式奶霜草莓果茶”印上了菜单。新京报媒体曾报道,广州鼎瑞许经理称,公司可以做出和鹿角巷一样的黑糖鹿丸奶茶,“保证味道很好”。 《2018~2023年中国茶饮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新茶饮市场的产品主要以奶盖茶和水果茶为主,同质化现象严重。(时间财经 陈世爱)
><>说如今市场到底哪个品类最火,当属茶饮无疑。不说几乎每个茶饮品牌都是网红命,格外受消费者追捧的事,单说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就能掀起一轮讨论热潮的吸睛属性,就令其他业态餐饮人羡慕不已。
这不,前不久楽楽茶融资过亿的事让业内外一片沸腾,而眼看热度刚降下没多久,这两天茶饮市场又出了件“大事”。
< class="pgc-img">>11月18日,奈雪の茶创始人彭心在朋友圈发出长文,直指喜茶抄袭而没有创新,并且还@了喜茶创始人聂云宸。
随后,聂云宸留言回击彭心不懂“抄袭”与“创新”的差异,彭心则直言喜茶产品“味道不行”。
这条朋友圈很快引来各路吃瓜群众围观,其中鹿角巷大陆地区品牌总经理谭力也加入战局,同样指责喜茶抄袭。
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喜茶到底是创新还是抄袭?
红餐(ID:hongcan18)记者将这两家菜单上的产品进行了对比,发现两家都是以果茶为主,而这也是如今茶饮市场的主要产品方向——从此方面来看说“同质化”或许更为合适。
另从菜单上来看,喜茶芝士类元素占据主导地位,奈雪の茶偏纯果茶,两者的产品模式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再者,根据VCSaaS(创投云服务平台)的用词云图所示,在消费者心中,对喜茶与奈雪的产品认知也有所不同。喜茶以芝士类饮品如芝士金凤茶王、芝芝莓莓等为消费者所认可;而奈雪则以霸气橙子纯果茶类占据消费者心智,且软欧包也是消费者认知奈雪品牌的要素之一。
简而言之,从主打产品、产品模式及消费者认知上看,两家其实还是有差异的。
不过,抄袭成风的确是茶饮市场一大问题。不论大小茶饮店,总能看到同款网红茶饮产品,消费者也理不清究竟谁是“首发”、谁是“正牌”。
除此之外,茶饮市场更是面临商标抢注、食品安全、虚假宣传等诸多问题。
商标抢注频发,山寨品牌多
今年以来,随着资本不断入局加注,茶饮市场发展迅如猛虎,涌现大批茶饮品牌,竞争可以说是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据中信证券预测,新中式茶饮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500亿元。
而在这个阶段当红商标也成了茶饮品牌疯抢对象。以鹿角巷为例,据相关媒体披露数据所示,有关“鹿角巷”的商标注册受理达到189件。也就是说除了1家正牌外,市场上至少有188家为山寨品牌。
要说真正的鹿角巷实则是起源于台湾的一家茶饮品牌,其创始人为邱茂庭。鹿角巷2017年进入大陆提交商标申请,后被驳回。今年6月13日邱茂庭又重新提交了以“鹿角巷”为名称的商标注册申请,目前正在等待受理。
这厢邱茂庭为商标注册努力,那厢有关“鹿角巷”的原创归属战争已经吹响号角。市场上各家打着“鹿角巷”旗号的餐饮人都说该商标为自家所属,不久前还发生了一起鹿角巷更名事件。
< class="pgc-img">>某“鹿角巷”品牌召开品牌发布会,宣告更名为“鹿角戏”,外界也信以为真,邱茂庭被逼怒而澄清。原来,这家擅自更名的“鹿角巷”品牌背后主体是广州某公司,从未获得正版鹿角巷品牌授权,自然也不存在更名的权利。鹿角巷在大陆的合法授权商只有上海箴钰实业有限公司。
在商标问题上,现在的喜茶也曾受害过。喜茶前身为“皇茶”,当初就是因为被人抢先注册商标无奈更名“喜茶”。
< class="pgc-img">>有关食安问题在茶饮市场也是层出不穷。
据上海市食药监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7年间,上海食品安全投诉平台有关“1点点”奶茶投诉达到155件,其中无证经营被查实的就有26件之多。
而到如今,茶饮市场食安问题仍没有得到缓解。
据相关新闻报导,今年1—3月,台州市椒江区突击检查150家奶茶店,有12家店铺存在奶茶中原材料过期的现象。6月,苏州太仓市绿漾奶茶、泰芒了等饮品店也被曝出存在使用过期原料、腐烂水果等问题。
虚假宣传在茶饮市场也是普遍现象。
