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是清明假期第二天,天坛公园内游客增多。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 浦峰
清明假期前两日,超百万市民出行祭扫;今起连续三天气温回升,“春姑娘”将回归
新京报讯 (记者吴为)昨日是清明假期第二天,记者从北京市清明指挥部获悉,全市各大墓园共接待清明扫墓人员107.6万人次,机动车出行超过22万辆。其中八宝山、昌平等为出行祭扫集中地区。此外,虽然伴有大风降温,市属11家公园和中国园林博物馆昨日仍迎来游客40.5万人次。
大风吹散纸钱 志愿者清理近2吨垃圾
昨日,北京市的出行祭扫人员、车辆较4月5日已分别减少26.6万人次和8.65万辆。从全国情况看,4月6日所有观测点全天共接待祭扫群众257.8万人次,疏导车辆33.4万台次,比清明节当日分别减少了51.7%和53.8%。
这两日,北京全市民政系统上岗服务超万人,公安、园林绿化等部门也在假期值守。据清明指挥部通报,仅4月5日,全市制止野外违章用火92起。
昨日,因天气突变,全市骨灰安葬量最大的八宝山人民公墓瞬时大风达5到7级,纸钱等用品被风吹散,墓区环境一片狼藉。工作人员用了6小时,清理了近2吨飞散垃圾。
北京清明指挥部介绍,祭扫高峰日遭遇大风天气,八宝山人民公墓墓区祭扫用品数量大、品种多,纸钱等用品被风吹散后,给市民祭扫带来诸多不便,也造成了严重安全隐患。
于是,八宝山人民公墓全体人员奔赴各墓区,北京市福利中心同时下发通知,要求中心机关全体干部立即赴八宝山人民公墓开展志愿服务,八宝山革命公墓也紧急抽调28名志愿者赶赴支援,清理墓间垃圾、整理祭扫用品。经过近6个小时,清理出200余袋、近2吨纸钱等飞散垃圾。
北京市清明指挥部向社会呼吁,请前往各墓区祭扫的市民绿色出行、文明祭扫,用鲜花替代纸钱、贡品寄托哀思。
八宝山革命公墓节地安葬比例超95%
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获悉,今年清明生态葬业务已全面推开。4月3日,昌平区首批8位逝者在北京天寿陵园举行骨灰自然葬仪式,目前,昌平区已经在天寿陵园、佛山陵园、凤凰山陵园开展了骨灰自然葬试点,全区采用自然葬、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节地葬法的逝者已超过四千名。
昌平区民政局副局长孟庆宝介绍,目前昌平区6家经营性墓地和7家公益性墓地都已经开辟了节地生态安葬区,可为老百姓提供树葬、花葬、草坪葬、自然葬、立体格位存放等多种安葬服务。根据政策,选择自然葬的逝者,可免费享受基本殡仪服务,此外,每份骨灰由政府向相应的陵园补贴4000元用于支付服务费用。
八宝山革命公墓新推出的生态墓园融真园内目前已经有200余份骨灰落葬。截至2017年年底,八宝山革命公墓共存放骨灰3.8万份,其中采取骨灰格位立体存放、树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的占95%以上。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北京重点支持和鼓励生态葬。零付费的骨灰海撒,去年比前年同比增长了8%。同时,北京市通过服务补贴的方式,对具有北京市户籍亡故居民选择定点骨灰立体安葬给予补贴,每个格位财政补贴1000元,居民个人负担2000元。免费为重点优抚对象和享受北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提供骨灰格位安葬服务,每个单格骨灰格位财政补贴3000元。
除全市层面的补贴支持政策外,一些区还制定出台了更多的补贴政策。《顺义区生态葬奖励办法》规定,采用海葬、深埋、不留骨灰和骨灰深埋不留坟头等符合生态葬安葬形式安葬逝者骨灰的,在上述基础上再给予每份骨灰一次性5000元奖励。
■ 游园
市属公园下午2时游客较多
记者昨日从市公园管理中心了解到,清明假期进入第二天,市属11家公园和中国园林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量40.5万人次。
记者从市公园管理中心了解到,截至昨日15时,市属11家公园和中国园林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量40.5万人次。其中,颐和园8.6万人次,玉渊潭7.1万人次,动物园5.5万人次,天坛4.5万人次,中国园林博物馆达5000余人次。
记者通过全天4个时点的实时在园人数发现,下午2点时的在园人数最多,已达10万;上午10时的人数最少,只有5.1万。
其中,颐和园、动物园多个时点的在园人数均在2万以上;玉渊潭公园全天各时点的在园人数都在1万以上;中山公园和景山公园可能受故宫客流影响,中午和下午时段游人增加明显;植物园受区域和交通影响,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游人较多。
今年清明期间,市属公园推出四大类30项游园活动,包括民俗体验、文化展览等。例如,天坛公园在清明期间推出“神乐之旅·清明雅乐”专场展演。在玉渊潭公园,不仅可以踏青赏花,还可以参与清明节传统民俗互动活动,如“牵钩”运动。
新京报记者 信娜
昨日,知春路,市民穿裹严实走在寒风中。
■ 释疑
经历雨雪降温 春花挺得住吗?
