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 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习近平指出,我同总统先生上个月在德国汉堡举行了很好的会晤。我们作为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对中美关系发展十分重要。双方应该继续按照我和总统先生达成的共识,加强对话与沟通,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妥善处理彼此关心的问题,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中方重视总统先生年内将对中国进行的国事访问,两国工作团队要共同努力做好准备工作。 >>
要闻二 “国际军事比赛-2017”4项目圆满结束
中国陆军承办的“国际军事比赛—2017”4个项目,12日在新疆库尔勒圆满结束。中国参赛队包揽“苏沃洛夫突击”步战车车组、“晴空”防空导弹兵、“安全环境”核生化侦察组、“军械能手”武器维修4项赛事团体冠军、11个单项赛冠军,荣获14项个人奖。 >>
要闻三 国务院陕西安康京昆高速“8·10”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调查组成立
12日上午,国务院陕西安康京昆高速“8·10”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调查组在陕西西安成立,并召开全体会议。 >>
要闻四 工商总局禁限用奇葩企业名称:不得使用语句和段落
今后,企业为追求眼球效应而在注册名称上标新立异的做法,将受到严格规范。类似此前陕西宝鸡“牛大叔”那种动辄长达几十字的霸气名称,很可能将不再会被允许注册。 >>
要闻五 证监会核发8家企业IPO 筹资总额不超过33亿元
证监会11日发布公告,按照法定程序核准了8家企业的首发申请,筹资总额不超过33亿元。 >>
要闻六 小心!超七成企业"低缴"员工社保 将影响今后待遇
昨日,国内最大的社保第三方专业机构“51社保”发布2017《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调研显示,受经济下行、成本压力影响,从2016年开始,中国企业社保合规的压力增大,今年,基数合规的企业比例继续下滑,社保缴费基数完全合规的企业仅占24.1%。这意味着,75.9%的企业未按照职工工资实际核定缴费基数,其中22.9%的企业统一按最低基数缴费,而这意味着员工的社保被“降低标准缴纳”,势必会影响今后的待遇享受。 >>
要闻七 余额宝可存最高额度下调至10万
天弘基金昨晚发布公告,自8月14日起,个人持有余额宝的最高额度将调整为10万元,余额宝转出、消费以及收益结算等均不受任何影响。这是今年余额宝第二次下调最高额度。 >>
要闻八 7月全国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最高 今夏为啥这么热
刚刚过去的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3℃,是我国自1961年以来最热7月;全国平均高温(35℃以上)日数、日最高气温,也创下了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的新纪录。 >>
要闻九 湖南局地发生特大暴雨 一座骨干山塘溃坝
记者从湖南省岳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受持续暴雨和山体滑坡影响,岳阳县一座骨干山塘坝体12日10时许出现一个十多米长的溃口,滔滔洪水冲向下游。处于决口下游的张谷英镇风水村兰陵片的700多名村民进行了紧急转移,几十栋民房被水淹,目前当地正在组织抢险救援。 >>
要闻十 公安机关依法查处编造传播地震谣言信息的网民
记者12日从公安部获悉,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地震灾情后,少数网民在互联网上散布地震谣言信息,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引发社会恐慌。对此,公安部迅速部署四川、陕西等地开展查处工作,现已依法查处一批借机编造传播谣言信息的网民,其中4人已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处罚,相关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
中国的家用电视市场上,曾经有一些名字是中国国产家电的骄傲,比如说康佳、长虹、TCL等等,然而当我们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这些家电巨头似乎也有些过的不太顺心,最近长虹也出事了,一代家电巨头长虹为何连自己最擅长的电视都卖不好了?
一、迟暮的长虹
在最新公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收200.7亿元,同比增长5.85%。不过,在这200亿左右的营收里,长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有4800.35万元,同比下滑6.63%。在此前不久公布的2018年财报中,长虹全年营收为833.85亿元,其中电视业务的销售收入为132.68亿元,同比下降5.97%,其收入占比已不及总营收的五分之一。
根据《商学院》的报道显示,进入2019年一季度,国内彩电市场表现有所低迷,销售量和销售额均出现下跌的状况。据奥维云网4月24日发布的中国彩电市场第一季度研究报告指出,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1202万台,同比下降1.1%;零售额为349亿元,同比下降13.1%。
而在1月份,四川长虹彩电在线下市场的销售量、销售份额占比分别为12.28%和11.51%。该数据位列海信、创维和TCL之后,居于国内彩电行业第四名。尽管彩电是长虹主业中的核心业务,但目前长虹彩电在业内表现处于中游水平,与巅峰时期尚有一定距离。
公开信息显示,长虹在2009年仍是国内彩电行业的销量冠军,但十年后的今天,其品牌销量和地位有所衰落。在去年,长虹定下目标力图要在2025年实现主要产业达到国内第一,并且销售规模要在2020年增长到2000亿元。
曾经气势如虹的长虹,为什么会在现在出现连自己的最大主营业务都守不住的问题,长虹到底怎么了?
