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朋友曾经跟我分享过一次让他记忆深刻的就餐经历。暮雪,天将暗未暗之时,他踱去学校西门外面吃烧烤。店主照例端来一个装着败煤的铁槽,用得久了,黑得看不出颜色。他一边大口啃着鸡翅和板筋,一边看着铁槽的温度烤化了积雪,周围白茫茫一片,天地之间无处不飞絮,只有这块放了铁槽的地方露出一个本色的圆。
除了烧烤,能在雪天给自己身心灵都加上Buff的料理,就是火锅了。火锅说来简单,不过是将食材放置在滚汤中烫煮后趁热蘸料食用的料理罢了,但要发现这种料理方式,还得先点选一个前置技能点才行,那就是食器。
最早被认为和火锅有些联系的食器,是青铜器中的温鼎。这是鼎在周朝发展为食用器之后,诞生的小型器,一侧横开一口,口前置门,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有插销,外底之上腹腔内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仿佛锅下的炉灶,在夹层里放上炭火,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美中不足是没有排烟道,恐怕想将食物加热是不可能了,也的确只能是“温”鼎。
温鼎常见器形有三种:方形器、圆形器和带托盘温鼎,这种器物的发明说来有趣,并非素来以鼎为王权象征的商人的脑洞,而是江南史前文化的产物,其分布范围多在中原地带的周边,而且数量有限,在商代晚期的殷墟中也不曾发现。这说明此器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推广普及,只是在个别地区使用。
有了温鼎和食用羹的饮食习惯,火锅的诞生就是水到渠成了。但奇怪的是,东周时温鼎不仅没有普及,反而销声匿迹了。
再次出现就是汉朝了。两汉魏晋流行一种食器,名为“鐎斗”,和温鼎有些类似,底有三足、旁有持柄。《急就篇》卷三有云:“锻铸铅锡镫锭鐎”,颜师古 注曰:“鐎谓鐎斗,温器也,似铫而无缘。” 铫就是煮药的砂锅了,既然颜师古这么说,那鐎斗是用来煮东西的想必没有什么疑问。马衡先生在《中国金石学概要》第三章中也说:“鐎斗,温器也。三足有柄,所以煮物……枪又鐎斗之别名,枪即铛也。用之於军中者,则谓之刁斗。《广韵》以刁斗释鐎,孟康以鐎器释刁斗。二者之容量皆受一斗,实同物而异名也。”
除了鐎斗,汉代还出现了原教旨主义火锅,那就是“分格鼎”。东汉谶纬之学风行一时,阴阳之说信者甚笃,季节要和五行相对,吃饭也要按照《白虎通》的要求,五味杂陈,“分格鼎”就是应客户的这种要求而诞生的,共分五格,可调五种味道。将各种食物分别放在五个格子里,很类似现在的鸳鸯火锅。
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考古出土的分格鼎,属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说明当时一顿饭要五味俱全的观念在皇家是很流行的。而这件分格鼎也说明此时已经有了分餐制向桌餐制发展的趋势。之前出土的火锅,不论是温鼎、鐎斗,还是砂锅、铁火锅,都是一人器,这件分格鼎却有七十多斤重,显然不是一个人吃饭用,说明汉人已识围炉夜话之美。同样爱好鸳鸯火锅的还有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他常常使用一种叫做“五熟釜”的炊具,和分格鼎如出一辙。
唐代,正儿八经的火锅终于诞生了,那就是暖锅。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诗中的“红泥”,即指陶瓷。
宋代,火锅的食法已风行民间,而且有了一个专名,叫做“骨董羹”,有人说“骨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恐怕不确,“骨董”指的是杂物器。古代卖杂货古货的,就称为骨董行(后称古董行)。古董用于饮食,指杂煮菜羹汤。最早使用骨董这个名称的,是宋代一位叫昙颖的道士。
苏轼的《仇池笔记》录下了骨董羹的出处:“罗浮颖老取凡饮食杂烹之,名‘骨董羹’”。罗浮是罗山浮山的统称,颖老就是指昙颖。苏东坡还引用当时和他一起品尝了昙颖骨董羹的陆惟忠道士的一联:投醪骨董羹锅内,掘窖盘游饭碗中。这说明这种杂煮烹饪时是要放些酒酿的,和如今用红酒调汤底的法式Stew有的一拼。
