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年9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掉了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黄岐泌冲工业区的一座厂房。对于昌泽茶业的创始人汪泽世来说,现在回想起来,那天依旧如噩梦一般……
火灾现场
重创
市值12亿元的茶叶付之一炬
火灾起源于厂房四楼,随后向五楼蔓延,而位于五楼的昌泽茶业仓储中心内,存放着多达333个品种、共计2万多件茶叶和其他贵重物品,其中不乏大量冰岛古树、老班章、布朗茶、大红袍等优质茶品,还有大益、下关、中茶等上百类珍贵普洱茶品。只要对茶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仓储中心里的这些货物价值不菲。
火灾发生前的昌泽茶业仓储中心
熊熊火光断断续续烧了3天,市值高达12个亿的茶叶等物品,其中不少是合作伙伴寄存的,几乎都被烧成了灰烬,这给了汪泽世17年的创业生涯一记重击。
昌泽茶业仓储中心灾后惨状
虽然四楼失火方及房东等责任方的赔偿责任界定问题,已经交由法院裁决,但离获得实质的损失赔偿,还有很长的程序要走。
此时,另外两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他的眼前——怎么先赔偿合作伙伴的损失?如何继续经营?
昌泽茶业仓储中心灾后惨状
大火发生之前,昌泽茶庄园在汪泽世的带领下,已经开设了200多家实体连锁店、40余家专营店,经营的茶叶品类多达400余款。
正当一切就绪,准备转入高速发展的经营轨道时,惨重的损失让昌泽茶业元气大伤,还有许多先前签订的经销合约未履行,人们都在担心汪泽世会不会因此一蹶不振。
灾祸过后,汪泽世的内心很快平静了下来。他明白,如果就此放弃,那么所有昌泽用户、合作伙伴、员工、亲人给予自己的信任与期望,都将付之一炬。
积淀
17年潜心经营构筑事业版图
从小生在茶山、长于茶山,2000年南下来到广州芳村白手起家以来,闽商汪泽世始终将“诚信”放在经营的首位,同时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敢于开拓的勇气、执着坚守的毅力为茶事业护航。
2003年,汪泽世全力进军普洱,并于次年直入云南之巅遍寻高山好茶,率团队扎根勐海,应势拓展营销渠道;
2005年至2007年,创下售茶共1800余吨的佳绩;
2010年5月,正式申请注册“昌泽茶业”商标;
2011年2月,注册成立广东昌泽茶业有限公司,自此开启品牌化发展的新篇章。
昌泽茶业先后承接云南普洱景迈山、西双版纳布朗山的茶园5000亩(其中有古树8000多株)、普洱市澜沧具包麦有机茶园1200多亩,并在有“万亩古茶园”之誉的景迈山打造“昌泽茶庄园基地”,由此正式构筑了“云南西双版纳-福建安溪/武夷山/福鼎”四大茶山基地,秉着守护茶园原生态生长的理念,让基地茶树放养生长、合理采摘,开拓了普洱、铁观音、大红袍、白茶四大核心品类的经营优势。
为了让普洱能够在广东的气候环境下加速陈化,同时也为了满足集中销售的需求,2015年,汪泽世选择了毗邻广州芳村的佛山泌冲,作为昌泽茶业仓储中心的落脚点,陆续将四大茶山基地生产的茶叶,以及从业多年以来收集的各种好茶,从全国各地的仓库运至泌冲集中仓储、集中发售。
同年,在仓储中心建立之际,昌泽茶业将“连锁经营”升级为“昌泽茶庄园”模式,以河南郑州为基点,开创了国内“首个以茶山基地为基础,整合零售终端体验的销售平台”,取得了令人称道的经营佳绩。
汪泽世对茶事业的匠心构筑,得到了茶界泰斗、大益商标创始人余正才老先生的肯定,寄予其“昌而厚泽”的祝福。余老更是担任勐海昌泽茶业厂长兼总工程师,保障产品稳定而出色的品质。
昌泽茶业创始人汪泽世(右)
与茶界泰斗、大益商标创始人余正才(左)合影
破局
坚守诚信浴火重生
大火可以烧毁茶叶,可以让个人经济受损,但仓储中心里还有合作伙伴们的货物、加盟商的存货,他不能让肩上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被这场大火吞噬,不能辜负茶农的信任和消费者的厚爱,不能让一直坚守的诚信被撼动!
