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内参,获取福利
到公众号回复“海底捞”,可领取“海底捞管理金句100条”
它诞生于中国米线店大爆发的2006年,随后很多品牌逐渐倒下,它却存活至今。
第一家小店靠36平米撑起22万月流水,如今店面300余家,单一款过桥米线就累计卖出1732万份。
他来自东北农民家庭,一路创业成为多个餐饮品牌创始人。工作中没有困难,因为他说:“解决困难就是他的日常生活。”
这个品牌是谁?究竟有什么成功诀窍?
餐饮老板内参 Tina /文
天津卫视《创业中国人》的咨询热线很久没有这么忙碌。
8月2日晚上的节目刚结束,节目组立即接到100多位观众的电话,大家的问题都很一致:如何加盟贾总的米线店?
观众口中的贾总是格朗合米线的创始人贾云峰,刚以创业嘉宾的身份登上《创业中国人》的舞台,在这档为嘉宾对接资本投资人和渠道合伙人的商业“相亲”节目里,他被业内相熟的朋友热情地唤作“小吃产业里最有钱的人之一”。
而对广大观众来说,兴趣点则在于贾云峰创办的格朗格米线蕴含着无限商机,除了米线这个品类本就容易上手、利润丰厚,格朗合自身在产品打造、品牌定位、加盟服务等方面也早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
贾云峰说,要将格朗合做成米线品类第一名,他甚至在节目中大发福利,向退伍军人承诺,可以零元加盟格朗合品牌,免收加盟费。
用最好的食材“熬”米线单店日营收能达到1.7万
2006年,贾云峰在天津开出第一家米线店,取名格朗合,格朗合是云南哈尼语族的俚语,寓意吉祥、幸福、安康,借着品牌名,贾云峰希望格朗合能给消费者带来温暖贴心的味道。
格朗合米线将品牌定位为“用心熬制鸡汤米线”,采用云南质朴的传统做法,整体工艺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在食材上格朗合选择生长一年的老鸡,配合鸡骨、猪筒子骨一起小火慢炖4小时左右,最终使每锅汤都清、浓、爽、鲜。
保留古法熬汤的基础后,格朗合还以中药药材入汤,去除动物的皮脂异味,整锅汤底闻起来更加香气逼人。对地道的云南人来说,这便是熬制鸡汤锅底的最高标准。
现在格朗合以过桥米线为主打品牌,不断优化迭代产品,推出了番茄米线、菌类米线、麻辣肥牛米线、咖喱牛肉米线等品种,同时搭配凉拌米线、炒米线、凉菜、甜点、米饭等品类,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就餐需求。
加上格朗合门店风格时尚,装修精美,物美价廉(单品米线20元),已俘获大批消费者的芳心。
如今,格朗合米线在全国已发展到300余家门店,单店日营收能达到1.7万元。
36平米小店,夜间还在排长队它如何从满大街米线店中脱颖而出?
事实上,格朗合一路能持续健康发展,与贾云峰早年兢兢业业的创业经历不无关系。
贾云峰21岁时,独身到北京打拼,最开始从事电脑销售工作,靠着出色的业绩,年轻的贾云峰在当时就能月入2万元以上。
遗憾的是,长期高强度的IT工作让贾云峰渐渐患上胃病,早晨起来就吐酸水,他不得不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和饮食问题,也推己及人地思考,如何让中国消费者都吃上健康、热乎、方便的饭菜。
彼时正接近千禧年,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消费者兜里的钱多了,下馆子的人也多了。注意到这些变化后,贾云峰敏锐地预感到,餐饮行业未来将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此时入局也许将大有作为。
但就米线这个品类而言,当时的竞争已非常激烈,用贾云峰的话说,满大街都是米线店,消费者对米线似乎情有独钟。
找准方向后贾云峰没有轻易退缩,很快将格朗合的第一家店开在了天津。这家店面积仅仅36平米,进出顾客却络绎不绝,即便是夜间也经常排起长队。反映在营业额上,这第一家店每个月流水竟能达到22万。
就这样,依靠着行业红利和消费潮流,格朗合将商业模式迅速复制,直营店数量在3年间快速扩展到了17家。
随后为了跟上扩张步伐,打破人员不足的局限和提高专业度,贾云峰开始推进企业的公司化、品牌化,逐步招兵买马,成立起人力资源、品牌、研发等各个部门并快速运作起来。
到2014年,格朗合正式对外开放加盟,门店数量稳步增长,品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贾云峰将之概括为“进入了平稳发展期”。
不少人从食客变成加盟商
只因为一个“实”字?
