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样的餐厅,坐着最多的i人?
在当下流行的十六型人格(MBTI)测试里,i指的是注意力内倾,i人们更擅长独处、更能够从自己的内心获取能量。它也可以被简单理解为:社恐。
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i人时代。此前,《中国青年报》曾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在每日人物的作者里,i人比例也极高,她们的答案也十分一致——麦当劳,永远的i人天堂。
当社会越来越原子化,对于内向的i人们来说,麦当劳就像永远矗立在街头的快乐老家,没什么新意,但足够安全,从布局到菜单都万年不变,熟悉到你闭着眼睛点单都不会出错,避免了大部分尴尬对话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大家都如同过客,一个人呆着绝对不会显得奇怪。
但如果不想吃快餐,而是想好好吃顿饭呢?对此,i人朋友又分为两派,一群人选择自己下厨,另一群人则很干脆:外卖,古希腊掌管i人吃饭的神。
她们的一个相同困惑是,在这个餐厅越来越强调服务,喜欢流量,且越来越强调网红属性的时代,要找到一家能让i人安静又安全地吃顿饭的地方,太难了。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期策划——在北京,寻找一家i人餐厅。
文 | 饶桐语
编辑 | 易方兴
运营 | 虎鲸
“当e人来到i人主场”
面馆:23坐
人均价格:50元
我首先请教了北漂多年的i人朋友,对方表示跟我聊天有些压力:
▲ 让i人朋友推荐餐厅是这样的。图 / 微信截图
而谈到北京的i人餐厅时,一家名叫23坐的拉面馆必定榜上有名。
原因无他,这家店的主打概念就是“一个人吃饭”。走进店里,你会看到23个座位分成两列,再由一块块挡板隔开,像进了一个洞穴。
上菜时,食客们面前的帘子掀开,服务员火速端出一碗面,又迅速把帘子合上,仿佛生怕你多看了他一眼。
▲ 服务员把面前的帘子拉开上菜。图 / 每日人物摄
这种布局,参照了日本的“一兰拉面”,也会让人想起韩剧里的深夜自习室,当然,还有一部分朋友形容它像在“吃牢饭”。
最角落的23号座位,坐着食客小顾。他是一位“i指数高达90%的极度i人”。小顾说,这里隧道一样的空间包裹性极佳。他喜欢嗦面的爽感,但在开放式餐厅里,他实在是不敢大声嗦面,影响到别人,但在这里,就可以尽情嗦面。
小顾很快钻回了自己的挡板,果然,不多久,就传来了巨大的嗦面声。
对一家合格的i人餐厅来说,服务绝对不能太热情。在这一赛道,海底捞堪称恐怖。海底捞主打一个情感浓度极高,往往我的需求还没产生,服务就已经开始了,更不用说围着唱生日歌这种令i人绝望的操作了。i人们还常常不好意思拒绝,这个疲惫感,不亚于加班。
23坐就方便很多,每个座位上设置了按钮,不需要喊,服务员就能前来帮忙;椅背上带有缺口,不需要手足无措地四处寻找挂包的地方;座位上的打光很好,能够让每一个不好意思拿出手机拍照的i人,好好找角度拍一张美食照片。
不多久,我的面也上来了。和我原先设想的“网红日本拉面”不一样,面条是兰州风味,料足,汤汁鲜美,味道竟然很不错——唯一缺点是有点咸。
▲ “吃牢饭”式嗦面。图 / 每日人物摄
在这里吃饭,跟前不久在麻六记这种典型的e人餐厅吃饭的体验,形成了鲜明对比。
比如,麻六记的装修主色调是大红色,看上去就热情、疯狂,透明的玻璃,随时把乌泱泱的排队人群变成一种景观。被迫疯狂分泌的多巴胺,浓郁到让我恐慌。
身处其中的感觉,“就像在张兰的直播间,跟这位性格张扬的老板娘面对面”。
不过,作为一个i人,23坐餐厅并不符合我心目中理想的i人餐厅。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店里排队等位的椅子,竟然就在我的背后!