面对灾祸与困境,汪泽世振作精神、挺起腰板,一如既往地选择勇敢担当,尽快恢复生产和经营。
对客户和合作伙伴坦诚相告,最大程度上争取理解与支持,同时以未来茶叶产品置换、赔偿违约金等方式妥善解决履约问题。
这样的处理方案虽然给他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但也赢得了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理解与好评。
得益于长久以来对诚信的坚守,危机发生时,汪泽世不仅得到了多位长期合作的伙伴在资金上的鼎力支持,员工们更是不离不弃,和昌泽茶业一同携手度过难关。
茶如君子,善良高洁的品德,在清雅中滋养着品茶人;君子如茶,历经苦难和磨炼,回味时方能感受到苦尽甘来。灾后3个月的时间里,汪泽世重整旗鼓,不负众望,咬紧牙关踏上了新征程。
昌泽茶庄园的新展厅开业
昌泽茶业再出发!
创始人汪泽世(左)与著名歌手韩磊(右)合影
2017年12月,昌泽茶业在广州芳村重建了近2000平方米的茶叶仓储中心。
2018年以来,昌泽茶业积极拓展茶叶生产基地布局,拿下了位于云南普洱澜沧的近千亩有机茶园;落成新的勐海昌泽茶业生产车间,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到今年9月,短短1年内,昌泽茶业又增加了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云南等省份的20多间加盟店,让大家对发展前景信心倍增。
昌泽茶业全新的仓储中心
在由 CCTV 发现之旅频道、CCTV 证券资讯频道联合主办的“2018品牌全球化发展高峰论坛暨《与大使对话》”系列活动中,昌泽茶业成为“一带一路指定国礼”,开启了走向世界的新模式。
感恩
用爱心公益回馈社会
当事业发展重回轨道,汪泽世感恩于困境时贵人相助的情义,尽管资金还不充裕,他仍一如既往地积极投身慈善事业,资助了20名贫困大学生。
2018年,广东昌泽茶业有限公司获评为第十五届中国慈善榜“年度慈善榜样”。
“要做有利茶界、造福茶人之事”,这是汪泽世始终不变的初心,也是他浴火重生、自强不息、昌而厚泽的动力。
遭遇火灾重创已逾一年,曾经百折不挠,如今砥砺前行。汪泽世泡出的这杯“人生的茶”,香味更加浓郁,未来邀您共品!
编辑、责编:车雅静
主编:蒋长安
湃新闻记者 胡杰
杜兰特(左)和布朗要互换东家?
当关于杜兰特的交易沉寂半个月后,ESPN在凌晨2点投出一记重磅炸弹——凯尔特人有意杜兰特,尝试以杰伦·布朗为交易主体进行询价。
原本已经风平浪静的自由市场,突然又被掀起惊涛骇浪。
“打不过就加入”2.0版本的说法甚嚣尘上,“绿军素来冷血令人心寒”的风评也已刮起,即便ESPN着重强调,“凯尔特人并不比其他球队更接近达成买卖”。
但大众的狂欢已经开始——似乎杜兰特已决心破罐破摔,不能流芳百世,就选择遗臭万年。
就连布朗本人也亲自下场,在社交媒体上点赞球迷的安慰,并写下意味深长的一句“搞不懂(Shaking my head)”。
杜兰特和布朗罚球卡位。
打不过就加入2.0?
