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95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孙雨
亏损2000万,他跨界做餐饮
28万起家,成就9年夜宵大魔头品牌
内参君:亏损2000万,您是怎么熬过来的?
不管餐创创始人李新欣:我就一晚上没睡觉,我妈问我,你不会跳楼吧?我说我在想明天干什么,怎么把钱赚回来。
第二天早上,我下楼去吃了碗面,然后和同学一起凑了28万做“李不管把把烧”。
做生意靠的是思维能力,启动资金不重要,哪怕只要2万,我一样可以买个三轮车去卖烤串。
我是园林设计专业出身,设计思维讲究对各种元素的配搭组合。所以,经营餐饮九年多时间,这套设计的逻辑理念贯穿始终。
在报考高级工程师时,地产行业形势已经不好了,附带的园林设计行情变差,以至于当时各种回款收不上,在做餐饮之前,我亏损了2000万,卡里仅剩20万。
纠结,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自己好像只会做设计。可是,你必须要规划下一个五年、甚至十年,毕竟还要赚钱养家。
我本来没什么梦想,所以就想看看创业做点什么。无非就是在吃穿住行里做选择,做餐饮,是因为吃排在第一位。在当时,做餐饮不仅是想要拯救自己,说白了还是想做生意赚钱。
基于市场调查,我们发现宜宾烧烤在成都处于真空带,当年有乐山烧烤、峨眉烧烤等。有空缺的地方就有钱赚,本身我是宜宾人,也是怀着很浓的家乡情怀去做的这件事。然后,开始去学技术、取名字、找铺子,从第一步就按照公司化来管理,包括注册品牌,意识会更全面和正规。
2014年,李不管把把烧成立了,独特的火上飘烤制技术,率先打出“全牛”烧烤概念,专注于做夜宵,所以夜宵成绩非常好的,大家把我们称为宵夜大魔头。
人们吃饭需要的是烟火气,李不管把把烧的用餐环境虽然比较嘈杂,但却是有一股浓浓的江湖气。喝酒需要氛围,人越多大家越兴奋,他们需要的就是喧哗,而不是安安静静的撸串喝酒。
2015年,李不管东风路店和九眼桥店开业,参与了湖南卫视“味道”栏目,入选“川菜百味唯一入选烧烤菜系”,2019年,第一家海外合作店(多伦多)开业;2020年,受邀拍摄CCTV10“家乡至味”。
李不管发展近十年,目前全国不到100家,走得比较慢,因为烧烤标准化程度非常难,我们做的是小串形式,越小的串越难烤,从人工穿串、到把控火候不至于让串串糊掉或者断掉。
至于海外门店,我们之前的墨尔本店有在装修,但是因为海外人工和房租确实很高,大概是国内的5-10倍,再加上疫情期间就放弃了。
不盈利的品牌直接砍掉,不盈利的门店直接关掉,我不会去救他。
餐饮是越来越卷的,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决定做多品牌化。品牌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力的,它是一个抛物线,无法保证一个品牌总是能高度发展,多品牌就多几条腿走路。
2018年,我们做了社区火锅“叁口煮市井老火锅”,当时社区周边大部分是夫妻店,也有大龙燚、小龙坎一类的大店连锁,但是小店连锁比较少。这个社区火锅品牌的打造,是基于夫妻店为模板,采用大品牌的管理方式做的,我们单店投资不到30万,再加上营销和各种文案传播迅速出圈,一年时间,这个项目赚了3000多万。
再然后,我们在2020年策划了老街称盘,算是掀起了一阵浪潮,在达到1000家店时候打包卖掉了。老街称盘同样是从社区火锅脱胎而来的,只不过是把小盘菜放到了称盘里,把火锅锅底换成冒菜形式,采用更轻的迭代方式,用更小的面积、更少的人工,创造更大的收益。
设计改变生活,在视觉上博人眼球,营造场景感,吸引大家主动拍照打卡。
内卷之下,单一品牌难破局
沉淀过后,做餐饮孵化平台
内参君:您会坚持做餐饮吗?
李新欣:不换行了,到70岁还是干餐饮,本来我也闲不住,每年有大半年时间都在外面跑。
今年上半年,我去到了武汉、长沙、西安、郑州等地方去学习、考察风土人情、选择新品类、暗访门店情况等。
如果谁家做的好,我会通过加盟真正搞懂他生意好的原因,学习菜品怎么摆放、用什么肉品、卖什么价格、服务员是否面带微笑,50岁服务员大姐为什么这么热情,小到门店灯光怎么打。
加盟就是学习,真正学到的才能为自己所用,读书学知识不应该交钱吗?