近日,北京气温遭遇“过山车”,突然而至的雨雪低温天会对春花产生什么影响?
玉渊潭相关负责人介绍,降雪时园内早樱曾出现吹雪景观,目前,八重红枝垂、松前红绯衣、松前早咲、白妙、八重红彼岸等中樱正值盛花期。同时,园内关山、一叶、普贤象等晚樱也已含苞待放,预计在未来一周近千株晚樱将陆续进入观赏期。
此外,北京各地桃花等也已进入盛花期,植物园正在举行桃花节。昨日,植物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降雪过后化水,可以滋润北京干旱了一个冬季的植物和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冰雪会对新萌发出的花、枝条和嫩叶造成低温冻害。
上述负责人解释,前段时间气温超过20℃,促进了植物萌发和开花,但由于降雪使气温骤降,尤其是冰雪温度低于0℃,落在植物新生的还没有抗冻能力的幼嫩枝条上会形成低温胁迫,影响植物生长。同时本次降雪量较大,部分植物已经开花或者展叶,大量积雪停留在植物体上,对植物形成很大压力,导致枝条被压折或者整个植物倒伏。
记者了解到,目前植物园内开花较多的白花山桃和已经展叶的柳树,受影响比较大。不过,上述负责人表示,此次降雪消融较快,低温和积压的影响不是十分严重。
■ 天气
今起三天气温回升
伴随着降雪、大风、沙尘,这个清明小长假也将告一段落。
大风蓝色预警已过,今天北京地区北风逐渐减弱,北风三四级转南风二级左右。随着昨日的北风呼啸,沙尘过境后,空气改善至一级优级别,PM2.5也一度个位数。
今起三天,气温将逐渐回升。至本周末,最高气温将升至20℃左右,被雪花“吓跑”的春姑娘,即将回归。
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昨日至今日将给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地带来6-8℃的降温。同时,南方雨水将逐渐减弱,北方大风又起。8日起,气温将回升,回到与常年同期偏高的水平。
近期冷空气影响频繁,气温波动幅度较大,公众需留意天气预报,注意添加衣物,以免着凉感冒;北方多大风天气,需注意远离户外广告牌,防范高空坠物;南方雨水持续,出行需注意交通安全。
新京报记者 邓琦 实习生 余华尊
华网北京6月19日新媒体电(记者 刘晓莉 丁静)9岁女童在北京市顺义区一国学班内学习时不仅遭受老师虐待,还疑似被当成弃儿骗捐敛财。国学班成“敛财班”,鱼龙混杂让人伤不起。
近年来,国学热一直持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家长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崇拜,把孩子们送进“国学班”。看着受虐孩子身上的斑斑伤痕,不知家长心中会做何感想?国学班变成了“狼外婆”,成为一些不法分子乘机牟利的工具,不禁让人心寒。
从办学资质、办学地点、师资力量及监管制度上,许多“国学班”都存在着漏洞,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女童母亲出于对国学的喜好和对张红霞本人的信任,在没有确认张红霞是否有办学资质的情形下把孩子托付给她。而张红霞在对孩子们进行暴力虐打的同时,还利用孩子寻求捐助进行敛财,在此情形下,长达数月没有任何监管部门发现问题,不能不说是有关部门的失职。
据调查,在北京一些居民楼、城乡接合部等地,一些没有资质的国学班潜藏其中。因为缺乏监管,已经让许多国学班的“纯粹文化”大打折扣。有人以国学之名招生赚取学费;也有人以国学之名行不法之事。国学班其实是披着国学外衣的培训班,最值得注意的是,该类培训班是否有培训资质,有关部门是否监管到位。
培训班成立之前缺乏审查,成立之后缺乏监管,势必让一些不法分子有空可钻,让一些违规国学班有机会成为“狼外婆”。在此情形下,不免提醒各位钟情于国学的家长们,追风需谨慎。
封全员信将鲜花电商花加(Flowerplus)的困境公之于众。9月25日下午,花加人力资源部向全体员工发送了一封来自创始人王珂的全员信,信中称,过去几个月,淡季、历史订单履约以及银行还款压力,导致公司一直入不敷出;9月初公司银行账户被封,一切对供应商、客户、员工的转账都被禁止,迫于无奈,公司决定进入停业整顿阶段。
9月26日下午,南都记者实地走访位于上海嘉定区的花加总部,看到仅有少数员工在维持秩序,大部分员工已提前放假,工位区一片狼藉。当天不少消费者前往公司总部维权,要求退款。对此花加员工登记了订单信息,承诺节后原路退款。
1 延迟发货、拖欠工资、退款无门,花加陷入倒闭边缘
早在今年5月份起,在社交平台上便陆续有消费者吐槽花加配送延期、鲜花质量下降、联系不上人工客服、退款无门等问题。
