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人的书法教育,离不开面馆。他们行草各异,文体自由,臂腕荡起来,处处风韵,无论手指间正衔着的是煮面的筷子,还是小羊毫。
成都面馆书法大赛今日开幕,入围选手不只面馆,还有抄手馆饺子铺等等,请大家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您可以为心仪的饭馆投上一票,以此鼓励他们的艺术人生。
老街杂酱面
东升街34号
厅堂一侧,有山有水,一幅国画,落款是价目表,隶书。
师傅正煮面,长筷子在大锅里深深搅动,明湖深秀水云间,我毕恭毕敬指上去问:“这是谁画的?”师傅低眉一笑:“我画的。”
妻子在旁边打点我看那侧墙壁,一幅漫画风格的老城街道,层岩叠嶂中隐着自家的旧店,这幅是拿炭笔直接涂在墙上,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师傅又一阵笑:“这个也是我画的。”
师傅姓尹,小时候尹师傅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学美术,考美院。
那是八十年代,小尹跟美术老师学画,只过了一个月,老师就走了,小尹不甘心,自己看书摸索了两年,下了苦功夫,练成了笔走龙蛇的功夫。作品达到美院标准,只是英语考了6分,没考上。这手功夫,也就拿来煮了面。
师傅端过水杯,杯中泡着竹叶青,根根竖立,他感慨一声:“哎,这就是命运啊。”
虽然命运勒令尹师傅煮面,但尹师傅并未低头。他艺术家的雄心仍在,他说:“再过两年就不煮面了,摆摊卖画去。”
尹师傅又一阵笑,轻轻抿茶,望着炭笔画愣神,仿佛已经过上了一种与现实平行的艺术人生,这次愣神持续了很久,直到下一位顾客走进来,喊了二两杂酱,不加辣。
干海椒抄手
八二宿舍一区21栋3单元
这家干海椒抄手的书法造诣之高早有耳闻,位置在旧八二厂宿舍单元楼,进小区前,早早看到一排书法培训班广告,应时应景。
屋内在座多是老人,一位大爷侧过头去对耳问大妈道:“你碰到那老李了吗?我早上见他搬到二单元了。最近搬的?”
一位敦实的哥哥拿着单子点单,热络地喊大爷阿姨,见我拍菜单拍得出神,抽身过来搭话:“这字儿是我舅舅写的,很多人喜欢。”哥哥又朝背后那幅字一指,那幅也是他写的。
背后那副字,完全是书法,蜿蜿蜒蜒。内容却是干海椒抄手店题记,写抄手店位置怎样怎样偏,味道怎样怎样好。这样的搭配,让人觉得大材小用,又那么合适。
那是一个寻常的星期天,和店里吃抄手摆龙门阵的厂子弟一样,外甥找舅舅聊天,舅舅正在写字,舅甥二人投契,聊完散场,外甥一看,舅舅笔下写的正是自己店里的菜单。
走到雅间,墙上挂着舅舅的行书诗词,可见舅舅的真性情。外甥老板说起也来骄骄傲傲,他可是从小练字,现在六十多了。
吃二两抄手附赠一场书法展,我觉得值,抄手好吃。
半天特色面
一环路东二段9号附1
收银姑娘兜着袖子站在门口,哆哆嗦嗦,屋外,空空荡荡的大街,屋内,冷冷清清的古筝音乐,偶尔传来的“收钱方到账”的女声,也像山谷里的老歌,回荡着今年冬天的寒冷。
