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不少消费者都有过在家吃火锅的经历。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近日(10月6日)一家靠卖火锅食材成功“出圈”的企业——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锅圈”)通过港交所聆讯,即将在港上市。
锅圈成立于2017年,依靠近年来“宅经济”的盛行,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截至今年4月30日,锅圈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9978家。
可以说锅圈的出现和成长,是中国大消费及食品产业的一个现象级事件。不过“火锅烧烤一站式门店”这一商业模式在市场上也引发一定争议,比如消费者在家吃火锅的习惯是否已经养成?锅圈的核心优势又是什么?
资料配图 图据视觉中国
(一)
一个“在家吃火锅”的故事
锅圈的创始人为杨明超,在创立锅圈之前,他已经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
2013年,杨明超创立了“小板凳”火锅品牌。靠着门店的80、90怀旧复古风,“小板凳”在郑州地区快速走红。公开资料显示,巅峰时期“小板凳”门店数量超过1000家。
2015年,杨明超成立河南锅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主要给B端火锅店提供食材。
随后杨明超敏锐地察觉到,火锅食材或许还有面向C端的市场。比如消费者想要自己在家做火锅时,或许会感到没有头绪,常常会出现“买不到”“买漏了”等情况,因此市场或许需要能够提供从食材到用具的一站式火锅超市。
于是,2017年1月,郑州开出第一家锅圈线下门店,从火锅赛道切入,卖底料、肥牛、火锅器具等产品。
2018年1月,在开店一年后,锅圈门店数量已经超过100家。此后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无疑成为了锅圈快速发展的助推剂。
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锅圈新加盟门店数目分别为2883家、2762家、2631家。截至今年4月30日,锅圈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了9978家。
来源:招股书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锅圈平均每年新增2758.7家门店,这相当于平均每天新增7.6家门店,这个扩张速度可谓迅速。
从门店的城市分布来看,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2023年10月8日,锅圈的线下门店主要集中在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与三线城市地区;分别占总门店数的22.07%、23.12%、26.32%。
来源:窄门餐眼
收入层面,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锅圈的营收分别为29.65亿元、39.58亿元和71.74亿元;截至2023年4月30日止,锅圈实现营业收入为20.78亿元。
从食材类别来看,收入主要来自火锅产品、烧烤产品和其他产品,其中火锅产品营收占比达七成以上。
来源:招股书
净利润层面,招股书显示,锅圈在2020年、2021年分别亏损4329.2万元、4.61亿元,2022年企业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2.41亿元;2023年前四个月,锅圈的净利润为1.20亿元。
此外红星资本局注意到,锅圈的股东阵营也十分强大,包含IDG资本、三全食品、物美投资、招银国际、嘉御资本、启承资本、TPG、天图投资、分众传媒、光源资本、瑞橡资本、茅台基金等。
(二)
加盟商的喜与忧
锅圈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扩张,绕不开加盟这一轻资产模式。
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4月30日,锅圈的门店数量达到9978家,不过其中直营门店只有5家,加盟商的门店占比高达99.9%。
而锅圈的收入,也主要来自加盟商。
招股书显示,2020年,加盟商为锅圈贡献了高达98.2%的收入,2021年和2022年比重略有下降,分别为94.2%和90.3%。
来源:招股书
加盟商之所以愿意加入锅圈,或许是因为企业的加盟条件足够具有吸引力。
据了解,在加盟模式上,锅圈承诺不收取加盟费。不过红星资本局注意到,“0元”加盟背后,想开一家门店投入也不小。
比如加盟商前期还需支付包括保证金、货物运费、培训费、店面设计装修费、设备等各种开支,这些费用由加盟商出资,锅圈则负责“包办”。
正式开店后,加盟商只能独家经营锅圈的产品,同时允许从本地自行采购特定范围的生鲜产品。
那么,加盟商们的真实经营状况究竟如何?