也是从宋朝开始,火锅出现在了文学中。唐朝人可一首咏火锅的诗都没写过,宋朝人往往一咏就是数首。比如释慧空和尚的《与郛郎作骨董羹四首》,其中提到吃的有这么几句,或可一窥宋朝火锅的风貌:“借蔬贷粟东西家……借蔬贷粟东西家……借蔬贷粟东西家……”,由此观之,宋朝火锅大约还是以素食为主,肉是不舍得拿来涮的。
唯一的例外是比苏东坡还能吃、还会吃的林洪。他在自己的食谱《山家清供》里写过这么一件事。他游武夷山六曲时,造访止止大师,在大雪中得一野兔,竟无人会烹制。止止大师说山里人有一种吃法,将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浸渍。设一小火锅,置锅添水其上,待水沸时用筷子夹兔肉片涮熟食之,其味鲜美。林洪想必吃得不错,把食谱写下来,还命名为“拨霞供”。
范成大也记载过骨董羹。范成大的《素羹》诗说:“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诗中表明,这种骨董羹是用芋艿、山药、胭脂菜等原料,和碎米同煮而成,很类似如今日本人所吃的杂炊,当然也类似潮汕的砂锅粥。
要说宋朝人吃火锅有什么独特的习俗,那释慧空的一句“借蔬贷粟东西家”或许可以做个证据,那就是食材要从别家借来吃,火锅是杂食,让这杂食的来源更杂一些,好像有什么福气似的。
这习惯到明朝也还有,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中就有这么一句:“自唐以前诸史,唯《晋书》最为冗杂。正以其成于众人之手也,此之谓百家衣骨董羹。”将骨董羹和百家衣并列,可见吃火锅的食材怕不是一家筹备得来的。也可以理解,出去借,还有人愿意借给你,说明人缘好。
到了元朝,火锅在文献中并没有什么记载,但涮羊肉或许是蒙古人发明的,想必也还可信。如今内蒙古的锅茶,稍加改良就是瑞士Fondue火锅和涮羊肉锅的合体。
及至明朝,火锅可就是极为平常的饮食了。除了何良俊的那句话外,小说中但凡提到冬天的吃食,总免不了提到“暖锅”。其实这习惯早在宋朝就有。宋有“暖冬”风俗,每到农历十月初一便入冬了,家家举办“暖炉会”,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
但明朝的暖锅毕竟不同,没那么大场面,更私人,更寂寞。《今古奇观》里卖油郎秦重一边吃火锅一边端详瑶琴姑娘的睡姿,总不好叫人来开暖炉会吧;西门大官人去王妈那里吃着火锅唱着歌,也断想不到把自己的拜把子兄弟都叫来。
《浮生六记》里写扬州有“四盘一暖锅”的定食吃法,可见当时火锅之普遍了。说来也巧,最早的火锅就诞生于江苏,历史上火锅最流行的地方还是在扬州,想必是经济发达,连日常定食都和别处不同吧。直到清代,扬州的火锅还是大大有名。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所列的“风味皆臻绝胜”的十三种美味中,就有市肆上售卖的“管大骨董汤”。李斗还记了一个叫江增的人,制作的一种名曰“游山具”的担子,担子一头“下层,贮铜暖锅,煮骨董羹”。这种习惯广东人继承了一部分,据光绪时编的《广州府志》记载,在中山县的香炉山一带,“香山人除夕以鲤鱼、鸡、鸭、豚肉,饾饤成锅,亦骨董羹之遗也”。
以上都可算是传统火锅的历史,传统火锅从分食到桌餐,从吃素到涮肉,从四处借食材到走街串巷随时可以来上一碗,无论怎么变,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食材统统下进去,煮好了才动筷,如今边涮边吃的做法,历史反而不久,在清朝,这叫做“生火锅”。
这种叫法来自《考吃》的记载,火锅有“生火锅”与“野意火锅”两种。《清稗类钞》描述:“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今日北方之涮羊肉,实为“野意火锅”,是随清兵入关而传入中原的。据《奉天通志》记载,“野意火锅”是“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
对汉族人来说,吃火锅或许还有些特别的意义,那就是追忆祖先。钱泳《履园丛话》中就提到:“大凡祭祀之品需用热者,余亦尝持此论。考古之鼎彝,皆有盖,俱祭器也。其法,先将牺牲粢盛贮其中,而以盖覆之,取火熬热,上祭时始揭盖,若今之暖锅然。所谓‘歆此馨香’也。若祭品各色俱冷,安谓之‘馨香’耶?余家凡冬日祭祀,必用暖锅,即古鼎彝之意。以此法用之扫墓,尤宜。敢告世人共知之,此理之易明者。”
