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蘑菇云升起,天空下起了“碎玻璃雨”,断壁残垣冒着滚滚浓烟……
发生在当地时间8月4日的那场大爆炸,让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这座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历史名城近乎遭遇“毁城之灾”:港区、市区内大量建筑物和民宅被毁,数千人伤亡,几十万人无家可归……整座城市就像“发生了一场地震”,曾经的“中东小巴黎”如今满目疮痍。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遭到重创的黎巴嫩民众并没有被灾难所击倒,爆炸发生后,人们自发团结起来,携手渡过难关。而其中不少黎巴嫩女性表现得尤为引人注目,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灾难无情人有情”,她们用自己的真情善举,传递爱与希望,在“至暗时刻”中闪耀着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之光。
近日,一张照片火爆全球社交网络,感动了无数人。
照片中,一位身穿蓝色护士服的年轻女性紧紧地抱着三个小婴儿。她耳下夹着电话听筒,面前的桌子和身后的地板上都散落着建筑物碎片。
照片里的这位姑娘名叫帕梅拉·泽农,是贝鲁特阿什拉菲耶区一家医院里的一名护士。爆炸发生后,在发现“医院受到了很大的损坏”,尝试给母亲打电话报平安失败后,她抱着三个小婴儿跑出医院,为其寻找安全的地方,“我当时什么都没想,只想带他们从那里出去,我必须保护好孩子!”
这张照片由新华社播发后,数小时内就被全球多家主流媒体刊登转载,并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引起轰动。CNN将这张照片称为黎巴嫩爆炸灾难中传来的“希望之光”。有网友表示:“这是我见过的最有力量的照片。”
与直面灾难的救援人员相比,医护人员或许并不需要冲到前方“赴汤蹈火”,但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为救援工作贡献力量,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哪怕天塌地陷、房倒屋塌,也要“用我臂弯,护你周全!”
在外媒整理贝鲁特港区大爆炸的相关细节时,有一个事件让人深感惋惜:在发生爆炸后第一批前往现场救援的10名消防员可能已经全部牺牲,而只有女消防员的遗体被发现。
据了解,这名牺牲的女消防员名叫萨哈尔·法里斯,当地时间8月4日,她随其他9名队友前往贝鲁特港口区扑灭大火。然而,就在他们抵达的短短几分钟后,港口区发生了第二次剧烈爆炸,十名消防队员以及他们所乘坐的两辆消防车全部不知所终。
据她的未婚夫介绍,萨哈尔·法里斯今年25岁,两人原本计划明年6月成婚。在社交媒体上,她被网友们称为“黎巴嫩的新娘”,当地人也为她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白色葬礼,葬礼上,人们走上街头,为其扶灵送行。
对于女人来说,25岁无疑是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年龄,尤其对于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女人,更是如此。但因为这场大爆炸,她的生命旅程戛然而止,有太多的美梦无法实现,有太多的幸福无法品味。
虽然无法身披婚纱,和所爱之人白头偕老,但她身着消防服,“偏向火山行”的“逆行”壮举将注定为无数人所缅怀、铭记。
常年的战乱、低迷的经济、凋敝的民生,汹涌的疫情……黎巴嫩的老百姓长期生活得“并不如意”!爆炸过后,港口仓库区被夷为平地,港区内粮仓被摧毁……这场浩劫无疑将重挫黎巴嫩的经济,令当地民众的生活“雪上加霜!”
但面对无情的灾难,仍有人抱有希望。最近在社交网站上“刷屏”的一段视频显示,一位老奶奶在一片狼藉的家中,用钢琴为家人弹奏了一曲《友谊地久天长》,她的孙女将这一时刻描述为“灰烬中的美丽”。
据媒体报道,这位老奶奶可谓命途多舛:战乱时期,老人的家就曾遭到破坏,而在这次大爆炸中,老房子再次遭到了极大的损毁,面对残破的屋子,老奶奶走到陪伴自己多年的旧钢琴前,静静弹起那首《友谊地久天长》,用琴声为遇难者悼念的同时也奏出了“绝望之中的希望”。
视频发出后,无数网友被老奶奶的举动所感动,有人评论说:“听得鼻子发酸,愿这座城市尽快好起来!”有网友表示“贝鲁特永远不会死去。”
浩劫过后,生活仍须继续。逝者请安息,生者要坚强!哪怕山崩地裂,风雨如晦,仍要乐观向上,唯有爱与希望,地久天长!
