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网6月30日消息,喜喜母婴(836015)近日公布的2019年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营业收入为30,346,395.93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8.17%;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57,046.10元,上年同期699,601.80元,由盈转亏;基本每股收益为-0.1784元,上年同期为0.0315元。
截止2019年,喜喜母婴资产总计为21,260,425.60元,较本期期初增长36.7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为4,407,612.74元,上年同期为-1,844,571.45元。
据了解,本期营业收入30,346,395.93元,较上年同期减幅28.17%。本期营业成本15,210,845.52元,较上年同期减幅5.06%,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直营门店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趋稳,但加盟板块业务收入有所下降,致使本期较上年同期收入下降;经过上年度公司转型发展,公司营业成本基本维持一个“节流减费”的缓慢下降状态,营业成本相应有所下降。
本期净利润-3,956,545.53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651,312.41元,减幅669.48%,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加盟业务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相应的导致利润减少。
据挖贝新三板研究院资料显示,喜喜母婴主营业务是母婴生活护理服务、月嫂育儿嫂居间服务及产后修复。
本文源自挖贝网
国妈妈们,快坐不起月子了。
在小红书上搜索月子中心,会发现6万以下的月子中心统统被判了“死刑”。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女明星们更是一己之力抬高了坐月子的成本,周杰伦妻子昆凌入住的月子会所,单日消费就在12000元上下;陈慧琳更是在几年前就花400多万坐了个“天价月子”。
< class="pgc-img">>越来越贵,似乎成了月子中心的普遍现象。
据调查,我国一线城市月子中心的平均收费水平多在6万元左右,而在近几年,客单价高达数十万的奢华月子中心也多了起来。
令人意外的是,价格动辄数万起步的月子中心,也在哭穷。
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70%的月子中心处于亏损状态。
< class="pgc-img">>被称为“行业天花板”的爱帝宫月子中心,在2023年的净利润也为-1.77亿元。
今年年初,上海一家打着“高端”旗号的月子中心悦阁突然停止运营,留下了傻眼的用户和被拖欠工资的员工。
都已经是“奢侈消费”了,为何月子中心还是这么难赚钱?
< class="pgc-img">>花30万坐月子,
到底图什么?
被月子中心劝退的理由,有且只有一条:贵。
有襄阳的90后妈妈在网上吐槽说,在人均工资不到5000的襄阳,月子中心最便宜的套餐也得19800元起。
< class="pgc-img">>这还只是价格的下限,在高端月子中心,日销过万仅仅是基操。
在“雇佣全职护士,24小时看护”的圣贝拉,最基础的“悦己套餐”就得16.88万起,最高的“女王套餐”则高达38万;
并不是所有妈妈都这么宽裕,很多人直接称呼月子中心是“智商税”且“没必要”。
但很多妈妈在怀孕之后都会第一时间要求预定月子中心,对她们来说,住月子中心不只为了享受,更像是避难。
< class="pgc-img">>在家坐月子,不光自己费心费力,搞不好还得经常跟婆婆妈妈吵架,心力交瘁。
相比之下,住月子中心的体验“如同皇后”。
早上有护士嘘寒问暖,晚上有医生端来中药泡脚,床单也是定时更换,完全没有在家坐月子的狼狈模样,自己和宝宝都全程有医护人员看护,方便舒心。
越是高级的月子中心,服务更是“尊贵到牙齿”,比如北京圣贝拉的月子餐,是由米其林粤菜餐厅凰庭负责的。
< class="pgc-img">>为了避免坐月子无聊,不少月子中心给产妇配备瑜伽课、书法课甚至化妆课;此外,出院后还会给妈妈和宝宝拍满月写真,大的小的都照顾到。
最关键的是,月子中心会照顾到妈妈们的“隐形刚需”。
比如,我国有60%~80%的产妇会在产后出现抑郁情况,其中又有20%会转化为产后抑郁症。
而专业的月子中心,都会给妈妈们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 class="pgc-img">>在圣贝拉,即便是最便宜的套餐里也包含产后抑郁量表测评以及心理辅导;一些平价的月子中心也会把聘请专业心理医生作为主要卖点。
就算不做心理辅导,在月子中心享受被“重点看护”,也能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
小红书有评论说:“月子中心是真的在关注你的营养均衡,在家里坐月子感觉吃很多大鱼大肉只是为了下奶。”
也有入住过爱帝宫的妈妈分享:“只是念叨了几句想吃火锅,结果月子中心在出院前真的给安排了一顿。”
一位爸爸的在知乎说:月子中心9万,服务3万,当妈的开心值6万。
< class="pgc-img">>中日韩三国都有坐月子的习俗,在韩国市场,月子中心市场渗透率有50.8%;而在台湾省,月子中心渗透率高达62.50%。
也就是说,两个产妇中至少有一个会在月子中心坐月子。相比之下,大陆市场的渗透率才不到5%,还是蓝海一片。
有调查显示,大陆地区月子中心市场规模预期在2025年达到455亿元人民币,2030年达到1038亿元。
< class="pgc-img">>在“月子习俗”最浓重的广东省,月子服务的相关企业就多达7369家,其余的人口大省,月子中心的普及率还不到广东的十分之一。
妈妈需要,市场更需要,从各种角度来说,月子中心都是一项潜力无限的生意。
但前景不代表钱景,对于月子中心来说,赚钱比想象中难太多了。
< class="pgc-img">>越贵族越亏钱
“妈妈钱”咋这么难赚?
