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我们继续发掘全国各地的“饮力黑马”。
在内蒙古做水果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很多行业人跟我提过元气插座,它作为内蒙“土生土长”的茶饮品牌,在当地稳定开出80多家门店,覆盖11个城市。
它是怎样在北方市场把水果茶卖火的?我跟创始人聊了聊。
开店80+,他们在内蒙卖火了水果茶
在呼和浩特,年轻人都知道“元气插座”,很多开拓北方市场的茶饮人,也要到元气插座考察。
在远离热带的内蒙,他们把水果茶卖得风生水起:
元气插座主打芒果系列,元气芒果王、雪芙芒果奶茶、杨枝甘露为销量前三甲,除此以外,葡萄、杨梅、草莓、车厘子产品也都应有尽有。
我还查看了一下他们的菜单,从主推的芒果系列到水果奶茶,产品均价在16元左右。
奶茶方面,他们充分突出了本地属性,曾推过季节限定的蒙古奶茶:额吉奶茶、草原明珠、天边祥云,在传统的蒙古奶茶上做了创新,大体上是以纯牛奶、内蒙古特色的炒米为主,还添加有一些小料(奶盖、珍珠)。
小红书上,元气插座的人气很旺,是大家打卡、下午茶的热门地,有的每次路过都要喝上一杯;而在大众点评,有人好奇为什么元气插座总排队,忍不住点上一杯后被牢牢圈粉。
视觉方面,元气插座也有强大的“拉客”能力。它的门店整体视觉多采用黄色,无论是街边店还是商场店,顾客很容易就被色彩吸引,有了天然的打卡属性。
值得一提的是,方形杯体设计,也在一众茶饮中别有新意,很有记忆点。
从2017年在呼和浩特开出首家店后,元气插座在内蒙古省内已经开出80多家门店,布局11个城市。在北方卖水果茶,怎样站稳脚跟?我专门找元气插座的创始人程晓峰聊了聊。
在北方卖茶饮,要抓住哪些消费心理?
在内蒙古虽然有饮用咸奶茶的传统,但北方水果种类相对较少,人们对水果茶的认知比东南沿海地区要弱一些。
在这里开店,要抓住本地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
1. 核心商场密集开店,借助“暖气”的力量
北方城市开饮品店,特别是在冬季,人气很受影响。元气插座在呼和浩特的门店以商场店居多,在冬季,商场里的暖气足,水果茶依旧有其旺盛的市场生命力。
元气插座布局方式是瞄准核心商圈、密集开店,一个商场3、4家店很常见,甚至在维多利时代城,开出了9家店。
在程晓峰看来,如此密集开店有些像茶颜悦色在长沙的布局方式,每走几步就能看到品牌门店。集中优势火力布局、选择最佳的位置,是因地制宜的打法。
2. 水果茶销量占70%,抓住人们对水果的“欲望”
在元气插座,水果茶销量占70%。
程晓峰认为,北方水果相较南方来说种类匮乏,但人们对水果茶的消费欲望却更强烈。比如草莓、芒果、车厘子在南方司空见惯,在内蒙就相对少见。
而越少见的东西,越容易做出价值感。
而且,这两年,内蒙当地人对水果的日常需求在增加:程晓峰发现,街边的水果店在不断增多。而水果茶刚好也能满足顾客吃水果的需求。
3. 一杯50克以上果肉,做出水果的价值感
程晓峰还发现,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在内蒙古做水果茶,需要水果味重一些,不需要过多突出茶感、茶香。
“每一杯水果茶产品必须有丰富的果粒、50g以上的果肉,还有果汁。”程晓峰称。
元气插座在做推广宣传的时候,门店、海报都有丰富的水果展示,通过不断强化“新鲜”标签,从而把水果茶的价值感放大。
果肉、果汁新鲜丰富,也是元气插座粉丝喜欢在小红书、大众点评分享的一个因素。
4. 每6周推一款水果新品,拉动老顾客复购
元气插座有一个产品上新的思路:每6周推一个水果新品。
为何定做6周上新品?
品牌做过一个测算,每次新品最能拉动老顾客的复购,如果一个高频顾客一周消费2次,顾客尝试过新品,还会再尝一尝其他产品;一个季度4~5款产品喝一遍以后,再推荐给朋友喝,6周刚刚好。
如果6周一个品牌还不上新,顾客可能就没有新的体验了。
另外,6周也符合品牌部做新品推广、投放准备,同时给研发和供应测试的时间也刚好。
总的来说,元气插座找准了在区域内的特殊价值,去补位市场的需求点。我还发现,其实他们的运营做得也有亮点。
专人负责“抓热点”,俘获本地年轻人
1. 有专门的“开店小组”,区域新店开业要“做爆”
如果一个区域市场需要开发,元气插座的做法是“组织力先行”。
元气插座有一个“开店小组”,专门帮助新店打通前期的运营通路,为开业铺路。
比如,品牌部先对整个市场前期的市场推广做方案,不论是小红书、点评,让消费者知道品牌在卖什么。
市场推广也前置,给门店做相对全面的开业仪式,他们会邀请媒体、商场高管、餐饮同行等到场,把单店开业的声量、势能尽量放大。
2. 专人负责“抓热点”,收集95后、00后的关注点
茶饮高频用户是95后、00后,如何挖掘他们的需求点?
