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活着的遗产。”巴德岗的入口处这样写道。这座建于12世纪的古城,代表了尼泊尔最宁静祥和的那部分。尽管2年多前的那场地震损坏了古城里的许多建筑,很多地方仍在修缮,但坐在城中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塔餐厅中,一边吃着手抓的尼泊尔餐,一边欣赏着犹如老电影般的古城影像在眼皮子底下缓缓流逝,仍然是只属于巴德岗的美妙时光。
由庙宇改造而来的尼亚塔波拉餐厅 本文均为 刘华图
巴德岗在尼泊尔加德满都河谷的东侧。清晨时分,空荡荡的巴德岗城里,常常会有浓重的雾气笼罩在古建筑群上。出门劳作的妇人穿着鲜艳服饰在晨雾里徐徐走过,远处的古塔只有淡淡的轮廓,这时的视觉效果就像一幕电影般梦幻。
雾在上午时候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热闹的场面。杜巴广场、陶马迪广场和达塔特拉亚广场是巴德岗古城中的三个广场,连接着面积广大的古城,在这之间,是多得叫不上名字的古建筑和那些曲折的小巷……虽然2015年的地震毁坏了这里的大部分建筑,但如果仔细看仍然可以发现,与尼泊尔的其他古城相比,巴德岗的基础设施很好。因为上世纪70年代末,欧洲古建筑保护专家将这里不动声色地修建了一番,坑凹不平的泥土路变成了红砖路,映衬着那些红黑色的古代建筑,倒也相得益彰。
陶马迪广场(Taumadhi Tole)位于整个古城的中部,也是最热闹的地方。早上和傍晚,这里的每一块地都格外抢手,当地人在地下铺块花布就摆起小摊来,从妇女点在头上的提卡,到时髦样式的牛仔裤,甚至蔬菜瓜果乃至日用百货,在这儿全能找到。时间在这里,是最不起眼的东西。白天的温暖阳光下,悠闲的尼泊尔人找个空地坐下,手拿一杯奶茶,和老朋友一聊就是一个上午。下午,广场旁的水池里,妇女们坐在一起洗衣服,然后摊开在地上晒,花花绿绿一大片。
在地震中幸存的尼亚塔波拉庙,是整个加都谷地最高的建筑
任何时候,广场中心的尼亚塔波拉庙(Nyatapola temple)下总是坐满了人,这座建于15世纪的5层寺庙是整个加都谷地最高的建筑,在地震中得以幸存的经历也给它增加了一个新的美名:最牢固建筑。顺着陡峭的台阶上到顶,整个广场尽收眼底。
尼亚塔波拉庙旁,有另一处2层的古庙,看外观和前者是同时代的建筑。它的历史背景并不如尼亚塔波拉庙有名,但因为被改成了餐厅,因此受到游客的喜爱。而它的名字也就随尼亚塔波拉庙一样,叫尼亚塔波拉餐厅(Nyatapola Cafe)。餐厅二楼靠广场一侧是最受欢迎的位置,这里没有窗户,头顶便是古建筑黑色的屋檐,坐在这里吃完饭要杯咖啡,闲闲地看出去,陶马迪广场的一举一动,全都尽收眼底。
餐厅精美的木雕
餐厅小巧玲珑,一楼摆了不多的几张桌子,这里通常是本地人喝茶闲坐的地方,游客都爱上二楼。顺着仄仄的木楼梯上楼时,个高的人要随时保持警惕不要碰了头,而楼梯的宽度,也将将容两人错身。在一楼与二楼间有许多精美的木雕,要在进门前抬头上望才能看到。二楼室内装饰古色古香,雕花柱栏和深色的六张桌椅,就是全部。这里通常晚上或天凉时才会人多,天气好的时候,大家更爱外面的座位。
传统的尼泊尔餐
我就是等了好一会,才等到外边的一个好位子。这里菜式齐全,连比萨、牛排等费时间的菜,也都能做,据说味道很不错,毕竟这是家已经开了30年的餐厅。我最后选了传统的尼泊尔菜,叫Nepali set。一个不锈钢盘子中,大份的米饭、蔬菜、咖喱汁、尼泊尔黄油和汤摆在不同的格子里。而我也学着当地人的样子,把叉子放在一旁,洗干净手,用右手抓着吃。尼泊尔菜的汤并不是喝的,而是浇在饭上,这样便于让饭结成团比较好抓。就这么用手抓着吃了一顿饭,然后点上一杯玛沙拉茶——这种混合本地香料、姜等的奶茶也是当地最常见的饮料。吃着传统的食物,喝着最本地的茶,再低头看看下面最寻常的古城生活。即使是普通游客如我,也好像能融入这里的生活,像个尼泊尔人那么悠闲、自在了。
到小编给大家解释网络梗的时间了,今天小编在抖音上看到一个梗,相信很多网友也看到过,那就是“芋泥波波奶茶”。那么抖音芋泥波波奶茶是什么梗?芋泥波波奶茶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让影视达人来告诉你们吧。
抖音芋泥波波奶茶梗介绍
最近抖音中又有新的梗开始流行,那就是喝芋泥波波奶茶,还有“想要一杯芋泥波波奶茶,不要芋泥不要奶茶,只要啵啵”这样一句话,但不少用户并不了解芋泥波波奶茶梗的意思。
一、芋泥波波奶茶含义
其实,这就是想要亲亲的意思,女孩子问老板,想要一杯芋泥啵啵奶茶,不要芋泥不要奶茶,只要啵啵,就是想亲亲,撒娇的一种。
二、芋泥波波奶茶完整版
老板。
想要点一杯芋泥波波奶茶。
不要芋泥也不要奶茶。
要啵啵。
三、芋泥波波奶茶衍生版
1、想要一杯芋泥玛奇朵,不要芋,不要奇朵,要泥玛。
2、你好,你的芋泥奶茶没有了,那有什么?啵啵可以吗?
3、老板,我要一份芋泥波波奶茶,给,大杯够吗?
4、老板,给我一份黄焖鸡米饭,不要焖不要鸡米饭,只要黄。
5、老板,别说了,来啵啵。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抖音芋泥波波奶茶梗意思出处详情,希望对各位小伙伴有所帮助。
来源:爱福清网
食男女,人生概莫能外,而民以食为天,似乎吃还是第一位的,一个对吃倾注如此多热情的国家理所当然地成为东方饮食文化的代表。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也能窥探中国文化一隅。