火红色的门联,小字清秀,三面墙上,挂着三幅毛笔菜单。问其原因,她努了努嘴,吐出俩字:“便宜。”
便宜的源头是屋里的煮面师傅,也就是店老板。他从前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仔,空闲时间全部拿来练字,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后来开店,学以致用,为省下打印菜单的五十块钱,索性挥毫泼墨,自己写了。
中国风的装饰,符合老板的传统审美,每个座位旁的编号,也是按照《易经》“天地玄黄”来的。
屋子里返潮,墙壁会无缘无故冒水,纸张发了霉,看起来,更添一层古香古色,像深宫里积压多年的的文物。
姑娘跺着脚走出来,感慨道:“现在很少见到写毛笔字的人了啊,几十年前,那些人读书都是写毛笔字,字写得真好呐。但现在毛笔字只能用来一遍一遍写菜单,真可惜。”
翟大爷抄手
树蓓巷1号附21号
翟大爷抄手目前坐镇的是翟大妈,包抄手打包收拾桌子洗碗,一边忙里忙外,一边长吁短叹:“我家抄手做了一辈子咯,看别人吃得爽,脱不了手呀,脱不了手……”
做了一辈子的抄手店,为了凸显这“一辈子”的重量,开张那天,翟家专门请人题了古朴端庄的毛笔字,用肉嘟嘟的楷书写价目表,既美观,又能体现出抄手店的朴素历久。
翟大妈满心喜欢店里挂着的一幅幅作品,心满意足地一词评价:“渊博。”
多年过去,价格增加,菜单上贴了新的补丁,标了新的价格,为了食客的审美统一,翟家依然请人写了书法字。
同样,为了食客的口腹之欲,翟大妈停止了她的念叨,走到后厨,去包我的抄手了。
门板儿面
青龙正街100号附26号
磁带录音机,长板凳,接茶的保温水桶,BB机,诺基亚,1982年的日历,连座位号,都是一市尺的饭票。
好看的书法字出现在这所古董博物馆兼面馆里,再合适不过。用年轻店老板的话翻译过来就是:“风格要统一嗦,弄个打印的就没有味道了。”
老物件是老板四处淘来的,书法字是老板请朋友的爸爸写的,这位朋友的爸爸,据说退休后去老年大学研读书法专业,写出来的字是有流派的,蚕头燕尾,不可小觑,一笔一划之间,都是讲究。
老板没那么多讲究,吃个情怀哈,泡菜随便拿。
春阳水饺
“弄假犯国法,品真乐我心。”
这句话刻在一张竹案板上,响当当,颇具威慑力。春阳水饺是个小有名气的连锁店,每家店都标配有这样一块金字招牌。
来源是个典故,老板娘款款道来:那是在狮子山的老店,书法家李半黎过来吃饺子,味美鲜香,好吃到让他有了醉意,他放下手里的饺子汤,揩了揩嘴,道:“我要给你们题个字!”
于是就舞笔写下这句话,附赠一副牌匾。
下午店里冷清,阿姨包饺子都在厅堂,挖馅,擀面,能够清楚地看到她们手下的每一个褶,像是对这句话的展示。
包家兄弟牛肉饭店
包家巷81号附24号
我只说了:“一位。”就被热心地婆婆包围了。
“坐嘛,蒸汤饭嘛!”婆婆用成都话喊给店小二,字字顿声,喊出来凶凶的。“给你安排好哈,菜不够就喊。”
落座,十秒不到,蒸牛肉端上。“来,吃起来!”婆婆是用吼的,像是命令,你就必须吃起来,又十秒不到,“汤饭来了哈,趁热吃!”你就必须喝起来。
