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当、咚咚咚……”伴随着节奏感极强的鼓点声,白色幕布上,几名身穿古装的皮影人物翩然登场,光影之间,一出《张飞审瓜》的好戏精彩上演,逗得台下观众笑声、掌声不断。
近年来,南充通过“非遗+旅游”,把南充非遗产品与旅游有机结合,既拓展了南充非遗产品的宣传渠道与展示平台,又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开辟了新的途径,让市民与游客共享非遗文化,让古老非遗“活”起来。
如何进一步深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使其与旅游有机融合?今年4月以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深入九县(市、区)就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进行前期调研论证。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调研组走近非遗传承人、观看非遗展演、召开座谈会,就非遗保护、传承以及当下面临的困难进行详细了解。调研组认为,保护和培育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需要进一步挖掘、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非遗与旅游相得益彰
“方寸白布一盏舞台,尺把小人演绎华彩。”皮影,在清朝康熙年间流入川北地区,后经王文坤改造革新,集众家之长,融川北风情民俗之意趣而自成一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王皮影”。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流传了300多年的技艺,阆中建起了王皮影博物馆,成为皮影的创作、传习、策划中心,兼具展览、演绎、销售等多方面功能。“每一位来此的游客都能够体验到更立体的民俗风采与传承技艺,皮影的历史、制作、工艺,也将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川北王皮影传承人王彪告诉记者,每当有皮影演出的时候,博物馆内人潮涌动,吸引着无数市民与游客入座观赏。
“在阆中古城旅游,没想到还看到了这项传统技艺的表演,不虚此行。”日前,到阆中旅游的游客王刚告诉记者,第一次带着孩子来古城旅游,在王皮影博物馆近距离接触皮影表演,也让孩子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
近年来,仪陇县依托丰富的“三乡”文化、客家文化、农耕文化,不断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非遗与旅游更是相得益彰。仪陇县剪纸博物馆对外开放以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欣赏剪纸艺术作品、现场体验剪纸技艺。
在剪纸博物馆,游客可以品鉴到清代以来的刻纸、剪纸、撕纸等剪纸艺术形态。“目前馆内共收藏各类剪纸作品600件。”仪陇县文广旅局负责人介绍,仪陇剪纸源远流长,形成了丰满、精巧、秀雅、醇正的独特风格。馆内还设置了剪纸体验区,配备剪纸操作台、剪纸工具等,便于游客和市民体验。 (下转2版)(上接1版)
除在传统展示的基础上增加体验式参观外,剪纸博物馆还邀请本土非遗项目“仪陇剪纸”传承人何小锵亮出看家本领,现场展示传统技艺,让游客在参观体验中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非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今年4月29日,南充市2020年嘉陵江放牛季暨活跃五一假日文旅商贸经济活动举行,在启动仪式上南充市文广旅局发布了五条经典线路,其中的“匠心匠艺·非遗之旅”颇受关注。
这条“非遗之旅”可在川北凉粉文化产业园感受舌尖上的美食,在高坪竹编非遗传习基地体验一根竹子变成精美工艺品的过程,在阆中张飞牛肉智能中央厨房近距离观看牛肉的制作工艺,也可以在保宁醋文化博览园品味一段历史悠久的醋文化,抑或是坐下来在古老的皮影戏中感悟时代的变迁。
在南充推出“非遗之旅”前,四川省文旅厅推出非遗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非遗之旅”,囊括10条非遗线路,其中蜀道三国非遗之旅路线,让游客依托蜀道沿线非遗资源深度体验三国蜀汉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条线路拥有三星堆博物馆、李白纪念馆、剑门关风景区、昭化古城、禹迹山大佛、升钟湖风景名胜区、凤凰山、鹤鸣山旅游景区等非遗聚集区域。
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蜀道三国非遗之旅路线上有众多重点非遗项目,其中仅南充范围内就有嘉陵江中游船工号子、西充祥龙嫁歌、南部傩戏、四川评书(南部评书)、阆中老观灯戏,何家班皮影戏、金钱板、西充剪纸、阆中皮影戏、阆中春节习俗等。
“非遗之旅”以非遗项目为核心、以旅游线路为依托,以非遗传习所、非遗体验区和体验基地等为载体,通过产品设计、线路策划,推进非遗元素与旅游线路融合,与知名景区融合,与旅游服务融合,与旅游体验融合。“‘非遗之旅’促进非遗项目与旅游线路和景区景点融合,推动非遗保护设施与旅游服务融合,对于提升非遗技艺传承与旅游互动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该负责人表示,“非遗之旅”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感受灿烂的非遗文化,同时也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和价值。
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
