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西餐没有炒菜习惯,只有中餐炒?不是懒,而是有3个原因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这是我朋友的亲身经历。她十多年前去英国留学,刚到国外,人生地不熟,又不吃习惯当地的炸鱼配薯条,所以就在公寓里吃自己炒菜做饭。结果消防系统突然就响起来了,弄得消防车都过来灭火了。后来,消防员发现她在家里炒青菜,冒出的油烟触发了消防警报,最后她还被罚款了。
< class="pgc-img">>当然这只是一个小意外,并不是欧美人害怕被罚款而放弃炒菜。如果我们去过欧美旅游,或是看过外国的美食节目,他们的菜系都很追求原生态,即坚持两个原则:原汁原味和简单易做。如果可以生吃的,就不会水煮,如果能放入烤箱的,就不会下锅烹煮,至于炒菜这种烹饪方式,过程和步骤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了。
< class="pgc-img">>相对于欧美,我国炒菜太常见了,葱姜蒜下锅,加入各种食材爆炒,搭配各种的调味料,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就诞生了。那为什么欧美国家几乎都不炒菜呢?饮食习惯跟我们有什么差异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这几个,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没有爆炒的习惯
< class="pgc-img">>说得更准确一些,欧美国家也会炒菜,只不过他们并不像我们中餐一样爆炒。他们经常使用的是小炒的方式,一般都是开着中小火来烹炒食物,即一边搅动一边煎,像是猛火爆炒的方式是不存在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食用油的品种上,欧美地区最常用的是橄榄油,这种油适合于低温冷拌,如果用大火爆炒,在高温的环境下营养物质很容易流失,可能还会产生有害物质。此外,外国人烹饪时还用到的黄油,遇到高温就会发苦发黑,也不适宜大火烹煮。
二、缺炒菜的铁锅
< class="pgc-img">>大家都知道,炒菜必须要用到铁锅,铁锅不仅导热快,而且导热均匀,非常适合用来炒菜。在唐宋时期,铁锅就开始普及了,所以炒菜这一种烹饪方式,从那时起就推广开来,形成了特有的饮食文化,一直流传到今天。
< class="pgc-img">>在古代时候,欧美经济相对落后,铸铁技术也没那么先进,大部分的铁都用来锻造武器和农具了,不用说用来铸造铁锅了。后来虽然经济发达了,但是烹饪习惯已经养成了,也不需要炒菜了。此外,在西式厨具中,是没有锅铲,因为他们常用平底锅来炒食物。但是他们的炒,跟中国的炒菜,完全就不一样。
三、历史渊源问题
< class="pgc-img">>从历史上说,虽然现在大多认为西方是海洋文明,但是再往久一点的时间追溯,发起式欧美国家的根基是游牧文明。而游牧民族,大多都是吃牛肉和羊肉,烹饪方式简单粗暴,将肉类放入炖煮,或是煎制,亦或是放在火上烤着吃,这种烹饪方式就这样一直传下来。
< class="pgc-img">>其实,西餐厨房也天天炒菜炒,只不过他们用黄油炒或是用橄榄油炒,跟中国的“猛火爆炒”方式对比,就不算是炒了,更像是小火搅拌煎制。
你平常用过西式的炒菜方式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想和想法。今天大熊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觉得文章有趣的话,请分享转发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我是大熊饼干不加糖,每天分享给大家最实用的生活资讯,喜欢我就点个关注吧,谢谢!
< class="pgc-img">>前,一则「全球中式快餐巨头 Panda Express 熊猫快餐进驻中国」的新闻横空出世。消息称,熊猫快餐中国第一家店已经在云南昆明启动,此条资讯一出,迅速登上微博热搜,以 1500 万阅读量在舆论场激起一片水花。
点评网站的上架、加盟信息佐证、经典的 Logo 和装修风格,一切看起来确实是那么回事。围观网友清一色摆出吃瓜心态,「这不是相当于『华莱士』『乡村基』进驻美国吗?」人们不能理解,Shake Shack 来也就罢了,美国中餐这打的又是什么算盘?
等等,美国中式快餐真的跨越了太平洋吗?