蒸牛肉,牛杂汤,一盆米饭,个人顶级豪华套餐呈现在面前,统共半分钟,像是你刚刚回到老家,恨不得让你马上吃三顿饭的婆婆和妈。
门楣上,挂着老板幺爸的墨宝,虽然紧凑,但字字豪爽,穿插避让都是讲究,很有风格。挂了小三年之后,纸本饱蘸牛肉烟火,有了腊味的色彩。
这位漂亮字儿的老板幺爸,乃原五〇二厂的工人,平时很少进店,但门柱上,长久地挂着他的照片:老板、老板幺爸,中间夹着餐饮界饮食协会主席。
照片下面,贴着不知道怎样断句的四个大字,字如其人,盛气果断。
这家店开了38年,阿姨举出手势向我比划:“资格哦,三—十—八年。”阿姨指向二维码:“68哈,妹妹。”
吃完吃饱,尝过了一大片抄手饺子面,也见识过了各位蓉城餐饮人的楷行隶草。
成都面馆的书法水平,虽说不是人人皆为王羲之,但三街六巷出一个文徵明的水平,我看还是有的。
面馆是民间的书法展览馆。你喜欢哪家,欢迎在留言区鉴赏一下。
面新闻记者 杨炯
网文总会引热议 被封“面神”
“较场坝是一条老街,平静时看不到几个人花花儿,鸡冠刺桐和构树的叶子混在一起,被风扫过,发出‘飒飒飒’的声气。可是一到中午,这条街摇身一变,倒像一条河,人,从街面涌上街沿,又从街沿退到街面,“钟记牛肉刀削面”门口的街沿上便是这人流的交汇处,‘摊头’铺满了吃面的食客。煞是壮观。
‘钟记牛肉刀削面’主打牛肉刀削,这是老板的自信,也是客人的肯定,这些年来,这碗面为钟家挣了不少的票子,也为钟记争得了太多的赞誉。牛肉在郫县豆瓣的调理下与各路码头的香料汇聚一堂,在钟老板的授意下完成了对顾客的味道礼仪,跪在食客的味蕾里悉心撩拨,让每一条手工刀削面裹缠着沉醉中的香意进入我们的咽喉,进入我们的享乐世界。……”
和面是门手艺
这是汪军最近一篇发表在其百家号“面面聚到”上的文章,他的粉丝已经破万,推荐、转发和留言都很活跃。网友给汪军扣上了一顶帽子,称他“面神!”
“红星路附近最有名的老面馆有早先蓥华寺街的‘张记鳝鱼面’,‘华兴煎蛋面’,‘自力面馆’,其中‘华兴煎蛋面’可谓百年老店,开创了成都煎蛋面的品种,江湖地位不可撼动……”
“而北大铺盖面名字咋来的喃?它诞生于北大街。”
“武成大街的‘下面’老板是一个画家。”
……
他的面食体验文章点击率都很高,推荐上百万也有。
成都哪家的面主打什么?调味什么风格?性价比如何?汪军总能说得头头是道,所以对于网友对他“面神”的称呼,汪军虽然不置可否,但也成了不争的事实。他对成都面馆的熟悉程度确是无人能及。
与杨伯英传统杂酱面老板合影
坐动车直奔内江 只为吃面
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把成都好吃的面馆“几乎吃了个遍”,于是,他开始将目光放眼成都周边。
温江的抄手,邛崃的奶汤面,羊马的查渣面也都尝过了,他听说内江的牛肉面很牛,于是决定坐动车前往。
那一趟,汪军来回坐动车车费就花了200多元,他在内江民族路最有名两家面馆“志强牛肉面”和“寡妇面”吃了3碗面,花了30元。
幸运的是,他碰到了基本“退隐江湖”的寡妇面创始人陈婆婆,陈婆婆亲自为他煮了一碗面,汪军与之合影并交流,感叹“不虚此行!”