二、长虹是怎么沦落到连电视都卖不好了?
其实,长虹的问题并不是现在才刚刚产生了,根据启信宝的数据显示,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1993年,1994年3月11日实现上市,截至2019年5月13日市值为144亿元人民币。而其官网信息显示,四川长虹创始于1958年,公司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位于四川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全球知名的企业,已被列入全国120家重点扶持的企业,是国家6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
1972年,长虹生产出第一台电视机,被命名为长虹,从此长虹品牌诞生,1980年,刚刚改革开放不久,长虹就从日本引进了第一条彩电生产线,成为中国最早的国产彩电生产企业之一,80年代的中国,国门刚刚打开,国内彩电几乎被日本的彩电企业所垄断,当时面对着日本彩电的强大市场控制力,长虹率先推出了价格战的策略,由于长虹物美价廉,在当时的彩电市场上一推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在1988年当年实现了1.97亿元利润的销售神话。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价格战几乎就成为了贯穿长虹发展的主旋律,只要碰到解不开的难题的时候,长虹就会祭起价格战的法宝,无论是面对日资企业的围追堵截,还是面对国内竞争者的挑战,长虹的价格战总是屡试不爽,借助物美价廉的优势,长虹从90年代开始一直到2009年保持了连续20年的中国销售冠军。2010年前后的长虹可谓风头无两,达到了中国家电企业的巅峰。
然而,之后的十年似乎就是长虹低落的十年,2015年长虹报亏损20亿再度让业界惊叹,如今长虹虽然没有亏损,但利润下滑,彩电营收占比持续下降,可以说长虹的衰落似乎已经无可避免,长虹到底是怎么了?
一是价格战可一可二却不可三。作为一家家电企业,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以科技驱动为核心的,改革开放初期的这些家电和科技企业往往都是通过营销取得市场,所以在企业内部,营销已经深入了企业的骨髓,成为了企业严重的路径依赖。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中国经过了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匮乏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消费者都收入不高,却非常渴望新潮的家用电器,所以能用价格迅速征服消费者。这也是长虹两轮价格战都能取得成功的客观条件,然而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当长虹面对市场下滑启动第三次价格战的时候,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消费者不再匮乏商品,而是已经消费升级,对于产品更多的是要功能与体验,而不仅仅是价格。于是第三次价格战不仅没能塑造长虹的竞争优势,反而把长虹拖入了亏损的深渊。与此同时,长虹的产品并没有实现技术的升级,长期的营销优先让长虹忽视了创新的研究,导致产品优势不断丧失,再加上缺乏足够的预研,长虹错误地布局了等离子项目,结果逐渐失去了市场的优势,反而让资金链陷入了巨大的压力。
二是多元化发展苦果显现。一般情况下,当企业取得成功之后,面对着巨大的成功和海量的资金,很多企业都会选择多元化发展,企业经营管理者似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结果什么领域都想涉及,却没有考虑过企业有没有这样的基因,长虹就面对这样的情况,当长虹彩电高速发展之后,长虹逐渐向手机、房地产、厨卫、基金、电商等诸多领域开始发展,一时间遍地长虹,然而均等发力的结果就是每个领域长虹都没做好。的确,从体量上来看,长虹似乎体量大了许多,营收也高速增加,但是企业的成本也随着摊大饼越来越高,企业的管理越来越困难,企业盈利也日益艰难。结果导致,长虹的品牌重心发生了迁移,但是除了彩电以外长虹的其他产业似乎都做的相当平庸,不仅没能给企业增加优势,反而有些时候还会损伤长虹这个几十年的民族品牌。
三是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加剧。在长虹摊大饼到处布局的同时,中国的电视市场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开始跨界进入电视市场,2013年,长虹首推“家庭互联网”战略,并在2016年发布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电视。紧接着2017年,长虹又率先成立了国内家电行业的首个人工智能实验室。虽然这些布局都可谓是相当深谋远虑,甚至都早于自己的竞争对手,然而当长虹在自己研发的时候,市场早就开始紧追不舍,不仅老对手康佳、创维、海信、TCL紧紧咬住长虹不放,小米、暴风、微鲸等等互联网公司却又开始跨界对长虹进行降维打击,但大家所期盼的长虹人工智能却没能如期而至,别说形成战斗力了,甚至连成型的市场优势都没出现。而长虹本身的品牌却也在年轻人心目中逐渐老化,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红海当中,长虹的衰落似乎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今,截至2019年5月13日长虹的股价收盘仅为3.12元,离2015年6月16日15.09的高位已经相去甚远,总市值144亿元连自己营收的四分之一都没有,可见长虹市场表现的糟糕,面对着这样的长虹即使是短线投资者估计都敬而远之。其实,正如我们一直所说的,现在单只个股的不确定性因素过大,即使想投资电子类板块也建议不要投资个股,而是一些追踪板块趋势的指数基金,例如电子板块的天弘中证电子指数基金等,以免出现单只个股的黑天鹅事件。