华夏文明五千年,从诗书礼易乐春秋的文明源泉开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发展也很快。早在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人们能较为方便地煮、调拌和收藏食物,饮食习惯便进入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十二鼎食”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并外传到中亚、西亚和东南亚。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都代表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可见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又相当丰富。
中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主要生产方式以农、林、牧、副、渔为主。因此各民族的饮食结构由于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各有不同。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高粱、土豆等,东北的朝鲜族、宁夏的回族和新疆南疆的维吾尔族也种植水稻,因而北方少数民族农民的主食是小麦、玉米、高粱,偶尔也食大米。而朝鲜族和南方民族一样喜食大米。青藏高原是青稞的主要适种区域,撒拉族、土族、藏族、凉山彝族、羌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等,以玉米、青稞、荞麦等为主食。我国的主要牧业区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四川省与云南省。从事畜牧业经济的主要有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裕固族,养殖牛羊较多的还有回族、维吾尔族、彝族、羌族、纳西族等兄弟民族。畜牧业生产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肉食品和乳食品。
中国饮食食材丰富多样,天南地北,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尽是中国人的口中之物。许多食材在西方都被弃而不用,甚至有些物种泛滥成灾,而在中国却是优秀的原材料,如家禽的脚、内脏、小龙虾等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在中国厨师手中,通过煎、卤、烹、煮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变幻成各种美食佳肴。尤其以云南、广东等地的特殊食材最为出名。云南人可谓吃虫高手,蚂蚁蛋、竹虫、蝎子、蜈蚣、蜂蛹、蜻蜓……吃的对象千奇百怪,多数只需小火慢慢炸过,便是一道道喷香的下酒菜。有言道:“云南十八怪,三个蚊子一盘菜”,有形容蚊子巨大的夸张成分,不过也能从中看出云南人对于食用昆虫的热衷。云南的昆虫菜肴基本属于南部傣族菜系。不止云南,贵州的仡佬族、广西东兰县的壮族和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哈尼族都举行各自不同的“吃虫节”,油炸蝗虫、腌酸蚱蜢、甜炒蝶蛹、蚜米泥鳅、油炸蚂蚱等齐聚餐桌。广东素来以食物原料的广泛使用而领天下先,有“食在广东”之美誉。有人曾戏称广东人天上飞的除了飞机、火箭,地上跑的除了汽车、火车,水里游的除了轮船、潜艇,什么都敢吃。不少外地人不敢问津的原料,他们也用来制菜,如虫类、鼠类、蛇类等。广东人食蛇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的刘安在《淮南子》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国人得而弃之无用。”广东人食蛇的水平越来越高,解放前,蛇菜一般只是蛇羹和炒蛇丝。现在厨师们运用煨、炒、炖、炸等多种烹调方法,可以制出几十种名菜。除人们熟识的龙虎凤大烩外,还有创新的双龙争明珠、烧凤肝拼蛇片、松江鲜蛇夹、五彩炒蛇丝、过山峰炖鹧鸪等,这些各具特色的蛇馔佳肴,以蛇肉为主料,配以飞禽走兽、家禽海鲜、植物、瓜果等烹制而成。