汪军与“寡妇面”老板陈婆婆交流
汪军在体验文章中写道:八十年代初,陈婆婆一人带着四个孩子生活,处境艰难,惟有开面馆,做生意。最终开了这家面馆。开张第一天,铺子门前围满了人,大家七嘴八舌,有赞叹她勇敢的,有羡慕她新生的,当然也有担心她生意和未来的,走出第一步的陈淑芝做面是被生活所迫,“孤注一掷,也许还有条活路。我当时就是这样想的”。陈婆婆说。
“那时娃娃最大的十多岁,最小的才四岁多,没人帮我,只有让十五岁就辍学的女儿垫起砖,帮我下面捞面”,说到这里,陈婆婆眼眶泛红,湿润的苦涩渐渐浓郁。
“那个时候我只卖素面,八分钱,二两粮票一碗,另外还买点抄手,生意还可以,一天能卖一百多块钱”,说着老人家又露出一丝笑意。那时,她辞职以前的月工资是三十多块钱。房子租金是人民币五元。
春去秋来,陈婆婆的生意日渐兴隆,一家人也有了安稳的生活,这样一做就是四十多年,内江人都喜欢她做的面,日子一久,客人便编排出这家面馆的名字“寡妇面”,“寡妇面是客人些喊出来的,不是我起的。”陈婆婆说到。“将就这个名字,我就注册使用了”。
今年七十六岁的老人思路清晰,语气委婉,面相亲和。
小面馆风雨坚守 感念执着
汪军参加网络媒体线下活动
汪军很爱往小面馆里钻,他说很多小面馆都是有故事的,其多年的执着坚守是打动自己的地方。
“成都有名的面都是苍蝇馆子,没有空调,条件艰苦。很多老板坚持几十年维系着小店的生意,甚至传承下一辈。那种坚守,让我很触动。”在汪军看来,面的用料、做法,细微之处都是老板生活的缩影和个性的反应。
每到一家面馆,汪军一般首选“素椒杂酱”。他的理由是“这个最能代表成都面馆老板的水平。杂酱面是最传统的面,既简单又考手艺。这个做不好,其它的就别谈了。”
选料,杂酱的炒制都有门道。“绍子一定要热,否则香味出不来。有的店,用冷绍子,说明生意撇,遇到这种情况,我绝对不会去第二次。”吃面颇有心得的汪军说:“进餐馆点面条,佐料与面的最佳搭配是点二两,二两,绍子和面能充分调和,一两显面少,三两则面多。”
汪军的品面文章发表之前,店家一般都不知晓,但发表之后也或多或少会给店家的生意带来一些影响。汪军觉得,自己的一篇稿子能让这家面馆的生意更好,那也是他最为欣慰的事。
汪军在全欣面馆品面
位于福字街的“牛王庙老号全欣面”也是汪军喜欢光顾的面馆,因为全欣面的经营经历过辉煌与低谷,背后的故事让人感概。
1983年,全欣面创始人邹代全辞去工厂车间主任的职务,在牛王庙上街34号开了那条街上的第一家面馆。从此也拉开了牛王庙面馆第一街的序幕。
“我家大概是在3月份开的面馆,爸爸用北巷子58个平方的房子,和一个朋友换的11个平方的牛王庙铺面,这样才开的面馆,记得开业当天生意特别好,旁边巷子里住了很多邻居,很多人端起碗来尝面,因为店面太小,大家都是蹲在街边吃的。”邹代全的女儿邹茜对汪军说。
随后,“家常味”、“吴记怪味面”在牛王庙兴起,与“全欣面”三足鼎立。
寒来署往,曾经鼎盛一时的“老号全欣面”为何已从牛王庙消失了?
其实,在经历了面馆创始人邹代全离世的悲痛之后,邹家的后人邹茜与母亲厉兵秣马,准备从头再来。
2002年牛王庙老街拆除,“全欣面”几经转折,好不容易在望福街落下脚,2014年,邹老爷子不幸去世,一家人悲痛欲绝,再也没有心情继续经营,就这样偃旗息鼓,面馆歇业。
直到去年六月,邹茜又在福字街租下铺面,重新打开了父亲曾经酷爱的世界。
其实,邹大爷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把以前在牛王庙做得好的那些面馆老板召集起来,找一个地方,从新打造牛王庙面馆一条街的盛况。
牛王庙老号全欣面与老板邹茜合影
一看红油杂酱面加脆绍的卖相,就知道的确来自牛王庙,酥脆香腻的干臊子盖在湿软酱香的稀臊子面上,底料勾了麻酱,这是她家与新派杂酱面不同的地方。
汪军说,新店老味道。牛王庙全欣面价格亲民,味道巴适,“缺的只是尽快从阴霾中出来,把牛王庙第一家面馆的辉煌找回来,我想,明天一定和那年她家面馆开张的天气一样,晴朗,温暖。”
语闻成都丨“面神”汪军自创面食“月旦评” 成都面馆味道都在他口中(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天给大家分享的案例是:成都一家面馆,老板利用“一盘卤菜”,一个月锁客700人,盈利10万元。
案例背景:
这家店开业也才2个月时间,能做到盈利10万确实非常厉害,而最关键的不是盈利多少,是直接锁定了700人后续消费,这就比较难了。
讲活动之前,我们先来讲讲这家店的实际情况。这家店面积不大,只有30来个平方,店面经营除了各种面条以外,还有一些凉菜卤菜,虽然品种不多,但确实非常好吃,而且性价比也比较高,一盘菜只卖8块钱。
而这家店的老板是一位20多岁的小姑娘,小姑娘姓李,以下文章称她为李老板,李老板大学是学市场营销,关于这个专业其实一直是一个神奇的学科,我读书那个年代,一直以为市场营销,就是教授学生如何做生意,解决市场经济逻辑。
可后面和教育机构接触久了才明白,市场营销所讲的无非就是些虚头八脑的事情。教的大部分都是些如何发传单,发传单时如何提高接收率,你说教这些东西有用吗?
