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一锅红油,涮烫四海食材。常有人道,重庆火锅是麻辣鲜香碰撞出的空前美味。不曾想,鲜香麻辣只是A面,它同样也有温柔醇厚的B面。
红汤锅中涮得下杂碎边角,清汤锅里也烫得了花样食材。这是独属于重庆火锅、川菜“陈门”以及周师兄重庆火锅的“双味江湖”。
溯源:“川菜泰斗”陈志刚首创
情怀有千种,重庆火锅亦有百派。然,但凡说起重庆双味火锅,“川菜泰斗”陈志刚,便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1983年,陈志刚参加全国首届烹饪大赛时首创双味火锅,这锅“清红汤”曾入国家领导人之口,并获高度赞许。也正是凭借这道双味火锅,作为川渝厨师界颇具影响力人物,陈志刚“川菜泰斗”的名声愈发响亮。
双味火锅后被人们美誉为“鸳鸯火锅”。
美食讲传承,好手艺总绕不开“世代相传”四个字。
陈志刚师承“川菜圣手”罗国荣,师傅名头响当当,是重庆颐之时餐厅创始人,曾被毛主席、周总理誉为“中国四大名厨”、“中国烹饪界四大名旦”之一,还被周总理夸为“帅才”。
若往上细究,则更显底蕴不凡。祖师爷,罗国荣的恩师黄敬临曾任清宫御厨,一台“菊花火锅”深受慈禧太后喜爱,赏赐四品顶戴。
这无疑意味着,“火锅”二字于“陈门”而言,是同岁月一起沉淀了百余年的味道。
这也意味着,重庆火锅拥有着“宫廷火锅”的基因。
至今已有17家直营门店,月排队超10万的周师兄火锅在重庆可谓家喻户晓,曾连续三年入围“黑珍珠餐厅”。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川菜“陈门”火锅行业传承人,周师兄火锅董事长周到便师承陈志刚之子陈彪。
“周师兄”作为秉承五代传承的重庆火锅,亦后继有人。
传承:一手真传,鲜辣好吃
陈彪是中国烹饪大师、中式烹饪高级技师,1962年生于重庆,陈彪是长兄、是常人眼里该继承家业的长子。
“说来或许很多人不信,老爷子从未强迫过我学厨。他的想法是,能学个稳当的手艺立足社会。理发不错,学照相也很好。”陈彪没同意,在他看来,自己骨子里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无法更改,“天生就喜欢铁锅灶台,也想吃这碗饭。”
没有任何犹豫,17岁高中毕业后,陈彪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和父亲相同的道路。
哪怕人至中年,陈彪忆起少年时跟父亲在颐之时学习川菜的过程,依旧感慨万分。
“晚上,大家下了灶,父亲又点起灯,给我‘开小灶’。学员们看见了,说不走了,硬是要‘蹭课’听。”“1986年,我曾参加重庆市委组织的‘首届青年厨师大赛’。比赛前,父亲还在手把手教我八宝鸭的剔骨,说我剃得欠火候,一个晚上要求我练习剃十几只鸡鸭。”
后来,这场比赛,陈彪从近200人中摘下头名。得知消息的陈志刚给出了最“轻描淡写”的反应,“不错,没有辜负我的期望。”
虎父无犬子。学得父亲一手真传的陈彪,先后在原商业部指定的全国五大烹饪技术培训站之一——重庆味苑餐厅担任教学老师,后担任凌汤圆大酒楼、九龙美食城、重庆渝都大酒店等单位的厨师长。在当年,眼见儿子愈发独当一面,陈志刚也将自创的双味火锅传给了他。
说到双味火锅,陈彪讲起了那个父亲津津乐道了一辈子的故事。“父亲给国家领导人做了一次双味火锅。对方拿起勺,连喝三勺红汤,评价道,‘鲜辣!好吃!真好吃!’怕红汤让其身体不适,父亲忐忑了一晚上。早上得知无恙,才把心放回肚子。”
那口呈“太极”状的双味锅,由陈志刚大师委托重庆东风造船厂打造,如今已传承于周师兄火锅作“镇店之宝”。
“我吃过多次父亲做的双味火锅。说实话,与现在的火锅味道有一定差距。”陈彪说,早前的重庆火锅,讲究三分油七分水。曾经的油水比例,决定过去的油碟几乎不放盐。
不过,他也认同,重庆火锅千姿百态,喜欢的就是最好的,适应大众的就是最好的。
弘扬:要做,就做最地道的
在陈彪记忆里,曾经的重庆火锅食材远不如当下丰富。