在不少人看来,月子中心是个很“暴利”的行业。
毕竟一单消费高达数万元,每天的平均消费基本看齐五星级酒店。
< class="pgc-img">>但月子中心不仅没能赚到酒店同档次的钱,薄利乃至亏损反而成了常态。
且不说爱帝宫一直深陷盈利泥潭,就连早前上市的喜之家、喜喜母婴、大美股份在上市之后都没有盈利过。
看似暴利实则亏本,是因为月子中心自带的两个大坑。
第一个坑,就是居高不下的土地成本。
月子中心一般都在三种地方:私立医院、酒店里边,或者豪华的独栋公寓。
< class="pgc-img">>不少高端的月子中心,选址就处处透露着奢华。
比如上海的圣贝拉月子中心位于黄浦江畔,且有露天江景房,基本是上海房价天花板区域。
禧月阁月子中心曾经使用的是独栋别墅模式,单店有60张床、占地一万平米,总投资高达7000多万。
这样一来,土地成本就是月子中心的大头。根据招股书披露,圣贝拉在2023年的房租成本支出就有1.26亿元,占整体营收的22.5%。
< class="pgc-img">>相对平价的“喜之家”月子中心使用的是租赁酒店模式,即便如此,31间房屋的年租金也高达378万元,成本着实不低。
此外,人力和耗材成本是另外一个大坑。
月子中心卖的不仅是环境,更重要的是服务。
据重庆某平价月子中心老板介绍,一个妈妈+孩子,就得有日常护理护士、查房专科医生、营养师等9个岗位专职照顾。
< class="pgc-img">>对于护工来说,照顾刚刚生完孩子、情绪和身体都处于虚弱状态的母亲,不仅对专业素养要求极高,也很考验抗压能力。
有月子中心的护士接受采访时说“普通护士还要上夜班,两班倒,一天8个小时,一个月上24天,工资也只有3000多块。”
即便如此,在人力成本方面的支出,也往往会占到月子中心经营成本的35%左右。
而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每个用户在离店后的大部分生活、护理用品都无法重复使用,这也是一笔不小开支。
< class="pgc-img">>这个普通档次的月子中心,每月的成本就要在22000~24000元左右,相比4万不到的套餐价格,毛利率普遍不到50%,万一遇到行业打价格战,更是分毫不赚。
有了高成本掣肘,月子中心注定是一个“如履薄冰”的行业。
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月子中心更像是一锤子买卖,用户一生可能就消费1~2次。
而且由于产妇的状态不稳定,每个月子中心的消费时间都会出现一些偏差,想要良好运营下去,不光得保持一定程度的入住率,也得时刻预留房间应对突发情况。
< class="pgc-img">>想要保证一间月子中心长期、稳定地运作下去,十分考验商家的运营能力。
一旦有大型的公共卫生事件,或者有大规模扩张的需求,亏钱运营就会成为常态。
都说妈妈的钱好赚,但想赚到手也是一件难事。
< class="pgc-img">>把前景变“钱景”,
还有两步要走
尽管月子中心生意难做,但月子中心行业却持续火爆。
近几年,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资本巨头都纷纷开始下注月子中心行业。
< class="pgc-img">>尽管生育率在逐年下跌,但是“坐月子”的刚需,仍然没有触及每个家庭。
但想要把“前景”变成“钱景”,月子中心必须走好两步。
第一步:不要只盯着高端。
现在连锁月子中心,卷高端似乎成为潮流。
圣贝拉、爱帝宫等高端月子中心,以天花板级别的服务和超高的客单价获得了资本认可,也以一己之力抬高了消费者对月子中心的刻板印象。
< class="pgc-img">>其实,月子中心不应该等同于“奢华”。
在台湾省,月子中心的平均客单价在1.8万~5万左右,虽然也有价格相对奢侈的高端月子中心,但是大多数月子中心面对的是普通收入人群。
在满足产妇的基本需求之后,减少一些“奢华噱头”也许是月子中心的一条新出路。
在我国5%的月子中心渗透率中,一线城市独占了7%~8%,而在更加广袤的下沉市场,渗透率才不及4%。
< class="pgc-img">>让人均收入远不及北上广白领的“县城妈妈”花费一家数个月的收入去坐月子,估计不会有前景。
但是这些普通收入的妈妈们,也应该享受更专业、更标准的月子服务。
第二步:不要只盯着利润。
利润低,是所有月子中心的通病。
大部分月子中心都会提升客单价来保证健康的利润率,但是有不少月子中心则会在降低成本方面想“歪招”。
< class="pgc-img">>不少月子中心会选择简单粗暴的外包模式,直接租个酒店,从护工到厨师都交给外包。
有一位母亲在知乎吐槽,说自己在入住月子中心后,被不专业的月嫂气到情绪崩溃,结果月子中心非但没及时道歉,后续更换的月嫂更是槽点满满。
< class="pgc-img">>后来一打听,才发现这是一间把看护服务外包出去的中心,花数万元在这坐月子,就相当于住酒店+请月嫂,完全失去了月子中心的意义。