你能想象我在吃面,身后很近的距离,就坐了一排等位置的人的那种感受吗?我的体验是“如芒在背、如鲠在喉”,仿佛被身后人的视线射穿了。
到了饭点,人越来越多,我背后都坐满了人。他们能看到我吃的什么,眼神好的甚至都能看到我的手机屏幕。那一刻,我只想赶紧吃完面溜走。
更为奇葩的是,我以为来这里吃饭的都是i人,结果在我的访谈过程中,身后的两位男士听到我的问题,脸色瞬间明亮起来——那是一种对于聊天的渴望,其中一位很快雀跃回答:“我是e人。”
我正陷入语塞时,另一位也兴奋接话,“我也是e人,你要问什么?”那一刻我知道了,这里已经被一部分好奇心强的e人占领了。
看我面露尴尬,他竟然更开心了。那个瞬间,我好像明白了那个网络热梗的奥义:尴尬的i人,就是e人的兴奋剂。
▲ 坐在用餐者们身后等位,局促又不失礼貌。图 / 每日人物摄
最后,我针对心中这些问题,与23坐的店长打了一通电话。电话另一头,店长的语气颇为社恐,客气地拒绝了我的访谈需求,但为了怕我尴尬,还是主动加了我的微信,承诺以后有机会再聊,“下次一定”。
“真是一位体面的i人啊。”我想。
“服务员也要有边界感”
烤肉:吾妻の烤肉
人均价格:70~100元
23坐的选址在三里屯的小胡同里,那么,在人声嘈杂的商场,能够找到一家i人餐厅吗?
工作日的晚上,我来到了一家同样主打一人食的日式烤肉店。这家店开在西城区的一家商场里——讲真的,当脚步踏入西城区的地界,我的心理压力就已经小了不少。
毕竟,在号称小电驴比保时捷通行更方便的西城,遇见潮人的可能性比三里屯低得多。
这家日式烤肉店的确很低调。光是气氛,就和周围商铺之间格格不入——我们掏出手机测试了商场里的音量,隔壁就是一家费大厨辣椒炒肉,大广播循环播放着“辣椒炒肉”的宣传语,直接把环境音拉到70分贝。
但一走进这家烤肉店里,声音骤降到60分贝以下,好像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那种音量差,有点像在地铁上戴上耳机,直接进入i人纯享时刻,足以让每一个祈祷与世隔绝的i人,嘴角平静地泛起一丝微笑。后来,我检索了科普文章,里面写着,70分贝,是人们可忍受的外界最大噪音,但60分贝,就是可供小声交谈的舒适区了。
▲ 同样设计为一人一座的烤肉店。图 / 每日人物摄
和23坐面馆一样,吾妻の烤肉也是每人一个独立座位,面前放着烤炉,利用小挡板,隔绝了来自对面食客的目光。同时,它还有意加高了一部分外墙,以保证在外排队的食客,根本看不见你在店里吃什么、干什么。
看来,降低i人们和陌生人眼神对线的频率,是i人餐厅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
不止如此,就连服务员们,好像也自带一种边界感。坐下之后,我扫码点了一个豪华单人烤肉套餐,一份98元,包含5种肉类,一碗米饭,还有各种小菜。
一个人吃饱没有问题,肉的质量也不错,不过,或许是少了韩式烤肉里各种小料的搭配,味道只能算得上无功无过。
服务员们很快把菜上齐,简单介绍了酱料位置后,就默默消失了。此后,除了来更换篦子、加水,服务员都没出现过,也没有多说一句话。吃到最后,就连惯有的“给我们一个五星好评,可以送您一份小吃哦”的诚挚要求都没有。
但这成为食客阿菜最满意的地方。她说,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长了一张看上去就不懂得拒绝的脸,每次在外吃饭,她一定会被服务员盯上,帮忙写一个好评。她不喜欢被打扰,但都不好意思say no,只能在心里默默鄙视自己——“惹到我,你就算踢到棉花啦。”
服务员小夏告诉我,这种服务态度,是她们摸索出来的。对于只身前来用餐的顾客,她们会选择少去打扰。尤其是一些腼腆女孩,店里都会优先安排女性服务员前去服务。不给顾客们造成太多心理负担,就是小夏眼里的“社恐友好”。
至此,我已经总结出i人餐厅的三大特点:第一,安静,第二,安全,第三,“淡”,但贴心。
但是,一家开在商场里的餐厅,绝对不是只想赚i人的钱。小夏说,她们主打有边界感的服务,但在大众点评的评价里,总会有食客不满,“觉得我们太冷淡,不够热情”。小夏一边说,一边露出为难的表情。
小夏觉得,自家小店的模式很有特色,但选址出了问题。毕竟,商场里的食客大多是结伴前来,或者属于家庭出行,本身就带有社交属性。到了周末,别家餐馆都人气爆棚,只有自家,上座率还不如工作日。
后来,不得不对小店模式进行了改造升级。“以前,我们的菜单都是为一人食服务,光单人套餐都有10种,现在砍到只剩4种。还有中间加的几张多人餐桌,以前本来都是单人桌的。”然而,就是这几张多人餐桌,翻台率比单人桌高多了。
听到这里,阿菜心里顿生一种悲凉,“有种i人餐厅总会被e人占领的感觉”。
小夏倒是坦然得多。她说,她是这家店的老员工了,第一家开在郑州,但那家店更早就关了。老板们想着,这种“一人食烤肉”模式可能适合开在都市化程度更高、单身人群更多的北京,但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小夏有些失落,对比了同是日式烤肉的牛角烤肉:“大家是不是还是更喜欢热热闹闹的烤肉店?”