据了解,市场上大多茶饮品牌在对外宣传时标榜自家使用“鲜奶”“现切水果”等,彰显品牌健康、卫生安全形象。但事实却与宣传大相径庭。
所谓鲜奶奶茶常常根本不含鲜奶,使用的只是奶精、奶粉、牛乳基底粉等原料;无糖奶茶大多也含有糖分;新鲜水果更不可能,大多都是隔夜水果;不含咖啡因的茶饮实则可能含有较高咖啡因成分,危及健康安全。
比如今年5月,北京一家打着“新鲜”口号的茶饮店royaltea就被媒体爆出,饮品中使用的根本不是新鲜水果;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1点点奶茶店中,一款“波霸奶茶”被测出咖啡因含量达297mg/kg,同时,在该地区被查出涉嫌虚假宣传的茶饮店铺总共达13家。
可见,茶饮市场虚假宣传情况之严峻。这也是导致目前茶饮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主因之一。
实际上,相较于其他行业,茶饮市场的资本运行状况已经算是良好的。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楽楽茶融资过亿外,喜茶B轮融资达4亿元,奈雪の茶A+轮融资数亿元后市场估值已超60亿元,还有其他一些茶饮品牌也获得了融资。
资本的投入无疑给予了茶饮市场更大的发展动力,但据眼下市场状况看来,上述种种行业乱象很有可能成为阻碍市场、品牌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或许,抄袭、照搬别人的模式能让企业快速走红,使用劣质原材料能帮企业降低成本,但这种投机取巧耍一时小聪明并不能让企业发展壮大,也无法真正赢得市场先机,更应该说是死亡前的回光返照。一年红、两年降的那些网红品牌就是最好的示例。
><>面反映各地现制茶饮店发展情况的数据终于出炉——近日,美团点评发布的《新消费、新市场、新方向——2019中国饮品行业趋势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达到41万家。然而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现制茶饮行业仍面临营养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应该尽快出台行业标准进行规范。
疯狂的新式茶饮
过去的一年,中国茶饮市场实在太火爆了。天天排队的喜茶,走出新零售模式的瑞幸,以颜值著称的鹿角巷,因抖音爆火开了200多家加盟店的答案茶……摁下资本加速器之后,新茶饮疯狂开店,“面容”精致或营销炫目的品牌连接出现,甚至此前传统的火锅、咖啡品牌也想挤进去分一杯羹。
从数据看,根据《报告》,2018年我国现制饮品市场全面爆发,开店数保持高位,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现制饮品门店数达到57万家,一年内增长59%。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达到41万家,一年内增长74%,增长率逐年走高。《报告》显示,城市级别越低,现制茶饮门店增长越快。两年时间,二线城市现制茶饮门店数增长幅度达120%,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增幅高达138%。
此外,全国现制茶饮外卖商家数持续增长,2018年第三季度较去年同期增长56.8%。2018年10月的现制饮品外卖订单消费场景分布显示,住宅区分别以46%和43%的占比,成为现制茶饮和现制咖啡外卖最主要的消费场景。《报告》针对现制茶饮的消费动机调研结果显示,66%的消费者喝奶茶是因为“喜欢,看到就要喝”。在现制茶饮推荐产品中,珍珠奶茶、冰激凌红茶、红茶玛奇朵、满杯红柚、黑糖鹿丸鲜奶、芝芝莓果等上榜前十名。综合来看,奶茶最受消费者推荐,新式茶饮受欢迎程度高。“茶饮是以前有、现在有、未来也会有的一种生活方式。”美团点评餐饮学院院长白秀峰表示,2018年是“中国新式茶饮元年”,健康、颜值、空间、故事、赋能、数据化等构成了新茶饮行业的六大关键词。
火爆背后的隐忧
在火爆的市场背后,现制茶饮市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与瓶装饮料不同的是,几乎所有的现制现售奶茶,在外包装上都没有任何配料信息,或营养标签信息。
记者梳理有关机构的检测结果发现,现制奶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含咖啡因较多、无糖成品中含糖分等,但消费者知情率并不高。部分饮品的原辅料品质有待提高。奶茶中存在含脂肪、反式脂肪酸情况,过量饮用不利于身体健康。
