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最后一天,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上线,在罗胖讲述的53个故事中,那个关于厨师的故事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
“一个烹饪学校,拼命拦着毕业生,不让他们去火锅店、单品店、快餐店就业,因为他们认为,有烹饪理想的学生还是要去技术含量更高的饭店学习,才能持续提高不被替代。”
演讲中,罗振宇高度赞扬了这所烹饪学校的意识和思路,但是他不知道,这几年里,全国新开了多少火锅店、烤肉店和自助餐厅。数据显示,2020全年,火锅行业的营收高达11700亿,占到整个餐饮行业的三成。
当外卖崛起,连锁餐厅们为了适应快节奏和高出货量,纷纷研制预制料理包的时候,恐怕留给厨师的时间不多了。
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厨师的未来或许并不如罗振宇口中的那样美好。
预制料理包不是个玩意
2021年最后一个月,45岁的厨师秦声失业了。
在失业的半个月里,他注册了外卖骑手、跑腿平台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多个平台,上传了好几次个人信息等材料,但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转行。
“讲道理,去年我就应该失业。”在疫情的影响下,餐饮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少企业和门面都没有挺过第一次居家隔离就倒下了。
秦声的老板是个比他小一轮的年轻人,有个家族企业,干餐饮就是玩。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小老板挺仗义,虽然店铺不开门,工资月月照发,年底还给了秦声两张游乐园的门票,让他带着孩子去放松一下。
“厨师的流动性其实很大,尤其是像我这种水平的厨师,什么菜都能做点,川菜、鲁菜、粤菜全会,红案白案都行,曾经从来不缺工作。”秦声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自己学徒出师后辗转过7、8家饭店,有的是经营不善倒闭了,有的是自己跳槽了,这次失业之前,自己在这家饭店也干了3年了。
“岁数慢慢大了,小老板对我不错,我也不想折腾了。”但没想到就是这样自己还是失业了。
失业的原因是,小老板拿到了一个在商场连锁餐厅的经营机会,在城市中的几个商场中租下了店铺,准备扩张,最初秦声听说这个信息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好日子来了,没准还能安排几个徒弟就业。
就在筹备新店的时候,小老板找到秦声,感谢了他3年多来的工作,给了他两个月的工资后告诉他,下个月不用来上班了。
小老板告诉秦声,由于商场有消防等系列措施,对于明火的使用管控得很严格,审批报备的程序很复杂,而且商场人流量大,翻台率上不来影响效率,炒菜耽误事。于是决定全部采用预制料包做开放式后厨,“不仅干净卫生,还节省成本方便快捷。外卖小哥来取货也不耽误送餐。”据媒体统计,70%的外卖,都来自5块钱的料理包。
“5元钱成本的预制料包,热一下卖25元,可能只需要2分钟。从这个道理上看,老板确实没有必要再养个我了。”秦声本想和小老板讨论一下,但是听到这个数据后,只说了一些感谢的话,没有再说别的。
“讲道理,我这个岁数的厨师,想要再找到一份后厨的工作并不难,理论上手下有几个小孩子,我指挥一下,给他们讲讲,每天工作也不会太辛苦。”
但事实并不如秦声所期望的那样,孩子们越来越不愿意学厨师了,学徒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自己讲炒菜的时候,孩子们都在刷短视频,让炒个菜练练手,都往后缩着,谁也不愿干活。
“因为他们知道,厨师这个工作不赚钱,还不如去送外卖。”秦声的一个徒弟,两年前转型成为了外卖骑手,最多的一个月能赚一万多块钱,这是秦声一个半月的工资。
离开的那天,小老板邀请秦声,新店开业的那天回来看看,请他吃饭,但秦声不准备赴约。
“咱不能咒人家,但是我打心眼里觉得,预制料理包那东西不是个玩意。”
好厨子永远不会没饭吃
2021年,预制菜赛道的兴起受到业内群体的高度关注,据艾媒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3459亿元,到2025年行业规模有望增长至6000亿左右。预制菜是指经过洗、切、搭配、加工调味步骤的菜品,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洗菜切配工作,在中央厨房就已完成,在后厨简单炒制即可上桌。
节省了厨师的工资,还免去了后厨的地租,在预制菜的帮助下,一家家规模化连锁餐饮开了起来,一家家中餐小馆倒了下去。
由于资本的快速进入,中餐连锁品牌不断发展,外卖行业和预制料理包挤对传统中餐厨师的消息甚嚣尘上。
但不久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餐饮市场规模达4.7万亿,未来3-4年间需要新增800万就业岗位,餐企门店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将产生巨大的劳动力缺口。
去年底,人社部发布的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中式烹饪师”再次榜上有名,按照这样的数据来看,厨师的未来不仅不尴尬,还很光明,但事实真是如此么?