策划:刘加文
监制:夏小鹏 徐倩
作者:徐海知
视频:丁悦
校对:毕秋兰 刘新
来源:部分文字综合新华社 央视新闻 人民网 中国新闻网 环球网 新京报
新华网海外传播中心制作
责任编辑: 余申芳
< class="pgc-img">>月15日,汤加火山大爆发的震惊了全球。
曾经美丽安静的小岛,被海底火山削掉了一大半,几乎整个沉入海底。即使是汤加主岛,也因为火山灰和海啸,变得一片狼藉……
火山爆发后的汤加首都
在汤加的1000多名中国人还好吗?其中#聊城大学教授夫妇汤加失联#的消息,更是令无数人揪心不已。
万幸的是,三名聊城大学教授很快就通过大使馆联系上了国内的家人,一切平安。
而这三位教授背后,还有一个支援汤加的感人故事。
随着在汤加的同胞平安的消息传回,聊城大学的教授们之所以飞越半个地球,来到汤加的原因也很快被揭开——
帮助汤加种菜
说起来,身居海岛,没有什么资源的汤加,是个实打实的农业国,40%的人口从事农业,勤勤恳恳地种植西瓜、南瓜和山药,并以此出口获取外汇。
按道理讲,这样的汤加应该有着基本的农业基础和技术。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汤加的农业要多原始有多原始,作物长成什么样全靠运气。
于是,来自种菜大省山东的聊城大学出动了自家教授,安排他们手把手指导汤加人民种菜。
第一批赶赴汤加进行支援的,是聊城大学的崔艳嫣、齐辉、康建军、张蕾蕾四名教师。
张蕾蕾老师在汤加农田拔草
他们没有什么宏伟的目标,也没打算在汤加搞什么大型农业,而只是希望“让汤加人吃上更多叶菜”。
一行四人信心满满的从中国出发,飞过赤道,降落在那个南太平洋上的小岛时,简直傻眼了——
这里没有可用的汉语课本和教具,也没有农具和灌溉系统,甚至连种子和耕地都没有……
看上去郁郁葱葱的汤加,其实是一片一穷二白的荒地!
汤加风景
更“离谱”的是,不少汤加人这辈子就没见过青菜,更别提种菜了。
可没有青菜,汤加人吃什么呢?
当地人早已习惯了高碳水、高脂肪的食品,以及含糖量爆表的热带水果之类的食品,却少见蔬菜之类富含维生素、高纤维食物的影子。
结果,汤加虽然贫困,却有90%的汤加国民被归为肥胖人口,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极多,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其实多吃富含纤维的绿色蔬菜便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所以,帮助汤加民众种菜迫在眉睫!
没有种子,聊大的教授们就白手起家,向当地的中国蔬菜商人求助,租借或自费购买种子。
没有耕地,那就找一片土地,亲手拔除荒草,然后借来铁锨和镢头,一锨一镐地开垦平整出来。
没有灌溉系统,那就自己挑水,一棵一棵地给菜苗浇水、捉虫。
没有菜苗支架,那么和学生们一起,砍树枝、割卡瓦树皮作为原材料,制作架材与绳子。
就这样,聊城大学的教授们手把手从头教汤加学生究竟应该如何种植蔬菜,如何提高产量。
三个月后,来自中国的黄瓜、欧洲黄瓜、南瓜、洋香瓜、豇豆、韭菜、苦瓜、丝瓜、白菜、蕹菜、矮生芸豆等十多个蔬菜种类涨势欣欣向荣。
学到技术的汤加人们,也纷纷在自家后院开辟起菜园。
齐辉老师在整地
在完成了种菜基础知识培训后,中国教授们又摩拳擦掌,挑战了更高难度的种植任务!