例如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管局2018年针对网红奶茶检测了Co-Co都可、奈雪の茶、素匠泰茶、甜荟、口渴了等11个品牌,检测结果显示,40批次的饮品成品中,茶多酚、咖啡因、总糖等健康风险项目中存在风险点。如有的样品咖啡因含量高,最高可达304.17毫克/千克,饮用一杯相当于饮用3杯美式咖啡或6杯红牛。而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体每天咖啡因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
含糖量是很多消费者在选择饮料时都会考虑的因素,虽然奶茶店会问你是要“少糖”“低糖”“去糖”还是“无糖”,但你若认为选择“无糖”就是不含糖,那就太单纯了。广东省食品检验所2018年检测了市场上14款号称“无糖”的网红奶茶,结果发现竟全部含糖。此外,上海消保委在2017年对市售网红奶茶进行了比较试验,除了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外,部分奶茶还检测出了反式脂肪酸,其中四款样品每杯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高达3.7-6.2克,远超正常乳制品水平。专家分析,这意味着样品中可能使用了奶精等替代品。
此外,现制茶饮可能存在食品安全和虚假宣传问题。2018年1-3月,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突击检查150家奶茶店,发现12家店铺存在果酱、糖浆等原材料过期现象,13家店铺标注“鲜奶”的系列奶茶,实际使用的是植脂末(奶精)、牛乳基底粉等原料,涉嫌虚假宣传。2018年6月,江苏省太仓市绿漾奶茶、泰芒了等饮品店被曝存在使用过期原料、腐烂水果等问题。
亟待出台行业标准
目前,现制饮品的“茶”感越来越突出。“新茶饮萌生于中国茶市场,正逐渐成长为与传统茶并存的一种主流茶形态。”某品牌现制茶品牌如是宣传。
然而,与传统茶相比,某些现制茶的茶多酚及蛋白质偏少,品质并不高。茶多酚作为茶叶中的有益成分,蛋白质作为反映奶源品质的指标,国标GB/T21733-2008《茶饮料》中,对预包装食品调味茶饮料中的奶茶饮料这一类型,规定其茶多酚含量应≥200毫克/千克,蛋白质含量应≥0.5%。上述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管局检测发现,6家奶茶店的9批次奶茶样品的茶多酚检测以及9家奶茶店18批次奶茶样品的蛋白质检测,其结果距离国家推荐性标准尚有差距。
事实上,由于准入门槛低、毛利率高,茶饮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例如,“青沫茶颜”宣传其茶饮店加盟费最低为7万元,总投资14万元-15万元即可开店,毛利率高达80%。
据相关业内人士预计,我国的现制茶饮市场的潜在规模为400亿-500亿元。而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一份资料,目前包装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年业务收入在1200亿元左右,可见,现制茶饮市场的规模并不小。
不过,已成规模的现制茶饮行业尚无统一标准,上述台州市椒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的奶茶行业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发现,现制茶普遍存在配料加多少全凭手感问题。“现制奶茶标准的缺失是我国现制食品行业标准缺失的一个缩影。在尚未触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对此也就没有执法标准,奶茶企业自然就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呼吁饮品协会或者行业本身站出来制定规则。”中国食品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如是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