招股书显示,锅圈加盟商的关店量正在逐年走高。2020年至2022年,关闭的加盟门店数目分别为28、194及279家,关店率分别为年终时加盟门店数目的0.7%、2.8%及3.0%。
此外,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表示自家附近的锅圈生意不佳,门店并没有太多客户光顾。
此外,招股书表示,接下来锅圈将计划通过加盟的模式继续扩张网络。而持续的扩张开店,或许也会让加盟商越来越难。
根据九派财经等多家媒体此间报道,有锅圈加盟商表示,近年周围新开了多家锅圈,导致其所在店铺的销量明显下滑。
加盟商表示,此前与企业有签订协议,锅圈对加盟商承诺,门店周围的1.5公里不会开设其他门店,如今企业存在违规开店的行为。因此也有不少加盟商指责锅圈,“只管门店数量,从不考虑加盟商的利益”。
(三)
市场竞争加剧,消费习惯难养成
回到锅圈的商业模式,招股书中企业把自己定义为一站式在家吃饭餐食解决方案领导品牌,本质是“在家吃饭行业”。
但这个“在家吃饭行业”,实际也面临较大的行业不确定性与市场挑战。
首先,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消费者真的能够养成“在家吃火锅烤肉”的消费习惯吗?
今年以来,随着消费复苏,线下餐饮行业强势回归。根据《2023上半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监测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餐饮收入达到24,329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大众接受度较高的火锅、烤肉赛道表现强劲。
换句话说,随着线下餐饮的繁荣,消费者可选择的门店众多,各种团购促销活动也极具吸引力,用户可能还是会“嫌麻烦”,从而放弃自己在家吃火锅。
其实单就“在家吃饭解决方案”这条赛道而言,市场规模也并不大。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为8.9万亿元,同年,在家吃饭餐食解决方案的市场总收入为2903亿元,仅仅占了3.26%。
或许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选择在家吃火锅烧烤,要么是心血来潮要么是不得已而为之,很难建立起长期的用户需求
其次,从市场竞争角度,这个赛道也十分内卷。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2年零售额计,中国在家吃饭餐食解决方案产品市场五大参与者的市场份额合计占市场份额约11.1%,锅圈占总市场份额的3.0%。
也就是说,虽然锅圈目前位居同行业第一,但由于行业集中度不高,因此锅圈的市场话语权也并不强。
从市场竞争角度,近年来,以叮咚买菜、美团买菜、朴朴超市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平台重新崛起,成为锅圈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此外盒马、美团、叮咚买菜这些平台也开始聚焦火锅食材,上线火锅食材专区;而今年4月中旬,京东超市也宣布将把预制菜作为重点趋势品类,推出倾斜冷链等资源扶持、独家菜品定制和成立独立运营团队三大举措。
来源:盒马APP
各大巨头纷纷入局,比的是“资源、生产、品牌、流量”,与它们“拼手腕”锅圈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困境之下锅圈也曾尝试进行多元化转型,例如,锅圈曾先后推出自热产品和方便速食品牌“憨憨”、卤味品牌“卤拉拉”,以及野餐露营场景下的预制菜产品。
但从营收结构看,这些尝试都在招股书中被归于“其他”,而三年的营收占比都维持在12%左右,增长并不明显。
由此可见,锅圈依旧没能摆脱“火锅预制菜”的标签。
小结
靠着“在家吃火锅”这一消费场景,锅圈成功进入市场并迅速跑马圈地。
