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记者 蒋政 郑州报道
文旅部日前发布的《2022年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共有7337家星级饭店的经营数据通过了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的审核。全国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总额1177.68亿元,星级酒店的餐饮收入占比达到39.73%,客房收入占比为40.32%。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星级饭店总数逐渐呈现缩水趋势。2022年该数据较上一年同期减少339家,较2012年减少4575家。同时,在过去10年中,星级酒店结构调整明显,由过去的二星级和三星级为主,演变为以三星级和四星级为主。
有行业人士表示,星级酒店评定工作已经接近35年时间,最初在卖方市场时为行业规范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酒店行业竞争逐步加剧,消费者需求和供给更加多元,市场对于酒店的评判标准和维度同步呈现多元化,星级评定对于酒店运营的吸引力在逐步减弱,整个行业逐步迈向多元化和品牌化。
7337家星级饭店营收接近1200亿
《报告》显示,2022年度,7337家星级饭店的经营数据通过了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的审核。其中,五星级饭店783家、四星级饭店2285家、三星级饭店3487家、二星级饭店768家、一星级饭店14家。
整体来看,我国星级饭店总数呈现缩水趋势。2021年度,共有7676家星级饭店的经营数据通过了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的审核。而在2012年,这一数字为11912家。
同时,星级饭店的结构呈现很大变化。一、二、三星级饭店数量逐渐减少。四星级数量在2015年实现对二星级的反超,并逐步缩小与三星级酒店的数量。2022年,三星级和四星级饭店数量占比超七成。2012年,二星级和三星级饭店数量占比超七成,更早之前的2002年,二星级饭店占比接近50%。
在营收上,2022年,全国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总额1177.68亿元。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的营收分别为440.72亿元、457.75亿元、254.40亿元、24.67亿元和0.15亿元。
另外,2022年,全国星级饭店的客房营收比重为40.32%,餐饮占比为39.73%。记者注意到,过往多年,星级饭店客房收入始终为占比最高的板块。但在2020年和2021年,餐饮收入占比高于客房收入。直至2022年,这一态势才恢复常态。
酒旅行业观察人士张旭云表示,这是源于在此期间人口流动受限,酒店客房业务受到一定冲击,很多酒店展开本地化运作,加大餐饮业务的推广。整体来看,2022年的数据恢复了常态,未来客房营收占比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具体到房价上,2022年,全国星级饭店平均房价为318.48元。平均房价由高到低前十位地区依次为上海、北京、海南、广东、福建、天津、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平均出租率为38.35%,出租率由高到低前十位地区依次为湖南、浙江、海南、江苏、福建、重庆、湖北、江西、贵州、山东。
行业供给升级
饭店评星,是由国家旅游局评定的能够以夜为时间单位向旅游客人提供配有餐饮及相关服务的住宿设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分为一到五星。在过去很长时间,星级饭店的经营状况一度是大住宿行业发展的“晴雨表”,很多决策者根据这一报告制定、调整自身经营战略。
不过,多位行业人士提到,星级饭店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华美酒店顾问机构首席知识官、高级经济师赵焕焱曾对记者表示,此前星级饭店营收占据住宿业整体比例的八成左右,目前在逐步降低。
根据上述《报告》披露的数据,目前全国星级饭店数量为7337家。而根据“酒店之家”近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住宿业发展报告》,截至2022年底,全国酒店业(15间以上房量)住宿设施为312652家。
“顾客选择酒店的评判标准,正在由星级导向转向品牌导向。”张旭云告诉记者。
目前,国内市场上已经形成了锦江、华住、首旅三家酒店巨头,以及格林酒店、东呈酒店、尚美数智、亚朵等多家知名酒店集团。
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酒店集团及品牌发展报告》显示,连锁酒店市场中的头部企业增长仍较快,截至2021年报告期末,前十大酒店集团的客房总数突破了300万间,达到3278540间,比2020年报告期末排名前十的酒店集团客房增长8.27%。前十大酒店集团在连锁酒店市场中的占有率为69.5%。
与此同时,外界对于酒店的评价标准和渠道更加丰富。河南一家连锁酒店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更倾向于经济型、中档、高档等来进行区分。
多家酒店上市公司披露的财报信息显示,经济型、中高端、高端是其划分酒店标准的主要路径。首旅酒店在2022年财报中提到,公司旗下拥有27个品牌,40多个产品,覆盖“高端”“中高端”“经济型”“休闲度假”“社交娱乐”全系列的酒店产品。
在面向消费者的OTA平台,消费者可直接看到外界的评价,同时还有平台系统内的分级。比如,携程将各个未参与星级评定但酒店各项设施和服务达到相应水平的,使用2钻到5钻来区分,分别代表经济、舒适、高档和豪华。
“也就是说,消费者衡量酒店标准的参考体系更加多元。酒店会员体系、预订平台、社交平台都可实时帮助消费者做出判断。这是酒店行业更加市场化、多元化、品牌化的表现,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星级饭店评定的吸引力。目前,酒店市场投资热门领域已经从经济型酒店转向中高端市场,酒店定位也由单一的住宿功能转向第四空间等,行业完成了迭代和升级。”张旭云说。