4月22日至23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调研组在蓬安县周子古镇,观看了嘉陵江船工号子、薅草歌、采莲船、竹琴、莲箫、金钱板等10余项非遗表演。同时,还实地调研了蓬安县非遗传统工艺。在曹氏豆干坊,调研组仔细观看了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详细询问生产工艺、销售渠道、销售业绩、县级保护措施等。近年来,蓬安县充分重视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工作持续开展,特别是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不同学校选择不同种类非遗项目有区别地开展培训,成为全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一大亮点。
像蓬安这样的非遗项目,在我市各地层出不穷,如何进一步与旅游深度融合,也是此次市人大专题调研的内容之一。
南充,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民俗民间艺术璀璨夺目,具有川北浓郁的地域特色。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20项。
近年来,我市以国家级非遗“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为核心,成功打造了国际木偶艺术周、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等文化品牌。同时,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加强文旅融合,促使川北大木偶建立了峨眉山专场演出基地,市歌舞剧院驻点贵州茅台镇、成都街子古镇演出,市杂技团在上海、广州开辟了演出市场,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性。
市文广旅局非遗保护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工作迎来从过去的抢救非遗向创新非遗、发展非遗转变的机遇期。当下,南充正在积极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在旅游景区搭建非遗项目对接平台,开发非遗文创产品,举办“非遗购物周”直播活动,不断适应市场和时代发展需求,推动南充文旅高质量发展。(记者 杨晓江)
为江苏省吴江区同里镇北联新农村。
图为江苏省宜兴市新庄街道澄渎村。
图为经过小流域整治后,福建省的乡村秀美景象。
图为四川省广元市青溪古镇的静谧之景。
四川省广元市青溪古镇素有“川北门户、西蜀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处,自三国诸葛亮督参军廖化屯田戍守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古镇现保存有完整的明代城格局和川北明清建筑群系,坐拥国家4A级自然保护区唐家河、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青溪古城、省级风景名胜区阴平古道,为四川首批省级特色小镇。那么,“特色镇”如何打好生态牌?记者近日到小镇一探究竟。
这里是青溪古镇。
从全木质的阴平廊桥步入青溪古镇,桥下青竹江流水潺潺。河道旁,金黄的枇杷已经挂满了枝头。“我们去年对这一区域完成了环境整治,此前河道边布满牛羊圈舍,不仅气味难闻,污水还直排河道,一江清水因此受到了污染。”广元市青川县环保局副局长严正告诉记者,“2015年,古镇里的污水通过铺设好的管道接入日处理300吨的污水处理厂,全部达标排放。”
青溪古镇古城墙用糯米灰浆镶砌石条和大砖,内夯土石,东西北三门各建有半园形外城墙,也称“瓮城”,内外城门洞全以石条镶拱。内城门上建有距地四丈五的重檐城楼,戌守嘹望,边陲雄姿尽收眼底。从唐家河引入的溪水沿古镇循环顺势而下。溪水两侧,各类绿植自然生长,绣球、月季等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开放。“顺流而下的溪水,可以直接用于灌溉。”景区讲解员李金苡说,“这是汶川地震后浙江援建我们青川的时候专门设计的。”
阴平村因三国邓艾偷渡阴平,阴平古道穿境而得名,是青川县重要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生态文明示范村和四川省文明村等。在阴平村,住在青瓦房、白粉墙、木栏、雕花窗的川北特色民居中,庭院瓜果飘香,随手可采摘品尝。村内一条青砖铺成的“温州路”曲径通幽,一幢幢川北民居古朴舒适。
“从前养兔、养猪、养蚕,还种水稻、麦子,孩子上大学,我们夫妻俩一年辛苦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 阴平村村民闫恩华说。2007年,闫恩华和丈夫在政策支持下,成为了阴平村首批开设农家乐的村民之一。“去年纯收入有五六十万元左右,粮食不种了,现在就种些蔬菜,”闫恩华说,“旺季时,请人来帮忙,自己不会很辛苦。”17间客房,旺季都是满房。闫恩华说,一位来自遂宁的客人前两天刚把17间客房全部预订了。
2008年,汶川地震后52天,浙江温州援建指挥部进驻阴平村,以最快的速度编制完成了《阴平生态示范村建设规划》,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灾后恢复重建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相继建成了村庄内生态庭院、阴平文化广场及生态停车场、乡村观光设施等。温州市援建指挥部还进行产业援助,指导和规划了产业发展类项目16个,总投资额2000多万元。比如引进温州甜玉米,帮助阴平村发展生态产业园。
阴平村背靠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这里有着优美的生态田园风光,有小桥、流水、花草香的原生态景观,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原生态农家生活。阴平村仅闫家坝一处就已经有103家农家乐,带动了周边村民就近就业。
“量”不重要,环境质量才重要。李金苡告诉记者,为了保证优美环境,村里成立了管委会,对每一家农家乐随时检查,评定星级,并在村口公布排名。“村民早上可以忘记洗脸,但肯定忘不了把院落打扫干净。”李金苡笑道。
乡村旅游,靠简单的“复制”“粘贴”已经难以奏效。因地制宜、不断提质,青溪古镇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之路,最终实现了环境优美和富民惠民的“双赢”。