早在 2017 年,熊猫快餐的创始人程正昌(Andrew Cherng)就曾在一次采访中暗示,中国根本不需要熊猫快餐这样的「舶来本土品牌」,美国中式快餐本就是为西方人而存在的。
很快,有细心网友发现,这只「昆明熊猫」好像有哪里不太对劲。只要把大众点评上的商家截图和 Panda Express 的官方商标一比较,便能从细微的差异里发现端倪。随后,澎湃新闻英文版发文,表示熊猫快餐近期并无在中国发展的打算,程正昌本人也通过中国烹饪协会发表了声明:昆明熊猫是假,美国熊猫并未进入中国,而是利用美国熊猫品牌影响力开山寨店,做假加盟。
这样一台「李逵李鬼」的闹剧,最后在网友们一片「太好了,假的应该不会太难吃」的嘲讽中,默默收场。
网络群嘲熊猫快餐,实质上嘲的是美式中餐。
左宗棠鸡是一道典型的美式中餐。?Adam Lapetina
>「混不吝」的美式中餐,从其出现伊始,用了不到百年时间,慢慢成为一种鲜明的文化符号,暗含着华人群体适应、融入、扎根于美国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一部分根源被舍弃了,另一部分则被保留了下来。
漫步在美国街头,总会轻易看到一座座淡黄墙壁的尖顶小屋,屋里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招牌上的红圈里有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并用英文写着「中国美食」。
而大部分国人对美式中餐的初印象,往往来自于大洋彼岸影视作品的展现。美剧《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一周总有一天会留给中餐,也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对这种神秘的东方食物的喜爱,只不过那个语境里的中餐,是陈皮鸡、炒杂碎,是操着福建、广东口音的餐馆老板,是手机表情里上面开口的白色外卖餐盒。
这是中餐,也不是中餐。
随着 1849 年的淘金热,大批移民从东方涌入,旧金山成为了中餐在美国的第一个落脚点。?SRA International
>1849 年,一家拥有 300 张座位和调酒师的广州餐馆在旧金山落脚。源于 19 世纪加州的淘金热,大批的中国移民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寻求商机,作为首批来到北美的移民先驱,中国淘金者的到来也拉开了华人餐馆在美国的第一章,广州餐馆便是当时华人来美之后的第一家中餐馆,并在旧金山成为地标性的存在。
《从广州餐厅到熊猫快餐》一书中,记载了当时中国移民从事餐饮业的状况,「到 1850 年,太平洋、杰克逊和华盛顿大街上至少有 4 家中餐馆……各个中餐厅相距不远,形成一个更有识别性的中餐聚合区」。和人们印象中的历史不同的是,当时这部分中餐馆并不是中国廉价劳工为安身立命而创办的,事实恰好相反,有着多年广州生活背景的华商,靠着前期积累的资本,在异乡打造的,是他们眼中的高级中餐形式,甚至还在菜单中加入了西餐元素,来迎合白人群体的口味,成就了美式中餐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劳工的到来,矿区餐馆方才开始出现,为华人提供快速而廉价的餐食,也因此并未进入主流社会圈层。到了 19 世纪的最后 30 年,由于美国排华法案的颁布,之前隐藏的食物习惯差异与种族思维慢慢凸显,并最终反映在国家对食物的态度中去,华人餐饮因此陷入低迷。
1890 年代,一家中餐餐厅的内部装潢。?SRA International
>转机出现在 1896 年李鸿章访美,中餐馆的经营者们纷纷在这一外交大事中看到希望,一道「李鸿章杂碎」凭空起高楼,名人效应使得杂碎文化风靡美国,华人餐饮业再次复兴。炒杂碎这道在中国并不存在的菜式,也成为美式中餐真正意义上的鼻祖。爵士音乐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1926 年的专辑《玉米杂碎》(Cornet Chop Suey)和垃圾桶画派画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杂碎馆》(Chop Suey)便先后致敬了这道受美国人狂热追捧的「中国菜」。
此后,美式中餐的队伍渐渐壮大。1965 年,美国新移民法的实施,带来了来自中国各地的新移民。其中就包括美国中餐女王江孙芸、发明左宗棠鸡的中国台湾厨师彭长贵、鼎泰丰的创始人杨秉彝,以及后来熊猫快餐的创办者程正昌夫妇等等。他们的出现,使得美式中餐与城市精英阶级相关联,诸如木须肉、宫保鸡丁之类的新式菜肴也开始出现在中国餐馆的菜单上,掀起了新一轮中餐浪潮。
「现在正进行着一场烹饪的革命,无论在何处都有人上着中国烹饪课,涌入新开的中国餐馆,将中餐外卖带回家」。20 世纪 70 年代,著名美食作家、詹姆斯彼尔德奖创始人詹姆斯·彼尔德如此写道。美式中餐,是区别与中式中餐,也就是本土中餐的存在;是中国食物在国土之外自成一派的呈现。中餐流行于美国的真实图景,随着时间起起落落,交织成一部人口、文化、社会网络的流动史。