长虹真的老了吗?作为曾经的王者,其实长虹的机会并不是没有,如果长虹可以潜下心来回归主业,认认真真地把产品研发做好,把用户体验做优可能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只是这个希望还有多大,就要看长虹自己的实际做法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读:对于之后的发展思路,安联财险称,合资公司将整合安联在保险和风险管理的优势,以及京东在数字化方面及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上的领先优势,重新定义与销售保障解决方案。
京东正式进军保险业的计划如愿以偿。
7月24日,银保监会批准安联财险注册资本从8.05亿元增至16.1亿元。其中,京东认购新增注册资本中的4.83亿元,增资后持股30%,成为第二大股东;安联保险持股比例由100%降至50%,仍为第一大股东。至此,安联财险由外资独资开启了中外资合资模式。
一方面,京东求取保险牌照之心已久,曾表示将通过申请牌照或通过投资购买的方式进入保险业;另一方面,安联保险曾表示,拟与百度等共同发起设立新的互联网财险公司。但迟迟不见下文。
互联网巨头布局保险公司的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在互联网巨头中,阿里在保险领域的布局最多,主要以蚂蚁金服为合作主体;但京东此次增资入股安联财险则是以集团身份,而非京东金融,双方是否“确认过眼神,你是对的人”,能否发挥1+1>2的效果,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复旦大学中国保险科技实验室主任许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关键在于理顺公司治理结构。如果能够顺利利用股东优势,可以做许多事情,但从过往看,股东优势往往只停留在想象空间,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入股主角为京东集团
公开资料显示,安联财险前身是安联保险广州分公司,于2003年在广州注册成立,是安联保险在中国设立的首家经营财产保险的公司;2010年,安联保险广州分公司由外国财产保险分公司改建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为8.05亿元。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017年,安联财险营业收入3.34亿元,相较于2016年的2.99亿元,同比增长12.71%。其中,保险业务收入10.77亿元,相较于2016年的9.52亿元,同比增长13.13%;投资净收益0.21亿元,相较于2016年的0.13亿元,同比增长61.54%。
与此同时,安联财险净利润由亏损转向盈余。2016年,安联财险净利润-0.43亿元;2017年,安联财险净利润0.27亿元。
安联财险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18年一季度,安联财险保险业务收入3.62亿元,相较于2017年四季度的1.87亿元,同比增长93.58%;净利润跌将近三分之二,由2017年四季度的0.25亿元降至2018年一季度的0.08亿元,同比下降68%。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增资入股安联财险的主角是京东集团而非京东金融。对此,京东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京东金融定位是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目前其保险业务是基于经纪牌照和强大的科技能力展开的。为保险公司及行业提供获客、精准营销、产品创新、风险定价、反欺诈等服务,助力合作伙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
7月12日,京东金融宣布,近期已与中金资本、中银投资、中信建投和中信资本等投资人签署了具有约束力的B轮增资协议计划,融资额约130亿元,投后估值约1330亿元。
目前,京东金融并未披露相关运营数据,仅称消费金融、支付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收入增速最快。与蚂蚁金服相比,京东金融的科技输出能力似乎并不明显。以保险为例,蚂蚁金服已经接连推出“车险分”、“定损宝”等技术平台,而京东金融方面动作较少。
对于之后的发展思路,安联财险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合资公司将整合安联在保险和风险管理的优势,以及京东在数字化方面及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上的领先优势,重新定义与销售保障解决方案,以满足中国客户不断演变的需求。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公司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长期以来,外资保险公司的劣势体现在先进技术、产品研发、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本土化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适应中国市场需求;外方股东过多参与公司管理,本土化不够,结合客户需求不够;关注风险管理过度,脱离实际的教条,注重业务发展和分公司经营不够。
早在7月9日,京东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便在微博上透露了他与安联保险负责人对话后的感想,“很多中国保险公司是挂羊头卖狗肉,必须让保险公司回归保险才有未来;过去在中国几乎投啥都赚,保险公司收益看起来都不错,但未来中国保险的资产管理和风控将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力;另外,保险业务都必须从20年时间开始起步,才能见到一点效果。因为京东目前做的物流供应链和技术投资都是要20年才能看到效果的,看好长期业务。”