9月25日下午,鲜花电商平台花加(Flowerplus)人力资源部门发布了一封公司创始人王珂的全员信。在信中王珂表示从2022年疫情封控开始,公司的资金就开始紧张,在去年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苦撑1年多以后,又面临淡季、历史订单履约以及银行还款压力,导致公司一直入不敷出,目前已深陷资金链断裂危机,且今年9月初公司账户已经被封,因此公司决定进入停业整顿阶段。
9月26日下午,南都记者在花加公司总部了解到,花加从7月起就暂停支付员工工资,9月起员工社保停缴,有员工反映,到9月25日通知时,已过了缴纳时间,可能存在断缴风险。
现场有少部分员工前来讨薪,也有部分员工表示能理解公司的难处,希望公司能渡过难关。
其中一位员工透露,公司未来或考虑通过裁员来节省成本,目前管理层正在与投资人洽谈拉融资,当下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银行资金冻结导致资金链断裂,待银行账户解冻后可以陆续退款。
【视频】南都记者实地走访上海花加总部↑↑
资金冻结的原因或在于今年以来的数十起法律纠纷。花加母公司为上海分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开信息显示今年9月5日上海分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被申请强制执行,已成被执行人,执行金额约52万元,执行法院为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9月11日上海分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为未按时履行法律义务而被上海市长宁区法院强制执行,执行标的额是约179.30万元。此外,上海分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还以被告身份卷入26件官司、案件总额达352.19万元。
9月26日下午,有不少消费者前往花加总部维权,要求退还预付款。一名消费者王女士(化名)向南都记者称,从8月开始,花加以花材损耗为由将配送时间延期1天,9月初则通知配送时间改成隔周配送,同时各个平台均无法联系到人工客服,王女士便意识到花加运营出现问题。
花加配送时间改为隔周配送。
“花加在周花平台中一直是老大哥,我们也买其他平台,但一直觉得不论搭配、审美、细节都比不上花加。尤其上海地区,花加是第一块牌子,如果就这样没了,惋惜大于愤怒。”王女士称,她从2016年开始在花加平台上购买鲜花,主要买来自用以及送给亲友,目前还有一万多余额未退。
9月26日,王女士来到花加总部协商退款事宜,现场登记了退款订单信息,花加员工向她承诺节后原路退款。但国庆假期后能否如数收到退款仍是未知数。
2 资本热捧过后,鲜花电商难逃亏损泥潭
花加(Flowerplus)创立于2015年,采用按月订购鲜花的模式,用户每月只需花费99元-399元不等,即可每周收到来自原产地种植的鲜花,订购渠道有花加APP平台,并在京东、淘宝、微信等平台拥有官方旗舰店。
彼时这一赛道正值资本热捧期,尽管各家都面临着品控不稳、投诉频发、损耗率高、持续亏损等难题,大量创业公司仍然依靠着融资一路扩张。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3年-2017年间,鲜花电商领域一共融资47笔,其中以2015年、2016年最为火热,分别产生17笔和15笔融资事件。
这一期间跑出了包括花加、花点时间、野兽派、roseonly在内的品牌。其中花点时间共经历了4轮融资,分别是:数百万人民币的天使轮、未披露金额的A轮、数亿人民币的B轮和未披露金额的B+轮。在投资机构名单中拥有清流资本、梅花创投、青山资本等众多明星机构。此外,该品牌还获得了高圆圆的两轮跟投,B轮接受了鹿晗的清晗基金投资。野兽派则在2014年11月获得了经纬中国的A轮投资;2015年12月,获得了经纬中国、H Capital、挚信资本联合投资的B轮融资。此外2015年10月,花集网在新三板挂牌上市,2016年4月,O2O鲜花品牌爱尚鲜花挂牌新三板,但两家上市公司均连年亏损。
花加自成立以来共完成了6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到2亿元,融资规模和扩张速度均在行业前列。其中最新一轮为2019年10月21日宣布的B+轮融资,领投方为上海双创基金投资中心旗下基金,创始人王柯、国灏资本、昆仲资本等老股东参与了跟投,交易金额3500万元人民币。
拿到B+轮融资的花加在2019年迎来高光时刻,彼时花加有200多人的团队位于上海。创始人王柯曾向媒体表示,鲜花订阅业务一直以来稳定发展,目前(2019年10月)平台累计服务了1200万粉丝,其中付费用户800万,最高单月销售额在1个亿左右。