青溪镇党委书记杨金军给出了一组数据:2017年,全镇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收入3.56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603元。“小花园、房前屋后栽果树、条条村道通农家”,青溪实现了绿色崛起。
青溪镇的发展并不是个例。在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这一目标引领下,广元市许多村庄正在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同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促使民居变客房、村庄变景区, 促使“农文旅环”深度融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张厚美 张欣)
落有致的川北民居,绿意葱茏的微田园,泉水叮咚作响的麻柳古道……走进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初具雏形的康养旅游特色小镇今年已有好几家试营业的民宿短短一个月收入都达到了3万元以上,留在村子致富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一个曾经无路、无产业的“空心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蜕变?近日,笔者走进了月坝村。
从无到有,旅游示范户脱颖而出
月坝最高海拔1900余米,因四面环山形似满月而得名“月坝”。“这里树多,人好,夜晚能听山歌,抬头就能看见又大又圆的月亮。”行走在白墙青瓦红雕檐的农家小院间,月坝村村支书吴光成娓娓道来。
“‘月坝里子坝,包谷纽子大;吃的洋芋果,烤的疙瘩火’,这句俗话反映了以前月坝村条件差,地薄粮少,烤土豆,一吃就是一冬三个月。”吴光成说,村里八成壮劳力都出远门打工,村子空荡荡的。为了改变落后面貌,2015年,白朝乡申报建设四川首个省级高山湿地保护小区,依托湿地生态恢复,赶上精准扶贫好政策,从此便开始向“康养旅游特色小镇”迈进。
月坝村起初确定了4户旅游示范户,首先对农房进行标准化改造,但没一户响应。农户一是不愿花钱,二是担心装修出来没有客源,白花钱。怎么办?村里开始通过农民夜校对村民进行培训,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同时,作为村干部的吴光成自己带头干。“好好的房子说改就改,拆房子拆得我老爹都哭了,他不晓得是赚是陪。”吴光成就给老爹算了一笔账:“改造一个标间接待客人,一晚上可收入120元,而成本最多不超过40元,还要赚80元,比打工强多了!”老爹抹泪默许。吴光成当了第一个示范户。
“标配卫生间、空调、原木镂空门窗与家具,客人喜欢的不得了。”吴光成乐呵呵地说,2016年7月份,来月坝观景度假的城里人开始在他家预定房间,当年仅国庆节营业收入达2万元。村里每个组都来人参观,渐渐地,又增加了3户示范户。再后来,6米宽的水泥路连通白朝乡和外界,也打开了月坝村康养旅游的大门,老百姓主动要求改造房子了。
生态打底,美丽乡村人人享“红利”
万事开头难,有了成功吃上旅游饭的先例,月坝村本着“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在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的整体规划设计下,还原农村本色,坚持旧房不拆,通过改建,修缮,做老街、老宅的风貌提升改造,使农家小院“独可成景成业,合则更兴更盛”。
规划如何落到实处?随着该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七权同确”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本活力不断迸发,社会资本参与“三农”建设的热情前所未有,月坝村迎来发展的春天。“我们通过参观考察,采取了‘合作社+农户+国投公司’的运作模式。”吴光成介绍,农户自愿与村里的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将房屋交给合作社按照统一风格实施乡村旅游、民俗体验打造。涉及风貌改造的,费用由政府和农户各出一半。通过统一经营和规范管理,农户每年可得30元/平方米的房租,还可到合作社务工。至于与小镇配套的农户集市、客栈、游客接待中心、农民技术培训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则吸引了利州区利元国有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
“经过大家商量,我们集中农户200余亩土地抵押给国投公司融资,换来了急需的建设资金。小镇一期预算3.5亿元已完成投资2.6亿元。”吴光成告诉笔者,目前,村里已有62户参与了改造,有40余户已具备了接待经营条件,预计5月中旬开门迎客。还有109户受房屋面积和空间等因素制约无法改造,合作社就带动他们发展种养业,为合作社供货。同时,合作社的红利也要向每个村民分配。“总之,红利是‘人人头上一点红’。”
小桥流水人家,山歌悠扬伴落霞。放眼如今的月坝村,宛如一幅长轴水墨画。“月近山水自灵秀,人得闲在好抒怀。”取意于此,月坝村农户何平的住房已改造成了名叫“近月楼”的乡村民宿,由合作社经营。现在,他的房子年终有分红不说,妻子在“近月楼”务工,每月还有2000元工资收入,加起来,不出远门,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何平掏心窝子地说。
背景资料
月坝湿地对照图
2015年8月12日,月坝湿地因开沟排水而萎缩退化 唐彪(摄)
2018年8月5日,“月亮湖”已名副其实 唐彪(摄)
2011年,月坝民居 唐彪(摄)
2018年8月5日,打造一新的月坝民居 唐彪(摄)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湿地,是四川省尝试建设的首个高山湿地保护小区核心区域。2015年以前,受早期农业开发影响,当地三分之二以上的湿地因开沟排水而萎缩退化,且剩余湿地明显被分割。
2015年以来,月坝省级湿地保护小区坚持以“建设特色小镇、寄情山水田园、推动农旅结合、振兴美丽乡村”的总体发展思路,重点规划打造了月坝湿地、月坝古村等景点。目前,月坝湿地等建设稳步推进,1500亩的“月亮湖”水面和1500亩沼泽地基本形成,下一步将重点进行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