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式茶餐厅的困境:为何生意不再兴隆?
说到港式茶餐厅,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那种热闹的场景:店里人声鼎沸,香气四溢的叉烧、菠萝包,还有那一杯杯浓郁的鸳鸯奶茶。这些店铺曾是无数人心中的美好回忆,不论是工作日的早餐还是周末的聚会,这里总是能带来一种熟悉的温暖。然而,近几年来,港式茶餐厅可谓风头渐减,生意越来越难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呢?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聊一聊。
### 一、消费市场的变化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在不断变化。以前,大众对于美食的选择相对简单,港式茶餐厅以其快捷、美味和实惠的特点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但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也越来越多元,健康、养生、精致化的饮食理念开始占据主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有机、低卡、高营养的食品,而港式茶餐厅的某些菜品,如油炸食品和高糖饮料,逐渐被视为“不健康”的选择。
此外,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年轻人对美食的追求不仅限于味道,更重视颜值和体验。港式茶餐厅的传统装潢与菜品有时显得过于简单,难以吸引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于是那些主题餐厅、网红打卡地纷纷崛起,抢走了不少潜在的顾客。
### 二、竞争加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餐饮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经典的港式茶餐厅,市场上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餐饮选择,比如日式拉面、韩式烧烤、咖啡馆等,它们不仅在菜品的创新上花了很多心思,同时也更注重店内环境的营造和就餐氛围的提升。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原先市场上仅有少数几家港式茶餐厅的辉煌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许多茶餐厅老板可能会觉得自己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无法拿出足够的创新和吸引力来留住顾客。有些餐厅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开始使用劣质原材料,结果造成了口碑下降,一轮循环下来,生意愈发惨淡。
### 三、租金和人力成本上涨
说到餐饮行业,租金和人力成本一直是老板们肩上的两座大山。随着城市发展,市中心的商业租金水涨船高,许多港式茶餐厅面对巨额的房租压力,根本难以维持盈利。一旦利润空间被压缩,老板们很难再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店铺的升级或菜品的研发。
再加上招聘员工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在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期,很多人选择了更稳定的职业。港式茶餐厅的服务模式往往需要较高的人力投入,特别是在繁忙的午餐和晚餐时段,员工的流失率也相对较高。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经营港式茶餐厅变得愈加复杂。
### 四、疫情冲击
新冠疫情的影响更是令许多餐饮企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很多港式茶餐厅被迫关门,生存下来的一部分也因为客流量骤减而陷入亏损。虽然现在疫情有所缓解,但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外出就餐的频率和方式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不少茶餐厅尝试转型,例如推出外卖服务,但这并不是所有餐厅都能顺利适应的。外卖平台的抽成,加上配送费用,让一些小型餐厅的利润进一步削减。许多传统的港式茶餐厅虽然菜单上增加了外卖选项,但却在执行效率和食品质量上面临着巨大挑战。
