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几天,《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将正式实施。根据条例,市市场监管局明确自下月起,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勺子、刀、叉这“四小件”。那么,对于这一新规,市民和商户的接纳度如何?在塑料餐具减量的过程中,为何是这四小件先行一步呢?
午餐时间,便利店里的快餐柜台聚集了不少白领。看看新闻Knews记者购买了一份午餐便当,营业员没有主动提供筷子,但在记者要求后,很快从桌下取出了一双。
“你们买盒饭,我们给你盒饭,你说给我一双筷子,我们才能给,因为我们有监控,领导抓到就要罚钱”,工作人员说。
在星巴克,自助区域已经没有餐具提供,吸管材质从原来的塑料改成了纸质,且需要向工作人员索要。工作人员表示7月1日以后沙拉的餐具提供方式也将更加环保,“7月1日之后不主动提供叉子了”。
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了一份目录,明确自下月起,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勺子、刀、叉这“四小件”,违者将受到市场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甚至罚款的处罚。对此,不少市民表示理解和支持。
“现在我宿舍里的筷子都还没有用完呢,浪费的比较多”,有市民表示,“之前点了无需餐具还是会送餐具过来,怕顾客不满意或者追责,所以这样也挺好的。”
但也有不少人觉得,这样似乎不太方便。“到全家买一份盒饭怎么办,带一双筷子去啊?肯定不方便的,买来还不能直接吃,还要自己准备餐具什么的,很烦的。”
不少商家则表示,除了特意标明无需餐具的,他们都会主动配送餐具,以免顾客事后投诉。
“他点几份就放几副筷子嘛”,商户们表示,“等一下(客人)没筷子没勺子吃饭了,我觉得有点不怎么合理。”
打开外卖平台,可以看到在点餐时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餐具份数,但并非强制选项,哪怕不勾选,商家一般也会默认配给相应人数的餐具份数。
“就算你不勾选餐具,我们也会送餐具的”,商户告诉记者,“默认给你一个餐包,里面有筷子有勺子餐巾纸。”
有市民提出,外卖、打包产生的一次性餐盒量大大超过这四小件,为什么这次只对"四小件"进行明确限制呢?对此,专家解释,"四小件"由于其替代性相对较高,市民较易接受,因此适宜成为源头减量推行初期的抓手。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表示:“我们要先易后难,这‘四小件’实施相对比较容易,平常如果自己带个筷子带个勺子, 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自己带个碗、带个大的容器,难度就比较大了。”
一些一次性餐具生产厂家表示,目前他们已有环保材质的一次性餐具出售,但市场还没有那么快接纳。“目前卖得不是那么好,因为玉米淀粉光筷子就差一毛多,勺子也差一毛多,加起来贵多了。”
而一些外卖平台也表示,正在积极进行系统优化,将推出“推荐无需餐具”功能,用户下单时,平台将不再默认提供餐具,用户将收到弹窗提醒,询问是否需要餐具,并需要主动确认餐具份数,同时制定无需餐具商户奖惩规则。
“那些充分满足用户无需餐具的备注要求的餐馆商铺,我们会进行流量上的支持,以正面的商业措施,改变他们对于餐具宁多勿少的理念,更好地促进绿色发展。”美团点评首席食品安全官宋哲说。
专家指出,餐饮“四小件”和酒店“六小件”的减量,本质上是对大众现有的消费和生活习惯逐步进行改变,为未来全面推开各类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创造有利条件。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品晶表示:“本身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相互教育的过程,我们的公众开始了解我们要尽可能地改进我们的消费习惯,去减少对资源的获取,同时减少对废物的投弃,当我们慢慢有这种好的消费习惯之后,我们再去做快餐盒的治理。”
有人担心,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哪怕商户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如果消费者人人主动索取,那么所谓的减量便无从谈起。对此,专家介绍,公众的消费习惯和环保意识,有一个培养的过程,一次性餐具的获取越困难,那么可循环利用的环保餐具普及的机会就越大。垃圾的源头减量,是一场持久战,任重而道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齐越 张英 李书馨 张涛 编辑:曾小真)
早,一个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近日,河北石家庄,几名大学生在餐厅吃饭时遇餐具收费1元,于是将4套餐具全打包带走。当事人小张表示,结账的时候询问店员餐具可以带走吗,店员说可以带走,于是大家都打包回去了,既然餐具付了钱就要带走,一块钱都不白花。
网友热议:
餐具费、餐位费、纸巾费
刚坐下来什么都没干就花了十几块
有网友对大学生的做法提出质疑:“收费有问题,带走就更不合理了。”也有网友指出,问过服务员,对方说可以带走,那就没问题。
不少网友都有同感,餐具费、纸巾费、小料费、茶水费、服务费……收费的项目实在太多了!
