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追肥管理及时,来年春茶才会长得好。”岁至初冬,沿河自治县中寨镇的山岭间茶园冬管热火朝天,志强村村民王晓蓉几乎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乡亲们都说她是不知疲倦“女强人”。这不,刚从茶山施肥回来,就钻进厨房做饭。匆匆吃完后,便扛着锄头又朝茶山赶去。
“茶叶管护好了,往后的日子才更有奔头嘛!”王晓蓉明白,幸福日子是奋斗出来的,有产业才有希望,有付出才有回报。
山峦叠嶂,坡陡谷深。地处沿河自治县西南部的中寨镇,曾是深度贫困乡镇。过去,当地农民多在小块坡地上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收入微薄。
比起“磨骨头养肠子”的苦日子,王晓蓉对现在的生活备感满足和珍惜。她说:“以前种玉米、土豆要靠天吃饭,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遇上不好的年头还要倒贴。自从发展白茶产业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20名党员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黄杜村种植白茶致富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经过在武陵山区实地考察,中寨镇的海拔、土壤十分适合种植茶叶。随后,黄杜村向中寨镇捐赠“白叶一号”茶苗360万株,在大宅、三会溪、志强三个村建成茶园1200亩,其中志强村500亩。
4年多来,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的精心管护下,这些茶苗扎下深根、枝繁叶茂。昔日荒凉的山寨已是佳木葱茏,茶产业经济效益凸显,王晓蓉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走准没错。”王晓蓉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让我们备受鼓舞。”
以前在合作社务工挣零花钱,现在自己当老板挣得更多。今年,王晓蓉从村合作社承包5亩多茶园,卖茶青收入了1.6万元,最近又增加4亩。“等经验丰富了,茶园管护得更好,效益也会更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为让茶产业更大程度惠及农户,去年底,中寨镇探索出“返租倒包”茶园管理模式,把7000亩茶园租给当地群众自行经营。“‘返租倒包’其实就是农户将土地集中流转给村集体合作社发展茶叶,合作社又以每年每亩200元至500元不等的价格‘网格化’租给农户。”中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应学说,租户享有自主经营收益权,这样便能进一步提高茶园管护质量和效益。
“返包倒租”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但也并非一租了事。该镇采取“党组织(带)+合作社(管)+农户(包)+信用社(扶)+企业(销)”的组织方式,引导各村党组织和党员带头承包发展;鼓励农户根据家庭劳动力情况承包茶园;联系信用社予以金融支持;引进省外企业负责收购茶青做深加工和销售。
周应学告诉记者,为保障农户能快速学到种茶技术,镇里还定期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的技术专家团队和省内专家、农技人员,进行实地指导,打消茶农的后顾之忧。
“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实施后,大家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非常高。”志强村党支部书记张勇介绍,目前,全村已有39户农户从务工群众转变为茶园主人,大家对茶产业发展格外上心。
据介绍,以“白叶一号”茶产业项目建设为引领,到2021年底中寨镇已建成茶园10800亩。今年,该镇春茶下树4.5万斤,产出干茶1万多斤,实现产值1000万元。茶产业,让3150多户14000多人受益,带动1300多人实现就近务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编辑 王小婷 曾田
二审 陈发文 何涛
三审 田旻佳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恩节,虽然是西方的节日,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有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千百年来永恒的主题之一:养育之情、相识之恩、相知之恩、相助之恩……回望历史,我们的国家作为礼仪之邦,有很多感人的经典诗词。唐代诗人陈润在《阙题》一诗种说:“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
八首感恩诗词:一路相伴,感谢有你!
< class="pgc-img">>游子吟
唐-孟郊
< class="pgc-img">>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感恩母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倾尽自己一生的心血,呵护我们的成长!
< class="pgc-img">>尚书念旧垂赐袍衣率题绝句献上以申感谢
唐-岑参
< class="pgc-img">>富贵情还在,相逢岂间然。
绨袍更有赠,犹荷故人怜。
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对待同事,感恩同事的惠赠、关爱与启迪。
< class="pgc-img">>下第后蒙侍郎示意指于新先辈宣恩感谢
唐-杨凝
< class="pgc-img">>才薄命如此,自嗟兼自疑。
遭逢好交日,黜落至公时。
倚玉甘无路,穿杨却未期。
更惭君侍坐,问许可言诗。
人生自古多磨难,踏平坎坷是春秋。感恩遭遇挫折时,朋友间的鼓励,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有些动摇的心愈来愈坚定,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浪淘沙-好恨这风儿
宋-石孝友
< class="pgc-img">>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
船儿吹得去如飞。
因甚眉儿吹不展,叵耐风儿。
不是这船儿。载起相思。
船儿若念我孤恓。
载取人人篷底睡,感谢风儿。
感恩风儿,感恩大自然赋予的一切美好,感恩大自然赋予生命的一切恩泽。
< class="pgc-img">>夜宿周庄
近现代-王益初
< class="pgc-img">>江乡风味数周庄,白酒青虾次第尝。
感谢三公情谊厚,安排食宿热衷肠。
感恩朋友的陪伴,感恩朋友的帮助,一路上几多荆棘,是朋友的支持与帮助,陪伴我们勇敢前行!