### 五、品牌认知与定位问题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许多港式茶餐厅在品牌建设上缺乏长远规划。美食行业同样需要品牌意识,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能增强顾客的信任感,同时也是吸引新顾客的重要因素。许多老字号的茶餐厅在年轻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度逐渐降低,导致它们的市场份额不断缩水。
与此同时,部分新开张的港式茶餐厅由于缺乏特色,无法清晰明确地传达自身的品牌定位,导致顾客在选择的时候难以产生共鸣。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心为品牌做宣传,也往往因为目标不明确而事倍功半。
### 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最后,很多港式茶餐厅老板或许在理论上了解市场的趋势和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感到手足无措。他们的经验多来自于传统的经营方式,面对现代餐饮竞争的复杂性,许多港式茶餐厅在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以及顾客服务等方面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宣传自己的产品,这对于很多传统老板来说确实是一项新的挑战。他们或许不太熟悉如何运用这些工具与年轻消费者互动,导致他们的品牌和产品无法快速传播。
### 结语:期待新的复兴
港式茶餐厅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此走向衰落。每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唯有不断创新和转型才能迎接新的未来。
或许,未来的港式茶餐厅可以结合本土独特口味,推出更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菜品;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增进与顾客的互动,塑造更具亲和力的品牌形象;也可以在经营理念上,尝试多样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只要用心去经营,就一定能够迎来新的春天。毕竟,那份曾经热爱港式茶餐厅的人情味,依旧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如同那杯浓郁的奶茶,甜而不腻,回味无穷。
以食为天,投资市场也少不了“美食”的身影。别说话,先看图。
图片来源:叙福楼集团招股书
您可能认为,上面这些美食的图片都是来自哪些餐馆的菜单展示——那么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要告诉你了,这些让人充满食欲的图片均来自一家拟上市公司的招股书。
近日,香港交易所披露了一家餐饮集团叙福楼的招股书。叙福楼集团旗下的丽阁酒楼、嘉禾大酒楼、淘大酒楼、叙福楼等酒楼,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营业,并在香港地区的20多个区域进行营业。之后,叙福楼集团引入了上海菜、川菜以及日韩料理等多种菜系美食。目前,该集团在香港已经拥有34家餐厅。
那么这样一家餐饮集团一年能赚多少钱?答案可能有点尴尬。
净利率仅2.9%
公开资料显示,叙福楼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嘉禾大酒楼、淘大酒楼等著名酒楼。在1986年,叙福楼海鲜酒家一举成名,而后大力开设分店,足迹几乎遍布全港。
转折发生在2008年,这一年的金融海啸,叙福楼也受到了波及。但是新任的掌门人却在危机之后找到了转机。此前的叙福楼一直以传统的中国菜为特色,但是2008年之后,叙福楼引入了“牛角”、“牛涮锅”、“温野菜”、“柳氏家”等众多日韩餐饮品牌,与国际接轨,开启了第二个全盛时期。同时,其旗下的婚宴品牌“御苑皇宴”也在叙福楼的不断塑造中渐渐名声大振。
图片来源:叙福楼集团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叙福楼集团目前经营10个品牌,在香港拥有34间餐厅,包括6间中菜餐厅及28间亚洲菜餐厅。
靠粤菜起家的叙福楼集团,如今其旗下的日本料理却更有竞争力,在香港餐饮市场占有率达7.6%,排名第三(注:2016年数据)。
生意虽然做得大,但叙福楼集团的盈利能力却不容乐观。招股书显示,在2015财年至2017财年期间,叙福楼集团录得收入分别为7.71亿港元、7.43亿港元以及8.29亿港元;净利润分别为4670万港元、4060万港元、2400万港元。从上述数据可知,在2017财年,虽然叙福楼的收入有所增加,相比2016财年上涨了11.6%,但是净利率却急剧下降,2017财年的净利率仅2.9%(注:年营收8.29亿港元,净利润2400万港元)!
图片来源:叙福楼集团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净利润下降是因叙福楼在2017财年折旧及摊销、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两项上相比2016财年大幅增加所致。而物业租金这一项涨得尤其厉害,且三年来,这一项在叙福楼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上涨的趋势。
尽管叙福楼集团希望借助上市募集的资金开出更多的店,把蛋糕做大,但是成本的上升依旧是一个难题。
其他在港上市餐饮股表现咋样?