从2006年开第一家店算起,格朗合如今已进入第十四个发展年,很多顾客是吃着格朗合的米线长大的,也有不少食客变为了格朗合的加盟商。
大家青睐格朗合主要是因为两点。
一是格朗合地道实在,性价比高。一份过桥米线定价20元,再搭配饮品小食,30多元就能享受丰富的菜品,加上店内环境优雅舒适,顾客就餐体验非常好。二是格朗合现场熬制鸡汤米线,给品牌加入了手工工艺的人文关怀,让顾客感觉贴心、健康。
这些年,格朗合单凭一款过桥米线就售出1732万份,吃完米线再喝汤成了多数人的习惯。
对加盟商来说,格朗合米线低成本、高销量的特点是他们选择加盟的原因。格朗合米线制作方法简单、容易复制,食材主要为蔬菜、米粉,成本基本不高于30%。
有一位加盟商,在格朗合品牌顾问的建议下将餐厅选址在天津SM广场。最开始,他还担心SM广场为新建,位置偏僻,客源不稳定,但实际营业后月流水18万,净收入达8~9万,8个月就能回本。
现在他又签下集团旗下另一品牌的合作,两个品牌预计年收入将达到50多万。
统观格朗合门店的经营数据,每天来客数可达400~600人,翻台数9台,人均消费27元左右,每日营业额达1万~2万。除去人员成本、采购成本和其他日常开销,整体利润非常可观。
在加盟服务方面,格朗合形成了一整条成熟的服务链。提供从开店选址、人员配置、人员培训、店面装修、配套设施等各环节的支持。
比如在加盟店试营业前一天,集团运营部派遣一名人员到店做为期三天的开业指导,检查设备是否齐全、能否正常使用;物料准备是否齐全、合理摆放;同时关注物品采买、产品制作、出餐质量和品相、前厅服务等,做到及早纠错,快速磨合团队。
格朗合在挑选加盟商时当然也有自己的标准,贾云峰在《创业中国人》上表示,首要的就是认同格朗合现场熬制鸡汤的方式,如果什么都通过工厂标准化生产,没有厨房操作环节,企业就没有了竞争壁垒。
此外,贾总最看重的还有一个“实”字,这个字源自总部公司“天津龙实同创集团”。最初为企业命名时,特意在贾云峰的生肖中取“龙”字,“实”则是他的人生信条。
这就又回到贾云峰早年打拼时的人生体验,他坚信做人要踏实、诚实、实在,要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用、对社会有用的人,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未来紧抓年轻客群美味、颜值双向发力
格朗合并不是贾云峰创办的唯一一个餐饮品牌,其他还有老城街重庆小面、憶她春饼、丑先生酸菜鱼、锡铁食铁板串花甲粉、潼乐陕西小吃等,统一隶属于天津龙实同创集团旗下。
尤其是老城街小面,从2014年成立至今,已经有1400家店。但对贾云峰来说,目前最关注还是格朗合的发展。
贾云峰认为,格朗合不仅仅定位于小吃,更是风味餐,除了独具特色的云南风味,未来甚至可以将川贵等各地的口味增加进来,可塑性非常强。
在问到对格朗合目前的发展情况是否满意时,贾云峰直言,做生意哪里有满足的?一旦满足了,企业就没有动力进步了。
在贾云峰看来,一切事情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经营中出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没有熬不过去的坎儿,取得成绩也不值得沾沾自喜。
反倒是公司的一些小细节,更容易让贾云峰焦虑。员工工作状态的好坏、高层领导管理是否及时,只有将企业的每个细节都关注到,才能良性运转。
贾云峰也常常思考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最终答案是“不怕犯错的员工”。
比起没有想法、不愿尝试的人,贾云峰更看重那些勇于试错的人。能把事情做好当然是好事,但如果错了也没关系,公司给你兜底。
未来格朗合的重点,是继续针对19~35岁年轻女性这一目标客群,满足她们在口味和审美上的需求。
贾云峰具体分析说,如今的消费者和过去的消费者完全不同,健康正成为餐饮的新主题,尤其是女性消费者更偏爱养生和营养均衡的食物,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做好产品迭代。
同时企业也应该做进一步的市场调研,明确品牌定位,把握住90后爱时尚、有个性的特点,让品牌在“美味+颜值”方面发力。摸索清楚消费者的喜好后,还要在餐厅的装修调性上多下功夫。
可以说,这不仅是格朗合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整个米线市场创新的方向。
· end ·
轮值编辑|于聪聪 编辑|刘珍 视觉|钨琪 Tina
开业营销 | 宵夜档两大机会 | 咖啡大王自杀
网红店的倒闭 | 一碗炒饭融资千万 | 餐饮的隐藏杀手
正面PK海底捞 | 3年把餐厅做亏损 | 外卖新玩法
商务合作:真真18037518262(同微信)
碗米线,一个传奇。在我国美食江湖中,他六姐米线的创业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令人惊叹。这个传奇故事不仅深刻揭示了创业者的执着与坚韧,更传递了一种对美食、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他六姐米线,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 class="pgc-img">>从古至今,美食与故事总是密不可分。正如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他六姐米线的创业故事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创始人凭借对美食的热爱和独特的经营理念,将一碗普通的米线打造成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这其中,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创新的探索。