▲ 搜寻访问对象的过程中,不幸把肉烤糊了。图 / 每日人物摄
我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解释。的确,如果要吃烤肉,我更可能和朋友同行——烤肉同样是带有社交属性的餐食,人们享受放下手机,一边烤肉、一边聊天的随意感。而一个人烤肉,一不留神就会把肉烤糊,连帮忙翻面的人都没有。
这样看来,要做i人的生意,不是一件容易事,从选址、选品到设计,都更需要踩中i人痛点,才能把谨慎的i人们吸引到店里。
不过现在,这些烦恼都不存在啦。小夏摆摆手,她说,由于生意不及预期,店铺可能会在下个月闭店。北京的i人餐厅,就这样又少了一家。
“和机器打交道,
也会社恐”
自助餐:三星大厦智慧食堂
人均价格:30~80元
此次搜寻i人餐厅,我也没有漏掉这样的刚需——在北京这个打工圣地,还有很多i人朋友需要在上班的地方,找寻一家合适的i人餐厅。
就以我所在的国贸为例。在这里,e人和i人也形成了一种明显的两极分化,前者能够勇闯国贸商圈,做合格都市丽人,但身边的i人朋友们,往往会选择点外卖或者自己带饭。
诸如23坐、吾妻の烤肉这样的店铺,都是通过打造一个具有封闭感的空间,来让i人们舒适。而这一次,我在国贸附近选中的,是位于三星大厦的一处“智慧食堂”。
顾名思义,它有不少智能化设备,从点菜、选菜,到结账,都由机器完成——i人们不愿意和人打交道,那和机器打交道,应该没问题吧?
周一中午,我抱着极高期待,兴致勃勃地赶往这里。但一进门,面对着面前无数种餐食、以及几处泛着银光的机械化岛台,我陡生出一种无所适从,内心火速飘过无数疑问:这个餐盘是随便拿吗?该怎么选餐?钱怎么算?
陌生步骤太多,又没有人指导,从拿起餐盘到走到选餐点,短短1分钟的时间,我像度过了一生一样煎熬。
▲ 称重式打菜。图 / 每日人物摄
到了打菜时,我捣鼓了半天,才终于明白,这个机器的工作原理究竟是什么——通过它,社恐们可以自行控制菜量多少,不再需要和打菜阿姨斗智斗勇,不失为能让i人减少沟通频次的一种方式。
而类似于大学食堂的就餐环境,会时刻提示你,在这里,不需要太在意别人的目光,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干饭人就好。
但和我同行的同事思芳,对此却不置可否。她也是一名合格的社恐,看着我一通操作猛如虎,好不容易才吃上饭,她投来敬佩的眼光,又留下一句肺腑之言:
“还好现在没有人在排队,不然光是别人看我研究机器这个过程,我就能在这里反复去世了。”
换句话说,i人们恐惧的或许并不是单纯的人或者机器,而是犯错时,来自外界的审视和拷问。
至于口味,也就是大学食堂的样子,味道和及格相差甚远。我选的是一份米线,自己称浇头,两勺肉酱就花了10元。从性价比来看,似乎也没有想象中便宜大碗。
这次在国贸搜寻i人餐厅的行动,大概率算得上失败了。
“和陌生人一起吃饭,
就是i人地狱吗?”