所以,我愿意出钱让团队出去考察和学习,但是不允许你说别人不好吃,人家哪里有问题。因为你不是去当督导,而是当学生。并且我们选择去的这家店一定有其优势,要么是经常排队、要么得了黑珍珠、上了必吃榜,是去总结别人的优点,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别人。
内参君:您怎样选择品类和品牌?
李新欣:沉淀和积累,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小餐饮大赛道,未来可期。
我每走到每个城市、刷小红书、翻看大众点评,看到好的内容就截图下来,有时候一个图片就会衍生一个品牌。我了解面、米线、麻辣烫、火锅怎么做,我一直在做大量储备,包括取名字、选产品、选人员、选铺子都是积累。
我们选品类做品牌,一定是基于市场主导和尊重市场,不是你想做就可以。做一个品牌围绕高标准化、小餐饮品类,我们公司从建立到现在没有厨师,只有标准化的研发中心。
相比李不管,我们推出的何大九全牛串串、张三花烫烤鸭和杂劲锅锅骨汤米粉三个品牌标准化程度更高,诞生在口罩时期,我们打磨新模型,在没人敢开店的口罩时期,我们还在找铺子。
这三个品牌的走向,基本印证了我在口罩期间的预判。川渝米线品牌在成都爆发,冒烤鸭逐渐成为今年的一个小爆品,串串则是风水轮流转。
何大九全牛串串主打全牛特色,菜品有串串、辣卤、小碗菜多系列,满足更多顾客用餐需求,人均消费60元左右。实际我们对其进行了重新组合,增强品牌生命力。
开一家何大九店大约在30万左右,由全牛串串、花卷铺和茶饮店组合而成。比如以档口形式呈现的花卷铺,可以增加外带和外卖数量,满足顾客全时段用餐需求,带来门店收益的提高。
或者说,在一条街上,你如果比对手有更多“武器”,你活下来的几率和赚钱的几率更大。
以何大九为例,门店面积大约220平,店里18张桌子,大概每天接客在120桌左右,翻台率在650%;客单价是60-70元,每日营业额平均在2万左右,一个月就是60来万,相对来说成都锅底定价不高,会拉低平均毛利,单月毛利是60%,在成本上,每月是2.8万门店租金、15个员工,人工成本费用在7万左右,以及水电营销杂费大概3万。
杂劲锅锅米粉、张三花烫烤鸭的单店投资在15万内,他们标准化程度更高,开店速度更快。
杂劲主打米线品类,客单价在20-23元,有骨汤、火锅、泡椒、酸菜、番茄等20多种口味,米线嚼劲十足,骨汤原汤熬制4小时,配上牛大骨、牛腩等天然小料,还引入特色网红小吃南乳炸鸡,让产品多样化。我们第一家店投资大约是10万,日均是4-6千,单月毛利55-58%,房租和人员成本分别是1万和2.4万,水电气6000。7月份已经签约突破300多家。
我选择做米线而不是面馆,因为米线的标准化已经很高,他只需要不同口味的浇头,浇头可以是火锅底料、可以是午餐肉、是毛肚,可以全国通用,但是面品的区域性太强。
张三花烫烤鸭,以四川经典的脑花、郡花、腰花为核心,加上独特的底料进行烫制,组成特色“三花”,同时推出锑锅烫鸭儿、烫鸭血丝等麻辣烫产品。总店自今年3月开业,月营业数据跑了30万。张三花的人均25-30元,15张桌子,每天能坐120-150桌,平均营业额1.2—1.8万,正式员工5-6个人,跑社区店模式,小店带外摆,满足多用餐场景,目前签约加盟大概120家。
内参君:您打造的品牌,能保证每个门店都盈利吗?