元气插座品牌部有个伙伴,主要工作就是在微博、抖音、B站抓热点,以及95后、00后的关注点。
他们还会“潜伏”到QQ群里,看高频用户群体喜欢什么事物,00后怎么娱乐、有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还会加入到他们的群聊里,跟他们探讨兴趣点。
他们通过这些渠道,找到了新品上新的思路:做满足年轻群体的表达,根据年轻群体的表达方式来定产品主题、推广文案。
比如,元气插座每一个新品都有一个主题,比如马上要做荔枝产品,就叫元荔满满,最近推出的车厘子产品,叫厘想主义,和年轻用户产生共鸣。
3. 用本土元素、文化打造品牌的城市属性
元气插座整体VI多采用黄、黑两种颜色,在视觉上能够很自然地抓取人的注意力。
在IP的打造上,采用插座的形状延展成IP人物“满满”,并制作了贴纸、表情包等周边——插座是用来“充电”的,希望通过品牌和产品,能把元气满满的状态传递给顾客,
而在杯套的设计上,他们也不断针对内蒙古的城市亮点,融入更多本土文化、地域元素,比如草原、大昭寺、沙漠等场景,也为产品创造了更多打卡的属性,也建立起品牌的城市属性。
近一年来,奈雪的茶、沪上阿姨、书亦烧仙草等品牌相继在内蒙古布局,这里的茶饮江湖,竞争开始激烈了。而元气插座也打算向省外拓展。
奈雪的茶呼和浩特振华广场店,图片来自大众点评
>越来越能感觉到,北方不再是茶饮的荒漠。这片广阔的市场,正在带给饮品行业新的惊喜。
今年,咖门推出“饮力黑马101”栏目,发掘一批散落在全国各地、具有差异化和成长性的品牌。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品牌,欢迎推荐(或自荐),请联系记者/评论区留言。
近,上海的喜茶火了,这家平均每位顾客要排队七小时才能买到的网红奶茶铺,让不少人十分好奇,到底是怎样的美味引得人们此番追捧?
不过,今天,我们更想像孔乙己一般,问出一个学究式的问题:这么钟爱奶茶,你知道奶茶有几个流派吗?从内蒙古到台湾,再次中国到东南亚、印度,直至大不列颠,作为世界性饮品的奶茶因为地域原因,所指的几乎是有天壤之别的茶饮。
记得杨绛在《我们仨》中提及,从她怀女儿起,钱锺书包办了他们一生的英式早餐,一定有奶茶、烤面包、黄油、果酱和煮得恰到好处的鸡蛋。钱锺书别的虽做不好,但奶茶却是最正宗的。这里的奶茶,又是什么奶茶?今天,我们一起来盘点奶茶的若干流派。
蒙古奶茶
先从内蒙古奶茶说起,近代地方志记载:“茶,蒙古人甚嗜之,用必多量,如汉人吃饱饭而方止,其法则与汉人全异,茶之中混以牛乳及少量盐名为奶子茶。”蒙古谚语称:“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可见奶茶是蒙古族饮食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成分看起来则是多茶少奶。
文字所载的蒙古奶茶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3世纪。随着元朝建立,自古以来喝鲜奶或酒的蒙古人民逐渐形成饮茶习惯。元朝官府编印的《农桑辑要》里专门介绍如何种植茶树、制作茶叶,说明当时政府对于制作和经营茶叶给予大力支持。13世纪后,牧民们将日常饮用的鲜奶和茶叶一起熬制,形成蒙古奶茶。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饮品随着蒙古部落的迁徙,广泛地流传在草原上,时至今日,仍流行于中国西北、中亚和东欧部分地区。
与我们日常喝的奶茶最大区别在于,蒙古奶茶是咸的,将茶叶、鲜奶、黄油和盐一起煮制。在蒙古语中,这种茶被称为“苏台切”。煮茶的茶叶通常选用口感厚重的砖茶,如今也有很多地方采用普洱或红茶代替;有时还会加入炒米、牛肉、奶皮等辅助食物,使其不仅是饮品,还能承担主食功能。
喝茶吃肉是蒙古牧民典型的生活场景。在小说《狼图腾》中,也有相应的描绘:“一个火堆燃起,毕利格和女人孩子们都用铁条木条,串上还微微跳动的鲜活羊肉,撒上细盐,坐在火堆旁烤肉烤火,喝茶吃肉。诱人的茶香、奶香、酒香和肉香,随着篝火炊烟,飘向湖中,招呼猎手们回来休息聚餐。”
每餐必喝的奶茶如今与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奶茶不只用来喝,还具有社会功能。《蒙古族风俗志》记录蒙古族夫妻结婚时新郎向宾客敬奉奶茶的习俗。这时候的奶茶会熬得颜色偏深,象征婚姻红火幸福。从婚礼后的第二天开始,新娘会每天为家人熬制奶茶,标志着她成为家里真正的女主人。
诚如台湾学者王明珂在其历史人类学著作《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中所言:“在城市中,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并无大的区别:穿戴一样的服饰、说同样的语言、享受共同的现代文化。但在一定场合仍然存在民族之别,主要表现为民族心理的认同,即从内心区别民族。”现在的蒙古奶茶,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是特属蒙古族的一种文化符号。