“凯尔特人寻求交易得到杜兰特。”
当ESPN发出这则消息时,并没有掀起太多波澜。因为消息发出时,已经是当地时间凌晨2点。
没有人会在凌晨2点做决定,除非他多愁善感正在“网抑云”,这也是为何波士顿当地媒体反驳,“史蒂文斯这个点都睡了。”
但当黎明出现,另一位爆料天王沙拉尼亚跟进确认这一交易流言,事情逐渐从模糊变得清晰。
毕竟媒体已经把双方报价都呈现在球迷面前——绿军向篮网提供了杰伦·布朗+德里克·怀特+一个选秀签位的报价,遭到篮网无情拒绝。
篮网对于杜兰特的要价至少是杰伦·布朗+斯玛特+选秀权+至少一名的轮换级别球员。
相比其他球队,凯尔特人的确筹码丰富,他们手里除了一票球员外,甚至包括三个无保护的首轮签(2025年、2027年和2029年)和两个选秀互换权(2024年和2026年)可以用来梭哈。
上赛季季后赛,凯尔特人4-0篮网,后者成为当赛季唯一一支被横扫球队。
凯尔特人的确不太在意选秀权,毕竟他们已经连续3个赛季放弃了球队首轮签,并且最近连续5年的首轮签和选中的球员都被他们送走。
不过这样的付出不是没有回报,他们组建了一支年轻且极具竞争力的球队——核心塔图姆24岁、杰伦·布朗25岁、斯玛特28岁,以及一批能力特点均不相同的角色球员。
按照格威前段时间的话来说:“我看着这支球队,我想说我没有看到很多的短板。我们不仅能打大阵容,也能打小阵容,不仅仅是在防守端,在进攻端创造机会方面也是这样,我们能够为彼此创造机会。”
但在杜兰特的诱惑前,凯尔特人还是会有一瞬间的心动。
按照沙拉尼亚的说法就是:“绿军对杜兰特的兴趣非常严肃,他们相信KD能帮助他们越过争冠道路上最后一道障碍。”
如果双方最终达成交易,那么杜兰特又将重走一遍“打不过就加入”的老路——上赛季季后赛,凯尔特人4-0篮网,后者成为当赛季唯一一支被横扫球队。
被横扫后,杜兰特拥抱布朗。
抬价?抬价!
不过正如ESPN所说,即便“杜兰特加盟绿军”听起来就让人兴奋,但依然处在“凯尔特人并不比其他球队更接近达成买卖”的现状。
记者文霍斯特便直接拆台,“凯尔特人的报价很可能是几周前的旧新闻,只是消息今天才被曝出来,所以它被放在了头条。”
事实上,NBA球队经理们的沟通远比大家想得要频繁,给出报价也再正常不过了。比如前两天ESPN的勇士跟队记者安德鲁斯在参加播客节目时,透露了一些勇士关于杜兰特的报价细节。
安德鲁斯称,勇士就像联盟其他所有球队一样,有跟篮网打过不止一通电话;并且,库汤追三人组对于杜兰特的回归都持开放态度;但当篮网的要价超过了勇士能承受的范围后,双方的谈话就终结了。
至于超出勇士承受范围的价码是多少?安德鲁斯回答:“篮网想要所有勇士年轻人——詹姆斯·怀斯曼、乔丹·普尔、乔纳森·库明加、摩西·穆迪,而且维金斯也需要算上,以及多个选秀权。这基本上是勇士拥有的一切了。”
杜兰特决定和欧文分道扬镳。
怀斯曼+普尔+库明加+穆迪+维金斯+选秀权,这不是交易,简直是抢劫……所以勇士立刻终止了谈话,并建议以后手机来电显示都写上“非诚勿扰”。
类似的桥段在杜兰特交易谈判中发生过无数次,太阳、热火、猛龙、步行者等多支球队都曾骂骂咧咧地退出会议室,毕竟篮网想要的实在太多了。
于是杜兰特申请交易后的第四个星期,即便绿军刚刚成为新买家,但是霸榜杜兰特下家赔率的依然是篮网。
波士顿当地媒体还强调:“自从史蒂文斯担任总经理以来,他的任何举动都没有被提前泄露过,所以我认为绿军突然做出重大阵容调整的可能性很小。”
“我们的猜测是篮网想要从热火那里得到更多,所以他把凯尔特人搬出来抬价。”
明抢杜兰特,暗地里当托,类似的招数在NBA早已屡见不鲜。毕竟休赛期的NBA,更多是商场而非赛场,尔虞我诈一下太正常不过。
布朗的推特。
蹚浑水,完全没必要?
只不过绿军被篮网当枪使的时候,真正受到伤害的却是杰伦·布朗。
当杰伦·布朗起床看到自己陷入交易传闻后,他先是点赞了一名网友的言论,“无论发生什么,我都爱你。”
随后又在社交媒体上写下意味深长的一句“搞不懂(Shaking my head)”。
试想一下,一位上赛季场均拿到23.6分6.1个篮板与3.5助攻的球队二当家,且是一位大当家总决赛拉胯情况下,依然能场均得到23.5分7.3篮板的二当家,却在休赛期传出会被交易的消息,这种不被认可的心情很难感同身受。
杜兰特目前正在纽约休假。
更何况类似的声音一直萦绕在“双探花”耳边——凯尔特人东决抢七战胜热火之后,塔图姆抱着杰伦·布朗高喊:“他们说我们不能在一起打球!”