但长期来看,“在家吃火锅”这个故事或许也很难打动资本,一方面这个故事过于单一,另一方面行业竞争也过于激烈。无论如何,或许锅圈仍需讲一些新的故事。
红星新闻记者 刘谧
编辑 杨程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情是世界上最难懂得一个结,只有火锅才能打开它。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古人都知道呼朋唤友共享火锅的乐趣,当代青年更是深谙此道。管是开心不开心,降霜还是下雪,四季有任何变动都配得上一顿掏心掏肺的火锅。
火锅有多少年历史?最早火锅出现在哪里?火锅是谁发明的?这些问题到如今已经不可查。只知道火锅的历史悠久,至少在1700年以上,从三国时期“铜鼎”到南北时期的火锅煮食内脏,到宋朝时火锅已经非常普遍,元朝时火锅传到蒙古一带,等到清朝时,火锅成为了一道“宫廷菜”,今天火锅风靡全国,在海外等国家均有火锅的身影。
从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经过时代不断的更换,川渝地带的火锅已经发展至百余种。作为C位出道的老街旧友市井火锅,源自成都,隶属于成都都诚万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老街旧友市井火锅品牌以严格的品质保障、独特的口味、大众化的消费,使其在一开始就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良好的口碑在消费者中不胫而走,成为巴蜀火锅界的亮点。
老街旧友火锅,就是简简单单,还原市井生活原有面貌的火锅品牌,一个值得70后、80后这代人追忆的火锅品牌。在环境上,它没有华丽的装饰,一眼望去所有,墙角、墙壁、转角处、桌椅板凳等,一张张旧报纸、一件件老物件,无不透露出老街旧友市井火锅的真是面貌,连装菜的碗儿都是用小时家家必备的搪瓷小盘子装起,带来的更是记忆中更纯的味道,仿佛回到了八九十年代。
老街旧友市井火锅就是这样用美味与不变的初心陪伴顾客的每一个开心瞬间,再用细心与关怀治愈顾客的每一个难受时刻,爱和美食都是治愈人心的良药,老街旧友开心与不开心都一直陪伴顾客。
历史学家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写道:“当火遇到食物,自然而然就成了社交生活不可回避的焦点。”吃火锅也不只是乐趣。清朝的顾禄在《清嘉录》中写道,当时江南地区的地主人家经常吃火锅,菜品都涮在锅里,让仆人们很难偷嘴。于是火锅被称为“仆僧”。这大概是属于清朝中产阶级的“我吃火锅,你吃火锅底料”。
如今老街旧友市井火锅市场庞大,为不少投资者带来了商机,选择加盟,老街旧友总部还提供以下支持:
1、店址选择支持:总部发展部主动配合加盟者选择店址,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降低风险,确保投资无误。
2、员工选择与培训支持:辅助加盟店进行员工招聘,并针对不同岗位提供系统和专业的培训。
3、店面设计、装修支持:提供规范而统一的VI设计,由设计部负责统一的设计装修,要求统一加盟品牌标识,树立统一的品牌形象。
老街旧友市井火锅,是一个赚钱的好商机,它的投资门槛低,创业风险小,加盟商开店轻松有保障,是不可错失的好商机
2元的中药面包、38元的中药冰淇淋销售火爆,有消费者质疑——
中药餐饮,真养生还是智商税?
阅读提示
随着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号称添加了中药成分的茶饮、面包、冰淇淋等食品饮品销售火爆。不过,这些食品饮品中,有部分售价远超同品类商品。中药餐饮是真有养生功效,还是一种营销噱头值得关注。
中药茶饮、中药咖啡、中药面包、中药冰淇淋……最近,一股“万物皆可入中药”的风潮在餐饮行业大火。当年轻人喜欢的食品饮品加入中药成分后,似乎增加了一重养生元素,因此大受欢迎,销售火爆。
伴随中药餐饮逐渐“火出圈”,也有消费者表达了自己的质疑:喝中药都要按照剂量服用,奶茶、面包里的一点点中药成分有用吗?中医忌寒,罔顾食物相生相克的中药冰淇淋真的可以起到养生作用吗?