因此,就算为了祖先,大冬天的,也一定要吃上这口热火锅,不是吗。
>前一个热搜引起热议:网友说火锅只能和亲近的人一起吃,看着自己丢进锅里的肉,最终被不熟悉的人夹起,好生气。此话一出瞬间引起人们的热议,有人附和,有人反对,可见人们对火锅的喜爱程度有多火热,连锅里的肉该不该被人夹起都能讨论的如火朝天,可为什么火锅能够荣膺人们最喜爱的食物榜首,甚至乾隆还将它当做御宴大宴来宾呢?
< class="pgc-img">>火锅的起源
火锅,顾名思义就是用火将放在容器中的食物煮熟食用。而它更是早在商周时候就已经出现,古人重视祭祀,特别是商周时期更是为了祭祀设置了许多的礼器和规定,比如祭祀前几天不允许食用荤食,而这个荤食和现在的肉菜意思不一样,是指有气味的食物,比如"香菜"。
< class="pgc-img">>当时人们在准备祭祀或庆典时,会鸣钟列鼎,将上贡给上天和神明的食物放到礼器——鼎中,这就是最初火锅的前身,但是毕竟不是日常食用的食物。而现在的东汉出土文物中,有一种叫做"镬斗"的器皿,和中国传统的火锅器皿很像,更是可见人们日常食用火锅最起码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如《魏书》记载,三国时代,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
< class="pgc-img">>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使用方式逐渐传到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中去,在明朝时期,火锅流传到蒙古,因为游牧民族以牛羊肉为主食,当地的百姓就用这种方式来煮牛羊肉,也就是"涮羊肉"的前身。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相传就连乾隆皇帝也爱吃火锅,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甚至在亚洲也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料理。
< class="pgc-img">>火锅之名来源
那火锅之名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呢?火锅字商周时期产生,东汉时期开始成为日常食用的食物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煮常见的家禽肉食,如:猪、牛、羊、鸡、鱼。但是火锅之随意叫做火锅和它的食用方式有关,中国其他的食物,如果做成以后多是可以直接食用的,可是火锅不一样,需要吃饭的人自己将食物放进煮开的水中,而食材进水时会有"咕咚"的声音,所以,火锅最初的名字叫做"古董羹"。
< class="pgc-img">>火锅在古代的食用情况
火锅正式在民间传开,在文学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唐朝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用清新自然的语言记载了在当时火锅的普遍,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中出现的季节,也是冬天,没看俩喜欢在冷冷的冬季吃暖洋洋的火锅一事,是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喜爱做的。
< class="pgc-img">>而火锅之所以在北宋时期可以得到普及,和北宋的经济大发展有关,因为经济决定了民众的幸福指数,只有社会富足才会追求美食,如果是战乱灾年,人民考虑的只会是充饥,宋朝是古代封建王朝最富足的朝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宋王朝提供了大大的经济来源。