那一刻,他们仿佛打碎了一切质疑,只可惜他们没能一直赢到最后……
而为了补强,凯尔特人在夏天的操作堪称A+。
休赛期史蒂文斯从买断市场淘来加里纳利,又用一个首轮+泰斯等边角料球员换来布罗格登后,绿军的板凳实力远比此前充裕得多。
绿军完全没必要蹚杜兰特这浑水,但考虑到两年后杰伦·布朗就将签下一份合同,如今这则流言似乎也预示着凯尔特人并未将布朗当成非卖品看待,合同自然也不希望被锁死在顶薪的范畴里。
5球员+4个首轮签+1个首轮互换权,森林狼拿下了戈贝尔。
这事全赖安吉
至于篮网,他们吓退同行的报价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完全怪他们。
三周前,布罗格登交易至凯尔特人的消息传出时,绿军并没有占据NBA头条,因为所有目光都集中在戈贝尔身上。
前绿军总经理安吉,在上任爵士后的第一笔大交易,便用1换10的方式把戈贝尔卖出天价。5球员+4个首轮签+1个首轮互换权,这样一套筹码直接让交易市场宕机。
毕竟在大家看了,季后赛年年被军训的戈贝尔都能卖出这么多,其他超巨怎么能低于这个价格。就像记者基思·史密斯感慨的那样:“我认为杜兰特能换回十个首轮签?”
所以每当杜兰特报价高得离谱,媒体都会重申一个观点——戈贝尔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杜兰特的市场价值,也增加了篮网队对于选秀权和全明星球员的渴望。
但交易市场上最难受的一种情况便是有价无市,杜兰特恰巧处在这一尴尬境地中。
责任编辑:腾飞
伏瓦是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女权主义者、思想家,也是法国享有盛名的小说家,在群星璀璨的巴黎左岸里,波伏瓦如同一柄利剑刺破男性森林,也用她耀眼和富有洞见的思考,启发女性思考自己的语言和生存定位。可是长久以来,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却是她和伴侣萨特的关系,一位深邃的女性思想家,却总被笼罩在萨特的阴影下。
然而,波伏瓦的好友认为,早在波伏瓦遇到萨特之前,她就已经选择好了自己的道路,可以说萨特的出现加速了波伏瓦成为一个哲学家,但是他并没有改变她的人生道路。这位高度肯定波伏瓦的朋友就是扎扎——波伏瓦最要好的朋友。
波伏瓦曾在自传《端芳淑女》中记录过自己和扎扎的友谊。这段少女时期的友谊曾对她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她和扎扎一同学习,谈论文学、哲学和对世界的看法,老师则称她们两个人“形影不离”。而扎扎在21岁时的匆匆离世给了波伏瓦很大打击。她以这段女性友谊为原型,通过希尔维和安德蕾的故事,尝试用文学复活扎扎,只是波伏瓦始终对自己的故事不满意,并未公开发表。
在她去世后,她的养女希尔维·波伏瓦找出了这份尘封多年的手稿,将其命名为《形影不离》出版。通过《形影不离》,我们能看到一个和男性中心本位叙事不一样的波伏瓦。它展现了易被人们忽略的女性友谊,以及在男性凝视下,女性形象的反叛,并透过一系列耀眼的符号,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波伏瓦。
友谊如何塑造了她?