2021年,在大使基金的帮助下,中国帮助汤加修建起了太阳能水井和蓄水塔,添置了锄草机、滴灌等简单的现代农业设备。
人工除草效率太低,聊大教授们又尝试在汤加采用地膜和防草布覆盖除草栽培。作物病虫害太严重,教授们就推广果实套袋技术,保护作物不被虫鸟伤害。
一批又一批中国教授前赴后继,汤加农业终于走出了“靠天吃饭”的状态,有了不小的起色。
汤加本地人终于从“从来没见过绿叶菜”,变成了“喜迎绿叶菜大丰收”。
多人去过克拉玛依,去过独库公路,却很少有人去过独山子的泥火山。
在等待独库公路通路的时候,我们去了泥火山,去寻找了第一套蒸馏釜和第一口油井遗址。
HITOO《自驾游中国》的第29篇游记:20年10月9日,新疆克拉玛依,独山子的泥火山。(全文共1903字,46图。图文均原创,转载必究)
20年10月9日,独库公路起点处留念,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在独库公路起点拍照,遇到好心清洁工主动帮狼太后和黑胖子合影。大叔,感谢您!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摄影/黑胖子。独库公路起点处的博物馆,特别值得进去看一看,答应我,你们一定要去看。
>写在前面
明明已经离开了克拉玛依,穿过了奎屯市,却不料又再次进入了克拉玛依。
独山子区,隶属于克拉玛依市,却是一块飞地,被奎屯挤插在中间而天各一方。
相比于克拉玛依名声在外的显赫,独山子区自然也不肯丢掉一丝一毫的脸面。虽地处一隅,却是大名鼎鼎的独库公路起点,而且还拥有泥火山这样罕见的景观。
20年10月9日,摄影/黑胖子
>三百万年前,这座泥火山依靠着汹涌的喷发,生生造就出一座孤山,独自矗立,格格不入。从而造就了独山子这个非常形象的名字。
从景区大门走到步道尽头
三百万年后,泥火山已经安然静寞,但依然孑然一身,只是不见了漫天烟尘。游人寥寥,以至于胆怯的小鼠也敢于在自家门口晒晒太阳、玩耍嬉戏。
20年10月9日,上山的步道上,偶遇的小老鼠。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上山的步道上,偶遇的小老鼠。摄影/黑胖子
>如今的泥火山其实已经是死火山,依然喷涌而出的不过是夹杂着水、泥、沙和岩屑的天然气而已。
我很不喜欢这个说法,我相信这只是他在青春年少、鲜衣怒马后的成熟稳重,与世无争。
20年10月9日,泥火山介绍,摄影/黑胖子
>泥火山所谓的景区大门,只不过是一座孤零零的停车场,一条蜿蜒而上的步道,再无他物。这大概是最不像景区入口的景区入口了。
步道的尽头,是荒芜的山顶,俯视四周山谷,可以看到非常漂亮的雅丹地貌,只是可惜天色阴沉,以至于山体的颜色并不是特别鲜艳,但依然比克拉玛依魔鬼城的雅丹台地色彩丰富。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摄影/黑胖子
>远处,可以看到一道漫长平整的黑色山峦,也许那就是天山山脉。独山虽未远离,但并不与之相连。自成一家,仿佛是端着自己火山的身份,永远在苦苦等待着另一个同类。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摄影/黑胖子
>泥火山山顶鸟瞰独山子
景区的开发随着步道的终点一同嘎然而止,留给到此地的外地游人无数疑问。
一道伸向远方的,越野车碾压出来的车辙似乎是唯一指明火山口方向的路标。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摄影/黑胖子
>一路之上,可见几处石块堆砌的穹顶,穹顶露出地面不高,之下是深达数米的空洞,宛如浮动于大地上的冰山。虽然可以从残存的窗口和破损努力去探看一番,但里面并无特别,这些设施究竟是过去的仓库还是什么?不得而知。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摄影/黑胖子
>山顶四周还有一圈砖砌类似战壕的壕沟,如今已经坍塌大半;也可以看到类似于防空洞的入口,这些建筑在当年是否被系统的连接在一起?有着怎么样的作用?有没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一切成谜。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摄影/黑胖子
>这山顶也是鸟瞰独山子市区的一处绝佳所在。