< class="pgc-img">>即便是后来宋朝南迁,而"澶渊之盟"的签订,更是让南宋更加的注重海外贸易,每年对辽赔偿三十万,只是当时南宋全年赋税的百分之1.25,可见宋朝的经济有多发达,而且南宋和辽国因"澶渊之盟"的签订,边境贸易得到良好发展,辽国优质的牛羊肉得以进入到内陆,丰富了食材。加上,宋朝已经出现了"炒"这一烹饪技术,岁食材的加工更加的成熟,食物也更加的美味,经济和烹饪技术的多重发展,导致火锅成为喜爱的食物。南宋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 class="pgc-img">>而火锅被完全普及还是和统治者有关,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因此游牧民族开始食用火锅,至清朝,满族完全统治了中国,就使得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清宫食谱上有"",用料是山雉等野味。比如:皇帝吃火锅成癖,相传,他于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秉着上行下效的原则,皇帝的喜爱将火锅的传播度完全推行到了中国各地。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元旦》:"至供馔。"
< class="pgc-img">>火锅的味道
一般火锅的味道分为"辣"和"清汤",清汤锅是中国最初的火锅的形式,因为古人讲究"以食代疗",在吃中治病,也是中医中典型的"食疗",比如将一直常见的中药材放入锅中熬煮成汤,最后加入各种药性相辅相成的食材,既美味,又养生,双管齐下,比如:菌菇汤、牛羊肉汤、鸡汤等等,都是常见的火锅汤底,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著着食材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
< class="pgc-img">>而"辣锅"的由来,还是因为郑和下西洋带回了辣椒和花椒,并在南方普及种植,后来逐渐被应用食物中,也丰富了火锅的口味。
火锅文化
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饮食文化的内涵。而中国人之所以喜欢吃火锅,还是和中国人千年来爱热闹的民族特点有关。试想一下,三五好友或者亲眷,在隆冬时节,围着火炉吃着美食,聊着人生,荡漾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洋溢着的更是热热闹闹的文化氛围,体现的则是中国大团圆的传统文化。
< class="pgc-img">>连火锅食材的丰富多样,都是蕴含着南北东西祖国各地的食材,南方人可以点到找自己喜爱的食物,如:鱼虾,北方人也可以点到自己喜爱的食物,如:菜面,一张菜单就蕴含着祖国各地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味觉是唤醒人记忆的最好方式,人在异地,吃上一口家乡的食材,一口下去唤醒的是自己熟悉的味道,既享用了美食,还怀念了故乡。一道美食,背后蕴含的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庆吸引顾客,解放碑多家火锅店打起特色牌
10月1日,解放碑一家火锅店为了吸引顾客,玩起了“穿越”,火锅店装修成明朝的风格,员工全部穿上明朝衣服,穿梭在店内,给人的感觉就像“穿越”到了明朝。
10月1日,重庆商报记者来到解放碑王府井附近的这家明朝火锅店,看到店内装修成明朝风格,有城门、大鼓,穿着穿明朝衣服的服务员,给顾客上菜,要不是热气腾腾的火锅,和各种电器,还真认为自己“穿越”到了明朝。
“我们是第二次来吃火锅了,还很有特色。”从成都来重庆旅游的何海说,到了19点,还有明朝的歌舞表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来重庆旅游了4天,已经来这家火锅店吃了两次火锅。”
据了解,国庆中秋期间,解放碑的火锅店都推出特色服务吸引顾客。记者在解放碑周边看到,有的火锅店推出吃饭送渝中半岛游车票一张,有的火锅店推出现摘毛肚,现摘豆芽等新鲜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