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用面”,这是一个充满温暖和爱心的代号,她能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吃上一碗面。沈阳一家饭店在门口张贴启事“如果你有困难请小声告诉我们,我们能帮你解决一顿饭”,店里墙上用大字号写着“代用面”,如果有人提出吃“代用面”,店员会做一碗面,顾客吃完饭不用付钱就可以走。推出“代用面”爱心行动以来,这家饭店支出了七八百元的费用,其中有爱心顾客捐助了300多元。
顾客多付90元 捐10碗“代用面”
在沈阳鲁迅儿童公园十五纬路附近,有一家饭店门玻璃上贴的“启事”引人注目:人在外遇到难处是难免的,如果你真的需要,请你小声告诉我,我能解决你的一顿温饱,不要回报(请吃完就走)。
这个启事是什么意思?免费提供饭菜?记者走进饭店,看见墙面上张贴了不少宣传画,有推广特色美食的,有温暖励志的话语,但有几个大字特别明显——代用面。正在记者盯着这几个字思索的时候,一名小伙子和朋友吃完饭结账,“一共多少钱?我扫微信吧。”“小伙子,一共是251元。你怎么扫了341元啊,多付了90元。”
小伙子憨厚地笑着说:“我明白代用面是什么意思,在其他城市的饭店有这个套餐,是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吃一顿饭的爱心行动。我多付90元是捐助代用面的钱,按一碗9元的标准,一共是10碗。”
“我是特意从浑南来这吃饭的,之前在手机看视频的时候看到这家饭店有爱心活动。老板娘还非常诚信,多收了6元钱还一直找顾客要归还呢。所以我特意来捧捧场,同时也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捐助10碗面,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沈阳的温暖。”顾客说。
老板娘程亚娟翻看微信收款记录后说:“这个小伙是老顾客,来我们店吃过三回饭了,知道我们有代用面的爱心行动,人家也有爱心,捐了90元钱,说啥也不透露姓名。”
爱心行动支出七八百元
顾客捐了三百多元
从去年10月推出“代用面”爱心行动以来,程亚娟没有仔细地算过为此支付了多少钱。“没时间算那些,开始还拍视频发网上说说这事,后来忙得顾不上拍了,大约有五十多人吃了免费的代用面,费用有七八百元吧。”程亚娟说。
程亚娟记得先后有三位顾客为爱心行动捐助资金,“那个小伙捐了90元,有人捐了100元,还有一位特意打车来吃饭的人付了200元,刨去餐费剩下的130元说是捐助的,总共320元。”
对于进店提出吃“代用面”的人,程亚娟并不特意进行识别,有时候甚至不用顾客说话,只要递一个眼神,程亚娟就给上代用面,“我们用过A套餐、单人套餐等代号,都是免费的意思。凡是看见门口启事特意进来的,从穿着打扮和神情上,我就能看出这人遇到困难了,他上前说声饿了或给个眼神,不用再多说话,我就给上免费的面。”
“代用面”的标准是多少钱?有需要的顾客能不能吃饱?程亚娟说:“代用面没有标准,那个小伙多付90元捐10碗面,那是我家打包一碗面的价钱。实际上我会往面条里多放两块肉,多搁点菜,免费的也要让人吃饱呀。”
算错账多收6元
发视频寻找顾客要退还
自从程亚娟推出“代用面”爱心行动以来,有时在网上发视频说这个事,遭到一些人的质疑,有人前来点代用面进行现场验证,看看是不是真不收钱。
“有两个小伙子来店里说点代用面,我一看他俩也不是缺钱的样子。不管他们是验证真假还是趁机尝尝味道,我说到做到,给他们上了面。”程亚娟说,来验证的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是愿意接受爱心帮助的。“有一对夫妇拎着好几个大塑料袋来吃饭,我一看里面都是医院检查的片子,像这样的,也不用他们说什么了,我直接就给免单了。”
一天从早到晚在店里忙,程亚娟忙乱中有出错的时候,多要了顾客6元钱,等闭店整理账目的时候才发现。
“大约是去年11月份的事,有几名顾客吃面条又喝了饮料,结账的时候我算错了,多收了6元钱。”程亚娟说:“我少收或不收顾客的钱可以,但多收钱这事实在不好,坏了信誉和名声,我想在顾客付款的微信上留言,但商家端不支持留言,发不过去,我发短视频寻人要把钱退回去,到现在也没找到。”
47岁的程亚娟是陕西人,在沈阳生活二十五六年了,饭店面积80多平方米,夫妻俩加一名服务员,经营陕西的面条、肉夹馍等风味小吃。“我这是个小饭店,饭菜都是十块八块的。搞爱心免费餐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就图一个内心快乐。我们不是高档餐饮,所以没必要通过代用面、退6元钱等事情炒作自己。饭店就我们三个人,一天天挺忙活的,爱心代用面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让我们心里感觉舒坦。”辽沈晚报记者 吉向前
本组图片均由记者 王迪 摄
寒料峭但总有人在用自己的行动
