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家庭常用的烹调方法之一,适用于汤菜一类。先将一种或几种原料混合一起,而后用调味品和汤以旺火制成菜肴。烩菜时先用少许油和葱、姜、蒜等炝锅,依次放入主料、辅料煸炒,最后入汤,温火炖熟即成。
是将加工成片、丝、条、丁的多种原料,掺和在一起,用旺火制成半汤半菜的一种烹调方法。烩菜以白烩居多,因此要用白汤,勾薄芡。有些要求汤清味爽的菜肴则用清汤。
一、原料准备
1.五花肉100克剁成肉泥。
2.豆腐300克切成大片,在加盐的沸水中焯烫后备用。
3.香菇去柄洗净斜切成片。
4.干粉条50克用清水泡透。
5.娃娃菜一颗掰散洗净。
6.海米10克用清水泡涨。
7.葱10克切成段,姜5克切成片。
8.大蒜三瓣切成末,香菜一颗去根洗净切成段。
二、调制肉泥
在肉泥中加入1克盐、5毫升料酒、和少量胡椒粉抓匀腌入味。再分二次搅打入30毫升葱姜花椒水,每次加完葱姜花椒水都沿着顺时针方向搅动至粘稠,让水分全部被吸收掉。最后加入10毫升鸡蛋清和5克淀粉,朝顺时针方向搅打上劲。
三、菜品烹饪
1.锅中倒入500毫升色拉油烧至五成热,将肉泥挤成丸子放入锅中炸至定型变色捞出控油,装盘备用。
2.将豆腐放入锅中炸至金黄色倒出控油,晾凉备用。
3.将炸好的豆腐斜切成片。
4.锅中倒入20毫升花生油烧至四成热,放入葱姜爆锅后倒入500毫升高汤。
5.依次放入粉条、娃娃菜、香菇、豆腐、和肉丸。烧开后煮5分钟。
6.放入2克盐,倒入海米,加入水淀粉勾薄芡,撒上蒜末和香菜段。
7.将菜品倒入玻璃汤碗中。
四、菜品特色
食材多样,营养均衡,口味丰富。软烂鲜香,老少皆宜。
五、操作要点
1.炸过的豆腐要斜刀切片,这样能增大白色部分露出的面积,能更好地吸收汤汁,便于入味。
2.炖煮时不要来回翻动菜品,出菜时要连汤带菜从锅边慢慢滑入汤碗中,避免将豆腐和肉丸弄碎。
最爱喝的烩碗汤
文/刘亚学(长春)
< class="pgc-img">网络图片
>烩碗汤,一个陌生的名字。说它陌生,因为它是一个很少传承下来的一道汤菜,也可以说是老扶余县民间流传的有名汤菜。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村里的人家有个大事小情请客,除了蒸馒头、烙卧瓤锅盔以外,少不了做烩碗汤。这烩碗汤的食料主要有白菜、菠菜、胡萝卜、粉面子、油、盐、醋等等,做出来以后,黏黏糊糊,口感特别好。蔬菜颜色呈现白绿红,三色搭配,色泽协调;黏糊,因为有粉面子勾芡,显得汤菜不是清汤寡水,有一种凝重、沾连的视觉。无论是吃馒头还是吃饼,搭配喝烩碗汤,那真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我印象最深的是赶上了“大跃进”年代,在幼儿园里偶尔能够喝到烩碗汤。有一次过六一儿童节,特意改善伙食,小朋友们吃到了白面油饼,喝到了烩碗汤。当炊事员阿姨按每人一小碗的标准,将烩碗汤端上餐桌的时候,小伙伴们都睁大了眼睛。大家互相看着,都舍不得喝。由于我超过了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大三个月),妈妈叮嘱我快吃快走。我无暇继续观望周边,狼吞虎咽地食用完了油饼和烩碗汤,像小偷似地回到妈妈身边,以为得到了便宜。看到妈妈满意的样子,不知道她有多么的高兴,心理上得到多么大的安慰!
度过了儿童时期,我再也没喝到过烩碗汤了!主要原因,一是烩碗汤没人做了,取而代之的是咸菜疙瘩。中学毕业以后,在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午饭多是一尺长的苞米面大饼子,配以芥菜疙瘩大咸菜或者黄豆芽汤。烩碗汤销声匿迹,再也吃不到了。二是我上大学离开扶余家乡以后,甭说喝上烩碗汤,就是与周边人说起烩碗汤来,他们都目瞪口呆地表示没听说过有这样的汤菜。
直到我退休以后,偶然回到老扶余县城(现松原市江北部分),多年没见的老同学请我下馆子,我点名要吃卧瓤锅盔喝烩碗汤。他先是一怔,而后忽然想起了有烩碗汤的饭店。沿着北康宁街往北走,见到第一个红绿灯左转,进了一个胡同,看见了一个不起眼的饭店,我俩走了进去。别的什么都不要: 主食卧瓤锅盔,辅食烩碗汤。
我终于如愿以偿了。不过,这烩碗汤的食材有所改变,只有白菜、菠菜,没有萝卜,粉面子放得也少,却多了一份油炸的粉条子。我想,烩碗汤虽然还有传承,但是正宗在哪里,恐怕一时半会儿难以寻觅。我不懂申遗的程序,老扶余烩碗汤这道汤菜,可否能够算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得知松原市公益餐饮协会征文的消息,我一下子兴奋起来,我一向钟情的烩碗汤,能否登上餐饮的大雅之堂呢?管它呢,我把它写出来见见世面,何乐而不为呢?得奖,对于我来说,没有诱惑力,而那尘封多年的烩碗汤,才是我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