中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式各样。烹、妙、煮、炸、煎、涮、炖等,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使中国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色香味俱全。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烹制方法同样多姿多彩。中国北方的赫哲族在20年前仍是国内各民族中唯一以江河渔业为主要的少数民族,极爱食鱼,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经验和鱼食品的制作方法。赫哲炒鱼毛就是其饮食的代表之一,炒鱼毛是赫哲族的一道风味佳肴,它是将各种鲜嫩的肥鱼切成鱼丝,再加白糖等作料炒成“它斯罕”(鱼毛)。炒鱼毛是最好的下酒菜,吃起来可口味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京族,至今仍以海洋渔业为主业之一,他们和我国台湾高山族的某些支系一样,有许多海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知识。京族的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语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拉祜族烤肉大都将猎获的野兽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
茶和酒是人类饮食中的重要饮料,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茶酒文化都书写了不可或缺的辉煌篇章。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中国汉族民间传说中,茶是被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发现的。中国开始种植茶树,并逐渐摸索总结出制茶工艺,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不仅仅是汉民族,各少数民族也同样爱饮茶。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德昂族被誉为“古老的茶农”。他们以善于种茶和喜饮浓茶而闻名。在德昂族中“离了茶办不成事情”,他们常把茶叶作为礼品,表示“茶到意到”。各民族的饮茶、吃茶方式丰富多彩。基诺族的“凉拌茶”是以茶为菜的典型。他们将刚采来的鲜嫩茶叶揉软、搓细,放在大碗里,再加上黄果汁、酸笋、酸蚂蚁及各种调料,即做成“凉拌茶”待客。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喜欢喝酥油茶。蒙古族喝奶茶的历史,至晚起于宋辽时代,宋朝在边关还在开设有茶马互市。侗族的油茶和豆茶更有茶饭结合、饮食合一的特点。还有宁夏回族的“三炮台茶”,大理白族的“三道茶”,畲族的“惠明茶”、“宝塔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彝族撒尼人的“铜壶茶”,佤族的“烧茶”,傈僳族的“油盐茶”,四川凉山彝族近年生产的“苦荞茶”等,都为少数民族茶文化添彩增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茶文化。
同茶文化一样,中华民族的酒文化也是源远流长。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存在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
目前,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仍生产和饮用的特色酒大致有如下一些:蒙古族的马奶酒、藏族的青稞酒、水族的肝胆酒、土家族的甜酒茶、普米族的“酥里玛”酒、羌族的蒸蒸酒、凉山彝族的苦荞酒、傈僳族的药酒、满族的松柃酒、拉祜族的药酒、壮族的药酒、傈僳族的杵酒、毛南族的南瓜酒、基诺族的梅叶酒、哈尼族的新谷酒、塔塔尔族的风味酒、黎族的山兰酒、布依族的刺梨酒等。此外,还有新疆的“伊犁特”酒,柯尔克孜族的“孢糟”酒,内蒙古的“百吉纳”酒、鸿茅酒、宁城老窖,宁夏的枸杞红酒,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互助大粬”,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的青稞酒,广西桂林的“王府三花”酒,云南彝族辣酒,纳西族合庆酒,怒族的咕嘟酒,门巴族的“曼加”酒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于它丰富的创造性,这得益于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不断交融的历史文化。从热带到寒带,从海滨到高山,交错的地貌和气候使这里物产丰富,食料广泛,促进了人们进食心理的选择,使餐桌上的肴馔丰富多变。这种多变是与中国文化崇尚的“天人合一”一脉相承的,中国饮食文化也追求自然、社会、人际以及个体生命的和谐与均衡。人们通过一起吃饭来加深感情或解决问题。强调饮食结构(谷、果、畜、菜)和谐搭配;饮食要与季节相适;医食同源,养生保健;同时也强调五味(酸、甜、苦、辣、咸)调和五脏,五脏和平则精神健爽。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各民族饮食各有特点,缺一不可,就如同中国56个民族的团结统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