(编辑:于海霞 校对:燕郁霞)
务局 安全主管部门 理清职责首先,商场和超市属于商业服务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产业分类》 (GB/T4754-2017)第二类“零售业”包括:综合零售;专门从事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零售;纺织、服装和日用品零售。第72类“商业服务业”包括:商业综合体管理服务。因此,商场和超市应属于“零售业”或“商业服务业”。此外,应急管理部办公厅2019年发布的《关于修订冶金、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贸易行业安全监督分类标准(试行)的通知》明确规定:“贸易行业主要包括批发行业、零售行业、装卸、仓储行业、住宿行业、餐饮行业等五类企业(无消防、气体监管)。说明商场和超市属于商业服务业,也是各部门的共识。
第二,商业部是商场和超市的行业主管部门。
刚才有人说,购物中心和超市属于商业服务行业,商务局的“三定”计划明确规定:“承担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和居民服务等商业服务行业的管理。充分说明商务局是商场和超市的行业主管部门。
第三,商务部也在履行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
自2020年12月31日起,商务部制定并发布了《商场、超市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一版至第四版。商务部按照疫情防控“谁负责”的原则,多次修订商场、市防控技术指南,再次证实商务部是商场、超市的行业主管部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上述引用的法律法规和三项计划中没有关于“统一”和“非统一”的表述。商务局提到的“统一”和“非统一”只是经济指标统计的一种分类,5是否与行业主管部门无关。
综上所述,商务局是商场和超市的行业主管部门。
< class="pgc-img">>三、讨论餐厅(餐厅)的行业主管部门
刚才商务局对餐厅(馆)行业主管部门的建议没有依据。原因如下:
第一,商务部是餐厅(馆)的行业主管部门。
《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 (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号。2014年)第三条明确规定:“商务部负责全国餐饮业的管理,制定行业规划、政策和标准,开展行业统计,规范行业秩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餐饮业的管理。”
商务局的“三定”计划还明确规定,它“负责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和居民服务等商业服务业的管理。”
以上两份文件充分说明商务局是餐厅(餐厅)的行业主管部门。
第二,商务部也在履行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
2020年12月31日,商务部制定并发布了《餐饮服务单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商务部按照疫情防控“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并发布了《餐饮服务单位防控技术指南》,再次证实商务部是餐厅(餐厅)的行业主管部门。
前面讨论商场和超市行业主管部门的时候,我们已经说明“入统”和“非入统”与行业主管部门是否无关。
< class="pgc-img">>同时,我想简要介绍餐饮业的定义和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产业分类》 (GB/T4754-2017)餐饮业是指通过即时生产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劳动为消费者提供食品、消费场所和设施的服务。包括:餐饮服务、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服务、茶馆服务、咖啡馆服务、酒吧服务、其他饮料及冷饮服务、餐饮配送及外卖配送服务、餐饮配送服务、外卖配送服务、其他餐饮业、小吃服务及其他未列
明餐以业。
换句话说,我们常说的奶茶店、酒吧、外卖都属于餐饮业的范畴。
综上所述,商务局是餐厅(餐厅)的行业主管部门。同时,奶茶店、酒吧、外卖属于餐饮业,商务局应当履行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
四、讨论农贸市场行业主管部门
我们认为农贸市场的行业主管部门应该是商务局,主要依据如下:
首先,农贸市场属于“批发业”或“零售业”,市场所有者提供的市场管理服务属于“商务服务业”。
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产业分类》 (GB/T 4754-2017)第51类“批发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产品批发;食品、饮料、烟草产品批发;纺织、服装、家居用品批发;矿产品、建材、化工产品批发。第五十二类“零售业”包括:综合零售;食品、饮料、烟草制品专业零售;纺织、服装、日用品专业零售。第72类“商业服务业”包括:商业综合体管理服务;市场管理服务。市场管理服务解释为:各种交易市场的管理活动。
根据《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统计局设管字[2018]93号)的规定,第5291中明确规定:“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有固定摊位的零售,列入52(零售)相关行业类别。”