“当年,杀牛的就那几家,毛肚在时至今日,依然是食客们的心头好。”
“ 重庆味苑那时经常接待外宾,一般的火锅店环境不太符合就餐标准。”陈彪将改良后的双味火锅搬进了大饭店,清汤涮取生鲜食材,海参鲜虾,汤底恬淡;红红亮亮的滚汤就烫传统的毛肚鸭肠黄喉,裹以香油蒜泥,脆嫩鲜辣。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味苑的双味火锅就需预订。人均45元,算得上当时的高消费。”陈彪细数着当年深受外宾喜爱的火锅菜:牛肉、鸡肉、虾仁……一般吃一桌四五百元,但食客仍赞不绝口。
随着改革开放的机遇,陈彪离开味苑北上,把重庆双味火锅带进了北京人的视野。曾在北京巴渝小镇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担任行政总厨的陈彪,期间用一层楼,近1000平方米,摆了30张桌子,卖重庆火锅。他降低了锅底辣度,笑着把它比喻成“侵略菜系”。顾客给足了面子,反响不错,每晚几乎都坐满。
“20多年前,我常常遗憾,重庆火锅在外的名气仍不够响亮,对于麻辣火锅的热爱,很大程度上被局限在了山城。”但令陈彪欣慰的是,当年那个潜心学手艺,立下雄心壮志——要把重庆火锅带向全国,甚至许愿“为重庆火锅成为中华美食代表而努力”的徒弟,并没有令他失望。
陈彪所指的徒弟,正是当下风头正劲的周师兄重庆火锅创始人、董事长周到。
“这个小伙子肯学,认真。我曾手把手教过他重庆双味火锅底料的比例。”陈彪说,周到常常拉住他请教,说,“师父,双味火锅要做,就做最地道的,我们再好好探讨深究一下。”传承有序,接班有人。陈彪深感欣慰。
就在前不久,周师兄双味火锅传统制作技艺列入渝北区第九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周到坦言,对他来说,干一行爱一行很重要。作为“陈门”人,他想让那一口麻与辣交汇,红与清共存的火锅在未来,拥有更多可能。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刘波
江交汇,见证了重庆的成长。在这座城市包容开放的味觉历史中,火锅奠定了重庆的味觉之本。来了重庆,火锅是必吃的美食。
改革开放40年,是重庆火锅创新和发展壮大的40年,重庆火锅从藏身路边摊的马路小吃到登堂入室的美食传奇……从弱小到强大,从立足重庆到走向全球。
火锅,不仅已成为象征重庆人耿直、火辣的城市名片,也是推动重庆经济快步向前的动力之一。回想起来,身为亲身经历者的秦远红感慨万千。图为上个世纪90年代末,秦远红(左)在自己的火锅馆。
重庆电视台记者李定坤20年前拍摄的老江北城的路边火锅店。
至今仍保留上个世纪经营模式的弹子石"三拖一"老火锅店。
12月9日,上游新闻记者在南滨路一个花香鸟语、古香古色的中式院落中见到秦妈火锅的董事长,重庆市火锅协会副会长秦远红女士。秦远红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这里是他们今年初重新升级改造的生态火锅店,最近在各大旅游网站的城市美食攻略中十分火爆,成了许多外地游客来重庆旅游必到的重庆火锅打卡地之一,每到饭点,高朋满座,热闹非凡。如果倒回去十多二十年,她自己都不会想到火锅馆还能做成这个样子。
秦远红的爷爷早在20世纪30年代开过火锅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曾是公交调度员的秦远红带着2万元的积蓄辞职下海,和丈夫一起在加州花园公路边拼起6张桌子,开起了火锅馆。靠着家传秘方的火锅底料,她和丈夫李杰两人身兼采购、管理、服务员数职,凭着眼勤、嘴勤、手勤,火锅店人气渐涨,餐桌增加到十多张仍天天爆满,第二年登堂入室开起一家正规的小店,当年的知名歌唱家廖昌永也成了秦远红火锅店里的座上客。
秦远红深知,靠家传秘方只能解一时之困,只有不断拓展创新才是长久之计。为提高上菜速度,她开发出光电感应自动传输系统;为提升火锅品质,她又研发了一次性锅底,投建自己的现代化底料生产线和工厂……这一系列创新使得秦妈火锅在业界站稳了脚跟。