家常菜:苏饭
人均价格:100元以内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一人食餐厅的讨论里,还有这么一家充满矛盾的店铺——主打江浙家常味道、开在三里屯的私房菜馆,名叫苏饭。
它颇具争议。比如,有人觉得它是一家极佳的一人食餐厅,因为这家店很小,菜单里一共只有6道菜,点上一本儿也没几个菜,很难容纳多人聚餐,大多食客都会选择两人结伴或者只身前往。
但也正因为太小,这家小店拢共就只有一张大长桌子,你大概率需要和陌生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对于e人来说,这简直是个新朋友的培养皿。有e人朋友只点了一道菜,但“在桌子上和陌生姐姐们分享各自的美食”,轻而易举就尝到6种菜品的所有味道,整场体验十分温馨、美好,是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反复美化的一段难忘回忆。
但大多数i人,就只能“吃菜、吃菜”了。有i人朋友回忆起第一次也是唯一的那次经历:“对面的帅哥因为和朋友聊得太投入,最后误夹了我的菜,三个人面对面尴尬了好久。”
这样的场景光是想想,不知道多少i人的脚趾抠出了两室一厅。
因此,作为i人餐厅的苏饭,也得到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封号:i人地狱。
▲ 只有一张桌子、空间狭小的苏饭。图 / 每日人物摄
这些调侃,勾起了我对苏饭的好奇。一个i人,真的没法在这里用餐吗?抱着极大的信念感,我将苏饭当成了此次体验的最后一站。
可能是北京的家常味道太稀有,开在北京的这几年,苏饭已经成为一家不折不扣的网红店。为了避免人太多,于是,我选择了一个下着雨的工作日,赶着中午饭点来到三里屯,苏饭就隐藏在其中一家商场的负一层。
所幸这一天,人并不多,只有两三个食客围坐着,尽管大家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也能稍微保持一点距离。坐下之后,担心吃不完的我只点了一份红烧肉,68元。很快,阿姨除了端来一碟肉,还接连端上了一份青菜、一碗鸡蛋汤、一杯酸奶和一碗米饭,这些都是赠送的。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说这家店适合一人食。作为i人,一个人在餐厅吃饭,最难受的就是点菜,太多吃不完,太少又种类太少,而苏饭就有一客恰到好处的单人套餐。
但它的味道却不惊艳,肉质发柴,调味偏甜,是纯粹的家常味道。和评价一样,如果要为它单独排队几个小时,那确实不值得。
▲ 除红烧肉外,其余都是赠送的,主打营养均衡。图 / 每日人物摄
然而,随着人慢慢多起来,我原本空着的对面,也坐下了一个女孩。她显然是一名e人,在我犹豫要不要找服务员添饭、却不敢吱声的时候,她已经熟络地让阿姨加了三回汤。
“你今天感受到的,还不算吓人”,服务员小哥看出了我的拘谨,他说,周末人多的时候,这张长桌子会被塞得满满当当,“一个胳膊肘挨着另一个胳膊肘”。
如果说人际交往的舒适距离是60公分,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没有缝隙的。
服务员小哥说,自己在这里工作三年,已经能够熟练地分辨i人和e人,像我这样,眼神乱飘、又精准躲开每一个对视,还偏偏要强行坚强地装作若无其事的,必定是i人。
小哥对这样的朋友们熟悉到心疼,“没关系,我也是i人”,说完,他还不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安慰我——几年前他刚来这家店工作时,也被小店的容量震惊,上班时,只能躲在狭小的厨房角落里默默观察。
不过,吐槽这种用餐方式的顾客多了,老板也开始考虑寻找更大的店址。
至于我,经过了开头一段时间的不适,竟然渐渐进入了心流状态,适应了一个人默默吃饭的节奏。如果非要形容那种感觉,有点像是参加大学好友的婚宴,周围都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但其实也无人在意你。
甚至,你还会被很多人的人生所包围。坐在正前方的那位e人姑娘,一边吃一边接起电话,用强硬的语气应付着同事,“这件事你找我也没用”。右侧的女孩则翻着白眼,和同伴吐槽自己的领导:“效率低也不找找自己的原因!”