很多人即便没有读过波伏瓦的《第二性》,也熟知波伏瓦在这部著作中一针见血的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而《形影不离》则以文学的方式呼应了这句名言,小说中安德蕾和希尔维的故事,与现实中波伏瓦和扎扎的友谊相呼应。扎扎的过早离世给波伏瓦带来了很大打击,并迫使她一次又一次地看向自己的生活,思考作为女性的意义,以及人存在的意义,而这一切也为波伏瓦成为著名的小说家、哲学家埋下了种子。
可以肯定地说,这段友谊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波伏瓦对女性命运及人存在本身的思考。通过她对希尔维命运悲剧性的记录(同时也是扎扎的),我们可以看出,她关于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规训、父权制的思考也是在和生活发生不断碰撞后自己开凿出来的。
《成为波伏瓦》,[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著,中信出版集团,刘海平 译,2021年3月。
凯特·柯克帕特里克在《成为波伏瓦》中提到,少女时期的波伏瓦经历了父母情感关系的破裂:当时她家庭的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母亲弗朗索瓦丝虽勤俭持家,努力维持自己作为“贤妻良母”的职责,但父亲乔治却流连于妓院和赌博,在妻子问他要生活开支必须的费用时暴怒。所幸的是,波伏瓦遇到了女友扎扎,她“举止自然、风趣幽默、率真大胆,在保守主义的作风中显得特立独行”。她们一起学习、阅读,谈论哲学和各自喜爱的文学作品。扎扎的出现填补了波伏瓦在母亲那里没能得到的爱,照亮了她的少女时光。
这段经历被波伏瓦写进了小说《形影不离》。相比《第二性》的犀利与尖锐,安德蕾和希尔维的友谊则显得更加柔软和“孩子气”。但这也无形之中让波伏瓦变得更加“平易近人”,让读者看到二十世纪,两个法国女孩的际遇浮沉。小说中,安德蕾和希尔维相识于少女时期。希尔维最初循规蹈矩,信任宗教的意义,会将写着“德国制造”的玩具踩在地上;安德蕾外形瘦弱,却眼神清亮,言语间透着同龄女孩没有的聪慧与不羁。希尔维一见到安德蕾就被她独特的气息深深吸引,安德蕾用轻描淡写的口吻讲述自己被火烧伤的经历,希尔维想着:“一个活生生被烧伤过的小女孩,这可不是每天都能遇到的。”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电影剧照。
就像波伏瓦被扎扎深深吸引那样,希尔维也和安德蕾建立起友谊,并借由这位喜欢模仿老师讲话,看起来叛逆的女孩,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在和安德蕾相处的过程中,希尔维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并发自内心地认为希尔维是自己的“天才女友”。借助希尔维之口,波伏瓦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扎扎的赞赏,以及害怕失去心爱的恐惧。希尔维直言:“我内心的空虚、每天的乏味无聊只有一个根源:安德蕾不在。要是没有她,我就活不下去了。”这时候的希尔维可能还没有接触过病痛与死亡,却暗下决心——如果有一天安德蕾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也会一头摔死在地上,等待着和她的朋友在天堂门口相聚。
好景不长,这段美好的女性友谊却随着安德蕾被迫中断学业,准备成为新娘而急转直下——安德蕾和帕布卡·布隆代尔的恋情频频受阻。卡拉尔夫人提出,如果安德蕾不订婚就要被送到英国,但对方却以照顾父亲为由,不愿早早结婚,尽管他明白自己的恋人并不能承受长久的分离。当希尔维愤怒地向帕布卡·布隆代尔表达抗议时,他却认为安德蕾过于脆弱。这段看似情投意合的恋情,便随着安德蕾患上急性脑炎郁郁而终结束。
至此,两个女孩的命运就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当希尔维通过不断学习,逐渐改变了“乖乖女”的形象,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自由;安德蕾却不得不服从母亲的安排,放弃学业,进入社会早就为她规定好的角色里,泯灭了原有的独特的个性。而在现实生活中,当波伏瓦得以和萨特谈论哲学问题,最终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扎扎却和安德蕾一样,在22岁生日的前一个月就结束了生命。
死亡给波伏瓦带来沉重的打击。波伏瓦不得不将这段友情诉诸文字,试图通过弥补内心的伤痕,反思悲剧的根源。因此,讲述希尔维和安德蕾的友谊,也是波伏瓦让挚爱的女友通过文学复活,探索其背后意义的方式。
安德蕾或扎扎:她们的死是一起“精神谋杀案”
在希尔维最初见到安德蕾的时候,她觉得安德蕾最出众之处并不在于优异的学习成绩,或者精通小提琴、会做松露巧克力球,而是具备敏锐的个性。她认为这个个性是上天赐予安德蕾的,并“以最动人心魄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惊叹不已。我心里暗想:安德蕾一定是那种神童,将来会有人为她立传”。