秦远红告诉记者,重庆火锅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持续稳步推进,国内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旅客人来到重庆,这段时间也是重庆火锅的扩张期。重庆本地的火锅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小天鹅、德庄、骑龙火锅……这些“火锅英雄”们对火锅产业的未来憧憬,以及充满想象力的转化与创新,让重庆火锅拥有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风味和形态,并且形成独有的火锅文化,得以传承。
重庆火锅也开始向全国发展,开起连锁店。甚至走出国门在国外开起了火锅馆,截至目前,小天鹅、秦妈、珮姐、刘一手等重庆火锅品牌已在美国、英国、西班牙、俄罗斯、阿联酋等地已经开了200多家店。
秦远红说,如此耀眼的成绩得益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重庆市商务委关于《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美食之都规划》(2012-2020)提到:到2020年,要将重庆建设成为以巴渝文化为底蕴、美食街(城)为载体、重庆火锅和特色渝菜为标志,彰显重庆餐饮特色,荟萃天下美食,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良好美誉度的长江上游地区美食之都。
如今,重庆火锅不再只是一种这地方美食,而是重庆这座“山水之城、美丽之地”最耀眼的城市名片之一。
上游新闻记者 杨新宇 实习生 邓雨笛 摄影报道
腾一锅红油,涮烫四海食材。常有人道,重庆火锅是麻辣鲜香碰撞出的空前美味。不曾想,鲜香麻辣只是A面,它同样也有温柔醇厚的B面。
红汤锅中涮得下杂碎边角,清汤锅里也烫得了花样食材。这是独属于重庆火锅、川菜“陈门”以及周师兄重庆火锅的“双味江湖”。
溯源:“川菜泰斗”陈志刚首创
情怀有千种,重庆火锅亦有百派。然,但凡说起重庆双味火锅,“川菜泰斗”陈志刚,便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1983年,陈志刚参加全国首届烹饪大赛时首创双味火锅,这锅“清红汤”曾入国家领导人之口,并获高度赞许。也正是凭借这道双味火锅,作为川渝厨师界颇具影响力人物,陈志刚“川菜泰斗”的名声愈发响亮。
双味火锅后被人们美誉为“鸳鸯火锅”。
美食讲传承,好手艺总绕不开“世代相传”四个字。
陈志刚师承“川菜圣手”罗国荣,师傅名头响当当,是重庆颐之时餐厅创始人,曾被毛主席、周总理誉为“中国四大名厨”、“中国烹饪界四大名旦”之一,还被周总理夸为“帅才”。
若往上细究,则更显底蕴不凡。祖师爷,罗国荣的恩师黄敬临曾任清宫御厨,一台“菊花火锅”深受慈禧太后喜爱,赏赐四品顶戴。
这无疑意味着,“火锅”二字于“陈门”而言,是同岁月一起沉淀了百余年的味道。
这也意味着,重庆火锅拥有着“宫廷火锅”的基因。
至今已有17家直营门店,月排队超10万的周师兄火锅在重庆可谓家喻户晓,曾连续三年入围“黑珍珠餐厅”。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川菜“陈门”火锅行业传承人,周师兄火锅董事长周到便师承陈志刚之子陈彪。
“周师兄”作为秉承五代传承的重庆火锅,亦后继有人。
传承:一手真传,鲜辣好吃
陈彪是中国烹饪大师、中式烹饪高级技师,1962年生于重庆,陈彪是长兄、是常人眼里该继承家业的长子。
“说来或许很多人不信,老爷子从未强迫过我学厨。他的想法是,能学个稳当的手艺立足社会。理发不错,学照相也很好。”陈彪没同意,在他看来,自己骨子里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无法更改,“天生就喜欢铁锅灶台,也想吃这碗饭。”
