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聊聊] 开了一家小餐饮店,三个人在做,一个月纯利1.5万左右,值得继续吗?
[复制链接]于创业这个话题,每个人对此的想法都不同,但就本质性来说,离不开人流量。像在某些城市,人流量较大的步行街中,一个小小的商铺,光是一年的租金就可能高达百万以上,其原因就是人流量附加值,带来的商业价值,让小店铺从不缺生意。虽然,人流量大,但其中也存有弊端,即竞争性太大。
< class="pgc-img">>理想投资地有何优势?
在思考投资地段时,投资者们最理想的人流量地段,就是学校和中大型工厂了,竞争不大、人流量大、群体固定、更具垄断性。同时,以工厂为例,对于菜品问题,并不会像餐馆那样菜品繁多、种类齐全。一般都是大批量制作,菜品变化不多,比较单一。虽然,生意优势摆在自己眼前,但其经营权却不是能单靠实力拿下,往往需要自己拥有一定量的人脉资源。
以万人工厂为例,每月需上交50万经营费,是赚还是亏?
早中晚三餐,个人按每天消费20元计算,承包一个1万人的工厂每天收益大约在20万。扣除人工、食材消耗,以15%的纯利润统计,即一天纯利润在3万。每月再以30天计算,每月50万的经营费单日为1.66万,每天纯收益在1.34万,一个月下来也有40万,每年下来也有480万的收益。
< class="pgc-img">>当然了,以上只是以简单数值分析,如真在现实中,可能实际利润就赶不上口头利润。竞争这种东西到处都存在,一个万人大厂不可能就只有一个餐厅,以两个餐厅为例,自己人流量占比60%。同时,工厂一般都不会是封闭式的,下班之后去工厂周边小店的人群不在少数,在扣除10%,即50%左右的人流量。
如每周的假期,国家规定的法定休假节日,这些不去具体统计,1万人以50%的人流量统计,这家餐厅是否还具备赚钱能力?即5000*20=10万,15%的纯利为1.5万。这样看下来,能否盈利一目了然,赚不赚不知道,看数据反正每月还得倒贴给工厂4.8万的经营费。
从餐饮行业的安全性进行考虑,就算这家餐厅每年能够盈利几十万,也并不值得自己入手。像这种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只要在食品安全上出现丁点问题,面临的可就不是简单的赔偿问题。况且每月计算下来,还出现倒贴钱的现象,赚不赚钱、能不能接手一目了然。
< class="pgc-img">>所以,从以上观察下来,人流量大赚不赚钱,关键取决于具不具备垄断性质。如普遍以封闭式管理的高中,其在内的商店,在下课之后基本都会出现人挤人现象。而具备垄断性的食堂,更是学生一日三餐最主要的聚集地,一年赚上个几百万应该不是什么难题。如果再拉上一些身兼"手抖秘技"的大妈,那么每天的利润,再涨个成倍也并不是难题(当然,这只是句玩笑话)。
>1940年代起,香港饼店已出现蛋挞,1950年代至1980年代打入多数茶餐厅。初时茶餐厅的蛋挞都比较大,一个蛋挞便可以成为一个下午茶餐。而味道香甜醇厚,松软可口。1990年代起,兼营包饼之茶餐厅逐渐减少,故现只在旧式茶餐厅有自家烤制的蛋挞,其他茶餐厅则从面包工场订购蛋挞飨客。另一方面,香港不少酒楼的点心中也包括蛋挞仔(小型蛋挞)。还出现了适合减肥的蛋挞,蛋浆是用蛋白做的。
44岁的张桂成是内江东兴区双桥乡人,之前在浙江台州开了10多年的出租车,妻子何素英也在工厂打工。
后来夫妻俩筹划着想做点小生意,张桂成便在2010年去了杭州的一家点心培训班专门学习制作蛋挞,一年后学成归来,在翔山路开了这家几平方米的葡式蛋挞店。在开店之前,张桂成和妻子对多家内江蛋挞进行了“考察”。相比较而言,他觉得自家蛋挞的优势是纯手工制作,“味道比较香。”特别是吃过某西式品牌快餐的蛋挞后,张桂成有了自信心:“比他们的好吃,没有他们的油腻,也没有他们的甜。”“考察”结束后,张桂成和妻子从广州、成都等地买来保温柜、不锈钢工作台、搅拌机等设备,“张氏蛋挞”正式上市。开店两年来,张桂成每天早上都是七点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制作蛋挞,一直做到下午三点多。店铺则由妻子一人看管。
尽管目前自家蛋挞受到了附近居民和学生的喜爱,但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客流量始终没有达到张桂成心目中的标准。于是,去年,张桂成便把目光投到了街边报亭上,希望能提供一定数量的蛋挞给他们。在被拒绝了十几次之后,街心花园公交站牌附近的一家报亭终于答应售卖“张式蛋挞”。
“我给他们说的是以较低的进价供货给他们,也让他们稳赚不赔。”据了解,一年多来,这家报亭每天能卖出七八十个“张式蛋挞”,加上翔山路的总店,冬季生意最好时“张式蛋挞”一天能卖出近200个,每月净收入6万。
本文来自生意我最行,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