或许是没有大排长队、期待也不高,对于这次体验,我竟然是满意的。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它满足了我最大的要求——社恐也想好好吃一顿饭。
一个总结:没有独属于i人的餐厅,但并不耽误i人们好好吃饭
除了上述餐厅,我们还尝试从很多维度,去寻找一家i人餐厅。
比如,都说世界上最i的国家是芬兰,他们就连排队也要保持三米距离,因此,芬兰餐厅或许能够做到社恐友好。
也有人推荐了一家阿拉伯餐厅,原因是,里面的外国人服务员比自己还社恐,自己反而变得自如起来。
还有朋友推荐了大部分的轻食店和咖啡厅。那里点餐、用餐流程简单,而从分量上考虑,对独来独往的i人都很友好。
甚至有朋友这样定论,只要不需要开口点单,就已经是合格的i人餐厅了:“二维码是最适合i人的发明,哪里有二维码,哪里就有i人的一席之地。”
那位给出i人餐厅攻略的朋友,最后宽慰我:“不要内耗,也不要把i人一人食当成什么特殊的事情,就是正常吃饭,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在北京,不存在一家真正热门的i人餐厅——因为,如果一家i人餐厅太热门,人就一定多,人一多,还怎么当i人餐厅?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餐饮行业中,菜单的设计和组织对于吸引顾客和提升就餐体验至关重要。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菜单类型及其特点:
1. 点菜菜单
点菜菜单是使用最广泛的菜单类型,适用于宾馆、酒店餐厅和小型餐馆。
提供宾客较大的选择空间,每个菜品都标定价格,宾客可以根据口味和喜好选择。
有早、午、晚餐菜单之分,早餐相对简单,午、晚餐提供更多固定菜肴和时令新鲜菜肴。
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咖啡厅、风味餐厅、客房送餐部等服务项目。
优点: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满足不同顾客的口味和需求。
缺点:可能需要更多的服务人员,成本相对较高。
2. 套餐菜单
又称定餐,是一种限制性菜单,提供数量有限的菜点。通常包含招牌菜,减少客人点餐时的不熟悉感,方便业者控制采购和制作。价格固定,菜品种类较少,价格较零点菜便宜。中餐套餐常见于快餐厅、风味餐厅,西餐套餐菜单已成为国际化的标准。
优点:简化点餐流程,降低成本,便于餐厅管理。
缺点:选择范围有限,可能不适合寻求多样化体验的顾客。
3. 自助菜单
不论客人选用品种和数量,都按每位客人规定的价格收费。提供多种类菜品供客人自由选择,菜品需巧妙美观地陈列。
菜品选择要求包括大批量生产、具有特色风味、大众化食品和能反复使用的食品。
自助餐对顾客具有自由选择和社交活动的优势,对组织者灵活性强,对餐厅管理人员成本较低。这种菜单形式适合大型活动或希望提供多样化选择的餐厅。
优点:顾客自由度高,有助于提升顾客满意度。
缺点:管理和控制成本较为困难,需要精心设计菜品展示。
4. 循环菜单
循环菜单是一种旨在减少食品浪费的菜单形式。通过计划性地使用上一餐的剩余食品,有助于提高食品利用率。
优点:有助于控制剩余产品,易于计划剩余食品的利用。
可以利用上一餐剩余的食品为下一餐准备少量的菜品。
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食品流动,减少浪费。循环菜单可以做到事先计划和使用剩余食品,减少浪费。
缺点:需要精心规划,以确保食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菜单设计的关键因素
在设计菜单时,应考虑以下关键因素:
1. 顾客偏好:了解目标顾客群体的口味和偏好,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菜品。
2. 成本控制:合理定价,确保菜单上的菜品既能吸引顾客,又能保证利润。
3. 食品质量:确保所有菜品都符合高标准的质量和卫生要求。
4. 菜品多样性:提供多样化的菜品选择,以吸引不同口味的顾客。
5. 菜品展示:尤其是自助菜单,菜品的展示方式对顾客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6. 菜品更新:定期更新菜单,以保持顾客的兴趣和新鲜感。
结论
菜单是餐厅与顾客沟通的桥梁,一个好的菜单不仅要满足顾客的口味需求,还要体现餐厅的特色和经营理念。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菜单,餐厅可以提升顾客的就餐体验,同时有效控制成本,实现可持续经营。不同类型的菜单各有优势和局限,餐厅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目标市场,选择最合适的菜单形式。