在供应链方面,截至2019年花加拥有12000亩自营花田和数千家签约花农及鲜花种植基地,其中包括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南非等优质进口花原产地基地;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济南、云南设有7大前置仓,以及1000多个前置仓,覆盖超过220多个城市。据介绍,花加打通了从花田到用户的所有链路,实现供应链全流程管控,从源头到用户手里花费时间只需36-48小时,全年损耗控制在1%以内。
除了线上订花业务外,花加在2019年内还孵化了三个新的业务,分别是绿植、礼品平台和线下花店。2019年10月,花加已有5家自营花店和100多家合作花店,花加为合作花店提供流量、系统、供应链及产品能力。未来三年,花加计划开业200家自营花店和1000家合作花店。不过南都记者近日搜索发现,截至9月底,花加在上海仅剩下8家门店。
花加在上海仅剩下8家门店。
“说实话,听到消息有点意外更有点唏嘘。”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表示,去年11月底,分尚网络还申报了《“FLOWERPLUS花加”线上订购+产地直送》案例参与上海市“数商兴农”示范案例评选,从数商兴农的视角,公司签约数千家花农和鲜花种植基地,打通从花田到用户的销售链路,确实受到行业内认可。
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一家垂直鲜花电商平台,花加在上游供应链建设和下游的用户运营上都稳扎稳打,核心问题在于尚未盈利便遭遇资本风停,而这也是垂直生鲜电商平台的普遍困境,离开了资本输血后能否摸索出一条盈利途径?
“鲜花电商和母婴电商一样都是垂直电商,而且鲜花的季节性、区域性、节日性消费特征决定了垂直电商平台不仅获客成本高,而且留客成本也很高,加上鲜花品类对履约仓储要求也很高,这些因素叠加,鲜花电商根本没办法实现盈利。”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向南都记者表示,这并不是花加的困境,而是整个垂直鲜花电商平台的普遍难题。
3 质量不稳、投诉频发,品牌信任危机难修复
除了亏损之外,由质量问题引发的品牌危机也是鲜花电商平台难以摆脱的噩梦。早在2017年,花加就曾受到大量用户投诉,称预订的花不能及时送达、收到的花存在质量问题等。今年以来,在社交平台上再次出现大量针对花加的投诉,同样围绕配送延时和鲜花质量下降这两大问题。
另一边,花加的“老对手”花点时间也多次因质量问题而“翻车”。2017年七夕,花点时间曾因为配送的鲜花“花瓣零落、枝叶干枯”而登上热搜。2020年5月15日,罗永浩在直播中上架销售“花点时间”玫瑰,但从5月19日开始,便有消费者在各大社交平台陆续反映直播购买“花点时间”鲜花存在质量问题。5月20日当天,大量用户在微博中投诉称收到鲜花礼盒时花瓣已经枯萎或腐烂,并且存在未按约定时间送达等问题。随后罗永浩与花点时间纷纷致歉并给予补偿。
“鲜花看着很美,但从事这个行业是一个异常艰险的过程,生鲜所有的痛点、所有品类遇到问题在鲜花业务上都会遇到,包括长链路、易损耗等”,一零售平台的鲜花采购负责人曾向南都记者表示,要想做到品质和服务有保障,需要配备专人做标准制定、专人负责产地采购、供应链保障运输,以及专人负责门店鲜花养护,最终实现从产地到门店整条链路环环相扣。
品控问题难解、资本市场降温,鲜花电商平台也迅速走向了没落。2019年12月24日,拥有近万家鲜花实体加盟店的花集网宣布股票终止在中小企业板挂牌;同年7月22日,曾被称为“鲜花电商第一股”的爱尚鲜花因未披露年报而被强制退市,颇为讽刺的是,爱尚鲜花在2016年的亏损规模达到千万级,2017年宣布实现微盈利19.8万元,但却自爆来自刷单的虚假收入达3000万元。财报披露2018年上半年亏损289.50万元,毛利率也由前一年同期的47.95%降低到36.05%。
紧接着2020年另一鲜花电商“花点时间”被爆出产品质量差、公司陷巨额合同纠纷、经营异常等问题。2021年,花点时间宣布完成亿元融资花点时间宣布完成由梅花创投、双良玖创资本等机构投资的C1轮亿元融资,但想要修复崩塌的口碑并不容易。
“鲜花行业痛点太多了”,一位从业人士向南都记者感慨,鲜花作为生鲜品类中最难运营的“硬骨头”,一方面消费者对终端产品的品质、价格都极其敏感,消费习惯和品牌忠诚度难以培养,另一方面品牌商家需要对鲜花供应链路的每一个环节做好严格品控,才能保证品质标准化,此外鲜花在仓储、物流和终端销售环节都比水果蔬菜更容易产生损耗,这也是众多鲜花电商平台在密集融资、价格战过后陷入亏损困境和品牌危机的原因。
4 电商、即时零售巨头入局,鲜花电商遭遇团灭?