然而,现实生活却是希尔维自己逐渐改变了对宗教的看法,得以前往索邦大学继续攻读哲学(现实生活中的波伏瓦也成为了耀眼的明星),安德蕾却不得不服从母亲的安排,被迫中断学业。为何希尔维眼中的天才女友会逐渐陨落,和希尔维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呢?波伏瓦在《形影不离》中试图证明,杀死安德蕾的恰恰是这种“特立独行”。因为当时的社会,安德蕾所在的家庭,最不能允许的就是这种“与众不同”。
波伏瓦的养女认为扎扎无法“学会适应”,“这个阴森的词语意味着要将自己嵌入预制的模具中,模具里有为您准备的空壳,和其他空格挨在一起。但凡超出空格的部分都会被抑制、碾压,如同废料一样被丢弃。”
随着希尔维和安德蕾友情的深入,她也得以从学校进入安德蕾的家庭,看到家庭内部是如何作为父权制的一个最小单元对安德蕾进行规训。当希尔维前往安德蕾家玩,看着自己的女伴娴熟地做家务,花费很长时间为妹妹们选衣服布料时,安德蕾命运的悲剧性也昭然若揭:安德蕾来自于一个激进的天主教家庭,她的父亲是“多子女家庭父亲联合会”的会长,母亲深受圣托马斯·阿奎那教区的敬重。
《形影不离》,作者: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译者: 曹冬雪,版本:磨铁·大鱼读品|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2年2月。
希尔维发现,虽然安德蕾不需要像自己一样,日后靠教书谋生,但优渥的家境恰好是套在她身上的牢笼——作为家中的“二女儿”,她必须服从母亲对自己的安排,她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妹妹,当自己的姐姐嫁人后,她还要听从母亲的安排,被迫中断学业,为自己的婚姻做打算,因为这样的天主教家庭不能让她拥有对婚姻的自主选择权,因为“轮到她了”。
安德蕾告诉希尔维,自己的母亲没有一天是为自己活的,而她也曾被迫接受了母亲安排的婚姻,但是卡拉尔夫人依旧如此专横,小说一共记录了两段安德蕾的恋情,而它们却都遭到卡拉尔夫人的阻挠,就连希尔维最初得以来自己女伴家作客、玩耍的前提,都是这位天主教的追随者想要让她劝说安德蕾。
波伏瓦(右)与扎扎(左)的合照。
对于这一现象,波伏瓦在《第二性》中解构了“母性”这一概念。她指出,因为女性长期以来都被束缚在私领域中,难以进入公领域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她会在认同菲勒斯中心的同时本能地排斥女儿,甚至因为自己的生活已成定局,本能地排斥女儿身上具有的可能性。冷漠和憎恶延续了“母亲——女儿”的权利控制关系,在这一层面上,母亲就变成了父权制的共谋者,而受害者女儿在没有足够的反抗意识时也会通过模仿母亲再度成为加害者,在闭环中维持父权社会的运转。正是在这样的机制下,卡拉尔夫人自然也从婚姻不幸的受害者,变成了摧毁女儿幸福,并间接导致她死亡的加害者。
令人唏嘘的是,安德蕾在遇到自己的恋爱悲剧前,就表达了对传统婚姻的批判。在卡拉尔夫人的安排下,她的姐姐玛璐不停地相亲。卡拉尔夫人并不顾女儿的感受,只会成天念叨:“要么进修道院,要么结婚,独身没有出路。”安德蕾为姐姐感到难过,她讽刺了母亲们的“当未婚夫和未婚妻在婚礼上说‘我愿意’的那一刻,彼此之间就有一见钟情”的荒谬理论。她轻松地戳破了这一谎言,认为它是一个非常“方便”的理论,因为“有了它之后就不必再操心女儿们的情感世界了,反正需要的东西上帝会给”。
安德蕾的确做出过反抗,她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控制自己的不满,不顾安危在高空荡秋千,只为在上空的感觉很好;为了不走亲访友、参加花园派对、照顾弟弟妹妹,刻意用斧头砍伤自己的腿。但这种在少女时代显得叛逆或暴力的策略,却不足以反抗早已被安排的命运,更像是和父权制周旋的小聪明。
另一方面,即便安德蕾能够识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骗局,却不能真正识破造就自己爱情不幸的原因。在“浪漫爱”幻灭后,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安德蕾试图用宗教将自己的痛苦合理化。波伏瓦的养女称:“扎扎的悲剧性在于,在她内心最深处,一个同盟暗地里支持了敌人:她没有勇气反抗一个神圣且心爱的权威,于是死于该权威对她的制裁。”
女性友谊的光亮和深渊
值得一提的是,看完这部小说手稿的萨特,认为这部小说根本不值得出版,波伏瓦自己也将它藏到抽屉深处,直到自己的养女发现这个故事,才得以让这个故事出版。萨特轻蔑的口吻或许并不是对波伏瓦文学才华的否定,毕竟她凭借小说《名士风流》获得了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成为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女性。萨特更是将它作为自己停止写小说的理由,声称这部小说“比我更好地探索了这个时代的问题”。他对《形影不离》的否定或许指向题材,相比《名士风流》对左岸派著名知识分子生活的揭露,两名女性的情谊则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名士风流》,作者: (法)波伏瓦(BeauvoirS. D. ),译者:许钧,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10月。