无独有偶,去年9月份,一家陕西的月子中心就监控拍到一位护士剧烈摇晃婴儿,并且使劲拍打婴儿头部的行为。
< class="pgc-img">>商家水平的良莠不齐,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月子中心的行业形象。
而行业内卷更是会加重“不专业”现象的出现。
有重庆的月子中心从业人员抱怨道,一段时间内,重庆的月子中心纷纷在打价格战,有的中心客单价甚至低于成本价。
为了保持盈利,不少月子中心都会在服务方面偷工减料,甚至不惜自己打脸,安排许多“智商税”收费服务。
< class="pgc-img">>后来,本地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品牌联合起来制定了行业标准,让月子中心客单价不得低于2.3万元,内卷乱象才得到抑制,行业才能正常运转。
想让所有中国妈妈们想坐上安全、舒心的月子,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
关于“坐月子”的争议从未停止过。
有人认为,坐月子是“伪需求”,因为西方人从不坐月子,并且还会搬出传统文化中关于坐月子的种种迷信说事;
也有人认为,花费数万元坐月子完全就是“公主病”,说长辈坐月子都没那么多事,凭什么现在年轻人就如此“矫情”?
< class="pgc-img">>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历了10月怀胎后,产妇和婴儿都值得在这段时间内接受更专业和体贴的照顾。
月子中心这个行业正是为此而生,相比于其余“赚快钱”的行业,月子中心更考验从业者的良心和耐心。
月子和月子中心,都不该被“妖魔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 class="pgc-img">>子中心想真正成为遮风挡雨的“理想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朱末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经历了灾难般的生产过程后,很多人以为一切结束,美好就开始了。然而,对于产妇来说,不过是开始。”
这是韩剧《产后调理院》的台词,它尖锐地戳中了被忽略的心声:做妈妈,真的不容易。从2013年单独二孩,到2016年全面二孩,再到现今三孩政策落地,处在生育压力下的女性群体,渴望更全面细致的母婴护理。
< class="pgc-img">▲图/韩剧《产后调理院》
>“坐月子”成了首当其冲的突破口。科学坐月子的兴起,让主打拥有专业团队的月子中心,成了化解难题的最优解。
事实上,月子中心向来以收费不菲著称。据DT财经2019年的统计,北上深杭的月子中心客单价中位数都在5万元以上,高档层次的不少于7万元,顶级月子会所更是全部超过15万元,单店人均消费最高的上海甚至高达27万元。
但在很多产妇看来,有着种种光环的月子中心,既能满足身心上的刚需,也是解决家庭矛盾的良药,即便收费高昂,也值得买单。
于是,月子中心从中高端家庭,走向普通人。据前瞻数据研究院调查显示,2010年至2016年,月子中心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40%以上;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5年,国内月子中心服务规模将达281亿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17.2%。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红利之下,却没能带来预想中的高利润。2020年中国母婴前沿(CMIF)大会上,和伊月子中心创始人涂隽吟毫不避讳地提到,95%的月子中心门店都在亏损中挣扎,黯然退场只是时间问题。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月子中心这条看似暴利的赛道,为何沦落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01
生育观念不断转变
月子中心迎爆发期
“月子中心”的概念,最初源于台湾地区,当时又被称为“产后护理之家”。
这些场所会聘请护士、巡诊医生为产妇和婴儿提供专业照护服务,也会定期对妈妈和宝宝进行健康评估,此类看护方式,成了月子中心最早的“标准模板”。
< class="pgc-img">>直到1999年,北京首家专业月子中心——北京妈妈月子中心成立,月子中心才开始在中国大陆起步,但彼时愿意尝试者寥寥。
在月子中心崛起之前,聘请月嫂才是主流解决方案。作为“中间人”的月嫂,可以对“新老冲突”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