李新欣:不断试错,我们做的更多不是餐饮,而是研究一个个盈利模型。
我喜欢慢,习惯让自己沉下来,因为做餐饮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把品牌做稳,他死的概率才会更小。我也可以快速放加盟短期内开店1000家,但是,可能到不了年底就只剩下200家,这中间的800家店,既出了人力物力、消耗了资金、还损失了品牌力,不值得。
有句话说是慢慢来其实比较快,我们在不断折腾和修正中进步。走慢一点,可能在未来第二年、第三年甚至更久,200家门都能健康运营,把门店坏损率降得更低。
孵化每个品牌之前,我们自己先试错,项目的平均试错成本在两三百万左右。
打板模型、匹配员工数量、开店位置选址、客群选择、食材标准等都需要反复测算和打磨。
选址定生死,我们开出纯外卖店、外卖+商业体店、外卖+社区店、纯社区门店、纯CBD店全部模型。像CBD店和社区店的用餐峰值不同,CBD店用餐集中在中午,其余时间没有人。社区店虽然没有明显高峰期,但他会有陆陆续续的订单,是长久的生意。
把每个模型试验完之后,我才能告诉加盟商,这个品牌适合选在什么样的租金价格区间,核心受众群体是哪些。店选好了他就坐着赚钱,店选不好再怎么折腾都不行。
内参君:您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意义在哪里?
李新欣:我们做的是餐饮孵化平台,而不是简单并购。大家把我当成老母鸡,因为下蛋下的多,更像是餐饮风向标。
并购存在一个问题,品牌主理人可能是原来的夫妻老板,他们的个人格局和认知很可能影响品牌走向,毕竟他们是股东。比如,今天投放500万打广告,明天花300万建团队,他们会觉得没必要,还不如直接分钱。这并不利于品牌健康长期发展。
所以,有统一的职业经营团队,专注打造品牌和盈利模型,大家把品牌做好才能赚到钱。
我们自己把该走的弯路走完,再去孵化品牌和开放加盟。因为我们做的事情是帮加盟商算账,他们赚钱了,总部才有羊毛可以薅,否则你就是在割韭菜。我们想当牧羊人,把每只羊养好养肥,我每年割羊毛赚钱,这才是总部和代理商、加盟商之间比较健康良性的循环关系。
沉浸在抱怨中,不如寻找一套解决方案
做餐饮就要以诚相待
内参君:品牌门店散布全国各地,怎样快速融入?总部如何维护与加盟商的关系?
李新欣:因地制宜,随波逐流。严格执行产品标准;坚持做包装和营销;和顾客做朋友。
张三花烫烤鸭进入西安,顾客进店后先送两个馍,西北人的饱腹感需求很强;到河南就先来份烩面或胡辣汤,因地制宜而不是改变市场,不要试图教育市场,就是要随波逐流,逐渐融入地区。
加盟商也是创业者,我给你轻松的模板、成熟的门店模型,但是你不能抱着“我拿了你的牌子就一定赚钱”的心态,凭什么你刚刚入门做餐饮就幸运的赚钱呢?
赚钱是有前提的,一定是执行到位、学到位、更勤奋,你才有在市场搏杀里赚到钱的机会。
首先,严格执行产品标准。曾有加盟商抱怨门店不赚钱,我们去暗访,发现他店里使用的油料、肉品是自采的,没有使用总部的食材,这做出来的菜品不好吃怪谁呢?
第二,学习拍摄抖音和包装,利用短视频红利,让顾客知道你在做什么,卖什么食材。
第三,和顾客交朋友,建立深度服务和联系,主动添加顾客微信等。做生意就要以诚相待,餐饮老板是自己把店做起来的,人卖的好才会被信任,只是品牌名好没用。
小结
有句话说,有的人自己做不好的时候,走到哪都说大环境不好,动不动就去抱怨。
任何时代都有破局的时候,重点是你在干什么,而不是时代干什么。
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餐饮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餐饮市场日渐成熟,餐饮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下面就是整理的餐饮创业小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在决定从事餐饮行业之前,张明其实已经算是一个成功的老板了。当时他在江苏常州拥有4家家具专卖店,并成立了公司,堪称是区内家具销售行业的领军人物。
戏剧性的变化出现在2003年9月。当时他在报纸上看到当地一家著名的餐饮企业仅仅用了2年时间就成为常州名优企业10强,店主个人赚了将近半个亿。
当时正面临企业经营瓶颈期的他很容易就动心了。从小成长在常州的张明认为当地餐饮业市场空间很大,所以决定涉足餐饮行业。
< class="pgc-img">图源网络