在萃华楼集团总经理王培欣看来,料理包也好,外卖也好,是根据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诉求所产生的,但是有历史有传承的中餐,不会因为这样的东西而被取代,厨师的命运也不是“亡在”这样的东西手中的。
王培欣。图/受访者提供
“我们曾经也研发过这种料理包,菜本身还好说,调料的配比,安放的顺序数量,以及相互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温度和火候这些东西都是料理包无法替代的,东西卖出去不好吃,不光糟蹋食材,还糟蹋名声。”即便如此,王培欣理解目前餐饮企业的做法,在经济相对吃紧,人们对于消费的意愿下降,生活压力陡增的情况下,这样的产品确实可以满足很多人一日三餐的基本诉求。
“但你说,这东西能替代厨师?那是不可能的。但厨师行业的确面临危机,这个危机来自于厨师本身。”王培欣说。
厨师这个职业和其他职业相比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短板,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接触面单调、从学徒出师慢、基础薪金待遇低、社会地位低……王培欣历数厨师行业的各项劣势,这些问题无法回避。
后厨的工作环境。图/图虫创意
当社会再分工,行业细化后,对于选择职业初期的年轻人来说,厨师算不上一个好工作,年轻人宁肯去送外卖也不乐意做厨师,这就造成了厨师这个职业面临人才断层的窘境。
“在中国,好厨师永远不会没工作,你要是觉得预制料理包和机器人就能把你的工作取代了,说明你本身就不是一个好厨师。”老黄在北京经营餐饮企业近20年了,他坚信厨师不会失业。
“客人们越来越着急了。”十几年前,客人点了一道需要活鱼的菜肴,如果后厨10分钟之内料理完成,客人很有可能会怀疑,这个鱼是否是鲜活的,烹饪过程中有没有偷工减料。
“现在的客人不一样了,点完菜恨不得立刻菜就能上来吃,导致很多需要慢火的菜都提前处理,鱼恨不得要用猛火炸得很透,然后在锅里浇个汁就上桌了,这个变化不仅影响了客人品尝菜肴的口感,还影响了厨师们的积极性。”
“每道菜都要求快,而不是质量的情况下,厨师们那为数不多的聪明才智就会全部耗费在如何使得料理更省事上,徒弟不愿意学,师父不愿意教,这一来二去厨师的质量就下来了。”
“快和慢是其实是餐饮未来的两个方向,追求快的大可以去点外卖吃预制料理包,想吃正经菜品的到店里吃饭的客人,还是可以获得应有的菜品和尊重。这个事情不是厨师决定的,而是餐饮行业经营者需要决定的,你到底要为什么群体服务?”