没有任何犹豫,17岁高中毕业后,陈彪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和父亲相同的道路。
哪怕人至中年,陈彪忆起少年时跟父亲在颐之时学习川菜的过程,依旧感慨万分。
“晚上,大家下了灶,父亲又点起灯,给我‘开小灶’。学员们看见了,说不走了,硬是要‘蹭课’听。”“1986年,我曾参加重庆市委组织的‘首届青年厨师大赛’。比赛前,父亲还在手把手教我八宝鸭的剔骨,说我剃得欠火候,一个晚上要求我练习剃十几只鸡鸭。”
后来,这场比赛,陈彪从近200人中摘下头名。得知消息的陈志刚给出了最“轻描淡写”的反应,“不错,没有辜负我的期望。”
虎父无犬子。学得父亲一手真传的陈彪,先后在原商业部指定的全国五大烹饪技术培训站之一——重庆味苑餐厅担任教学老师,后担任凌汤圆大酒楼、九龙美食城、重庆渝都大酒店等单位的厨师长。在当年,眼见儿子愈发独当一面,陈志刚也将自创的双味火锅传给了他。
说到双味火锅,陈彪讲起了那个父亲津津乐道了一辈子的故事。“父亲给国家领导人做了一次双味火锅。对方拿起勺,连喝三勺红汤,评价道,‘鲜辣!好吃!真好吃!’怕红汤让其身体不适,父亲忐忑了一晚上。早上得知无恙,才把心放回肚子。”
那口呈“太极”状的双味锅,由陈志刚大师委托重庆东风造船厂打造,如今已传承于周师兄火锅作“镇店之宝”。
“我吃过多次父亲做的双味火锅。说实话,与现在的火锅味道有一定差距。”陈彪说,早前的重庆火锅,讲究三分油七分水。曾经的油水比例,决定过去的油碟几乎不放盐。
不过,他也认同,重庆火锅千姿百态,喜欢的就是最好的,适应大众的就是最好的。
弘扬:要做,就做最地道的
在陈彪记忆里,曾经的重庆火锅食材远不如当下丰富。
“当年,杀牛的就那几家,毛肚在时至今日,依然是食客们的心头好。”
“ 重庆味苑那时经常接待外宾,一般的火锅店环境不太符合就餐标准。”陈彪将改良后的双味火锅搬进了大饭店,清汤涮取生鲜食材,海参鲜虾,汤底恬淡;红红亮亮的滚汤就烫传统的毛肚鸭肠黄喉,裹以香油蒜泥,脆嫩鲜辣。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味苑的双味火锅就需预订。人均45元,算得上当时的高消费。”陈彪细数着当年深受外宾喜爱的火锅菜:牛肉、鸡肉、虾仁……一般吃一桌四五百元,但食客仍赞不绝口。
随着改革开放的机遇,陈彪离开味苑北上,把重庆双味火锅带进了北京人的视野。曾在北京巴渝小镇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担任行政总厨的陈彪,期间用一层楼,近1000平方米,摆了30张桌子,卖重庆火锅。他降低了锅底辣度,笑着把它比喻成“侵略菜系”。顾客给足了面子,反响不错,每晚几乎都坐满。
“20多年前,我常常遗憾,重庆火锅在外的名气仍不够响亮,对于麻辣火锅的热爱,很大程度上被局限在了山城。”但令陈彪欣慰的是,当年那个潜心学手艺,立下雄心壮志——要把重庆火锅带向全国,甚至许愿“为重庆火锅成为中华美食代表而努力”的徒弟,并没有令他失望。
陈彪所指的徒弟,正是当下风头正劲的周师兄重庆火锅创始人、董事长周到。
“这个小伙子肯学,认真。我曾手把手教过他重庆双味火锅底料的比例。”陈彪说,周到常常拉住他请教,说,“师父,双味火锅要做,就做最地道的,我们再好好探讨深究一下。”传承有序,接班有人。陈彪深感欣慰。
就在前不久,周师兄双味火锅传统制作技艺列入渝北区第九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周到坦言,对他来说,干一行爱一行很重要。作为“陈门”人,他想让那一口麻与辣交汇,红与清共存的火锅在未来,拥有更多可能。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 记者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