但渐渐地,想要找个可靠的月嫂,也变得不再容易。首先,随着近几年劳动力价格的攀升,月嫂的工资水涨船高。以上海地区为例,大众点评上提供月嫂的专业机构,平均价格在一万五到两万元之间,金牌月嫂价格则要3万元以上。
再者,由于月嫂都是提前预定,当上门试用后觉得不满意,想再换未必能得到及时响应,重新磨合也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这些都是产妇所不能承受的痛点。
综合考量下,不少家庭,转而将目光改向了“面面俱到”的月子中心。相较之下,月子中心能为产后妈妈提供的服务无微不至,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比如,从医院出去就有商务车全程接送;饮食上有专业营养师量身定制,菜品多达上百种;活动上还有产后瑜伽、插画、音乐课等丰富安排。
< class="pgc-img">▲图/摄图网
>2006年前后,随着80后成为生育主力军,月子中心订单火爆,迎来窗口期;到2017年,月子中心市场规模达96.4亿元,首次逼近100亿。
月子中心也从单一的「病房式」母婴护理,升级为重服务的全产业链式护理,真正走上高速扩张的快车道。
眼红的资本闻风而动,许多投资机构预测,月子中心在未来10年,整体市场将以近20%的年复合增长率发展,规模将会过千亿,这是何等诱人的前(钱)景。
< class="pgc-img">>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国内月子中心投融资事件达130起,合计金额接近50亿元。去年3月,由腾讯和高融资本领投贝康国际2亿元C轮融资,更是刷新了月子行业单笔融资最高记录。
然而,事与愿违,“孩子和女人的钱最好赚”这一百试不爽的商业圭臬,却破天荒的失灵了。热火朝天的表象下,竟已裂隙丛生。
02
飞涨的客单价背后
却变成了亏本生意
为了吸引客流,不少月子中心从一开始就选择走高端路线。虽然这种做法确实更易于形成影响力,但同时也意味着不菲的成本。
当下的月子中心,主要分为独栋别墅式、酒店式、公寓式三种业态。目前全行业门店数量中,酒店式占比约 40%,独栋别墅式约 35%,公寓式约 25%。
< class="pgc-img">▲爱帝宫南山旗舰店
>不管哪类月子中心,都面临着不变的难题——固定成本高。首先是房租,月子中心的选址基本集中在内环、著名商务区、豪宅区,这些高大上的地段,租金通常贵得离谱。
偏偏月子中心又属于商业地产中“吃流量”的一环,在跟商场、酒店的谈判中处于被动状态,讨不到任何好处,只能接受。
此外,人工费用也是项庞大的开支。月子中心既然以服务取胜,就要花费高价聘请经验成熟的护士、催乳师、瑜伽师等专业人员,按照行业内“7对1”的标准,每服务一个客人,就有7个员工等着发工资。
根据证券研究所的数据,从月子中心的成本构成看,每月的人工+房租就占了53%,这些支出,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每年还在增加。
< class="pgc-img">>致命的是,巨大的前期投入,对应的却是“低频次”的消费属性。对于大多数中国女性来说,入住月子中心最多不会超过三次,短暂的消费周期,使得月子中心需要源源不断地拉到新客户,才能保持收支平衡,一旦空房率太高,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亏损状态。
因此,月子中心只能加大推广力度,这又多了笔营销上的开支,经营压力可想而知。为摆脱困境,月子中心不断提高客单价,即便如此,依然抵不住收入与成本之间的落差。
客单价在6万左右的山东福座母婴,便是活生生的例子。2015-2017年,该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20.27万元,-295.41万元,-621.66万元;2019年,被压垮的福座母婴退出了新三板,拥有相同结局的还有喜之家。
在国内上市的五家月子中心,除了爱帝宫(月子服务业务)尚能保持盈利,其余四家——喜喜母婴、大美股份、喜之家、福座母婴,均是连年亏损,苦不堪言。
据德邦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15年-2018E,利润总额由16亿元增长到39亿元;而从2015-2018年,市场规模从34亿元增长到142亿元。也就是说,2015年的行业利润水平高达47%,但2018年已经下滑到27%左右。
< class="pgc-img">>内忧外患,为了活下去,不少月子中心的“画风”开始跑偏,服务水准一降再降。很多月子中心更像是“挂羊头卖狗肉”,随意找个酒店租些房间,再找中介机构租几个月嫂,招上几个护士和兼职儿科医生,最后再找个饭店送送饭,就算实现了服务一条龙,细节部分根本经不起推敲。