其实,从《伊利亚特》的阿基里斯和帕特洛克斯,到法兰西史诗《罗兰之歌》里的罗兰和奥利维耶,文学作品中从不缺乏对“男性友谊”的记录与赞颂。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便是对“女性友谊”的贬损与忽视。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通常认为“忠诚”“坚强”是属于男性的品质,女人因为过于脆弱,不配拥有“最高层次的友谊”;十六世纪,法国作家蒙田在他著名的《论友谊》中提出了“异体同心”(one soul two body)的概念,论证了友谊的重要性,却将女性排除在外,因为在他看来,“女人的普通能力不足以促成这种友谊”。
即便到了当代社会,对女性能否形成真正友谊的质疑,仍然充斥着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玛丽莲·亚隆、特蕾莎·多诺万·布朗在《闺蜜:女性情谊的历史》一书中尖锐地抨击了这种现象,她们认为当大众媒体乐此不疲地描写“阴险恶毒的少女组成的卑劣的小圈子”以及围绕男性争风吃醋的女人时,就会延续传统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贬损了“女性友谊”的价值。然而,如果我们打捞起女性写下的小说、自传,甚至是她们的书信,便可以瞥见女性友谊的宽广。
《闺蜜:女性情谊的历史》,作者: [美]玛丽莲·亚隆 /特蕾莎·多诺万·布朗,版本:思想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9月。
当蒙田轻蔑地说出“女性的灵魂无法承受如此紧密且持久关系的压力”时,罗兰夫人却要求自己最亲密的女性友人——苏珊·格朗尚目睹自己走向断头台,她希望这会减少自己的朋友在这段可恶的旅程引发的恐惧,而她也肯定自己没有因为这场可怕的考验,失去坚韧不拔的精神。格朗尚坚守了和罗兰的约定,她穿着她们最后一次见面时穿的衣服,站在巴黎九桥桥头,勇敢地注视着自己挚爱的朋友。
这样因为共同的理想而形成的“女性友谊”绝非孤例。例如十八世纪的美国,出现了一批带着对共和政体的憧憬走到一起的女性。这些志同道合的女性用书信联系,抵制进口茶叶、为军事防御捐款,鼓励彼此成为“爱国与自由的理想模范”。出身政治世家的摩西·华伦认为,政治不仅与男人有关也和女性相关,她在给历史学家凯瑟琳·麦考利的信中写道:“当观察是公正的,且对得起良心和品格时,究竟该意见是来自私人女性朋友嘴巴说出的轻声细语,或是由男人在议会中用如雷贯耳般响亮的声音说出的大胆言语,我想无关紧要。”
通过《形影不离》也可以看出,当女性朋友们用书信互诉衷肠时,也不仅仅是交流琐碎、无意义的“闺中秘事”。她们不仅会表达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更会思考人存在的意义。而她们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心事,因浪漫爱幻灭的痛苦,也恰好证明了在父权制的束缚下,“不羁的个性”也会加速女性的不幸——因为她无法安于规训,却又无法轻易冲破枷锁。
在《形影不离》的序言中,波伏瓦的养女称,扎扎骤然离世给波伏瓦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此后很多年,扎扎经常潜入她的梦里,戴着一顶粉红色遮阳帽,脸色蜡黄,以责备的眼神看着她。为了抵抗虚无和遗忘,她只能求助于文学魔法。”
在今天,我们重新打捞起《形影不离》,让它浮出历史的地表,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学术明星”波伏瓦的成长轨迹,对她哲学思想以及女性主义观点形成的溯源,更是通过一个“普通女性”的成长过程,了解到她们是如何受制于性别角色的规训,如何与偏见和“母职”斗争,或成为幸存者生活下来,或不幸成为父权制的牺牲品的。
近年面世的关于“女性友谊”的作品。
所幸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关于“女性友谊”的作品走进了大众视野。角田光代的《对岸的她》;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萨莉·鲁尼的《聊天记录》,以及波伏瓦的《形影不离》,它们都拼凑出了一幅“女性友谊”的文学地图。这种书写丰富了女性的形象,既照亮了女性生活幽微隐蔽的一面,也看见了她们的广阔与复杂。
作者|夏周
编辑|走走
校对|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