克拉玛依如今已经是宛如花园,独山子区却依旧保持着一座工业城市特有的粗旷。采油区就在眼前,规划整齐却密布各种管道,就好像一座曾经被精心打理的庄稼地在被遗弃后爬满了藤蔓,熊熊火焰在最高处跳跃闪耀,却不能驱赶掉一丝山顶的清冷。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鸟瞰独山子,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鸟瞰独山子,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泥火山山顶鸟瞰独山子,摄影/黑胖子
>游第一个泥火山口
如果幸运的,不像我们一般在山顶错综复杂的车辙中迷失道路的话,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看到一处围栏,那里就是第一处火山口的所在。
20年10月9日,第一处泥火山,摄影/狼太后
>20年10月9日,“越狱”的第一处泥火山,摄影/狼太后
>如今的泥火山,虽然已经收敛了自己狂暴的脾气,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骄傲。
火山口似乎抗议般的,早已从围栏中越狱而出,留一圈空空的围栏尴尬的站在那里,似乎在嘲笑着人类的自大和想当然。
20年10月9日,正在吐泡泡的第一处泥火山,摄影/狼太后
>20年10月9日,正在吐泡泡的第一处泥火山,摄影/狼太后
>尽管在寻找的路上,对一座“火山口”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想象,但是依然很难承认眼前的这个茶杯那样大,咕嘟咕嘟吐着泡泡的小小洞口,就是一个“火山口”。
就好像看着一只小奶猫却非要脑补出下山的猛虎,期待中的血盆大口只得到一张萌的夸张的毛茸茸的脸。
20年10月9日,正在吐泡泡的第一处泥火山。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正在吐泡泡的第一处泥火山。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正在吐泡泡的第一处泥火山。摄影/黑胖子
>但一个个小小的泥泡,却真真正正是天地间罕见的奇景。传说中的刺鼻气息根本不存在,伸手去拍照,喷溅在手指上的泥浆略微有点温热,很快就风干成极细的灰色粉末。
这些灰黑绿的泥浆不仅可爱,据说还有美容的功效,引得真有人拿着容器来带回家去,看来独山以后想要再长高,应该是很难了吧?!
20年10月9日,正在吐泡泡的第一处泥火山。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正在吐泡泡的第一处泥火山。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正在吐泡泡的第一处泥火山。摄影/黑胖子
>看第二个泥火山口
另一处喷发口就在不远处,旁边有一块赭红色的石碑简要的介绍了泥火山的背景,很多字迹都已经非常模糊,辨认困难。
20年10月9日,泥火山旁边的石碑。摄影/狼太后
>20年10月9日,泥火山旁边的石碑。摄影/狼太后
>20年10月9日,被围起来的第二处泥火山。摄影/狼太后
>第二处喷发口就羞涩的多了,需要耐心的等上一会,才肯吐出一些小小的泡泡。两处喷发口相距不远,却仿佛已成阴阳,一处直白不羁,一处琵琶半掩。
20年10月9日,好不容易等到泥火山吐泡泡。摄影/狼太后
>20年10月9日,含羞的泥火山。摄影/狼太后
>探访泥火山,应该尽量多留点时间。
首先从漫步山顶的脚印来看,在此处迷路的应该不止我们两人,即使路感非常清晰,也有很多值得去看的好东西。
20年10月9日,泥火山旁边的干涸。摄影/狼太后
>寻找第一套蒸馏釜、第一口油井遗址
除了美丽的丹霞,神奇的泥火山,这里还有克拉玛依第一套蒸馏釜和第一口油井的遗址。
20年10月9日,第一套蒸馏釜遗址。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第一套蒸馏釜遗址,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疑似第一口油井遗址,抵达时天色已黑,周边也没有看到相关介绍。摄影/黑胖子
>20年10月9日,疑似第一口油井遗址,摄影/黑胖子
>可惜,也许是克拉玛依的旅游资源已经足够丰富,蒸馏釜和第一口井没有得到任何体面的待遇,不仅非常不好找,而且到今天,我也没搞明白。
我们在夜色中,摸索着终于找到的第一口井遗址,是不是真的找对了地方。
20年10月9日,疑似第一口井遗址,华为夜景模式拍摄。摄影/狼太后
>关于HITOO:
一对被迫走上自驾游为生的北京夫妇,分享旅途点滴、游玩攻略,还有美美的航拍视频。
我们正在自驾游新疆,一起来看看新疆之大美!接下来去西藏、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