< class="pgc-img">>公园四绝
近现代-吴天鹏
< class="pgc-img">>深秋胜似艳阳天,红白紫薇色更妍。
感谢园丁勤照拂,斯花盛放已经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感谢辛勤的园丁的修剪与灌溉,感谢老师们用那丰富的知识灌溉祖国的花朵。
< class="pgc-img">>感谢冶盦先生借书
近现代-杜芷芗
< class="pgc-img">>图书插架足惊奇,乞借任人无吝思。
开卷方知多未读,探源差喜释怀疑。
收藏君岂夸千顷,酬赠仆常负二痴。
酒后茶余无所事,一编手执胜敲棋。
生活中,我们何不多存一点善念,多行一些善举,以感恩的心面对,不要错过每一次帮助别人的,你的才会更精彩!
< class="pgc-img">>八一生朝政协惠赐寿糕赋此感谢
现代-余菊庵
< class="pgc-img">>龄逾八十一衰翁,躲尽危机守固穷。
却喜晚年逢盛世,优游长在党怀中。
感谢党的好领导,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感谢伟大的党,让我们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月21日上午,徐女士带着锦旗专程来到余杭仁和派出所,说要找仲高林警官和当时与他同行的一名好心群众沈勤伟,当面感谢他们的救母之恩。
徐女士见到民警仲高林,眼含热泪,连连说着感谢,“在我妈妈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这份恩情,我这辈子都记得!”
事情发生在3月29日。当天仲高林结束入杭通道高速防疫卡点的执勤工作,休息期间便约了朋友去附近的山上跑步锻炼身体。
午饭后,二人驱车前往附近山林。快要进山时,仲高林突然听到路边有人在大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
仲高林的朋友沈勤伟急忙把车子停了下来,打探情况。二人下车后,发现路边有两位老太太连人带车翻倒在落差3米的溪沟里,其中一位老人头部磕破且被三轮车压住无法动弹,另一位老人手脚均有不同程度受伤,她们无力将三轮车移开。
仲高林和朋友急忙下到溪沟里,一边安慰老人,一边询问情况。情况稍好的一位老人说,她们是上山摘茶叶的,下山路时由于弯道过急,不慎连人带车翻入溪沟。
因为这条山路很少有人经过,已经翻车近20分钟,而两人手机也不知道丢到了哪里,无奈之下只能呼喊求助。
仲高林和沈师傅见状,挪开三轮车,很快将受伤老人抬上了路面,并帮忙报了警。
仲高林见受伤严重的这名老太满头是血,情况十分危急,需要及时就医治疗,于是和朋友合计先将老太送附近医院。另一位老太表示,自己在原地等民警来处理。
当两人搀扶老太上车时,老人看见车子高档,车里又比较干净,死活都不肯上车,怕弄脏车子,沈师傅赶紧说:“没关系的,救死扶伤是应该,先上车去医院再说。”
此时,仲高林也拿出了自己的浴巾给老太止血,两人好说歹说,老太才上了车,去了附近的医院。
二人在医院确认其家属赶来后,没有留名便驱车离开。直到4月21日上午,老太的女儿徐女士来到派出所送锦旗谢恩人,大家才知道这件事。
徐女士说,她是通过当地派出所查到当时送她母亲去医院的车子,才联系上车主沈师傅的,随后得知另一位救人的是57岁的民警仲高林,因为之前疫情管控一直无法上门,当天特意制作锦旗上门表示感谢。
说起救人的事,仲高林淡淡一笑地说:“太客气了,不管是谁,遇到那种情况,都会去救的。”
仲高林是仁和派出所防区民警,作为一名健身达人,无论工作多么忙,仲高林都会坚持锻炼,他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把身体锻炼好了,才更有精力把工作做好。
自“3.9”仁和疫情发生以来,仲高林顶着牙周炎发作、右腿髋关节疼痛的老毛病,投身于疫情防控工作。当花园村、双陈村、云会村新一轮疫情发生后,他再次奔赴抗疫一线,每天至少在封控区、管控区工作超12小时。同时,在单位警力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仲高林主动担负起杭宁高速出口防疫检查点核查任务,与年轻同志一起十二小时轮班值守,连续工作十几天,毫无怨言。
尽管工作忙碌,但仲高林热爱运动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总是千方百计挤出时间,约上朋友,去附近空旷的山上跑步。只是没想到这次,他悄悄救了个人。
通讯员 胡学军 记者 钟玮
来源: 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