在老黄看来,厨师的下限很低,上限却很高,看上去在行业中的大部分中低端厨师,拿着微薄的工资,从事着非常辛苦的工作。但是很多厨师不明白,他们只要再努力一点点,向上推开更高的那扇大门,等待着的生活和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大厨的归宿仍然是后厨
拥有千万粉丝和超40亿播放量的“美食作家王刚”曾经表示过,多年前自己在学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除了理论知识复杂晦涩难懂之外,在实践上受制于雇主缺乏实践经验,在年轻学徒的惰性泛滥的情况下,就会错失许多学习的机会。
在王刚自己分享的视频中,他回忆自己年少时期,在那个时期,优秀厨师对于自己的技法和手艺都是高度保密的,生怕教会了别人抢了自己的饭碗,但厨师这个行业又极度依赖师父的口传心授,身体力行,这就导致了一对一的师徒关系考验双方的能力意愿,也变相使得行业变得封闭。
在王刚看来,美食本身并不神秘,知识不应该隔离。把技法教授给网友也不会影响厨师的饭碗,事实上,王刚的美食视频,看起来平易近人,但繁复的食材准备过程、精细娴熟的切配方式,以及对火候和调料用量的把握,并不容易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学就会,一做就废”。
几年前,王刚借用哥哥的手机拍下了自己第一个图文作品,“如何制作盘龙茄子”,最初只是想在工作之余秀一下刀功,没想到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好评,于是他开始白天在后厨忙活,晚上剪辑视频,几年下来成为人们口中的“硬核美食博主”,再到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品牌“宽菜”,开设了网店,并且销售可观。
美食作家王刚。图/视频截图
王刚的爆红让不少厨师开始转型拍摄美食类的短视频,有人带货千万,也有人遗憾离场,不少厨师发现,人们喜欢看美食类的短视频并不是为了学做饭,而是通过看厨师做饭达到某种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感,精湛的刀功和最终冒着热气成盘的样子,带来别样的快感,但这样的快感如果不能转化成利润,对于厨师来说,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很多厨师不明白,美食类短视频的成功最初或有幸运的因素,但最终想要达到行业头部,甚至得到流量的垂青,这背后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精力和能力,不会比做好一道菜要更容易,只会更难,在全国厨师的平均学历水平为高中毕业的情况下,想要真正玩转互联网和背后的资本,更是难上加难。
去年初,王刚决定在成都搞一家工作室,招揽全国各地的厨师到成都来交流,将自己对于美食的感受和技法分享给每一个人。
王刚表示,自己不仅会坚持做原创美食视频,还会做线下实体店。“在实体店里面我会跟全国各地的同行交流,然后把同行们拿手的东西,通过自媒体这个平台分享给更多的人。大家以后会看到一个更加全面的技术分享,不单单是我个人,以后可能会有其他的湘菜大师,粤菜大师,或者是民族菜的特色,我把它们归拢过来后,通过这个自媒体分享出来。”
通过短视频,王刚把后厨的秘密告诉普通人的同时,也在告诉同行们,这个行业只要用心肯干,是不会被时代抛弃的。
即便是受到了流量的垂青,王刚的最大梦想还是去深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线下店,自己也会回到后厨。
厨师们不用担心,在众多需求上,吃对于国人来说是毋庸置疑的第一刚需,有人开玩笑地称,曾经饿怕了的中国人下意识地抱有一种忧患意识,对“吃”格外上心,这就发展出了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见面打招呼之礼——“吃饭了吗?”
其实,在吃这件事上,国人一直在消费升级,从未降级过。
侯建军是面食高手
■五彩面条
■面食家宴
酥饼、五彩面、五彩饺子、酥肉、臊子面、茄子夹……这些地道的陕西菜式只有进到陕西面馆才能吃到,但最近在东莞南城中信凯旋国际小区,一位民间高手在家做“满汉全席”白案走红。不开店,当消遣,给孩子们做做饭菜,为邻居们手工制作各种面食,遇到邻居们的个性化“订单”,他还会别具匠心,变出各种花样,不经意间,他把陕西面食也“捧红”了。
吃不饱的年代 学厨艺谋生
民间高手侯建军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小区的邻居们亲切地称他为“侯叔”,侯叔自小学到的白案手艺自然也是地地道道的陕西风。
侯叔的面食做得这么好,是有故事的。“上个世纪50年代,知青下乡,我也下乡了,那个时代物质没现在丰富,经常吃不饱,时代原因,考学机会不多,没有学历,谋生的出路没那么宽。”侯叔说,在吃不饱的年代,跟厨房相关的手艺至少能让人有个饱肚,“所以我的父亲让我跟着他学厨艺,陕西面食为主,所以在十几岁就开始学厨艺了,白案自然也会做。”