香港作为亚洲最知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不仅是个购物天堂,美食也享誉盛名。长期以来,香港的餐饮市场一直在平稳增长——从2012年至2016年,由937亿港元升至了1074亿港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
在这个集美食与金融于一体的城市里,餐饮股便成了一股力量。
对内地食客来讲,比较知名的应该是翠华了。翠华控股(01314,HK)作为香港的老牌茶餐厅,甚至早已辐射到内地。截至2017年一季度,翠华已经在香港、澳门开设35家餐厅,内地开设29家餐厅。
来,翠华的招牌菜了解一下。
图片来源:翠华
在香港本地的餐饮股,除了上述的两家外,还有新煮意控股(08179,HK)、皇玺餐饮集团(08300,HK)、唐宫中国(01181,HK)等。
除了一些香港本地的餐饮股外,还有一些内地食客非常熟悉的火锅股呷哺呷哺(00520,HK)及拉面股味千(00538,HK)。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公司都是做舌尖上的生意,看上去都是活色生香、引人注目,但在资本市场上却还是不太主流。因为这些餐饮股市值并不大,近期走势也不出众,不仅进不了恒生指数成份股,连进入港股通名单都很难。
不过也有例外——主要在内地进行业务的呷哺呷哺,便成为了餐饮行业的大牛股。目前,呷哺呷哺市值已经达到167亿港元,并且股价在一年时间内从5港元涨到15.6港元(截至3月5日收盘)。
所以,別小看火锅这门生意,干好了也能像呷哺呷哺一样,一年营收2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3.68亿元人民币。
每经记者 袁东
每经编辑 肖鴻月 李净翰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文2167字;需7分钟阅读;阅读建议:先收藏后细读
原本想着在春节假期红火一把的香港餐饮业,因为疫情的影响,却再次进入寒冬:
大批的旺铺空置,名店倒闭,人员失业…不知何时,才能复苏?
01 旺铺空置,铜锣湾居首
都说香港是“寸土寸金”,然而疫情却导致香港核心区域吉铺空置率大幅飙升。
据美联工商铺显示(459)一项街铺调查显示,今年1至2月香港4大核心区(尖沙咀,旺角,铜锣湾,中坏)空置铺位数目飙升至689间,空置率为9.2%,创有记录以来新高。
美联工商铺研究部最近进行街铺调查,包含了156条街道共涉7503间商铺,结果显示,吉铺于不足半年内增逾200间,而铜锣湾空置率高达12.2%,继续冠绝四大核心区。
该行认为,上述数据仍未完全反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预计今年第三季的空置率仍会上升,核心区铺租售价将重返2006至2007年水平。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吉铺大量空置(图片来源:香港商报)
>02【锋味】也搬了
旺铺的空置,伴随着的是大量企业的倒闭。
知名艺人谢霆锋开设的【锋味】曲奇店也不例外。
2015年,随着《12道锋味》热播,谢霆锋创立了【锋味】曲奇品牌并在香港中环开设了旗舰店,同时也在多地开设了分店。
由于谢霆锋的明星效应,加上其曲奇独特的口感,曾掀起一片热潮,不少粉丝前去下线店铺购买打卡。
而最近,【锋味】的中坏旗舰店也已经结业。招牌挂出“我搬了”的牌子。
▲开业的热闹与如今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
>除此以外,还有位于尖沙咀、九龙站、机场等多加分店先后全部撤场,据了解,现时该品牌将集中火力将所有资源转到网上销售,希望能够闯出另一线生机。
03 童年记忆的许留山被清盘
不仅如此,知名甜品品牌许留山也同样日子不好过。
据媒体报道,许留山位于香港粉岭名都商场的分店也因拖欠租金被业主状告至香港高等法院。
据称称该店自去年8月起至今年1月拖欠租金、冷气费及管理费等共计约52.1万港元。业主现要求许留山即时清还欠款、交还店铺及支付今年1月份之后的管理费。
同时,许留山位于香港蓝田汇景商场的分店也被指拖欠了近19万港元的租金,遭业主Bansque Limited上诉至香港高院,要求收回铺位,以及追讨分店去年10月开始拖欠的租金。