有网友提出,这个本来就是商家应该提供的服务,收费不合理,“而且有的餐厅收了钱也没见多干净……”。
餐具费,该不该花?
怎么认定店家在宰客忽悠人呢?
消毒餐具被塑料膜紧紧包裹着,你拿出筷子戳或用手抠,“砰”一声,饭还没吃,1元、2元就没了。很多人外出就餐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点餐时没人告知餐具要另收费,结账时才发现,钱虽不多,但心里总是别别扭扭的。
怎么认定店家在宰客忽悠人呢?有两个要点。
第一,店家是否把收费餐具作为唯一的选择。我国很多地方的相关法规都明确规定,
餐厅在提供收费餐具的同时,也要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免费消毒餐具。
一句话,收费的可以有,免费的也应该有。
第二,店家在提供餐具时,是否主动、明确告诉了你收费标准。没有尽到提醒、告知义务,顾客有权拒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六条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等设施、设备;定期清洗、校验保温设施及冷藏、冷冻设施。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消毒的餐具、饮具;餐饮服务提供者委托清洗消毒餐具、饮具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
在餐饮场所就餐时,消费者有选择免费餐具的权利,商家有义务免费为消费者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餐具,不得强制消费者使用付费消毒餐具。在未征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商家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者使用付费消毒餐具并收取餐具费的,消费者可以拒付,或者在付款后保留好相关证据,及时拨打12345、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对餐具收费,你怎么看?
综合 橙柿互动、央视网
来源: 锦观新闻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什么服务区餐饮图标要用刀叉
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筷子和碗
你一定有和我一样的疑问
今天,专家来说一说
到底为啥
服务区预告标志的前世今生
道路交通标志由来已久,强制性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规定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分类、颜色、形状、字符、尺寸、图形等要求。其适用于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等各类道路上的交通标志。其中《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2)规定了服务区预告标志。
现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2—2022)中服务区预告标志规定如下:
现行国家标准中服务区预告标志相关规定。
强制性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于1986年首次发布,1999年和2009年分别结合当时交通管理需求和交通发展趋势进行了两次修订。2009年版修订时将该标准分为8个部分,其中第2部分为道路交通标志的相关规定。在《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历次版本中,服务区预告标志图形如下图所示。
1986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中服务区预告标志。
1999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中服务区预告标志。
2009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中服务区预告标志。
可见,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历次版本中的服务区预告标志图标基本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为什么这么设计?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规定“高速公路服务区应设置停车场、加油站、车辆维修站、公共厕所、室内外休息区、餐饮、商品零售点等设施。根据公路环境和需求可设置人员住宿、车辆加水等设施。”
而服务区预告标志上的图标也是根据司乘人员需求选取,并体现了服务区内提供服务的内容,如下表所示。
服务区预告标志图标含义。
这些图标代表什么?
根据国家标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0001.1—2012)中的规定,刀叉形象的符号表示餐饮或提供餐饮服务的场所或位置。而筷子和碗形象的符号仅表示中餐、不表示餐饮。如图5所示。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国家标准中餐饮设施的符号。
由于道路交通标志上空间有限,需要用一个既容易识别,又便于制作的简单符号代表服务区内的餐饮设施,因此选取刀叉形象的图标代表服务区内的餐饮设施。考虑到服务区内汽车修理图标为一个竖立的扳手形象,为与扳手图标相区别、增加辨识度,表示餐饮设施的刀叉符号延续我国服务区预告标志中餐饮符号的交叉形式,确定了现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中的服务区预告标志版面上的餐饮符号。
国外服务区是怎么设计的?
调研其他国家的服务区预告标志上的餐饮符号,基本均采用刀、叉或勺子等餐具的组合,与我国饮食习惯相似的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不例外。采用刀叉符号表示服务区餐饮设施也体现了交通标志的国际化,有助于道路交通运输积极融入国际标准治理体系。
其他国家服务区预告标志中的餐饮符号。
总而言之,服务区预告标志中餐饮符号采用刀叉形象的图标,符合《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0001.1—2012)中餐饮场所的图形符号形象,体现了国家标准的延续性和与国际通用符号的统一性,符合道路司乘人员的认知规律,几十年来大家已很熟悉,未来将向更安全和人性化发展。
来源|公路院
编辑丨廖芊
审核丨连萌
监制丨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