因此,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建材市场、水产品市场、批发市场等农贸市场应属于“批发行业”或“零售业”,市场所有者提供的市场管理服务属于“商业服务业”。
< class="pgc-img">>第三,商务部是专业市场的行业主管部门。
专业市场属于“地发业”或“零食业” 中的一种 市场管理服务层由市场所有者支付
第三,商业部门是农贸市场的行业主管部门。
农产品市场属于“批发业”或“零售业”之一,而市场所有者提供的市场管理服务属于“商业服务业”。
商务局的“三定”计划明确规定:“承担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居民服务等商业服务行业的管理。负责重要商品流通管理和行业协调,承担“菜篮子”商品供应协调,建立健全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管理机制。负责生活必需品在商业领域的应急管理和保障。制定大宗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引导和推进各类商品市场建设。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协调组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建议。指导商业信用销售,促进商业诚信建设。履行市场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职责。这充分说明商务局是农贸市场的行业主管部门。
第四,商务部也在履行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
自2020年12月31日起,商务部制定并发布了《农贸(集贸)市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一版至第四版。商务部按照疫情防控“谁负责”的原则,多次修订农贸市场防控技术指南,再次证实商务部是农贸市场的行业主管部门。
综上所述,农贸市场的行业主管部门是商务局。
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个声音:“过去,农贸市场是由工商部门开放的。现在体制改革应该由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在此,我简要介绍了农贸市场行业主管部门的历史演变:
市场监管部门(工商部门)曾是农贸市场建设与管理的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前,全国许多商品交易市场,包括贸易市场,都是由市场监督部门(当时称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建设的。即使不是由市场监督部门组织建设的,市场组织者也必须依法取得《市场登记证》,方可按照《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或《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商品交易市场注册申请。
但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限期与市场完全脱钩的通知》 (国办发〔2001〕83号)各级工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认可
但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限期与所办市场完全挂钩的通知》 (国办发〔2001〕83号),各级工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2001年12月完成市场管理完全脱钩。
2004年8月3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废除第二批工商行政管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工商法字〔2004〕第143号)宣布正式废除《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管理办公室》。到目前为止,市场监管部门(工商部门)已经完全消除了商品交易市场行业主管部门的身份。
根据《国务院关于部分行政法规修改废止的决定》 (国务院令第676号)于2017年3月1日废止了1983年发布的《城乡市场贸易管理办法》。到目前为止,市场监管部门(工商部门)作为农贸市场行业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已被国家一级明确废除。
各位领导同志:借此机会,我也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定位。
2018年3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 ,从此,市场监管部门不再是任何行业的“行业主管部门”。
行业主管部门是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特定行业和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的机构。监管部门是政府职能部门按照规定指导和限制市场主体的行为,按照法律和政策管理市场准入、市场经济流程和进出的机构。
可以有多个监管部门,但只能有一个行业主管部门。例如,学校的行业主管部门是教育体育局,涉及市场监督、公安、卫生、应急等监管部门。涉及食品安全、特种设备、收费等违法行为的,由市场监督部门调查处理;涉及公安问题的,由公安部门处理;步骤和流行病传播的,由卫生部门处理。
目前,市场监管部门经常面临一个困境:一些行业主管部门总是要求市场监管部门承担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和职责,理由是没有执法权。但是,在国家大力推进法治的背景下,行政机关必须在自身职责范围内行使执法权。
