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天府融媒】
“巴黎奥运会期间,我们推出了‘燃情奥运·观赛助力双人餐’,包括薯条、花生、啤酒等,这款套餐销量很不错。”成都市金牛区一品天下大街的一家餐酒吧的负责人说。体育运动团购订单大幅增长、餐厅“观赛套餐”销售持续火热……眼下,巴黎奥运会赛事正酣,“奥运经济”热度居高不下。
成都市民热衷网球运动
美食成为热门观赛“搭子”
奥运会期间,不少比赛在北京时间夜间进行,很多成都市民在制订观赛攻略的同时,也不忘享受各类美食饮料,将它们视为不可或缺的“观赛搭子”。
记者观察发现,餐饮行业有所升温,不少餐厅推出“观赛套餐”,满足顾客需求。“奥运会期间,店内客流量明显增加。为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我们推出了‘2人看奥运·一起喝点酒吧’的套餐,很受欢迎,不少附近居民晚上来店内吃饭、看比赛,直到凌晨才离开。”成都万象城的一家西餐·酒吧工作人员说。
来自美团数据显示,奥运会开幕以来,成都地区上线“观赛”相关主题餐饮团购的商户数较6月同期增长超1倍,相关订单量增长超9倍。
除堂食外,点外卖到家是消费者看比赛吃夜宵的重要场景,一人食用餐需求增长明显。市民李先生说,自从奥运会开幕之后,除去上班工作时间,回家后的头等大事就是看奥运比赛,只要是中国队的比赛,即使是预选赛也不愿意耽误一分钟的直播时间。所以,吃饭就选择了叫外卖来对付。
海底捞外送数据显示,近一个月以来夜宵时段火锅订单量环比增长17%,下饭火锅菜订单量环比增长34%。奥运会比赛期间,高温下与好友窝在家中“吃着火锅看比赛”也成为了很多消费者的选择。
小众体育项目迎来消费热潮
昨天傍晚,成都建设路SM广场附近的一家滑板培训馆里很是热闹。市民王先生下了班,便带着儿子学习滑板,“小朋友看电视上滑板比赛觉得有意思,尤其是看过奥运会比赛后兴趣更是浓厚。”不仅如此,小朋友练习滑板能锻炼平衡力、协调力以及腿部肌肉力量,不过还有一项辅助作用被很多家长提到,“玩滑板能让孩子交到更多朋友”。
在奥运热潮的带动下,全民运动热情持续释放,不仅羽毛球、乒乓球等传统热门项目的大众参与度进一步提升,骑行、冲浪、攀岩等小众运动参与热情也被激活。
以滑板为例,这项运动在很长时间里都难脱刻板印象,似乎总和街头少年的形象捆绑在一起,但通过奥运项目展示,这项运动的美好内涵和形象被重新定义、重新认识,也就增加了向“街巷”普及的契机。同样,霹雳舞进入奥运,也引得市民纷纷体验一把。今年以来,美团上“霹雳舞”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08%,相关笔记攻略数增长150%。其中,成都团购更是销量第一。剑南大道世豪广场附近的一家舞蹈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霹雳舞已经成为了不少儿童与年轻人拓展兴趣爱好的又一方向。“尤其是近期奥运会,来咨询了解、预约体验的人非常多。”
观看比赛可以感受竞技的快感,亲身体验这些小众体育项目,则更多的是为了获得解压的休闲体验。数据显示,今年7月以来,全国“游泳场馆”的搜索量同比增长30%,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五城的搜索热度最高,游泳相关订单增长50%,广州、上海、北京、杭州、成都等地的订单增速位居前列。
记者:孟浩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的中秋国庆“双节”叠加,群众假期外出需求旺盛,全国餐饮消费也迎来高峰。
10月1日下午4点半,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西贝莜面村当代店就开始了晚餐服务。“假期这几天,客流量明显增多,包间一周前就被预订了。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我们采取了午餐延后歇业、晚餐提前营业的措施,尽量减少消费者等位时间。”工作人员赵越超告诉记者,国庆假期前两天,用餐高峰期翻台率有3次以上。
奔赴“味蕾游”的消费者也排起了长队。“上午10点,第一批游客就已经到店,还有直接拎着行李箱来的,午市有八成食客是外地游客。”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松记食店负责人潘魏文介绍,假期的消费热度比往年火爆很多,可以预见整个“十一”黄金周生意都会很旺。
美食已经成为影响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中国旅游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23中国美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随着旅游空间从风景到场景的转变,美食在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发展体系中的地位越发凸显。浙江的“百县千碗”、湖南的“味道湖南·去湘当有味的地方”、安徽的“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广州亚洲美食节、青岛啤酒节、济南鲁菜美食节等美食活动均说明,美食已被纳入地方旅游发展的战略视野,成为促进旅游消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今年以来,众多小城因独特的美食风味吸引了消费者探访。延吉、台州、汕头、柳州、宜宾等城市的中秋国庆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增长均超过400%。在旅游需求的带动下,餐饮业持续释放潜力。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12点,餐饮堂食订单量同比2022年“十一”假期首日增长110%。
为了抢抓“十一”黄金周消费旺季,吸引更多消费者光顾,不少餐厅上线了特惠套餐。赵越超告诉记者,正值西贝那达慕羊肉美食节,门店上新了烤羊棒等多种羊肉菜品。门店还特意推出以烤羔羊腿为主的特惠套餐,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欢迎。
眼下,正值果蔬、水产的上市旺季,不少餐饮商家还在线上运营下足功夫。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这段时间,上新“大闸蟹”“梭子蟹”等团购的餐饮门店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40%,相关订单增长260%;上线“桂花”类团购新品的餐饮门店数增长112%,桂花酒酿奶茶、桂花拿铁、桂花糕均是热销单品。