过去一段时间,一些社会资本涉足保险领域后热衷于投资驱动,对负债端缺乏认真考量,甚至出现了违规虚假增资、公司治理失效等问题。
而京东进军保险业之心已久,只是此前一直未能达成目标。2015年,刘强东对外表示,京东已与四川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四川省设立京东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不过,并无下文。2017年,在京东的年会上,刘强东坦承,京东正在通过申请牌照或者通过投资购买的方式进入保险,因为和电商业务有重要的正相关关系。
另一方面,安联保险也始终在谋求与互联网巨头合作。2015年,百度、安联保险、高瓴资本宣布三方拟联合发起成立全新的互联网财险公司——百安保险。而在百安保险后,2016年,百度又与太平洋产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共同发起设立新的互联网财险公司。不过,二者均无下文。
合众财险原CEO、量子保首席保险专家施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互联网巨头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但凭借巨大的客户信息,应该可以挖掘出各种不同的保险需求,安联保险正在全球范围投入科技探索,值得期待。”
众安的旧问题与新烦恼
与京东相比,阿里在保险业的布局更快一步,并且主要是依托蚂蚁金服完成。众安在线不必多言,阿里与腾讯都分了一杯羹。不过,这家网红保险公司既有旧问题,也有新烦恼。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众安在线的旧问题有二。一是在综合成本上,2017年,众安在线综合成本率达133.10%,同比增加28.4%。其中,综合赔付率为59.5%,综合费用率高达73.6%。与之对比,2017年,位居财险市场份额首位的人保财险综合成本率97.0%,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这与互联网保险公司轻资产运营的期待似乎不符。
二是在净利润上,2017年,众安在线净亏损9.96亿元,同比下降10695.74%;2018年一季度持续亏损,净亏损4.83亿元。
新烦恼有三。一是众安在线股价连连下跌,2017年9月28日,众安在线发行价59.7港元/股,开盘价69港元/股;2017年10月6日,达到97.8港元/股的历史高位,此后一路下跌;截至目前,已经徘徊在39.0港元/股左右,与开盘价相比降幅近50%。
二是“百万医疗险”负面缠身。在众安在线的互联网打法引领下,“百万医疗险”迅速打破了短期健康险市场的沉寂,成为“网红”产品,但近期这类产品却频遭监管部门风险提示,市场趋于谨慎。
这对众安在线构成潜在影响。2017年,众安在线五大生态系统中增速最快的是健康生态,保费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410%,占总保费收入的20.2%。其中,来自“尊享e生”以及蚂蚁金服“好医保”生态的保费收入6.41亿元。
三是众安在线接连收到监管函。7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对众安在线的监管函,指出其部分案件未按规定时限立案;部分注销、零赔付案件未按规定留存相关信息;部分案件未按规定时限提取准备金;个别案件存在估损不谨慎的问题。
这是近段时间众安在线二度收到监管函。6月29日,银保监会的监管函显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众安在线投资关联方发行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余额超过监管规定比例;2017年上半年,持有单一股票的账面余额多日超过监管规定比例,且在投资超比例后仍继续买入该股票。
除众安在线外,蚂蚁金服持股国泰产险51%,是国泰产险控股股东。2017年,国泰产险亏损情况有所缓和,但仍出现亏损9193.94万元;保费收入7.94亿元,但承保亏损3243.5万元。
6月5日,国泰产险发布公告称,申购货币基金“余利宝”2000万元(单笔交易500万,共4笔)。天弘基金的第一大股东也是蚂蚁金服,持股51%,因此申购“余利宝”的行为构成关联交易。公告显示,2018年以来,国泰产险已与天弘基金累计发生资金运用类关联交易1.17亿元。
此外,蚂蚁金服还参与发起设立了信美相互社。2017年,第一年开业的信美相互社营业收入50618.3万元;保险业务收入47404.4万元;投资收益4481.6万元;净亏损16892.8万元。
事实上,外界最为关注的是蚂蚁金服对所投资保险公司的赋能情况。信美相互社2017年年报显示,其在IT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开业第一年搭建了过百人的IT团队,基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不过,最终效果有待在实践中加以展现。
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7月发布的《2018全球保险科技报告》显示,全球的互联网巨头和技术公司迅速抢滩保险科技市场,Google旗下的Nest与American Family、Liberty Mutual等保险公司进行合作,为房屋保险产品提供智能硬件设施。Amazon推出为购买物品承保的产品“Amazon Protect”,智能助手“Alexa”可以对庞大客户群的行为进行精准刻画。在国内,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以及苏宁、滴滴、新浪等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在保险科技行业进行布局。总体来看,互联网巨头涉足的保险牌照已超过10张。
(责任编辑:郭伟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