去年11月,Bansque Limited便已向香港高院上诉,向许留山追讨2019年7至10月的租金。
据媒体报道,许留山在过去一年至少有12间香港分店结业,也包括铜锣湾利园山道及尖沙嘴金马伦道在内的多家分店遭业主上诉追讨租金。
这个创立于1970年代的老品牌,凭借独创的“芒果西米捞”,以爽口纯西米打底,加入现打的鲜芒果汁,再配上半颗芒果肉,奇异的口感使其在香港日渐风靡,并在港式甜品界竖起了一块金字招牌。
2008年,许留山进军内地。时至今日,许留山的门店已遍布世界各地,数量超过了260家。
< class="pgc-img">▲内地商场里的许留山门店(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对于香港人来讲,它是童年回忆,希望疫情过后,许留山还能回归大众的视野。
许留山或许还能回归,但是其他老字号餐厅可能就是永远说再见了。
已有40多年历史的香港著名旅游地标珍宝海鲜舫,近日悄然在母公司珍宝王国官网上公布了一条信息,表示将于3月3日起暂停营业,直至另行通知。
珍宝餐厅是香港香港岛南区黄竹坑深湾一组水上餐厅,是香港南区的著名地标。
周星驰主演的《食神》、好莱坞电影《无间道2》、《生化危机6》等电影都曾在这里取景。如今,曾经有过种种辉煌的珍宝海鲜舫,也熄灭了船上的灯。
< class="pgc-img">>位于湾仔的悦香大饭店,是一家开了近60年的老字号餐厅。招牌菜是金牌香妃鸡。
本地的农场活鸡,皮滑肉嫩,鸡味香浓。伴随着80后一代成长记忆的电影《古惑仔》曾在这里取景。
如今,也宣布“有缘再会”。
< class="pgc-img">>04 香港或将出现餐厅倒闭潮,许多人会失去工作
“这个月只能支取一半薪金,如果酒楼下月继续停业,将会完全失去收入。东主的生意受影响,连带餐厅工人的收入也受影响。”
年约50岁的罗女士在香港岛一家酒楼当厨师,但酒楼一名员工早前确诊新型冠状病毒后暂时休业后,她就被要求放无薪假,一下子失去收入。
更令她担心的是即使酒楼重新开业,东主也可能因为生意差劲为由裁员。
她原本月薪约20,000港元(约合2570美元),这个月只能支取一半薪金,如果酒楼下月继续停业,她将会完全失去收入。
一些饮食业商会认为,香港将会出现餐厅倒闭潮,许多工人会失去工作。这确实也是无奈之举。
近日,翠华等多家大型餐饮企业也纷纷宣布裁员,降薪。
2月7日,翠华控股发出公告,公司成立危机处理委员会并宣布全体董事局及高管自2月1日起减薪30%,为期3个月,且视疫情变化做进一步调整。
根据翠华控股2019财年中报披露,截至期末共拥有84家门店,包括41家香港门店;38家内地门店;3家澳门门店以及2家新加坡门店。
如今中国地区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受到严重冲击,这意味着翠华控股97.6%的门店将受到直接影响。
为了控制成本,3月23日起,翠华位于中环威灵顿街的翠华旗舰店暂停营业。这家翠华旗舰店,位于中环威灵顿街15-19号地下至二楼,自1998年9月起营业至今近22年。电影《春娇与志明》曾在这里拍摄《志明与春娇》中,有句经典台词,“从兰桂坊出来后,一定要去翠华。”
如今只能成为回忆了。
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6个月,翠华控股员工成本为2.91亿港元,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为0.56亿港元,两项成本合计3.47亿港元,估算仅此两项每月支出约5783万港元,而翠华控股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36亿港元。
所以若依次估算,即使砍掉其他非必要支出的情况下,翠华控股的账面现金支撑不足6个月。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表示,疫情开始后,业界情况比2003年(SARS)时更差,春茗及团拜活动订位有80%至90%被取消,单计上个月已经有过百间食肆结业。
餐饮界能否再次承受打击,依然是未知数。
你觉得香港的餐饮业未来会是什么走向?
在评论区唠唠呗~
本文作者:读sir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香港商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