这一做就是数十年。时代在发展,勤劳和技术能致富,侯叔有了手艺,开始在食堂工作,后来自己开餐饮店,一步步地富足起来,手艺也是炉火纯青。现年近60的侯叔和孩子们一起定居东莞,初到东莞闲不住,开了两年餐饮店,后因孙女出生,家里人手不足,侯叔从白案大师转型成了“孙女贴身保镖”,和老伴、孩子们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不亦乐乎。
只是劳动成瘾,侯叔闲不住他一身的手艺,经常在家给孩子们做各种花样面食,在他家见到千姿百态的陕西面食是常有的事;不仅如此,他还时常惠及邻里,成本价为邻居们做面食,被邻居们称作“满汉全席白案大师”,“我闲不住,邻居们如果有需要,我就帮他们做一点,做做我喜欢的事,发挥一下自己的热量,我也开心。”侯叔说。
追求纯手工 还原儿时味道
一进侯叔家,视线所及物品首先是他的擀面杖,记者看到约一米长的粗擀面杖忍不住笑出了声,侯叔说小擀面杖擀起来不得劲儿,粗一点长一点不仅擀起面来很得劲儿,还能找到当年自己开餐饮店擀面的快乐。
当然最重要的是,为了保证面食的原始制作方法,带来更好的口感,“手擀面的口感带点面条的绵软, 机器面吃起来就硬一些,因为手擀的力气没有机器大,面条在被制作的过程中不会发热,机器面制作过程中会发热,温度会影响面条原来的味道,手擀面保留了这份原汁原味。”侯叔说,吃面食就要吃这种原汁原味的面食,“我给自己孩子们做,给邻居们做一点,就只能靠手工了,手工做的真的是小时候吃到的陕西风味。”除了手工擀面,侯叔还拒绝从超市买发酵材料,坚持用自己从老家带过来的“老面”,作为发面引子。
邻居们自然也都识货得很,只要侯叔说有空做,“订单”都满满的,“但不能像市场那样卖,因为都是邻居,能回收成本就行,我图个美食的乐趣,邻居们图吃这份原汁原味的乐趣。”侯叔说。
侯叔教你做面食
五彩面条和饺子
侯叔用的是6星级的小麦面,用菠菜、紫薯、西红柿等蔬果打成汁后和面。和好面后揉成面团,取菠菜面团、紫薯面团和原味面团各适量,将三种不同颜色的面团擀成面饼,再将面饼叠放在一起,开始手工擀面。
要将面饼擀薄,面的厚度最好不要超过2毫米,如果想要放几天吃,可以适当擀厚一点点。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擀面的过程中,为避免擀面杖和面饼黏住,很多人会在中途用小麦粉调和黏度,但是侯叔选用玉米粉,“因为面条下锅时,小麦粉会让面汤糊住,但玉米粉就不会,我们陕西人的吃饭,通常吃完面条后会喝面汤,如果是糊糊状,会很难喝。”
面饼擀成面皮儿后,面皮两面颜色各不相同,一面是绿色,一面是红白相间的颜色,“小孩子喜欢五彩的颜色,用这个做面条或者包饺子,都可以。”侯叔说。
酥饼
侯叔做的酥饼咬一口外酥里韧,面皮吃起来还带着麦香味,深受孩子们喜爱。
这自然和他手工擀面以及老面发酵有关,面皮韧性强,更有口感。再准备一些核桃、花生、芝麻并将其做成粉末状,与白糖搅拌,做酥饼馅儿。像做包子一样包成球形,沾上一点芝麻,再压成饼状,就可以放在锅里慢火烤了,两面烤,会看见发酵的面皮儿慢慢“长大”,待到两面淡淡的黄色,便可出锅了。
茄子夹
和南方的茄子夹可不同,用土豆粉和鸡蛋,按照一两土豆粉一个鸡蛋的配比,加水搅拌均匀,在将茄子切成稍厚一些的片,放进鸡蛋土豆液中搅拌;放油入锅,记住要多放一些油,将裹了一身土豆鸡蛋液的茄子入油锅炸,待浮在油面时便可出锅。
将酱油、醋、大葱沫、大蒜、香油、适量香菜制作成酱料,便可蘸着吃了,非常鲜香。
酥肉
又是一道与南方不同的酥肉。与其说是肉,还不如说是一道养生菜。
鸡蛋土豆粉液制作好后,再把肉切条块,放进搅拌好的鸡蛋面粉转个身,在取出放进油锅炸成金黄,同样待浮在油面即可捞出。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搅拌鸡蛋土豆粉,还是猪肉,都不需要放盐和油。
准备少许木耳、白菜、胡萝卜当配菜。再煮一锅水,待水开后,放炸好的酥肉和胡萝卜入锅,其间,可放生姜末、大葱、香油和盐,煮上3分钟左右,将木耳、白菜放入,约半分钟即可盛出食用。口感层次丰富,又酥又脆,非常赞。
记者 覃凤春/文 曹雪琴/图
源:环球网
在餐饮江湖,创造一个品牌并不难。
难的是在较短时间内能打造好、运营好、发展好一个品牌。在这方面,成都蜀大侠火锅可谓“现象级”的存在。
从2015年12月8日创立开始,一年内便开出7家直营店,跻身为成都十强火锅;到如今已有500多家加盟店遍布全国各地,成长为成都当地除大龙燚、小龙坎之外,最受欢迎的火锅品牌。
这一切,都与创始人创新思维密不可分。
顽皮少年的开挂人生,14岁学艺19岁当厨师长
蜀大侠火锅的创始人江侠,85后,武侠迷,原名江海浪。少时顽皮,不爱读书,唯独喜欢随身为乡厨的父亲周转于各乡村筵席现场。
14岁时,父亲问他:你不愿读书,总要学个手艺,理头发、看风水、做厨师,这三样在任何年代都不愁没饭吃,你选一样?