>苏南一带的饮食口味都比较清淡,张明觉得如果经营本地菜的话竞争对手太多,所以决定寻找一种全新的产品介入。在一次前往四川旅游的行程中,他尝到了正宗的四川火锅,他认为这种浓重的口味,一定会让吃惯清淡口味的江苏人感到新鲜。
所以他很快决定开一家正宗的四川火锅店。那年10月份,张明花高薪买来正宗的四川火锅配料,并投入50多万元,在常州开了一家火锅店。这种麻辣的口味让本地人感到很新鲜,再加上天气渐冷,在这个100多平米的店里,几乎天天爆满。
在第一个月,张明的销售额就达到了9万多元,第二个月上升到十几万元,以后几乎都保持在15万左右。尝到甜头的张明觉得成功似乎触手可及,所以他决定扩大规模。
< class="pgc-img">>为此,他在当地某著名的餐饮一条街选中了一家超过500平方米的一楼门店,三个月后又接手了门店的二楼,并再度投入50多万元进行装修,并于2004年年中开门纳客。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生意突然就冷清下来了。不管是原先的老店还是新开的样板店,每天的客人都比原先预料的少了许多。在推出优惠促销和广告攻势等手段却无果之后,张明认为是消费者的口味发生了变化,于是决定改做当地的菜。
< class="pgc-img">图源网络
>可惜,在同一区域经营本地菜的餐馆此时已经遍地都是,而张明又找不到更有实力的主厨掌勺,生意自然也一直没有起色。一年后,张明最终只得辞退工人,关上了店门。
总结:做餐饮最好能从一而终,做一道特色菜打响名气,更不用说火锅这种边煮边吃的食物。在餐饮中遇到门店突然冷清下来,一定要想办法研究菜品、多做宣传,推出适应季节、人群的菜式,才是盘活一个餐饮的主要解决之法。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926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今夏最火地摊项目
出现了!
不是西餐吃不起,而是地摊牛排更有性价比。
这个夏天,夜市摆摊最红火的项目已经出现,它就是“地摊牛排”,一种兼顾了高级餐厅的精致和街头巷尾的烟火气的餐饮创业,又称“行走的西餐厅”。
小小的餐车或摊位上,一块块诱人的牛排整齐码着。铁板上的牛排在火焰中滋滋作响,焦香四溢,偶尔还有窜起的火焰,吸引着路过的行人驻足。
牛排色泽绛红油润,香味与铁板的热度完美结合,让人垂涎欲滴。除了牛排,还搭配意面和西兰花、煎蛋,蔬菜沙拉也另有提供,哪怕在街头巷尾,也要仪式感满满。
这样的地摊在全国范围内大同小异,商家都选择了在招牌上大写“地摊牛排”,相当显眼。
价格平易近人,最低19.9元一份,五分钟出餐,一次出餐好几份。义乌、南宁、长沙、苏州、北京等地的美食街、大学城……但凡人流火热的地方,这样的摊位几乎全国各地都能偶遇。
小红书上,#地摊牛排# 话题浏览量已经达到340万+。各社交平台上不乏年轻人心甘情愿排队一个小时去吃的盛况。
既然有人入局,也有人看准热度开始“教别人赚钱”。
“周六生意爆表、四小时200多份”“大学生创业,三小时收入2500+元”……这些标题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仿佛“靠摆地摊买下一栋楼”并不梦,正引得众多网友蠢蠢欲动。
“科技与狠活”的隐患
实际上,地摊牛排并不是一个新的餐饮创业项目,早在2022年就已经出现了。
但今年声量又大了起来,不可否认其在市场上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1.符合越来越多精致美食走向街头的趋势。曾经多出现在餐厅的精致美食,如今在夜市、美食街里随处可见。除了地摊牛排,还有gelato车、法式甜点摊、汉堡车等。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消费者对精致昂贵的餐馆望而却步,更倾向于选择物美价廉的便捷餐饮选项。
2.视觉效果好,符合社交网络传播。会发现,当下走红过的餐饮,都极具视觉冲击力。地摊牛排在摆盘和视觉效果上下足了功夫,吸引了大量喜欢分享美食的社交媒体用户。
3.有锅气的表演,情绪价值拉满。地摊牛排展现了整个制作流程,可以被看作是对新鲜、现场制作和个性化体验需求的回应。以现做现卖为主要特点,强调手工制作和新鲜食材,与当下的“反预制菜”的消费潮流高度契合。
然而,尽管地摊牛排以低廉的价格吸引众多消费者,并得到部分人的理解,如“19.9元要啥自行车”,但也引发了对食物品质的质疑。
牛排本身是一种相对昂贵的食材,19.9元的价格买到原切牛排,你信吗?