说回这次熊猫快餐的乌龙事件,即便是真的,它也并不是美式中餐进军中国的第一次尝试。
过去十年间,中国餐饮市场的竞争与角逐,是新浪潮打翻旧浪潮的十年,传统的餐饮格局被改变,商机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也让不少来自异国的餐饮品牌渴望分一杯羹。
P. F. Chang's 是一家立足美国的亚洲主题休闲餐厅连锁店,创立于 1993 年。?P.F. Chang's
>2018 年,美国规模最大的连锁高级中餐厅 P. F. Chang's 华馆在上海开设首店,希望以「中国小酒馆」的理念打开中国市场,可惜好景不长,哪怕在人们的餐饮口味越来越宽广的彼时,美式中餐依旧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不讨好的价格加上清奇的菜式设计,在本土食客的眼中显得不伦不类,华馆最终草草收场。还有已经在 2016 年落幕的 Fortune cookie ,这个曾经以一道麻婆豆腐芝士薯条打响招牌的国际餐饮品牌,也在中国被绊倒,没能延续昔日的传奇。
回观「舶来中餐」进驻内陆的例子,最成功的反而是一家早就在海外销声匿迹的餐厅 —— 美国加州牛肉面大王。
「我在加州找了一年多没找到一家美国加州牛肉面大王,回国在沈阳火车站遇到了,应该把名改成地球唯一中国特色牛肉面大王」。得克萨斯州有扒鸡,加州则有牛肉面。没错,就是那个攻陷了从一线到三线城市火车站的牛肉面品牌,每每看到店铺的名字,总会让人有一种时空的错乱感,好像加州的阳光海岸,此刻都浓缩在面前几十块钱一碗、面硬、汤咸、肉柴的牛肉面里,一切尽在不言中。
西安街头的一家李先生加州牛肉面大王。?Siuyeh.wordpress.com
>充满异国风情的加州牛肉面在来到中国之前,有两个前身。第一个是由在美国从事餐饮的华裔吴京红于 1985 年回国创办的美国加州牛肉面大王,第二个则是美国加州华裔李北祺最初开在美国的「牛肉面大王」饭馆。祖籍重庆的李北祺从大陆辗转到了美国读书,后来开始经营饭店,因为牛肉面做得好被称作「牛肉面大王」,在 1972 年到 1979 年间,陆续于洛杉矶开了 7 家分店。直到上个世纪末,他将加州牛肉面大王开回中国,第一家店就开在北京东四西大街上,引起不小轰动,算是那个年代的网红餐厅,甚至因为与美国沾边,成为上个世纪 90 年代一众年轻男女约会的首选。
作为记录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西方写作者之一的何伟(Peter Hessler),他在《江城》(River Town)一书中这样写道:「那是涪陵最近似于连锁快餐的店面。馆子里有很辣的面条,我一个星期去那里一两次,老板娘经常问我她做的面是否符合正确的加州风格。我总是肯定她,说这的确跟我的期待一样。他们甚至在餐馆上还挂了英文牌子。」
从来自何伟的西方视角的凝视里,我们可以知道两件事情:加州牛肉面在美国的影响范围并不广泛,尤其是中国的生意如日中天之后,李北祺的重心也完全转移到了这里;还有就是,加州并没有牛肉面,牛肉面也没有加州风格。
和 P. F. Chang's 、Fortune cookie 相比,加州牛肉面的反哺成功,有时代的加持,有猎奇的心态。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加州牛肉面没有选人迹罕至的那一条,而这一切,早已与美式中餐没了关系。
无论是美式中餐在美国落地,还是海外中餐回到祖籍,都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过程。
熊猫快餐在美国的成功,建立在社会大口味与市场需求中,让中餐里意境化的模糊,在一目了然的原料、烹饪方法和标准化制作里,变为真实可触的现实;而加州牛肉面的流行,则是搭建在大众的想象里,国际因素和当地环境都影响了它的发展,最终展现出今天这般本土到不能再本土的形态。它们传统的原型在经历着文化嫁接时从未停止的磨合与重塑之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不单单是中餐,许多异国料理在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适应美国社会的历史。从加州卷到夏威夷饭,从必胜客到塔可钟,它们有着地方文化,同时也拥有国际背景,在适应美国现代化厨房标准的同时,也再一次丰富了世界主义的概念边界。
幸运饼干也是美式中餐的产物。食谱基于日本饼干,被引入中餐厅,最后进入美国人的胃。?A Brown Table
>食物常常被当做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它成为最唾手可得的媒介,为人们表达文化身份和进行自我认同提供标记物。任何一种饮食文化的延续与再创造,离不开传说的源头,也必须要经过公众记忆的认可,在与「他者」的互动中,逐渐建构出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如何判断传统的真实性?到底谁拥有一种饮食文化?最终的标尺又掌握在谁手中?