台式珍珠奶茶
比起蒙古奶茶,台式珍珠奶茶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街头常喝的奶茶。台式奶茶风靡于年轻人之中,不过其具体来源目前已不可考,也颇具争议,因为一是在台中经营泡沫红茶店的“春水堂”宣称其发明权,另有一声音认为是台南地区的“翰林茶馆”最先研发。这两家店目前都尚未申请专利商标,对其来源也各执一词。
春水堂一方认为他们于1983年即已开始研制奶茶,当时是用水果、糖浆、糖渍地瓜和粉圆等产品融进奶茶中,形成珍珠奶茶,初期不为人所知,直到在一家日本电视节目的访谈后出现才广为人知。翰林茶馆一方则说是因为最初在鸭母寮市场见白色粉圆而得灵感,因此最初选用的珍珠是白色,后来才改为黑色。
台湾奶茶最为大放异彩,也为奶茶推广做出重要贡献的是“自动封口机”的使用。由于自动封口机,外带奶茶开始流行开来,奶茶不再只是港式的堂吃茶饮,更多时候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在路上的闲饮。机器的引入让整个奶茶界焕发新生机。
英式奶茶
英国人和中国人相似,也喜欢喝茶,普通英国人一天中从早到晚有各种名目的茶歇,英式下午茶的文化更是闻名世界。中国人常常在茶的品类上追求丰富,英国人却只喝红茶,在饮用时经常加入少量的牛奶,有时也加糖。多茶少奶的特征构成英式奶茶的基础。
英式下午茶的传统源于19世纪初期,一位公爵夫人安娜贝德芙常在下午四点让女仆准备烤面包、奶油和茶来用以果腹。她还常邀请亲友来一起共享这午后时光。该举逐渐成为贵族间的新风尚并流传至今,形成英式下午茶文化。从源起故事我们也能发现,其实英式奶茶的传统里,甜品的地位与奶茶并重。奶茶本身是下午茶的主角,但茶点也是不可或缺的黄金配角。
英国文学中描绘喝下午茶的场景比比皆是,温热的茶伴随《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从敌对到暗生情愫。《儿子与情人》中每一章几乎都有下午茶活动。不过,英国下午茶文化也有着明显的阶级之分。传统贵族在享用下午茶时会坐在低矮的沙发上,茶点摆在矮脚茶几上,由此得名Low Tea(低茶)。而普通民众则为了方便补充体力,选择在较高的餐桌和椅子上吃些更像正餐的茶点,所以叫做High Tea(高茶)。
港式丝袜奶茶
港式丝袜奶茶传承的就是英式下午茶,但流淌其中的却是百年殖民地文化。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然而洋人们享用的英式奶茶过于昂贵,与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口味并不契合。位于香港中环的一家小店老板萌生出把奶茶带进底层社会的念头,并用能填饱肚子的菠萝包、肠粉、蜂蜜厚多士来取代英式下午茶中精致的芝士蛋糕,再用四种茶叶调出味道更浓郁的茶底来替代茶味寡淡的英式奶茶,由此诞生了丝袜奶茶。
许多人对丝袜奶茶的名称十分好奇。之所以名为“丝袜”,是因为奶茶师傅们为了调和茶味,发明了用棉纱网过滤红茶碎渣的步骤。久而久之,过滤用的棉纱网被红茶染色,颜色颇似丝袜而得名。这类迎合工人口味的小店逐渐发展成了现代的港式茶餐厅。
港式茶餐厅随着香港影视剧的推广为人熟知,以至今天我们看到绿白细砖铺满的地面,繁体字布景的餐厅,很容易慨叹一句:“他们家的设计好TVB!”有时想来也颇有兴味,香港,这座曾经的殖民城市,不论今日风头如何,那细枝末节的城市记忆其实早已融化在一杯杯丝袜奶茶和菠萝包中。
香港作家董启章曾有小说《天工开物-栩栩如生》,其中书写着个人成长、家族变迁故事,百年香港的市井生活也穿梭其中,读着这本书,我们仿佛能看见绵延着英式传统的当代香港生活图景。作家写道:“我提议先到小山上走走,看看海,但因为如真怕晒,结果我们就在一家有冷气的茶餐厅里躲了一个下午。”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简介】奶茶是草原上人们生活离不开的饮品。奶茶中的“奶”来自内蒙古本地,“茶”则是来自云南等省份产的青砖茶。自明清时期起,产自我国南方的青砖茶就是边疆民众生活的必备品,南方的茶与北方的奶“水乳交融”,诞生了醇厚浓郁的内蒙古奶茶,它也被誉为“团结之茶”。以茶为媒,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了解、互帮互助,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
记者:张晟、勿日汗、范思翔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