六姐的故事不禁让人想起古代商贾的故事。《战国策》中记载,赵国的郭纵凭借对铁器的精研,创立了“郭氏铁器”,名扬四海。而他六姐则以一碗米线,传承匠心,诠释了美食的魅力。她深入研究食材,精选上等大米,搭配丰富的配料,将一碗普通的米线做得色香味俱佳。正如古人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姐的成功,正是源于她对食材的严谨态度和对美食工艺的极致追求。
而他六姐米线的创业故事,还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而六姐却以一碗米线,唤起了人们对美食、对生活的热爱。她坚信,美食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能治愈疲惫的心灵。正如古人所言:“饮食男女,行之有序。”在他六姐米线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美食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
值得一提的是,他六姐米线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在创业过程中,六姐面临过诸多困难和挑战。然而,她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这不禁让人想起《孟子》中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六姐的创业历程,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
他六姐米线的创业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度探讨美食、生活和创业的契机。这个故事既有独特的见解,也有深度的论述,更引经据典,让人共鸣。正如一碗美味的米线,需要精心烹饪,我们的生活也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而他六姐米线,正是这份用心的最好诠释。
国台湾网11月16日讯 (记者 叶春禄)“作为台属,我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献出一份力量!”11月12日,在昆明举办的以“花为媒?山海缘”为主题的“第5届云台两岸婚姻家庭研讨会”上,来自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彝族台属张雅琳做如上表示。
张雅琳与爱人台胞许振文2015年结婚,现在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和谐的两岸婚姻家庭。在谈到她与爱人许振文的姻缘时,张雅琳脸上露出幸福的笑颜说,2010年许振文到昆明访友,在一次朋友聚餐中他们相识了,因为有共同的爱好、聊不完的话题,久而久之便发展为恋人关系。之后,许振文放弃了他在台湾的生活,毅然决然地到昆明发展。他们经过5年热恋,2015年完成了人生的终身大事。
< class="pgc-img">夫妻俩在第5届云台两岸婚姻家庭研讨会上合影(叶春禄 摄)
>说到夫妻二人在云南的事业,张雅琳非常乐意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她说,许振文起初和朋友合伙开了一个酒吧,店面不大,可是人气超高,每天座无虚席,在和客人聊天时发现很多朋友都对台湾小吃感兴趣。之后,他便在酒吧旁边开始试卖结合台湾跟云南口味的“猪脚米线”,没想到深受昆明朋友的喜爱。后来许振文把酒吧转掉,专心经营台湾小吃。做餐饮很辛苦,每天起早贪黑,满身油渍,许振文开始不会烧蜂窝煤,手被无数次地烫伤、烧伤,这对一个从小生活在台北都市里的人来说非常不容易,但是看到有回报,心里还是很愉快。张雅琳表示,回想起这一幕幕创业维艰,就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这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始终坚信只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张雅琳很是兴奋地说,这些年他们到过腾冲、丽江、大理、玉溪,从路边摊到各类展会再到开店,陆陆续续推出了十几种结合云南和台湾口味特色小吃,现在成立了“云南空城技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专门经营各类台湾小吃、批发、辅导创业、加盟,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爱情事业双丰收。
张雅琳还特别感谢云南省各级台办对她们夫妻的帮助和支持,她说,事业和生活的稳定离不开云南省政府出台的惠台“75条措施”,台胞在云南的创业、就业、生活、入学与云南省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许振文跟两个孩子陆续办理了台湾居民居住证和社保卡,在台办的协调下顺利入读当地的幼儿园,与大陆居民一样,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