但这类只要眼前利益的月子中心并不在乎,即便是名声不行了,还可以打一枪换一地,继续卷土重来,接着赚钱。
“医院的专家我们请不起,贵而且没有必要。”有匿名业内人士表示,“我们自己培训的护士足够用了”。
而这些护士多为相关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培训周期不超过1个月便会上岗,由于不具备任何实操经验,遇到紧急情况时,很难妥善处理。
弊端不断凸显。根据大众点评的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的头部月子中心的评分,多数还没迈过及格线;各种平台上,关于月子中心服务差、安全问题多的投诉屡见不鲜。
< class="pgc-img">▲图/小红书
>恶性循环下,月子中心成了事故高发地,每一起都触目惊心。
03
各类事故层出不穷
行业乱象如何破解
2021年2月,沈阳某月子中心有14名新生儿被确诊肺炎,不得不送到ICU抢救。市监督管理局走访后发现,会所存在感染预防措施不当,无消毒制度等情况。
而据家长们反应,第一名患病宝宝住院后,月子中心并没有通知相关信息,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直到许多宝宝发病,才纸包不住火,引发舆论热议。
< class="pgc-img">>无独有偶,去年7月,新快报报道了“番禺一家月子中心有4名婴儿因患上支气管炎住院”的新闻,托管于月子中心的孩子,相继出现红疹、鼻塞、咳嗽、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严重者一度被下发了病重通知书。
紧接着,2021年11月,一条名为《西安月子中心护理人员虐待新生儿》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监控画面中,月嫂多次出现对孩子进行剧烈晃动、捶胸、打嘴巴等恶劣行为。
< class="pgc-img">>事件发酵后,调查发现,这家号称借鉴哈佛私立医院专护(PHS)体系,配备精英团队的月子中心,其发布的招聘信息中,无论是会所护士、夜班月嫂还是母婴护理师,薪资普遍在3000-5000元左右,并且不限学历,不限工作经历,与宣传相去甚远。
< class="pgc-img">>根据裁判文书网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涉及母婴中心、月子中心的纠纷案件多达几百起,包括护理不当、停业跑路、收费不合理等情况,甚至发生了宝宝在月子中心期间死亡的事件。
至此,月子中心的美好“画皮”被层层剥开,露出了斑驳的内里。症结的另一根源在于,月子中心长期缺乏行业规范。
2018年9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曾联合发布《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通用要求》,但该标准属于“国家推荐标准”,并不强制月子中心从业者采用,即便违反也不承担经济或法律责任。
2020年,全国人大准备落地相关政策,但是考虑到只有6000-7000家月子中心,规模体量并不算大,最终还是决定继续往后推。
开办月子中心既不需要相关卫生资质,从业者也不需要相关资格证书,监管的长期缺失,导致月子中心的创始人来源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看似高大上的背后,实际良莠不齐。
< class="pgc-img">>矛盾在日积月累中激化、爆发。一方面,大量竞争者的涌入,行业利润的不断下滑,使得月子中心不得不提高定价,对内压缩成本,对外则通过叠加增值服务项目来增加盈利点。
另一方面,产妇们花了高价,非但没能享受到足够称心满意的服务,反而还要接受变本加厉的推销(比如一件塑身衣1-2万,徒手缩盆骨1万元起),省心变糟心。
好在,经历无序与混乱之后,头部的月子中心们终于意识到,单纯提高客单价并不能保证盈利,只有提升自身运营能力,将产业链条拆解成标准化模块,持续增强口碑效应,进而提升入住率,才是破局的关键。
目前,大陆地区的月子服务业渗透率仅为6%,这代表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等待开发。对于已经握有一手好牌的月子中心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月子中心能否真正成为遮风挡雨的“理想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周天财经《月子中心,“坐出来的新风口”》
2.吴晓波频道《揭秘月子中心的草莽江湖》
3.华商韬略《看似暴利的月子中心,为何盈利者不足3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