< class="pgc-img">>日,由建行生活总冠名、央视频着力打造的全新美食IP《舌尖星推荐》开播。节目深入全国各地,探寻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强势呈上持续一整年的舌尖盛宴。大饱眼福的观众如今更能大饱口福。
值此《舌尖星推荐》热播之际,建行生活正式推出衍生美食榜单——“舌尖餐厅指南”。基于平台大数据,通过助力期、评选期的用户真实票选,舌尖餐厅指南揭晓首期“小吃榜”“舌尖餐厅”名单:北京小吊梨汤(五棵松店)、上海老上海排骨年糕馆(世纪汇店)、成都柴门饭儿(成都远洋太古里店)、广州常来小聚(天德店)、青岛福海渔人等广受好评的餐厅榜上有名。
九城180家餐厅上榜 为美好生活提供权威美食指南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地方小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鲜活生命力。提到小吃,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广州肠粉、长沙臭豆腐,还是成都钵钵鸡、太原猫耳朵?建行生活舌尖餐厅指南围绕《舌尖星推荐》栏目第一季《大剧小吃》主题,选择大众心目中的九座小吃名城进行首期发榜——长沙、成都、广州、上海、北京、苏州、南京、青岛、太原,每座城市精选20家优质平台入驻餐厅门店。基于“城市特色甄选,真实数据精选,海量用户票选”形式评选出的舌尖餐厅指南,不采纳人为提名,不设置个人评委,以公平公正的用户票选原则,用美食榜单的形式助力打造城市美食名片,传承地方美食文化,为本地老饕、外地游客提供体验美好生活的权威美食指南。
建设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行生活作为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银行系本地生活消费平台,始终致力于为大众带来美好生活体验,也发挥对商户免佣金和支持所有银行卡的平台开放性优势,积极助力各地消费券发放活动。舌尖餐厅指南的推出,将与平台现有权益福利一道,进一步惠及百姓民生。在消费者获得地道美食打卡攻略的同时,海量中小商户也能通过榜单推荐脱颖而出,赋能餐饮行业。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美食是城市的名片,一座城一道菜带火一方文旅消费的例子不胜枚举。建行生活舌尖餐厅指南将持续助推地方美食拥抱更大消费市场,助力拉动内需促消费,为促进经济增长贡献“舌尖力量”。
创新打造美食节目衍生推广城市特色美食榜单 口味至上
美食为媒,尽享中华味道。舌尖餐厅指南首期榜单从全国九城900家餐饮商户中最终评选出180家。通过真实票选,为百姓打造又一个“品美食、享实惠”的便捷消费场景,在美食中探寻饱含人文魅力的城市烟火。
作为建行生活平台首次推出的美食榜单,舌尖餐厅指南拥有三大特点。首先,舌尖餐厅指南是建行生活创新打造的美食节目衍生推广的城市特色美食榜单。指南在今年将跟随央视频《舌尖星推荐》栏目的节奏和主题,同步推出共计4期城市美食榜单,让用户“看了就想吃,想吃就能买,买能享优惠”,形成 “种拔一体”营销闭环,进一步发挥建行生活“内容+交易”促消费模式的独特优势。
其次,舌尖餐厅指南更重要的评选标准是口味,而非店面大小或品牌声量。首期舌尖餐厅指南上榜餐厅中,既有享誉全国的驰名品牌,也有深藏卷子的惊艳小馆。评选对大小餐厅一视同仁,让平民美食也有机会崭露头角。指南以真实流量赋能各级体量商户经营,也为消费者呈上更为真实、更具性价比的美食攻略。
第三,舌尖餐厅指南最终上榜餐厅由平台用户票选决定。哪些美食更具城市特色,哪些餐厅更能代表本土饮食文化,资深食客更有话语权。评选期间,各城市更多本地用户参与票选上榜餐厅,既凝结了本地人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又能为异地游客提供更地道的打卡攻略,帮助消费者降低就餐决策成本,轻松享受这一城的独特滋味。
年内发榜4期解锁更多城市美味 舌尖之旅贯穿全年
据了解,建行生活舌尖餐厅指南首期发榜的同时,第二期榜单也已启动报名。舌尖餐厅指南第二期将继续同步央视频《舌尖星推荐》第二季的美食主题,探秘更多城市美食文化,并在年内完成共计4期榜单发布。继“小吃榜”后,舌尖餐厅指南又将聚焦哪项美食品类,呈现舌尖上的美好呢?关注建行生活舌尖餐厅指南,年度舌尖之旅即刻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