例如,一些市场监管机构最近因查处冥币而被当地检察机关追究责任。根据《殡葬管理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制造、销售,由民政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并处制造、销售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市场监管部门不能单独成为《殡葬管理条例》的执法主体。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由民政部门领导,市监督部门参与执法活动,需要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由民政部门、市场监督部门按照民政部门、市场监督部门的顺序共同发布行政处罚决定,处罚决定应当使用民政部门的编号。
亲爱的领导和同志们:今天的会议不是为了逃避责任,而是为了澄清各部门的职责,共同推进工作。“三项计划”和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各单位在贸易服务业的行业主管和部门的监督职责。毫无疑问,贸易服务业的行业主管部门是商务局。作为市场监管部门,我们始终坚持依法履行职责、行政为公的原则,平等对待所有市场实体。无论哪个行业、哪个地方的经营者,无论哪个部门是行业主管部门,只要违反现场监管法律法规,都将依法进行调查和处罚。在今后的工作中,市场监督局将充分发挥行政法部门的监督效率,有效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1
“恰饭”笔记
上海首批“三区”名单出炉后,这两天,防范区内的一些超市卖场、连锁餐饮等商业网点,正在逐步恢复线下经营。
而在封控区和管控区,也有更多网点在闭环管理的前提下应开尽开,做到关门不停业,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集采集送服务。
全市面上的各类经营恢复正在有条件地加速推进,以进一步做好民生保障。
昨天上午9点半,在闭店两周后,金山区朱泾镇上的盒马鲜生奥莱店重新开门迎客。公安民警和志愿者当天上午在门店入口处,进行开店协助和防疫指导等工作。
在充分做好防疫的前提下,店内备齐了蔬菜、生鲜、肉品、粮油等多种民生商品。当天,有一些周边居民前来购物。
盒马奥莱上海区域负责人张联华说,店里安排了前后2米的间隔,并控制进店总人数的,让大家有序选购。
前一天下午,门店接到可以复工开店的通知后,盒马赶紧成立专门的对应工作小组,连夜协调供应商、组织供应链,为门店补足备货。
最近一段时段,对应工作小组24小时待命,一旦哪家门店符合开业条件,相关的采购、物流等就会第一时间跟进。
“我们连夜组织了一部分的蔬菜、肉类等送到朱泾店,满足当天的开门迎客。接下来,就是要保障能够线下开业门店的货源。”张联华说。
目前,全市近50家盒马鲜生门店和X会员店等,主要提供套餐团购的线上下单和集中配送、批量自提等服务。
截止昨天,百联集团旗下的联华超市和世纪联华复工门店总数已达706家,比前一天增加了160家。随着更多防范区内门店的员工重新返岗参与保供,门店可投入的人力也增加了20%。
比如:世纪联华青浦桥梓湾店、青浦店、漕盈店已经开始营业;金山枫泾、吕巷、干巷的3家门店也在前天凌晨接到通知,恢复线下营业;松江8家、崇明39家、奉贤9家门店均已恢复营业。
还有一些位于特殊地点的门店,如闵行交大校区的东川二店也已在接到复工通知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全店消毒后开门营业,开始为园区内的学生提供生活用品和食品。
在更多的封控区和管控区,联华也发挥多网点优势,加速推进线上开业。
昨天起,长宁区联华超市丁香店恢复营业,店长徐杰文和几名员工拖着行李住到了店里,根据相关防疫要求,在闭环管理状态下开启社区集单。
徐杰文说,跟周边社区的联络群已经迅速建立起来,每天都会盘点到货类别和数量,供居民选择预订。“在群里,每天晚上7点左右我会发一个清单,让社区去集量。像牛奶、水饺啊今天都已经下单了,基本上2、3天都能到货。”
在为社区做好民生保障的同时,门店本身的防疫消杀工作也必须每天做到位。比如一天要开展两次消杀,如果有社区志愿者直接到门店提货,也要进行相关消杀工作。
按照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管理的要求
不同区域门店、网点的经营状态
正在即时推进变更
麦德龙松江店前天起正式开放了线下购物,在严格遵守防疫规范、落实进店人员查验的情况下,开展限流式经营,每次放行20名顾客进店。
同时,麦德龙其他7家门店依然提供线上APP下单和批量化保供。
麦德龙中国副首席执行官陈志宇介绍,这几天,江苏、浙江进入上海的物流通路越来越顺畅,各家门店的备货也在持续增加当中。
“本周我们已经开始从外地的仓库,陆续地把货物补充到上海来了,进展还是比较迅速的。我们在对接保供当中也发现,老人、婴幼儿、孕妇等等这类人群的需求会比较紧急,所以我们也补货了数千箱的相关物资。”陈志宇说。
陈志宇特别提到,当前在物资货源充沛,但物流运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以街道、社区为单位收集居民需求,与各大保供企业进行匹配对接,是最为高效的一种方式。“人员、车辆的使用效率,这样都是最高的。所以从保供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继续努力扩大保供面,能帮助到更多的居民。”
另据了解,沃尔玛大卖场在上海共有6家店,目前田林店、凌云店已经重启线上订单服务;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商店青浦店、北蔡店都已经复工,并扩大了服务覆盖的范围,还有部分门店在积极准备恢复运营。
家乐福在上海共有30家门店,本周,线上可营业的门店比上周增加了一倍,还有一些门店在等待环境评测或在等待环境评测报告中,预计本周内线上恢复可营业的门店将达到80%。
连锁餐饮麦当劳也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防疫指导下,持续推进保供餐厅的增开。这些保供餐厅主要对接政府部门的应急订餐需求,也为封控区域居民提供批量的订餐和送餐服务。预计本周内,将有超过20家保供餐厅上线运营。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上海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