鲜花电商们尚未摸索出生存门道,却同时迎来了京东、天猫、拼多多等一众“强敌”的入局。
2017年,京东率先成立鲜花事业部,发力线上销售。依托于供应链优势,京东推出了“冷链+保险”模式:通过冷链让云南产地的毛花材“休眠”,运到京东在全国各地的销地仓内再做打刺、去叶、保水、包装等粗加工,最后依托末端的仓配优势,同城配送将鲜花送到消费者手中。此外京东还推出了鲜花行业的首款鲜花保险——买花无忧险,对于肉眼可见的花枝折断、花瓣腐烂等情况,直接在线上赔付客户。
2020年七夕,天猫超市上线了鲜花品类,10支装红玫瑰七夕预订价49.9元,2022年初,天猫超市与云南、广东、四川、山东、浙江等五个花卉大省的400个基地合作,把线下的“花市”搬到线上,声称原产基地直发送货上门,最快次日达。拼多多平台数据,2021年生活鲜切花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50%,花卉盆栽销售额同比增长了60%。
2019年开始,盒马鲜生、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等即时零售平台也纷纷做起了鲜花生意,并将价格做到了20元以内甚至10元以内的“白菜价”。2019年7月,盒马以1月1支的“白菜价”正式进军鲜花业务,2020年5月,盒马宣布将鲜花业务品牌升级为“盒马花园”,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身边花市”。2020年11月,叮咚买菜启动了鲜花服务,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叮咚买菜共卖出1.8亿枝花。2021年3月,每日优鲜上线了“鲜花绿植”极速达,随后朴朴超市推出十元“鲜切花盲盒”。
紧接着,抖音、快手直播间的鲜花直播也逐渐成为潮流。各路玩家的蜂拥入局无疑加剧了花加、花点时间等垂直鲜花电商的生存危机。在资金实力上,鲜花电商显然不如这些巨头们,能补贴得起也能亏得起,其次综合电商平台能用规模化的采购优势拿到价格更低的鲜花,议价能力再次碾压生鲜电商。
“无法否认的是,大型电商平台、包括即时零售平台的入局,给垂直鲜花平台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称,“作为生鲜电商的一份子,鲜花可以说是比一般生鲜电商更难做。虽然有着固定的订购用户,但从产地到销地的链路长、保鲜难、损耗高,都是鲜花电商会遭遇的坎。相比之下,综合电商和即时电商,依托大平台,可以凭借规模化获得采购议价优势,甚至依托供应链技术优势,降低过程损耗,而这些,都不是垂直鲜花电商可以比拟的。因此在这两年资本遇冷情况下,生鲜电商难以维系生存。”
巨头入局的背后,是鲜花作为日常消费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国内鲜花消费市场规模快速提升至千亿。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5年中国鲜花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的鲜花市场规模达到1097.2亿元,并有望在2023年达到1943.7亿元。
遗憾的是,鲜花电商们最终没能迎来春天,随着花加的停业,国内垂直鲜花电商平台几乎面临“团灭”。
接下来值得关注的是,依靠烧钱补贴揽客之后,“巨头”们能在鲜花电商的赛道上走多远?那些垂直鲜花电商没能迈过的坑,即时零售平台该如何跨越?毕竟无论市场如何洗牌,鲜花供应链中存在的痛点,新老玩家们都需要耐着性子逐一克服。
采写:南都记者 马宁宁 实习生 魏珊珊 发自上海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Video Player i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