中国烹饪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随着全国各地促消费政策加快落地,各地消费季蓬勃开展以及“夜经济”渐入佳境,休闲咖啡茶饮消费大幅攀升,多样化特色化餐饮消费供给不断丰富,餐饮消费潜力得到明显释放。以杭州为例,借亚运会的契机,当地开展了“亚洲美食季”活动,组织多场亚洲美食主题活动,推荐500家亚洲美食季餐厅。外卖平台数据显示,近两周,夜间餐饮堂食订单量同比增长近1倍。其中,上海、北京、成都、重庆、深圳的夜间餐饮消费较为火热,相关订单量位居全国前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全国餐饮收入32818亿元,同比上升19.4%。其中,8月份全国餐饮收入4212亿元,增长12.4%。在我国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政策导向下,今年的餐饮消费尽显活力。
“味蕾游、夜经济等新潮玩法持续走红,极大地丰富了居民出行的体验。”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表示,今年以来,国内居民消费形态逐渐由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服务零售成为假日经济的新引擎。在“双节”叠加、亚运热等需求下,今年“十一”假期有望成为5年来最火黄金周,餐饮等服务消费预订量实现大幅增长,各地服务零售将在假期得到进一步释放。 (经济日报记者 吉蕾蕾)
年的中秋国庆“双节”叠加,群众假期外出需求旺盛,全国餐饮消费也迎来高峰。
10月1日下午4点半,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西贝莜面村当代店就开始了晚餐服务。“假期这几天,客流量明显增多,包间一周前就被预订了。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我们采取了午餐延后歇业、晚餐提前营业的措施,尽量减少消费者等位时间。”工作人员赵越超告诉记者,国庆假期前两天,用餐高峰期翻台率有3次以上。
奔赴“味蕾游”的消费者也排起了长队。“上午10点,第一批游客就已经到店,还有直接拎着行李箱来的,午市有八成食客是外地游客。”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松记食店负责人潘魏文介绍,假期的消费热度比往年火爆很多,可以预见整个“十一”黄金周生意都会很旺。
美食已经成为影响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中国旅游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23中国美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随着旅游空间从风景到场景的转变,美食在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发展体系中的地位越发凸显。浙江的“百县千碗”、湖南的“味道湖南·去湘当有味的地方”、安徽的“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广州亚洲美食节、青岛啤酒节、济南鲁菜美食节等美食活动均说明,美食已被纳入地方旅游发展的战略视野,成为促进旅游消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今年以来,众多小城因独特的美食风味吸引了消费者探访。延吉、台州、汕头、柳州、宜宾等城市的中秋国庆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增长均超过400%。在旅游需求的带动下,餐饮业持续释放潜力。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12点,餐饮堂食订单量同比2022年“十一”假期首日增长110%。
为了抢抓“十一”黄金周消费旺季,吸引更多消费者光顾,不少餐厅上线了特惠套餐。赵越超告诉记者,正值西贝那达慕羊肉美食节,门店上新了烤羊棒等多种羊肉菜品。门店还特意推出以烤羔羊腿为主的特惠套餐,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欢迎。
眼下,正值果蔬、水产的上市旺季,不少餐饮商家还在线上运营下足功夫。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这段时间,上新“大闸蟹”“梭子蟹”等团购的餐饮门店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40%,相关订单增长260%;上线“桂花”类团购新品的餐饮门店数增长112%,桂花酒酿奶茶、桂花拿铁、桂花糕均是热销单品。
中国烹饪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随着全国各地促消费政策加快落地,各地消费季蓬勃开展以及“夜经济”渐入佳境,休闲咖啡茶饮消费大幅攀升,多样化特色化餐饮消费供给不断丰富,餐饮消费潜力得到明显释放。以杭州为例,借亚运会的契机,当地开展了“亚洲美食季”活动,组织多场亚洲美食主题活动,推荐500家亚洲美食季餐厅。外卖平台数据显示,近两周,夜间餐饮堂食订单量同比增长近1倍。其中,上海、北京、成都、重庆、深圳的夜间餐饮消费较为火热,相关订单量位居全国前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全国餐饮收入32818亿元,同比上升19.4%。其中,8月份全国餐饮收入4212亿元,增长12.4%。在我国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政策导向下,今年的餐饮消费尽显活力。
“味蕾游、夜经济等新潮玩法持续走红,极大地丰富了居民出行的体验。”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表示,今年以来,国内居民消费形态逐渐由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服务零售成为假日经济的新引擎。在“双节”叠加、亚运热等需求下,今年“十一”假期有望成为5年来最火黄金周,餐饮等服务消费预订量实现大幅增长,各地服务零售将在假期得到进一步释放。 (经济日报记者 吉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