让这个世界更温暖
近 日
咱岐山的一位女子在沈阳彻底火了
她叫——程亚娟
是咱们故郡牛家拐的乡党
在沈阳做生意开饭店二十多年了
她推出“代用面”
让有困难的人能够免费吃顿饱饭
< class="pgc-img">>在程亚娟的小店门口贴着这样一张告示
< class="pgc-img">>短短的几行字
字字句句都温暖人心
< class="pgc-img">>人在外遇到难处是难免的
如果你真的需要
请你小声告诉我
我能解决你的一顿温饱
不要回报(请吃完就走)
程亚娟说,小时候家里困难,父亲是小手艺人,经常在村子里走街串巷,到了饭店总有乡亲会免费端碗饭给父亲。
“搞爱心免费餐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就图一个内心快乐。”
也把得到的好意加上自己的爱心回馈给社会。
闲聊中,程亚娟告诉小编:
她希望把岐山臊子面推广到全国,让更多的人喜欢岐山臊子面
< class="pgc-img">>给咱岐山的乡党点个赞
沈晚报报道该新闻的版面截图。
新闻到底:《店家推出爱心面困难者免单》②
新闻闪回:“代用面”,这是一个充满温暖和爱心的代号。沈阳一家饭店在门口张贴启事“如果你有困难请小声告诉我们,我们能帮你解决一顿饭”,店里墙上用大字号写着“代用面”,如果有人提出吃“代用面”,店员会做一碗面,顾客吃完饭不用付钱就可以走。推出“代用面”爱心行动以来,这家饭店支出了七八百元的费用,其中有爱心顾客捐助了300多元。
“一碗面,感觉我们东北的天气都不冷了!”读者这样评论本报《店家推出爱心面困难者免单》的报道。一碗爱心满满的免费面,升腾的热气中饱含着沈阳人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如果汇聚和储备更多这样的爱心面,不但沈阳的冬天不寒冷,沈阳一年四季都会给人春风扑面的温暖。
本报邀请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一碗爱心面温暖沈阳城”的爱心行动,商家参与活动可以向临时遇到困难的人提供爱心面,读者捐助资金可以用于指定饭店提供爱心面。
2月21日,本报分别在头版和4版用较大篇幅报道了沈阳一家饭店提供“代用面”帮助临时遇到困难的人的事情,报道刊发后引起社会良好反响,读者在本报官微发表评论纷纷为这样的暖心行动点赞。网友“海蓝蓝”说:“一碗面,感觉我们东北的天气都不冷了!”网友“为而不争”说:“这是真心助人的老板!因为一个面食店真不需要为了出名这样做!好人一生平安!”网友“食曦食王”认为:“这说明社会整体素质在提高,我感觉这些年教育规模在普及、扩大,整个社会的素质也在提高,也是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
“快看,你上报纸了!”本报报道见报后,程亚娟的邻居给她发过来报道的电子版样,程亚娟的老乡亲自把报纸送到饭店,还有朋友转发了本报官方微信的报道。
“辽沈晚报的报道,我还没顾得上细看呢,这两天又有两家电视台来采访了。我本心不愿意被报道,我做的是平常小事,媒体给予的关注太多了。”程亚娟说。
本报报道见报当天,沈阳一家电视媒体找到程亚娟的饭店进行实地采访,报道当晚播出。“真没想到,被你们报道以后我们也成了名人。”程亚娟说,来吃饭的老乡也捐了200元,“这些钱,包括之前顾客捐的钱一共有七八百元了,但这些钱我不会用在爱心面行动里,爱心面的费用由我自己承担。顾客捐的钱先放在我这里,等你们报纸报道有需要帮助的人,我就把那七八百元都捐出去。”
一碗爱心面温暖一座城。本报报道的爱心面提供者程亚娟在沈阳工作生活了将近30年,早已把自己当成一名沈阳人。从网上看到其他城市有饭店提供免费的餐食,她在自家饭店也效仿着发起名为“代用面”的爱心行动,“因为我已经把自己当成沈阳人了,看着来来往往的顾客让我想起家乡的亲友。他们有困难吗?我能帮助他们吗?我个人能力有限,通过自己的行动给遇到困难的人解决点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大沈阳的温暖和爱心。”
一碗面、两碗面、三碗面……让爱心面行动遍布沈阳城,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感受爱心面的热气腾腾。本报邀请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一碗爱心面温暖沈阳城”的爱心行动,商家参与活动可以向临时遇到困难的人提供爱心面,读者捐助资金可以指定饭店提供爱心面。
本报会把读者的捐款送到参与爱心面行动的饭店,专款专用推动爱心面活动的开展。
想参与活动的饭店、零食店、蛋糕店、面食店,均可以和本报取得联系,以多种形式提供爱心面、爱心餐、爱心饼等。
辽沈晚报爱心面活动参与热线:024-22699110
辽沈晚报记者吉向前
(责任编辑:冯庆洋)
来源: 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