< class="pgc-img">>运气好一点碰到位好老师,还会给你讲讲企业倒闭的趣事,讲讲江南皮革厂营销逻辑。除此之外建议大家在大学报学科的时候,最好别选这个专业。
咱们的李老板就是位运气特别好的学生,他的授课老师虽然没什么名气,但精通营销经济学,而且还是碎嘴子,平时没事的时候老喜欢端个大茶缸,往那一坐就开始批判现在实体店作死的十大事件。
有句老话说得好,经听多了树都能有灵性。再加上李老板的无知好学,大学一毕业,直接就开了现在这家小面馆,并且利用所学知识开业两个月盈利超过10多万,接下来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具体操作方案。
引流:
在市场经济中,讲得最好的一个点就是:顾客消费是有迹可循,盈利是有公式客套。所以依据这个逻辑,推出一下活动:
吃面送拖鞋
只要顾客进店吃10块钱的面,直接送一双价值20块钱的拖鞋。拖鞋是经过重新包装,显得特别高档。
< class="pgc-img">>拖鞋是每家每户必需产品,现在只需要花10块钱,既吃了面又得了拖鞋,怎么算都划算,所以一时间大量顾客进店参与这个活动。
尤其老头老太太,自己占了便宜还不算,还要帮着老板做宣传,让更多人来店里吃面领拖鞋,生怕这老板赚不到钱。
一场活动虽然吸引来了5000多人来吃面,但是逆向盈利课程中也给大家讲过,引流活动本身不具备盈利,想要盈利一定要结合锁客去做,否者不仅不能盈利反而有可能亏的更惨。
锁客盈利:
引流主要目的是为我们做锁客打下最结实的基础,顾客基数越大锁客活动成功率也就越高,当顾客进店领取拖鞋的时候,推出第二个活动:储值99元,赠送99盘卤菜。
一盘卤菜售价8块钱,99盘总价值792元,现在储值99元,不仅可以吃99元的面,而且还能获得价值700多的卤菜,根据二八定律,来店5000多人,直接收款7万锁定会员700多人。
我们来算一笔账,一碗面条卖10块钱,成本5块钱,一双拖鞋成本3块钱,因为外包装是特意重新做的,做的时候是在外包装印了广告,所以引流活动来了5000人,一个人最少能赚2块钱,而且店里除了10块钱的面,还有15元、18元的面条,盈利会更高。
< class="pgc-img">>一盘卤菜售价8块钱,其成本也只有3块钱,每次顾客只能吃一份,所以第二个活动老板也不会亏钱。
最关键的一点来了,前面说了因为活动属性,所以到点顾客特别多,而且来的顾客大部分都是贪便宜的,所以如果不做点其他事情,这场活动是不是等于浪费了?
上述内容节选自我的专栏,具体的实操和活动的几个盈利点,看完你就知道老板有多“贼”了,我已经放在下方专栏里了,点击下方专栏直接观看,而且专栏还有300多套精实体店实战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