美式中餐就像一面镜子,一边折射着各种文化之间的误解、歧视和壁垒,一边又消解它,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进入、甚至拥有它,但至少,最终的标尺不仅仅掌握在其创造者手中。
参考资料:
《那些变了味的美式中餐是怎么来的?》澎湃新闻
《熊猫快餐在华“被开店”背后:李鬼招加盟》北京商报
《从广州餐厅到熊猫快餐》刘海铭
《Living in the Number One Country: Reflections from a Critic of American Empire》Herbert Schiller
《Shaxian Snacks' New York Restaurant was Forced to Close Just Three Hours After it Opened》Radii
《Did American Chain Panda Express Open its First China Location? 》Thats
《United Dumplings Is Here to Unravel All Your Dumpling Prejudices》Eater
说起中国美食,恐怕全国各地的人民,都能侃侃而谈。要是说起自己家乡的美食,那更是“如数家珍”。无论是街边随处可见的小吃,还是招待亲朋好友的宴席,中餐菜品之丰富、色泽之艳丽、做法之多样,说是当世第一,并不过分。
< class="pgc-img">>但反过来,又有不少国内的朋友在了解、品尝过欧美国家的饮食后,几乎无不感慨其单调、乏味。有些更是被国人视为黑暗料理。那么,问题就来了:他们真的不擅长做饭吗?
首先我们要先确定的一点是:不是他们天生“手残”,不能好好做饭。
< class="pgc-img">>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素来有所差别,且这些差别不是在近代才产生的,其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
例如在农业结构上,我国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必然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我们的主食也一直以“米面”为主(马铃薯、玉米均为外来农作物),再辅以蔬菜和少量肉类;
< class="pgc-img">>而欧洲国家普遍畜牧业较为发达,牛羊肉对他们来说更容易“获得”,因此西餐中必然会出现大量“肉食”和乳制品。
从口味偏好来看,我国广阔的地域形成了“南甜北咸”的分布特点。同时又由于不同地域间的气候差异,各地区都有自己偏爱的“烹饪方式”。
< class="pgc-img">>并且由于中华民族自古都有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吃饭”对我们来说一直都是一件大事,这才导致了今日中餐的“内容”能如此丰富。
相对而言,西餐的做法就要单调得多,基本离不开煎、炸、烤、煮、拌。前三样本质上基本相同,“煮”是中餐里最为基础的做法,“拌”同样难度不大。
< class="pgc-img">>可以看出,西餐的烹饪思路,就是用最快捷的方式,把食物弄熟,且不会太难吃(因为油多);如果可以生吃,就再好不过了(拌)。
到了近代,西方的饮食习惯被进一步简化。“工业化”的到来让“吃饭”这件事变得更加简单。特别是像美国这样建国一共才两百多年的新兴国家,却诞生了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诸多“快餐巨头”。它们代表的,恰恰是西方“高度工业化”下,餐饮的最终形态:简单、便捷、营养。
< class="pgc-img">>而在如今一众西方国家中(主要指发达国家),真正能称得上“大餐”的,恐怕只有法国。为什么呢?因为它比英国等更早迈入工业化进程的国家,晚了上百年。也就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将其历史上的许多精湛、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传统菜肴保存下来。
< class="pgc-img">>当然,这也侧面证明了,像法国这样的国家,对“传统美食”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得更好。
那么,工业化为何对一个国家的饮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道理很简单:当越来越多妇女和男人一样,走进工厂,走进公司,他们留给家庭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是劳动门槛的降低,同时也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
< class="pgc-img">>与此同时,冷冻保鲜技术的不断升级、罐头食品愈发成熟等等,都让“吃饭”这件事变得越来越简单。到了今天,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又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不要把太多时间花费在吃饭”上的观念:因为更多的自由时间,就意味着更好的享受生活。
由此可见,中西方在饮食上的差异,是由过去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的不同,和地域、民族特性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如有纰漏之处,还请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