目前,牛排市场上最主流的两大类是“原切”和“整切”,前者就是最原始的牛肉,后者则是加入水、调味料、保水嫩化物料等进行腌制而成。根据加入配料的不同,1斤原料肉可以做出1.1~1.6斤的加工肉品。
此外,还有一种类别叫做“合成牛排”,也被叫做拼接牛排。
是将牛不同部位的散碎牛肉粘连重组。根据加入配料的不同,1 斤原料肉可以做出1.1~2斤的加工肉品。因为碎肉的成本低,拼合中还会加入不少水分,所以这种产品的成本会大幅降低。
这种牛排能吃吗?可以,但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规范使用。
问题在于,这些概念并没有对应的国家标准,许多商家可以“单靠一张嘴”,在宣传上的操作空间非常大。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地摊牛排面临“科技与狠活”的信任和口碑挑战,在品质和安全性上的问题仍需解决。
不然,很可能就会是下一个淀粉肠。
今年某媒体发布的报道《火爆大街小巷的淀粉肠到底是什么做的?》后,曾经受热捧的淀粉肠,因为“骨泥”的讨论,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淀粉肠行业也在一夜之间成了夕阳行业。
没有人教你开店赚钱
只有人想赚你的钱
近年来,网红地摊餐饮“开得快倒得快”,越来越频繁被验证。
从手打柠檬茶,曾经年轻人摆摊儿当之无愧的“c位”,到冒烤鸭,去年在全国遍地开花今年批量倒闭,到地摊火锅、地摊烧鸟、地摊拌粉等等,地摊牛排会不会成为其中一个,不好说。
在每一个地摊网红有了走红的苗头之后,社交平台上都会迅速涌出一批“创业指导”。
这些创业指导总是藏在各种刺激标题背后,“摆摊一天挣2000”“一天能坐100桌”“五小时200份”等刺激标题里。只有不起眼的tag标签如“加盟”“小本创业”,才透露出真实的动机。
或者直接开课卖小吃配方,或者是教想开餐饮的店主们如何选址、筛选品牌。
实际上,今年的天水麻辣烫和冒烤鸭的倒闭潮里,就有不少餐饮老板在社交媒体上控诉,他们在创业初期被各种宣传和广告所吸引,参加了不少“培训班”,交了不少“学习费”。
还有许多网红小吃品牌在走红之后,会迅速推出加盟计划,吸引有意创业的人加盟,很多餐饮老板在加盟之后,才发现品牌方提供的支持和承诺远不如预期。
“用小投资引流,然后保本经营,营销做到爆火,然后吸引小白入局,最后抽身而走。”一位网友这样犀利地总结。
对于这些“创业指导”来说,做成怎样,或者做不做得起,都没关系,重新起号就能蹭上下一个美食流量。然而对于想创业的餐饮人来说,要避免被一时的热度和宣传所迷惑。
今年夏天地摊遇“冷”
去年开始,全国各地出台激励政策和有效措施,有序开放地摊夜市经营,夜经济的烟火气回来过一阵子,可是今年夏天情况相比去年,却显得不尽如人意。
“地摊刺客”越来越赶客。
“以前总觉得饭店吃不起就去地摊,现在是地摊吃不起只能去饭店”,近期不少网友反应,夜市里的小摊,吃一顿下来比去店里还贵。手打柠檬茶18或15元,一盒鸡爪3、40块钱一盒,还有炸串,一串素菜2.5元。
“地摊刺客”的现象不仅让消费者感到不满,也导致了夜市的人气和口碑大幅下降。
夜市、美食街越来越短命。
如今,无论是连锁快餐,还是外卖平台,都在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消费时间。夜市和美食街作为一种传统的餐饮形式,需要面对大量的竞争,难以保持持续的吸引力。
近日,广西玉林某美食街被爆自今年3月份开张以来,不到3个月时间,因人流量少而歇业。开业的时候,也是有过大量报道的,当时也吸引了很多玉林市民前去打卡,一时盛况空前,没想到这么快就凉凉了。
高温难顶。
夏天高温天气导致夜市的人流量大幅减少,许多摊位因此生意冷清。高温天气不仅影响人们外出的意愿,还降低食欲。某夜市的摊主表示,今年夏天的平均顾客流量比去年减少了30%以上。
此外,食材的保存和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摊主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来确保食品的新鲜和安全,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经营范围和产品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