与此同时,还有消费者反映,号称添加了中药成分的食品饮品,价格往往较高。市面上,38元一个的中药冰淇淋、52元一个的中药面包售价普遍远超同品类商品。那么,中药餐饮是真有养生效果,还是一种营销噱头?对此,记者展开了采访。
中药餐饮“火出圈”
太阳通明茶、太阴相思茶、枸杞百香柠……8月2日,记者在北京一家中药茶饮店看到,标有“药食同源”的展板清晰可见。店内背景墙上,透明玻璃相框里展示着葛根、人参、天麻、肉桂等中药材。在点餐区一侧,五六个大容量煮茶壶排成一列,不同种类的药材在壶内熬煮,药香四溢。多位年轻人坐在用餐区的椅子上,享用着手中的饮品。
该茶饮店饮品单显示,店内饮品主要分为奶茶、果茶、现煮茶三大类。据店员介绍,店内共有26款饮品,每款都融入了中药草本元素。
在另一家饮品店,记者看到,店内除了有“晚安水”“元气水”等中药茶饮,还推出了“枸杞拿铁”“紫苏山楂美式”等含中药成分的草本咖啡,单价在20元~40元之间。“现在喝咖啡的消费者很多,热衷养生的年轻人也很多,因此我们将中药和咖啡进行了结合。”店员介绍道。
“我喜欢尝试新事物,中药奶茶算是中药和奶茶的跨界结合体。”在北京上班的李子曦周末逛街时,被一家中药奶茶店吸引。她告诉记者,这种新颖的组合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平日喜欢喝奶茶的她立刻下单,点了一杯店内销量最高、据称含有灵芝成分的饮品。“味道可以接受,有淡淡的草香气。”李子曦说。
不仅是茶饮和咖啡,近两年,面包、火锅、冰淇淋等多种食品饮品中都出现了中药的身影。将中药和雪糕相结合打造的中医雪糕,黄芪养生包、荷叶消暑包等养生系列面包……各种主打新中式草本概念的中药餐饮,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高价中药餐饮只能“浅尝辄止”
年轻人对养生的重视,是推动中药餐饮兴起的重要因素。《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年轻人正成为养生消费的主力军,18岁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健康养生消费人群的83.7%。
不过,对于中药餐饮是否真的有养生功效,又是否物有所值,不同消费者也有不同的体会。
当被问及对中药奶茶养生效果的看法时,李子曦告诉记者:“我希望吃食材健康的东西,饮品名字里有灵芝两个字,听起来就很健康。至于是否真的有效我并不清楚,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
和李子曦不同,王欣苒对中药餐饮的功效抱有期待。刚工作不久的王欣苒是一位“面包控”。前段时间,她所在公司的附近新开了一家中药面包店,因为工作压力大,王欣苒每次都会买加入人参等食材的吐司,希望在大快朵颐的同时,自己的气血能足一点。
然而,吃了几次之后,王欣苒觉得身体上没有任何变化。至于以后是否会继续回购这款面包,她说,52元一个的价格让自己“浅尝辄止”。王欣苒表示:“甜度不高,价格却很高。偶尔吃几次还行,经常吃花销太大。”
噱头大于实际功效
“中医一直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北京石景山医院中医科主任任芳告诉记者,如今,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比较大,饮食作息不规律,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在养生防病方面很有优势。但对于中药餐饮,任芳表示:“噱头大于实际功效。”
任芳认为,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种食物的偏性不同,每个人体质各异,适合的配方也不同。商家想要在专业性和适配度方面做好很难,健康与味道好之间也不容易平衡。
“目前来看,这些新兴的中药餐饮更多以宣传养生观念、心理安慰和文化认同为主。”一位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多年的业内人士提醒,中药餐饮不等同于药品,消费者要保持理性。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保全认为,商家要诚信经营,不能只注重营销噱头,一味地将中药元素简单粗暴地加入产品中,更不能因为添加了中药成分就定价虚高。他同时提醒,商家应注意药材的品质,不仅要符合国家相关药品监管法规,更要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养生在于平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任芳表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关键。“如果一边暴饮暴食、昼伏夜出,一边又想通过吃几顿中药餐饮来养生,是不现实的。”(本报记者 肖婕妤 高惟彤)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