当然是厨师,于是这位重庆乡村少年只身来到大都市成都,投师任职行政主厨的表叔。表叔问:“厨房里你想学哪门子手艺?”江侠说:“我想当厨师长。”表叔莞尔一笑,说了三字:“够得学!”
懵懂少年从白案学起,哪知半年过去,一道甜点都没学会。表叔检验学习 进度,一席重话醍醐灌顶,“够得学”三字如洪钟大吕般时刻敲响耳畔,少年似乎一夕之间长大,再半年后,500道甜点已驾轻就熟。
接下来就是开挂般的人生,18岁学做火锅,19岁当厨师长,21岁管60家火锅店的厨师,22岁出来创业,直至2015年创立蜀大侠火锅。
跨界融合创新,传统火锅变身“互联网+火锅”
一个人一旦具备了学习能力,就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实现跨界融合创新。
身为85后,江侠很明白,年轻人喜欢什么。对于蜀大侠的发展方向,他有句名言:“思路决定出路,视觉决定味觉。”快意恩仇、仗剑走天涯是每个年轻人都有的武侠梦。而火锅又是90后、00后年轻人最喜欢的美食之一。因此,江侠将自己的火锅品牌取名为蜀大侠火锅,大侠打造的是服务精神、厨艺精神。因此在装修布置和菜品命名上,蜀大侠火锅尽显武侠风范,更容易引起年轻消费者的共鸣。
在打造产品认知上,火锅店的菜系一般在70道左右,但无法把每一道菜都做到精致和颜值担当,江侠针对店里的十款爆款菜,结合中西餐包装理念,做到了好看、好玩、好吃,这就是蜀大侠火锅的“一帅九将”特色菜品。比如“花千骨”、“冰川鹅肠”、“贵妃牛肉”、“太极双滑”“大侠上上签”等。“一帅九将”菜品的推出打破了消费者对传统火锅的印象。
尽管在菜品质量上,江侠对厨房提出了“坚持好食材,用心做品质”十个字的要求。但在定价上,蜀大侠严格将客单价控制在80~90元。江侠认为,如果用餐环境和产品品质给人的感觉客单价值100,但吃下来却发现原来只需要人均消费80。这种结果和预期之间落差产生的“惊喜”,能极大提高消费者的回头率,让顾客觉得物超所值。
在品牌形象上,通过塑造“侠宝海浪”的形象,打造超级IP。“侠宝海浪”是个和江侠自身形象气质契合的公仔熊猫,熊猫是国宝,又是巴蜀四川的象征,深受消费者喜爱。每一家蜀大侠火锅店外,都能见到“侠宝海浪”招徕顾客,或者顾客戴上“侠宝海浪”头套合影。而发售“侠宝海浪”周边产品,或用于回馈粉丝,有利于建?感情链接,聚拢粉丝,从?浸润?活?式, 构建品牌护城河。
在品牌宣传上,蜀大侠火锅不同于传统火锅,更善于利用热点进行营销,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联网手段进行传播,因此在年轻消费者中快速形成“网红效应”,进而出现争相“打卡”的现象。在对流行文化的跨界和新媒体的利用上,蜀大侠已成为不折不扣的“互联网+火锅”。
动静大传播广,事件营销让品牌声名鹊起
在蜀大侠火锅的发展历程中,几次成功的事件营销和造势营销让其声名鹊起,吸粉无数。
江侠对于营销的要求是“空陆海并进”,“空”是指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陆”是指店内的现场营销活动,“海”是指线下门店以外的一些营销和合作。蜀大侠的营销风格是敢于发声,做出承诺,并以此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追捧。
2017年12月9日,蜀大侠成都举行主题为“大侠行江湖·火锅论英雄”的两周年庆典,以侠义为主线,专门发起了最短时间内用火锅香料拼凑“侠宝海浪”的活动,并获得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官方认可,成为成都首家成功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火锅餐企。这个营销活动的曝光量达到好几千万,“侠宝海浪”也因此受到了极大关注。
2018年5月14日24时到第二天12时,蜀大侠在成都发起12小时的全城免单活动,承诺“从下单起12分钟内上齐所有菜品,否则全部免单”,结果引起全城轰动。成都试水成功后,5月20日,以上海为首站,蜀大侠开启了“寻味十二城”的火锅免单狂欢活动,一方面探寻每个城市独特的火锅嗜好。另一方面,也是将蜀大侠极致“12分钟上齐菜品”的优势进行测试并直接推广。
2019年4月初,蜀大侠首届粉丝节拉开帷幕,其中,《挑战大胃王》积分游戏,挑战人数破万。至21日活动落幕,创造了令美食界瞩目的营销成绩:粉丝节期间成都直营门店迎来客流高峰,会员新增人数环比上月增长15%;活动期间单日单店营业额破15万,创造了单期新纪录。
2019年12月31日,蜀大侠火锅以至潮至酷的方式,首次在海拔3800米的鹧鸪山上为粉丝打造非同凡响的跨年盛事。新鲜美味的火锅盛宴、千顶帐篷星空露宿、雪山时尚酷炫的电影派对,激动人心的跨年倒数,参与活动的粉丝们感叹,“蜀大侠是最宠粉的火锅企业”。
扶上马送一程,帮助加盟商适应餐饮江湖
蜀大侠不仅宠粉,还“宠”加盟商。
对于加盟商的帮扶,江侠一再强调:“加盟商的思维、格局很关键,通常大多数加盟商有过成功的商业经历,但却没从事过餐饮,他们愿不愿从头学起,听从公司的建议,往往决定成败。而运营团队的沟通、说服能力也至关重要。”
广东一位加盟商,一直做外贸很成功,看到朋友加盟蜀大侠做得很不错,也投资200多万元开了一家蜀大侠加盟店。尽管已经50多岁,但仍然愿意虚心向蜀大侠专业人员学习互联网时代火锅行业的运营管理方法。比如研究年轻消费者喜欢什么,如何在卫生、服务、产品、味道、创新方面改进,如何通过抖音等线上平台推广等。从2019年4月正式营业以来,这家店每月都有15万~25万的盈余。周年庆时,蜀大侠大区经理帮助这位加盟商做了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包括线上推广,线下的“办会员卡免一年锅底”活动,转盘抽奖活动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抽奖的口红、侠宝海浪、方便火锅等奖品,大受欢迎。
而另一家加盟店在这方面就走了弯路。在开业红火两月后就出现业绩回落的情况。蜀大侠大区经理在深入了解情况发现:首先是定价问题,在这样的地级市,120元的客单价明显过高。其次是该店是一家商场店,而整个商圈生意都不太好。第三是加盟店大股东本身是一位商场精英,从筹备开店开始就不愿相信蜀大侠品牌经理的专业建议。35张台50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一月40万元的的收入,基本处于微亏状态。当这家加盟商向蜀大侠总部求助后,蜀大侠专业人员毫不犹豫伸出援手。经过沟通说服,一是将客单价做出调整,二是在周边1公里铺上电梯广告,三是进行线上线下的日常推广。现在该店的月营业额已上升至80万元左右。
而这两家加盟店店,都已成为当地火锅江湖的市场老大。
“我只做龙头火锅”——在互联网时代,在品质、品牌、服务上敢于创新,敢于发声,敢于承诺。这就是蜀大侠火锅从1到500+甚至更多的秘诀。